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没有学会爱自己:练习以爱,重新陪自己长大

其实你没有学会爱自己:练习以爱,重新陪自己长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自我关怀
  • 原生家庭
  • 情绪疗愈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爱自己
  • 内省
  • 治愈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畅销作家苏绚慧最新力作!


  你厌恶自己、逃避自己、伤害自己……
  我知道你受苦了,我知道你有多痛,
  但是千万别忘了,
  你有多么值得被爱。

  当你拿起这本书阅读的开始,
  正是你的生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重要,
  而让你踏上寻找自己,与自己相遇之旅。

  向别人求助好像我很软弱,所以我再苦再累都不敢说,可是我真的觉得好孤单好寂寞……

  在他们眼中,我就是个烂人,没用的垃圾,没有地方容得下我,干脆让我消失掉算了……

  又分手了!我明明对每一段感情都那么投入,只想好好去爱,为什么每个人最后都要离开我?

  不敢承认脆弱,总觉得「我」太糟糕,永远爱不对人,不断在自卑、受苦、迷惘与怨怼的漩涡中打转……你也是这样吗?其实,这是你还没能好好去发现、去体会,那些狠狠把你打趴在地的不堪,那些你痛恨自己的每一次「不够好」,都是让你重新陪伴自己,学习照顾自己的机会。

  身为资深的专业心理师,苏绚慧在人生的前三十年却都是伤痕累累的走过,甚至曾绝望到一无所有。如今,她以自身的真实历程与领悟,写下《其实你没有学会爱自己》,更以八个动人的故事为引,像个温柔的朋友伴着你一起,练习从内心负面情绪的源头开始,更深入的看清自我,借由慈悲、抚慰、信任与包容等能力的培养,重新认识那曾经被你丢掉、被深埋甚至被拒绝去看的自己。

  运用这一份爱的练习,爱的滋养,让你的生命,真正长成它最需要的样子。

本书特色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畅销作家苏绚慧最新力作!

  ★苏绚慧老师的Facebook「同哀伤」粉丝团人数超过25000名,并且不断增加中!

  ★邓惠文真心推荐!

  ★你厌恶自己、逃避自己、伤害自己……
  我知道你受苦了,我知道你有多痛,
  但是千万别忘了,你有多么值得被爱。

  ★爱自己,或成为爱,是一种生命的蜕变。

  ★部分页面将搭配疗癒风格照片,做彩色设计。

本书金句摘录:

  ★滋养生命成长与茁壮的八大能力:关注与肯定,容许与信任自己,无条件支持与积极欣赏,慈悲与宽容。

  ★他人能给予,是一种幸福,他人不能给予,是一种限制;他人能够理解,是一份感谢,他人不能理解,是一份事实。

  ★你可曾想过,何以你这么轻易的就把「你值不值得被喜爱」的评论权交给别人?

  ★即使因生命长期以来历经他人的背叛或伤害,标签或否定,或者因全面的失去或挫败,让我痛苦得想死,但我回头看,才了解那是疗癒的开端。

  ★生命若没有遭遇冲击而产生了裂痕,那么我们几乎没有机会停顿,也没有机会端详清楚,自己生命内在究竟藏有多少未处理的伤痛,与积压到发霉发臭的委屈与怨恨。

  ★我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我真正爱与认同的自己,而不是为了因应生存,为了讨人喜欢,为了让人看得起,而把自己弄得四不像、弄得扭曲变形。

  ★开始走向疗癒的人,是再也回不去从前的。他即将诞生出新而有觉醒的自我;一个真实而充满力量、勇气、信心、接纳力、包容力、慈悲,与经验到爱的自己。

  ★如果,你看见了住在你内心的这个孩子,请和他说说话,告诉他:
  「我知道你受苦了,我知道这一份苦你背得很重,背得好辛苦。我知道你曾经如此信任感情,如此愿意付出自己。你为爱勇敢过,你为爱努力过,你也为爱受伤了。我深知你走过的这一段历程,知道你从何处走来,我看了心疼也为你心酸,但我以你为骄傲,以你为荣耀,因你勇敢的经验这一路的起伏与煎熬。而今你仍还在过程中,但你不需要担忧再被遗弃,再被排除,我会在你身边,不离弃的守护你,陪伴你,与你同在。陪你走过这生命不容易的经历,学习这一份关于爱的功课。」

