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点点滴滴.春夏篇
偷看别人吃饭是件有趣的事!
日本知名料理研究家高山直美的餐食日记。
读的时候很开心,愈往下读,愈忍不住手痒想要动手做做看,
就是这样的餐食日记。
很日常的,充满余味的料理食集。
高山直美,一位众多日本女性心目中向往的料理研究家。出身于东京吉祥寺知名异国料理餐厅「诸国空想料理店KuuKuu」主厨的她,对于食材的了解非常透彻,善于发挥食材最自然的原味;经常走访世界各地体验当地生活与食材,将异国料理的元素带进日常饮食,展现她独特的个人味蕾。曾于NHK知名料理节目〈今日料理〉中示范教学,奠定她在日本女性心目中无可动摇的地位。尔后以散文作家身分不断发展,写旅游,写生活,也写料理。读她的文字,就像品味她的料理,原味而不造作,平实中感受到她对生活与料理的热情。
这本书可说是高山直美持续创作、最受欢迎的料理散文《餐食日记》(至今已出版12集)的图文版,书中有她亲手拍的照片以及插画,还有一些料理的小撇步,以及如何制作季节保存食品,例如味噌、梅干、梅酒、紫苏松、水煮杏桃等等的详细步骤。除了每日的餐桌食记,高山直美也记录了每一天的气候、季节变化,和她每日的生活,包括工作、旅行、上市场买菜,甚至宿醉、发懒,以及观察房东家的杏花开花没等等日常小事,文字闲淡具诗意,有着浅浅的寂静与生活感。
「每天的情况都不同,有只留下笔记却忘记拍照的事情发生,也有一心只想快点品尝,而拍下一堆失焦模煳的照片。还请大家见谅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自家餐桌风景。《餐桌上的点点滴滴》是我个人的记录,像是翻开餐食日历般,不管何时,在您需要的时刻,如果这本书能为您带来些许帮助,我将会十分开心。」──高山直美
作者简介
高山直美
1958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曾担任东京吉祥寺知名餐厅「诸国空想料理店KuuKuu」主厨,后来成为专职的料理家,目前活跃于书籍、杂志和电视等。也曾在电影〈夏威夷男孩〉(2009年,导演为真田敦)中担任料理设计工作,涉猎的范围更扩大了。她的料理发自与香气、味道、手感、声音等日常素材进行的对话,单纯却强而有力,擅长发挥食材最自然的味道。
此外,和料理一样,对于她打动人心的文章,评价也很高。许多人都是透过她的料理书初次体验到做菜的乐趣。着有《餐食日记1~12》、《法国餐食日记》、《蔬菜通信》、《小菜与白饭之书》、《记忆的隐味》、《高山直美的料理》、《高山直美悠闲做美食》、《我的糙米餐》、《马铃薯料理》、《诸国空想料理店kuukuu的美食》、《饿着肚子回家还不赖》、《吃饭,聊天》,近作则有介绍顺应时节而做的《今日小菜》,并着有绘本《UN DOUX》(绘者为渡边良重)等。
官网:www.fukuu.com/
译者简介
猫儿Lazycat
着有《猫儿的玩乐厨房》、《猫儿的幸福餐桌》等书。
现任职于半导体产业。热爱研读各国食谱与做菜。
这是猫儿的第二本翻译书。
慵懒生活 好好生活blog.yam.com/lazycat
乐厨生活www.kitchenliving.com.tw
猫儿的玩乐厨房www.facebook.com/catsfunkitchen
<餐桌上的点点滴滴.春夏篇>
作者序
一月的餐桌
二月的餐桌
三月的餐桌
四月的餐桌
五月的餐桌
六月的餐桌
季节保存食品
<餐桌上的点点滴滴.秋冬篇>
作者序
七月的餐桌
八月的餐桌
九月的餐桌
十月的餐桌
十一月的餐桌
十二月的餐桌
一月的餐桌
年菜
作者序
《餐桌上的点点滴滴》是二○○五年一月六日到二○○六年一月七日的家庭餐桌纪录。
《秋冬篇》记录半年来每天的菜色,和年菜的作法。
跟《春夏篇》一样,将做了觉得好吃的料理,
写成简单的食谱(将作法记录下来)。
首先,有些部分和《春夏篇》相同。
书中出现的「夫」,是我的先生。
当时的我,每天几乎都睡超过十个小时,所以一天只吃两餐,
约莫是十二点左右吃早餐兼午餐,晚饭则是在八点左右。
书里的照片是由我先生或我拍摄的,有几张照片是失焦的。
有时想起要拍照,盘底却已朝天,
也有发烧时没有做记录,只拍了照片就把自己包回被子里。
甚至还因为旅行刚回来,
而暂时中断了这一年来每日的小小功课,
完全没写下任何记录(只好写下「没有记录」)。
是说,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吧。
延续《春夏篇》,也请原谅我在这方面的小小任性。
有时因为偶尔读到书的内容,而完全迷上做便当,
如常的是,我与老公的餐桌内容静静延续。
一回神,以「餐食日记」为题的笔记本,已经写了三本。
我的母亲因为在外头工作,
几乎没做过什么需要花时间精力制作的菜色,
却经常从工作场所的图书室,带一些过期的女性杂志回来。
小时候的我,怎么也看不厌,
尤其是料理的内容,我想像着那些菜在嘴里是什么滋味。
到了国中时,不仅是看,也学着做便当、挑战甜点或面包。
那时,我建构了一个长大后自家餐桌也当如是的美梦,
想像着这样的景象彷若成真。
但是,最近我们家的餐食,
却比在写这套书时菜色明显减少,也更简单朴素。
经常连味噌汤也没煮。
以前在餐厅工作,长期夜猫子的生活形态,现在已完全变成了每天早睡早起。
这段时间,老公爱上吃白饭,糙米饭只有我一个人吃。
