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點點滴滴.春夏篇
偷看彆人吃飯是件有趣的事!
日本知名料理研究傢高山直美的餐食日記。
讀的時候很開心,愈往下讀,愈忍不住手癢想要動手做做看,
就是這樣的餐食日記。
很日常的,充滿餘味的料理食集。
高山直美,一位眾多日本女性心目中嚮往的料理研究傢。齣身於東京吉祥寺知名異國料理餐廳「諸國空想料理店KuuKuu」主廚的她,對於食材的瞭解非常透徹,善於發揮食材最自然的原味;經常走訪世界各地體驗當地生活與食材,將異國料理的元素帶進日常飲食,展現她獨特的個人味蕾。曾於NHK知名料理節目〈今日料理〉中示範教學,奠定她在日本女性心目中無可動搖的地位。爾後以散文作傢身分不斷發展,寫旅遊,寫生活,也寫料理。讀她的文字,就像品味她的料理,原味而不造作,平實中感受到她對生活與料理的熱情。
這本書可說是高山直美持續創作、最受歡迎的料理散文《餐食日記》(至今已齣版12集)的圖文版,書中有她親手拍的照片以及插畫,還有一些料理的小撇步,以及如何製作季節保存食品,例如味噌、梅乾、梅酒、紫蘇鬆、水煮杏桃等等的詳細步驟。除瞭每日的餐桌食記,高山直美也記錄瞭每一天的氣候、季節變化,和她每日的生活,包括工作、旅行、上市場買菜,甚至宿醉、發懶,以及觀察房東傢的杏花開花沒等等日常小事,文字閑淡具詩意,有著淺淺的寂靜與生活感。
「每天的情況都不同,有隻留下筆記卻忘記拍照的事情發生,也有一心隻想快點品嘗,而拍下一堆失焦模糊的照片。還請大傢見諒啊!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自傢餐桌風景。《餐桌上的點點滴滴》是我個人的記錄,像是翻開餐食日曆般,不管何時,在您需要的時刻,如果這本書能為您帶來些許幫助,我將會十分開心。」──高山直美
作者簡介
高山直美
1958年齣生於日本靜岡縣。曾擔任東京吉祥寺知名餐廳「諸國空想料理店KuuKuu」主廚,後來成為專職的料理傢,目前活躍於書籍、雜誌和電視等。也曾在電影〈夏威夷男孩〉(2009年,導演為真田敦)中擔任料理設計工作,涉獵的範圍更擴大瞭。她的料理發自與香氣、味道、手感、聲音等日常素材進行的對話,單純卻強而有力,擅長發揮食材最自然的味道。
此外,和料理一樣,對於她打動人心的文章,評價也很高。許多人都是透過她的料理書初次體驗到做菜的樂趣。著有《餐食日記1~12》、《法國餐食日記》、《蔬菜通信》、《小菜與白飯之書》、《記憶的隱味》、《高山直美的料理》、《高山直美悠閑做美食》、《我的糙米餐》、《馬鈴薯料理》、《諸國空想料理店kuukuu的美食》、《餓著肚子迴傢還不賴》、《吃飯,聊天》,近作則有介紹順應時節而做的《今日小菜》,並著有繪本《UN DOUX》(繪者為渡邊良重)等。
官網:www.fukuu.com/
譯者簡介
貓兒Lazycat
著有《貓兒的玩樂廚房》、《貓兒的幸福餐桌》等書。
現任職於半導體産業。熱愛研讀各國食譜與做菜。
這是貓兒的第二本翻譯書。
慵懶生活 好好生活blog.yam.com/lazycat
樂廚生活www.kitchenliving.com.tw
貓兒的玩樂廚房www.facebook.com/catsfunkitchen
<餐桌上的點點滴滴.春夏篇>
作者序
一月的餐桌
二月的餐桌
三月的餐桌
四月的餐桌
五月的餐桌
六月的餐桌
季節保存食品
<餐桌上的點點滴滴.鞦鼕篇>
作者序
七月的餐桌
八月的餐桌
九月的餐桌
十月的餐桌
十一月的餐桌
十二月的餐桌
一月的餐桌
年菜
作者序
《餐桌上的點點滴滴》是二○○五年一月六日到二○○六年一月七日的傢庭餐桌紀錄。
《鞦鼕篇》記錄半年來每天的菜色,和年菜的作法。
跟《春夏篇》一樣,將做瞭覺得好吃的料理,
寫成簡單的食譜(將作法記錄下來)。
首先,有些部分和《春夏篇》相同。
書中齣現的「夫」,是我的先生。
當時的我,每天幾乎都睡超過十個小時,所以一天隻吃兩餐,
約莫是十二點左右吃早餐兼午餐,晚飯則是在八點左右。
書裏的照片是由我先生或我拍攝的,有幾張照片是失焦的。
有時想起要拍照,盤底卻已朝天,
也有發燒時沒有做記錄,隻拍瞭照片就把自己包迴被子裏。
甚至還因為旅行剛迴來,
而暫時中斷瞭這一年來每日的小小功課,
完全沒寫下任何記錄(隻好寫下「沒有記錄」)。
是說,每天的生活就是這樣吧。
延續《春夏篇》,也請原諒我在這方麵的小小任性。
有時因為偶爾讀到書的內容,而完全迷上做便當,
如常的是,我與老公的餐桌內容靜靜延續。
一迴神,以「餐食日記」為題的筆記本,已經寫瞭三本。
我的母親因為在外頭工作,
幾乎沒做過什麼需要花時間精力製作的菜色,
卻經常從工作場所的圖書室,帶一些過期的女性雜誌迴來。
小時候的我,怎麼也看不厭,
尤其是料理的內容,我想像著那些菜在嘴裏是什麼滋味。
到瞭國中時,不僅是看,也學著做便當、挑戰甜點或麵包。
那時,我建構瞭一個長大後自傢餐桌也當如是的美夢,
想像著這樣的景象彷若成真。
但是,最近我們傢的餐食,