  ★超越父母给的伤痛的最好疗癒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比他们更有爱的能力的人,成为自己的再生父母,而非执意要他们成为我们要的样子。

  ★如果你愿意爱自己,这个意愿一旦坚定,就如同信仰一样,不再让你怀疑,不再让你充满了但书,不再让你有许多理由拒绝爱进入你的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知名谘商心理师.悲伤疗癒专家】苏绚慧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研究所硕士。现为台北市任林教育基金会董事。曾任医学中心社会服务室与安宁疗护临床社工师、协谈中心谘商心理师,前后经历13年。并曾兼任大学学生谘商中心、社区谘商机构谘商心理师工作。

  目前为独立执业心理师,与各助人单位、基金会及协会长期合作开办专业训练课程、生命探索与成长课程。特别聚焦在失落经验探索与悲伤转化、自我情感滋养照顾与生命伤痛疗癒的主题上,举办各类工作坊、演讲与社会哀伤文化改善的宣导活动。推动足迹遍及台湾各地外,目前也与马来西亚及中国的专业机构合作发展滋养华人心灵工作,落实善生、善终、善别、善待的生命课题学习。

  着作: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块文化)入围金鼎奖文学类优良好书
  《请容许我悲伤》(2003,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这人生》(2004,张老师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张老师文化)
  《丧恸梦》(2007,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于是,我可以说再见:悲伤疗癒心灵地图》(2008,宝瓶文化)
  《因爱诞生:一段父亲带我回家的路》(2009,宝瓶文化)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练》(2011,宝瓶文化)
  《爱,一直都在》(2012,张老师文化)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在关系中疗癒伤痛,学习成长》(2013,宝瓶文化)

  网路主持:
  脸书「同哀伤」专页、「同哀伤」社团。

图书目录

【自序】你真的可以学会爱自己  

第一章 个体生存「要强」的历史──容许生命的脆弱,真实滋养生命
坚强的心,需要爱的滋润:要强却孤单的丽秋

第二章 我们都失落了情感连结──找回感受力,允许情感表达
支持与理解,从自己开始:习惯压抑的咏欣

第三章 试着重新理解生命──解构旧有生命设定,重新编写生命作业系统
唤醒自觉,学习重写人生:自我厌恶的彩娣

第四章 把曾经丢掉的自己认回来──修复破碎自我
跟内在的小孩彼此守护:渴望被爱的依萍

第五章 与自己和好──重新情感连结与回映
追寻心灵的依归:茫然无依的大川

第六章 滋养与修复自我关系──八项滋养与重塑自我的能力
只想要有人真的懂我:伤心失落的小丹

第七章 建立自我与学习尊重人我界线──弹性而清楚的界线,维护完整独立的自我
尊重独立选择的自由:惯性依赖的建昌

第八章 爱,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再生父母──学会爱,经验爱,成为爱
请你们真正看见我:哀伤愤恨的清岚

【终回】成熟~完整长大

图书序言

自序

你真的可以学会爱自己


  我人生走到四十不惑之年,我时常问自己:我是否不惑了?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此生所要实现的自我价值,是否真的笃定了?我是否真的走在这对的道路上,为此生所要知天命的修练,付出我最大的努力与坚持?

