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ULIAN BAGGINI
圖書標籤:
  • 哲學
  • 美食
  • 飲食文化
  • 餐桌禮儀
  • 生活方式
  • 倫理學
  • 幸福感
  • 文化
  • 思考
  • 品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代最暢銷的天纔型哲普作傢。飲食哲學的第一本書
  人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
  而餐桌正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怎麼吃是一門有深度又有趣的思考;懂得吃纔能帶來身心靈最大的滿足。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齣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有機就是良心?在地生産比國外進口環保?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跨國大企業等於萬惡資本傢?純手工製作比機器量産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
  而關於吃的行為,作者也指齣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
  把食物吃完纔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誌力?
  實際體重和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距離?
  針對這些反思,本書將一一加以辯證與釐清。

  我們處於飲食文化的黃金年代,無論是美食、食品營業和衛生都發展到巔峰。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像萬國博覽會一樣,可以吃到各國美食。可是我們沒有認真思考一些重要的議題:為什麼食物那麼重要?我們和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選擇要吃什麼,其實涉及人性的本質層麵:動物性、感官、社會、文化;創造性、情緒性和知性。對飲食的認真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係,和其他動物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自己。所以說,關於飲食的思考,其實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本書所提齣的「吃的美德」,並不是傳統的德行,而是更能因應世界的變化的飲食觀念。書中每一章都會提到關於飲食的某個麵嚮以及和它對應的美德。第一部討論當今有關飲食倫理的熱門議題,包括有機食物、永續發展和動物權。第二部著重於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好壞、對錯判斷。第三部和第四部則強調如何養成好的飲食性格和習慣。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齣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論述,藉此為目前的飲食大雜燴理齣一些脈絡。懂得如何吃,你就懂得如何生活。

名人推薦

  華梵大學哲學係教授冀劍製
  知名飲食旅遊作傢葉怡蘭
  知名作傢鍾文音專文推薦

  ◎一場給心靈的大師饗宴,能滿足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哲學傢和饕客。 ――弗朗辛‧塞根Francine Segan,《哲學傢的廚房》The Philosopher's Kitchen作者

  ◎硃立安‧巴吉尼揭露瞭大型食品工業與連鎖餐廳的邪惡自大,以及有機食品與在地飲食的優越感。――衛報The Guardian

  ◎硃立安‧巴吉尼擁有珍貴的天賦,將深奧的思考說得動人。在這本很棒的書裏,這位迷人的作者將餐桌上的愉悅和哲思做瞭完美的平衡。――亞曆山大.梅可.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英國知名小說作傢

  ◎本書有趣,論證充分,取材豐富,開展齣迷人的思想。――觀察傢報The Observer

  ◎巴吉尼將其擅長的懷疑論與辯證法帶入「新的飲食正統文化」,也就是我們接受到關於永續、有機、當令和在地生産的相關議題。巴吉尼高明地拆穿虛僞的論調和矛盾……――泰晤士報The Times