也因此,原本老公不爱的豆类和杂谷类,也陆陆续续被我加进糙米中一起炊煮。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们家应该会多一位新的成员也说不定。
顺利的话,我们就会升格为外公外婆了。
没想到,我们也到了头上白发飞霜的年纪了,
然而,餐桌上从来没有固定的菜色,今后当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原本,料理就没有绝对。
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每日生活,也都有各自的家人。
也有脱离双亲羽翼,独自努力生活的人吧。
请您将这本书,当作像是翻开餐食日历般随心阅读。
不管是餐桌上的一道菜,或者是味噌汤里的配料,
在需要的时刻,如果这本书能为您带来些许帮助,我将会十分开心。
关于年菜
孩提时,即使最期待的圣诞节过了,
紧接而来的是更加引颈期盼的另一个大日子。
新年。
十二月二十九到三十日,是我老家进行大扫除和做年菜的日子。
总是会比平常更早被叫起床,按照父亲的指示将玄关的窗门拆下,
在盛大清水洗礼下,开始年节扫除工作。
在大扫除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厨房里料理着黑豆与凤尾鱼干、煮物。
负责准备年菜的正是祖母。
还没以糖和酱油烹煮前,只要闻到凤尾鱼干(长得像煮高汤的小鱼干)以铁锅煎炒时飘来的香气,
就想放下手边的工作立刻冲进厨房吃一点。
牛蒡金平煮也是年菜之一,这可能是只有静冈县才有的习俗。
只是稍微细心地将牛蒡和红萝卜切成一样形状,其余和平常做法其实没什么差别。
这就是甜甜咸咸、祖母的牛蒡金平煮。
吃过晚饭后,家人围绕在桌炉周围做松前渍。
将鱿鱼干用剪刀剪成适当大小,是父亲的工作。母亲负责红萝卜,昆布则是我们三个孩子的工作。
把报纸摊开,愈积愈多的食材,被放进母亲准备的茶色的罐子里。
原本红萝卜应该配合鱿鱼也切成细丝状,
但是姐姐从朋友家学来一种让红萝卜保留一定口感,味道也不会卤得太过入味的方法,
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红萝卜就被切成较大的形状了。
这种红萝卜的切法,我现在依旧传承持续着。
说到这,若是鱿鱼干份量不足,我们家会混入大的萝卜干丝充数一起煮。
除夕夜晚上,一面为红白歌唱大赛队伍加油,一面喀喀喀地削着干燥燻制的柴鱼。
这是要用来撒在年糕汤和鲱鱼卵上的。
打开平日用来放甜食的红色漆箱,将满满一抽屉削好的柴鱼屑,
与手撕的海苔混合后,迎接新年的准备工作就告一段落。
准备着虽然不能真的称得上是豪华年菜、但全是家人们喜爱的料理,
在大扫除过后的书柜角落,放上小小的镜饼做装饰。
盯着墙上时钟流转,开始煮起除夕夜凌晨吃的跨年荞麦面。
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
每年岁末,不厌其烦一再重复的,
不过是当年玩着办家家酒的我,
在模仿着大人们迎接新年。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食物与艺术、历史、甚至哲学联系起来,打开了我全新的认知维度。我之前一直以为美食只是美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食物的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符号和审美体验。书中对一些经典菜肴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味道和口感上,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比如,关于“简约之美”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朴素却经典的食物,理解了“少即是多”的哲学在饮食中的体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最纯粹的食材和最精妙的搭配中,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繁复和奢华。这种对食物美学的深入挖掘,让我对烹饪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我自己的烹饪中,注入更多的艺术性和哲学思考。
评分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连接人与人、人与回忆的纽带。这套书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制作一道复杂的菜肴,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探讨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比如,书中关于“家常菜”的论述,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外婆做的那些简单却美味的饭菜,那种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温暖的时光。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烹饪,其实蕴含着无数的爱意和关怀。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食物的仪式感,比如节日大餐、家庭聚会时的特殊菜肴,这些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庆祝、为了团聚、为了维系亲情。读完这些章节,我突然觉得,我以前对烹饪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原来每一道菜背后,都藏着那么多的故事和情感,都承载着那么多的意义。