卻比在寫這套書時菜色明顯減少,也更簡單樸素。
經常連味噌湯也沒煮。
以前在餐廳工作,長期夜貓子的生活形態,現在已完全變成瞭每天早睡早起。
這段時間,老公愛上吃白飯,糙米飯隻有我一個人吃。
也因此,原本老公不愛的豆類和雜榖類,也陸陸續續被我加進糙米中一起炊煮。
這本書齣版的時候,我們傢應該會多一位新的成員也說不定。
順利的話,我們就會升格為外公外婆瞭。
沒想到,我們也到瞭頭上白發飛霜的年紀瞭,
然而,餐桌上從來沒有固定的菜色,今後當然也不會一成不變。
原本,料理就沒有絕對。
我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每日生活,也都有各自的傢人。
也有脫離雙親羽翼,獨自努力生活的人吧。
請您將這本書,當作像是翻開餐食日曆般隨心閱讀。
不管是餐桌上的一道菜,或者是味噌湯裏的配料,
在需要的時刻,如果這本書能為您帶來些許幫助,我將會十分開心。
關於年菜
孩提時,即使最期待的聖誕節過瞭,
緊接而來的是更加引頸期盼的另一個大日子。
新年。
十二月二十九到三十日,是我老傢進行大掃除和做年菜的日子。
總是會比平常更早被叫起床,按照父親的指示將玄關的窗門拆下,
在盛大清水洗禮下,開始年節掃除工作。
在大掃除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廚房裏料理著黑豆與鳳尾魚乾、煮物。
負責準備年菜的正是祖母。
還沒以糖和醬油烹煮前,隻要聞到鳳尾魚乾(長得像煮高湯的小魚乾)以鐵鍋煎炒時飄來的香氣,
就想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刻衝進廚房吃一點。
牛蒡金平煮也是年菜之一,這可能是隻有靜岡縣纔有的習俗。
隻是稍微細心地將牛蒡和紅蘿蔔切成一樣形狀,其餘和平常做法其實沒什麼差彆。
這就是甜甜鹹鹹、祖母的牛蒡金平煮。
吃過晚飯後,傢人圍繞在桌爐周圍做鬆前漬。
將魷魚乾用剪刀剪成適當大小,是父親的工作。母親負責紅蘿蔔,昆布則是我們三個孩子的工作。
把報紙攤開,愈積愈多的食材,被放進母親準備的茶色的罐子裏。
原本紅蘿蔔應該配閤魷魚也切成細絲狀,
但是姐姐從朋友傢學來一種讓紅蘿蔔保留一定口感,味道也不會鹵得太過入味的方法,
於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紅蘿蔔就被切成較大的形狀瞭。
這種紅蘿蔔的切法,我現在依舊傳承持續著。
說到這,若是魷魚乾份量不足,我們傢會混入大的蘿蔔乾絲充數一起煮。
除夕夜晚上,一麵為紅白歌唱大賽隊伍加油,一麵喀喀喀地削著乾燥燻製的柴魚。
這是要用來撒在年糕湯和鯡魚卵上的。
打開平日用來放甜食的紅色漆箱,將滿滿一抽屜削好的柴魚屑,
與手撕的海苔混閤後,迎接新年的準備工作就告一段落。
準備著雖然不能真的稱得上是豪華年菜、但全是傢人們喜愛的料理,
在大掃除過後的書櫃角落,放上小小的鏡餅做裝飾。
盯著牆上時鍾流轉,開始煮起除夕夜淩晨吃的跨年蕎麥麵。
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
每年歲末,不厭其煩一再重復的,
不過是當年玩著辦傢傢酒的我,
在模仿著大人們迎接新年。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食物與藝術、曆史、甚至哲學聯係起來,打開瞭我全新的認知維度。我之前一直以為美食隻是美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食物的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多元的文化符號和審美體驗。書中對一些經典菜肴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味道和口感上,還深入探討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觀念。比如,關於“簡約之美”的章節,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樸素卻經典的食物,理解瞭“少即是多”的哲學在飲食中的體現。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最純粹的食材和最精妙的搭配中,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繁復和奢華。這種對食物美學的深入挖掘,讓我對烹飪有瞭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我自己的烹飪中,注入更多的藝術性和哲學思考。
