发表于2025-01-21
汤显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可比拟西方的莎士比亚
本书深入观察《牡丹亭》在不同演出模式的递嬗中诠释重心的变化
汤显祖的《牡丹亭》自明万历年间完稿以来一直是歌楼舞筵中脍炙人口的剧目。原作辞情之雄奇瑰丽深深撼动人心,然其戏剧结构上不同流俗的独创特质,却也引发了后世曲家的注意以及批评。
本书第一部分探讨《牡丹亭》原始文本各层面展现之原创性格。汤显祖透过《牡丹亭》探索戏剧艺术在形式与意境上自由发抒之诸多可能性,不受既定意识形态拘束之创作态度,正是其得以表达宏观戏剧情境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探讨晚明吴中文人对《牡丹亭》的改编活动,以冯梦龙改本《三会亲风流梦》为主要探索对象。对于晚明文人改编《牡丹亭》动机与过程之探索,具现了此一时期崑腔拥护者如何借由重新建构传统「经典」之规范性,以达成创造正统传奇典范之实际行动。
第三部分选择在崑剧舞台上最为常见的几个折子戏片段:〈游园.惊梦〉、〈堆花〉、〈寻梦〉及〈拾画.叫画〉等,探索《牡丹亭》自崑山腔成为主流剧种以后,场上演出模式之发展演变,并兼及现当代新编《牡丹亭》经典作品。一部《牡丹亭》的改编史,反映了一向被视为「曲高和寡」的崑剧,在近代中国面临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巨变时,于罅隙中寻求发展重生的多重路径。
作者简介
陈凯莘(Liana Chen)
国立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硕士,美国史丹福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目前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与授课领域为明清文学、中国戏曲史、清代宫廷戏曲史、戏曲表演理论、跨文化戏剧研究等。近期发表之期刊文章包括:〈慈禧太后:清宫戏剧文化改革之幕后推手〉(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2012)、〈纸上氍毹:《审音鑑古录》作为阅读文本的美学意义〉(《名家论崑曲》,2010)、〈蒲松龄的《罗剎海市》及其戏剧改编〉(《民俗曲艺》,2003)。曾任《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文化翻译:东亚与全球」专号〉客座编辑(2012)。
致谢
序
壹、汤显祖《牡丹亭》之戏剧性
一、导论
二、身命圆满的追求
三、呈现多重生命经验的史诗架构
四、「浅深、浓淡、雅俗之间」――《牡丹亭》的戏剧语言
五、《牡丹亭》之人物塑造
六、《牡丹亭》科介表演之设计特色
贰、晚明《牡丹亭》文人改本之戏剧性
一、导论
二、晚明文人改编《牡丹亭》之概况
三、《风流梦》对《牡丹亭》之改编
四、《风流梦》舞台艺术之构思
参、崑剧《牡丹亭》折子戏之演化
一、导论
二、由全本戏到折子戏
三、崑剧《牡丹亭》折子戏剧目之发展
四、崑剧折子戏《牡丹亭.惊梦》之演变
五、「堆花」表演之溯源与发展
六、〈寻梦〉与〈拾叫〉:生、旦独脚戏表演艺术之精致凝鍊
肆、余论
参考书目
图表次
表1:《牡丹亭》崑剧折子戏剧目之发展
表2:《缀白裘》中《牡丹亭》之剧目安排模式
表3:《嘉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中《牡丹亭》之剧目安排模式
表4:傅惜华藏干隆间〈堆花花神名字穿着串头〉
表5:道光年间〈堆花〉之手抄本内容
表6:〈寻梦〉之排场大纲及每曲表演之大旨表
表7:〈寻梦〉:明末至近代戏曲选本中之变动模式
索引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从案头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诠释改编与舞台艺术之递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从案头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诠释改编与舞台艺术之递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