  我相信所要学习的生命课题仍是在我人生前方,那些失落的课题、分离的课题、舍去及付出的课题,乃至老化与死亡的课题,都是我生命持续要历练与学习的功课。但是,有一个课题的学习,是我人生走至现在,我清楚的体认到,这是人生最大的学习与修练,那是关于──爱的学习。若人生的寿命有八十,我几乎用了人生的二分之一时间在爱的体验中,失落,受苦,迷惘与困顿。但也在当中,慢慢的了解着,练习着,学会照顾与回应那些早年生命对爱感到缺乏的,不足的,受困的哀伤心灵。

  我学习当自己生命的妈妈(现实生活中我很小就失去妈妈),练习着了解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一个懂得倾听我心情的妈妈,一个可以让我感受到支持与宽容的妈妈,一个真心接纳我与引导我的妈妈,一个懂界限且刚柔并济的妈妈,一个有真实力量保护孩子的妈妈,一个温柔同时有承接力的妈妈……

  我为自己学习,练习成为这样的照顾者──我心理意义上的妈妈。然后,陪自己重新长大一次,好好的经验着成熟蜕变的历程;真正的成为一个成熟的生命,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而非再是那个缺乏爱的孩子。缺爱的孩子,因为没有足够被抚慰与被照顾经验,长成了──外表是成人,内在却停留在孩子无助与无辜状态,且因为对爱饥渴,而不断向外搜寻,又向外讨取与掌控的人。

  我将我自己从跌落摔跤,十足挫败的人生中搀扶起来。为自己负起这照顾生命与强健心灵的最大责任。所以这本书所写下的感触、经历、领受、体悟都是真实走过的。没有捷径,必须扎实的练习着。就像练功夫中最基本的蹲马步,或基本拳法,即使不炫目,不花拳绣腿,也让自己不求快,不求速成的体验着,研究着,练习着。

  这一段领悟与重新滋养自我的历程及学习,让我写下这本书。同时,也以这本书回应《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者群的疑惑与需求。

  许多人阅读《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之后,接续引发的问题是:我知道我受伤了,然后呢?

  对于自己从小到大受过的伤,与形成的影响,也许在阅读时开始慢慢的甦醒,渐渐觉察出来,但知道了之后,生命会因此大幅度的不同吗?生命的伤与痛就会因此痊癒吗?

  答案是:「当然不会如此神奇与绝妙。」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一书,让许多人压抑到潜意识的受伤与脆弱情绪、伤痛经验与记忆,有了一个出口浮现,从潜意识层浮出到意识层。也慢慢分辨出过去的伤痛如何在后来的人生现场中不断重演、不停复制,换了一群人,换了场景,我们却还是进入到相似的情节,走到相同的结局。

  我们知道了,但不意谓着我们因此就改造了或全然不同了。我们仍未学习以新的方式、新的诠释、新的途径,来经历与知觉我们生命所发生的一切。有句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说明了性格改变的困难。而性格反映出我们的处事与人际模式,也反映我们的情感、知觉与行动偏向,同时反映出我们的认知信念及参考架构。

  因此,若没有深入的检视,若没有重新建立与提升生命个体所适合的有利作业系统,则生命个体的运作,可能还是会在老问题上当机、卡关与循环。

  这并非以「要完美」的角度在看待人的这个处境,而是由衷希望在人生一世,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他个体想要实现的自我,完成他想要看到的具有超越性、突破性与成长性的自己。并能体会到身为人类,这具高智慧能力的生命,可以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美好与平衡、真诚与合一。不再是制造着分裂、对立、冲突、攻击、伤害与威吓。

  基于这样的来龙去脉,因此,这本《其实你没有学会爱自己》诞生了。

  过去我们生命被错待与受伤的经验,常常让我们怀疑自己生命的价值与美好,也让我们不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与值得被无条件支持的。我们开始将自己视为一个应被憎恨的对象,或总是对自己不断的纠正找错。内在不曾怀疑,深信着若不是自己太卑微、太不堪、太无价值、太丑陋、太可笑……那么也不会经历到被他人酸讽、指责、厌恶、排挤、惩罚、怪罪与埋怨。若不是这一个「我」不够好、不进取、不成功、不亮丽、不光彩……自己也不用经历到被排除、被切割、被舍下、被漠视与被遗弃。