评分這套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在探討“吃”這件事背後所蘊含的一切。我以為它會聚焦於某個菜係或者某個特定的食材,結果它像一個巨大的寶藏,囊括瞭從餐桌禮儀到食物保存,從飲食健康到文化習俗的方方麵麵。書中關於“共享”的章節,讓我深思,食物作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連接和分享的重要角色。它不僅僅是滿足個體的需要,更是維係社群、促進交流的媒介。它讓我看到,一頓飯的意義,遠遠超齣瞭食物本身。這種全局性的視角,讓我對“吃”這個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視每一次與傢人朋友圍坐在一起,分享食物的時光。它讓我明白,在品嘗美味的同時,我們也在參與一場關於生活、關於人文的盛大對話。
评分這套書的構思真的太巧妙瞭!我剛開始以為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食譜集,結果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場味蕾的奇幻漂流,從最基礎的食材特性,到各種風味的奇妙碰撞,再到不同地域飲食文化的細緻描摹,每一頁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於廚房的每一個角落,揭示那些隱藏在平凡食材背後的不平凡故事。比如,關於香料的部分,我從來沒想過小小的鬍椒粒、薑黃粉,甚至是肉桂,都能承載如此厚重的人文曆史和地理信息。它不僅僅告訴你怎麼用,更讓你理解它為什麼會成為餐桌上的常客,它又如何影響著人類的遷徙和貿易。讀完這部分,我再看超市裏琳琅滿目的香料,感覺就像看到瞭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每一個都訴說著一段遙遠的故事,讓我對下一次烹飪充滿瞭期待,想嘗試將這些“故事”融入到自己的菜肴中。這種知性與感性的結閤,實在是太難得瞭。
评分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東西,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連接人與人、人與迴憶的紐帶。這套書讓我對這個觀點有瞭更深刻的體會。它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製作一道復雜的菜肴,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探討食物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比如,書中關於“傢常菜”的論述,讓我迴憶起小時候外婆做的那些簡單卻美味的飯菜,那種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溫暖的時光。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烹飪,其實蘊含著無數的愛意和關懷。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食物的儀式感,比如節日大餐、傢庭聚會時的特殊菜肴,這些都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口腹之欲,更是為瞭慶祝、為瞭團聚、為瞭維係親情。讀完這些章節,我突然覺得,我以前對烹飪的理解還是太膚淺瞭,原來每一道菜背後,都藏著那麼多的故事和情感,都承載著那麼多的意義。
评分我一直是個對美食充滿好奇但動手能力不強的人,所以市麵上很多烹飪書對我來說都像天書一樣。但這套書完全不一樣,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一點也不高深,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關於食物的種種感悟。它沒有讓你照著食譜一步步操作,而是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現象,讓你潛移默化地理解食物的本質。比如,書中關於“食材的時令性”的描述,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味道,背後都有著大自然的規律在支持。它讓我意識到,尊重食材的生長周期,順應自然的饋贈,纔是做齣美味食物的根本。讀完這部分,我下次去菜市場,一定會更仔細地挑選當季的蔬菜水果,去感受那種屬於這個季節的獨特風味。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對我來說簡直太友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