评分这套书的构思真的太巧妙了!我刚开始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食谱集,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场味蕾的奇幻漂流,从最基础的食材特性,到各种风味的奇妙碰撞,再到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细致描摹,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厨房的每一个角落,揭示那些隐藏在平凡食材背后的不平凡故事。比如,关于香料的部分,我从来没想过小小的胡椒粒、姜黄粉,甚至是肉桂,都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地理信息。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用,更让你理解它为什么会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它又如何影响着人类的迁徙和贸易。读完这部分,我再看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香料,感觉就像看到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每一个都诉说着一段遥远的故事,让我对下一次烹饪充满了期待,想尝试将这些“故事”融入到自己的菜肴中。这种知性与感性的结合,实在是太难得了。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美食充满好奇但动手能力不强的人,所以市面上很多烹饪书对我来说都像天书一样。但这套书完全不一样,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一点也不高深,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关于食物的种种感悟。它没有让你照着食谱一步步操作,而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现象,让你潜移默化地理解食物的本质。比如,书中关于“食材的时令性”的描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味道,背后都有着大自然的规律在支持。它让我意识到,尊重食材的生长周期,顺应自然的馈赠,才是做出美味食物的根本。读完这部分,我下次去菜市场,一定会更仔细地挑选当季的蔬菜水果,去感受那种属于这个季节的独特风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对我来说简直太友好了。
评分这套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在探讨“吃”这件事背后所蕴含的一切。我以为它会聚焦于某个菜系或者某个特定的食材,结果它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囊括了从餐桌礼仪到食物保存,从饮食健康到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书中关于“共享”的章节,让我深思,食物作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连接和分享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满足个体的需要,更是维系社群、促进交流的媒介。它让我看到,一顿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食物本身。这种全局性的视角,让我对“吃”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每一次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的时光。它让我明白,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我们也在参与一场关于生活、关于人文的盛大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