  许多人正是如此将受伤与被错待的经验,转移成对自己的憎恨与厌恶。

  于是,自己,成为最不爱自己的人;自己,成为最想让自己消失隐藏的人。

  自己,成为最模煳的轮廓;爱自己,成为很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但憎恨与厌恶自己,却是人陷入痛苦深渊的罪魁祸首。无论是麻痺与回避自己,或是不断的攻击与残害自己,无不是想要解决那一份巨大的痛苦。如果这样的痛苦感,人可以意识到、觉悟到痛苦产生的机制或源头,那么或许便有了机会追溯痛苦的来历;那些生命历史中,生命被错误对待的方式而造成的创伤,而形成的破碎自我、不成形的「自我」。

  而唯有让「自我」好好成长、成熟,有了实质功能,「自我」才能担负起照顾生命的责任与重量。

  但「自我」要如何能获得好好成长、成熟的契机呢?

  答案并非寻求一个理想完美兼具权威的替代性父母(这是投射出渴望的幻想),来好好爱我、滋养我、保护我、供应我。而是愿意为自己担负起这些关爱的职责;以成人之爱重新陪自己长大,接纳自己的所有,为自己找寻可以利于成长的资源与条件,并妥善的为「自我」的发展进行维护与正确照顾,练习设立适宜的人我界线,不再让「自我」动不动就被侵犯、被伤害与被波及。

  坊间谈爱自己的书不少,诸如:拥抱自我、拥抱内在小孩、拥抱不完美自己、与自我相遇等等关键字的书籍其实很丰富,这本书的出版意义无疑是再度唤起人们关注与自己的关系,能重视内在心灵伤痛的疗癒。

  也许当你拿起这本书阅读的开始,正是你的生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重要,而让你踏上寻找自己,与自己相遇之旅,这本书有幸陪你走一段,愿你在这一段旅程的终点站,终于学会爱自己。

  【註】自我的心理学定义: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统整概念或框架。一个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稳定与持续的概念,称为自我概念。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无法统整,他就可能面临「统合性危机」。当人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而完整的概念,「自我」的各个部分是混乱与混淆的,并且常因环境的因素而摆盪与受冲撞;在建立生活目标,生存的价值感和充实感方面也易感觉无法踏实,因而经常莫名其妙的感到「空虚」与「沮丧」。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个体生存「要强」的历史

──容许生命的脆弱,真实滋养生命

坚强的心,需要爱的滋润

──要强却孤单的丽秋

丽秋是一位在职场上非常努力的女性,从外表上便能看见她直挺的身躯,彷彿不能容许有一刻弯腰驼背,松懈下来。从面容上,几乎瞧不见丽秋脸上有一丝病容的痕迹,她仍是尽可能把自己打扮好,无论妆法或是衣着,仍是有所讲究。

然而事实上,丽秋经历了一次乳癌手术,也做了一连串的化疗计画。即使经历疾病的打击与治疗的不舒服,但丽秋要自己千万不能向疾病低头,也不能认输。所以坚韧的她撑住了整个疗程。而最令人吃惊的是,整个过程,她没有让任何一个亲友陪伴她,因为她相信自己不值得浪费别人的时间,也不该造成他人的麻烦。

即使,有些同事、朋友想陪伴她,她也总是说:「没事,没事,这不严重,不用麻烦。」而丽秋的丈夫则是从头到尾都没有特别表示什么,好像丽秋什么都可以自己来,不需要他一点在意与帮忙。丈夫仍然自顾自的工作、休闲,维持他一贯的生活作息。

丽秋有一个女儿,但在外县市读大学,丽秋当然想都没有想过要女儿耽误功课,回来帮忙照顾她。她甚至没特别告诉女儿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病况。

对丽秋来说,好像事情本来就该这样,自己承担,靠自己面对。从小就记得母亲告诉过她:「不要想靠别人,也不要想依赖,自己的事自己做好,不要想求别人,求别人是最没用的表现。」丽秋把母亲说过的话奉为绝对不能质疑的规定与标准。能符合母亲说的标准,丽秋才能有一些安心,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糟,那么让母亲失望与丢脸。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