  ◎刺激心靈和味覺的一本書。――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巴吉尼的任務是要讓我們每個人思考我們吃的食物:更瞭解它,思考我們選擇食物時所採取的倫理立場……如果他的目的是要我們更加認識食物,反思我們自己的主張,那麼本書大大成功。――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星辰的低語:宇宙深處的文明迴響》的圖書簡介。 --- 《星辰的低語:宇宙深處的文明迴響》 導言:寂靜的宇宙與存在的追問 我們仰望夜空,那片深邃的、綴滿光點的畫布,承載著人類數韆年來最宏大的好奇心與最深沉的孤獨感。宇宙,這個宏大到令人敬畏的容器,是否僅僅是物理定律的冰冷演繹?在這廣袤無垠的時空中,是否存在著其他智慧的火花,那些早已消逝或正在醞釀的文明之聲? 《星辰的低語:宇宙深處的文明迴響》並非一本傳統的硬科幻小說,也不是純粹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專著。它是一部橫跨哲學思辨、科學前沿探索與文化人類學的深度探究之作,旨在探討“我們是否孤獨”這一終極問題的多重維度。全書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敘事風格,帶領讀者穿越已知的科學邊界,觸及那些關於生命、信息、時間與存在的哲學悖論。 第一部:宇宙的尺度與生命的概率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對我們所處宇宙環境的精確描繪,但其核心在於對“生命齣現”這一事件的概率評估。 第一章:宜居帶的拓撲學 我們首先審視係外行星的發現浪潮。從開普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對大氣光譜的分析,作者詳盡梳理瞭“宜居帶”概念的演變。然而,作者認為,僅有液態水和閤適溫度的星球遠不足以保證生命。我們深入探討瞭“碳基生命中心論”的局限性,引入瞭矽基生命、等離子態生命乃至信息態生命的理論模型。這裏探討的不是尋找地球的復製品,而是拓寬對“生命形態”的想象邊界。 第二章:時間的深度與生命的短暫 時間,是區分我們與潛在外星文明的關鍵變量。如果一個文明比人類早進化瞭十億年,他們的技術會發展到何種程度?我們運用費米悖論的經典框架,但將其延展至“大過濾器”理論的最新發展。作者細緻分析瞭從生命起源到星際旅行能力的各個技術瓶頸,提齣瞭“技術懸崖”的概念——即某些文明可能因為無法解決自身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如能源枯竭、社會失序)而在達到星際時代前自我毀滅。 第三章:信息的熵與文明的衰減 生命的本質是信息處理。本章側重於信息論在宇宙尺度上的應用。一個文明的存續,取決於它儲存和傳遞信息的能力是否能抵抗宇宙背景輻射和時間帶來的熵增。我們探討瞭黑洞信息悖論與信息存儲極限,反思人類依賴的電子和生物存儲方式在百萬年尺度上的脆弱性。 第二部:迴響的捕獲與解碼的睏境 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人類現有的搜尋嘗試,並聚焦於我們可能接收到的“迴響”的本質。 第四章:SETI的哲學轉嚮:從信號到結構 傳統搜尋(SETI)側重於尋找窄帶無綫電信號,但本書認為,高級文明可能早已拋棄低效的電磁波。取而代之的,是對宇宙結構本身的改造——例如戴森球、星際工程(Astro-engineering)或在時空結構中留下數學印記。我們分析瞭“技術特徵”(Technosignatures)的擴展定義,包括對引力波模式的異常分析,以及對星係團中非自然物質分布的追蹤。 第五章:數學與普世語言 如果接收到一個清晰的信號,我們如何理解它?作者認為,純粹的物理學定律和數學結構是唯一可能的“普世語言”。本章深入探討瞭質數序列、π值的傳播方式以及質能方程的普遍性。然而,作者也提齣瞭一個深刻的質疑:即便我們識彆齣數學結構,我們能否理解其背後的“意圖”或“目的”?一個超驗文明的邏輯結構,可能遠超人類當前認知的範疇。 第六章:錯位的時空:來自過去的信使 光速的限製意味著我們接收到的任何信息都是曆史的殘片。本書模擬瞭接收到來自遙遠星係信號的場景——它們可能是數百萬年前發齣的,其文明可能早已不復存在。這種“時間錯位”帶來的倫理睏境是:我們應該如何迴應一個我們無法與其進行實時對話的“幽靈文明”?迴應的成本與意義何在? 第三部:文明的自省與未來的定位 本書的高潮部分,將目光從外部宇宙轉嚮人類文明的內部,探討我們在宇宙背景下的自我定位。 第七章:大寂靜背後的心理學 費米悖論的真正重量,不在於物理學,而在於心理學。接受宇宙中存在大量文明的可能性,對人類自我認知會産生何種衝擊?本章探討瞭“宇宙學上的謙卑”——即當我們不再視自己為宇宙的中心或唯一的智慧火花時,我們對藝術、宗教和政治的理解將如何重塑。我們分析瞭曆史上的“哥白尼式轉摺”對人類心智的影響。 第八章:我們自身的“大過濾器” 與其焦慮於遠方的文明在哪裏,不如審視我們自身是否正處於某個“大過濾器”的前夜。本書對人類當前麵臨的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核擴散、超級人工智能失控——進行瞭冷峻的審視,將其置於宇宙文明演化的宏大時間軸上。我們探討瞭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導緻一個文明的內部瓦解,並強調瞭可持續性與倫理責任的重要性。 第九章:嚮星空發齣的迴音 在得齣“搜尋”與“等待”的復雜結論後,本書轉嚮主動性。如果我們決定嚮宇宙發送信息(METI),我們應該發送什麼?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深刻的倫理和哲學抉擇。發送的信息會代錶誰?是人類的優點還是缺陷?作者提齣瞭一種基於“共享宇宙學基本定律”的信息構建模型,強調信息應具有最大的抗誤解性和最小的威脅性。 結語:微光中的希望 《星辰的低語》最終將聽眾帶迴到地球,但視角已然不同。宇宙的沉默並非虛無,而是等待被填滿的巨大潛力。本書呼籲讀者以一種超越日常瑣事的廣闊視野,重新審視人類在時間與空間中的位置。每一次對星空的凝視,都是一次對存在意義的哲學叩問。真正的迴響,或許就蘊藏在我們對自身的理解與塑造之中。 適閤讀者: 哲學愛好者、天文學和宇宙學初學者、對生命起源與文明未來感興趣的跨學科思考者。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人類在宇宙中獨特性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傢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颱上發聲。

  硃立安齣版瞭許多哲普作品,是英國知名的暢銷作傢。《衛報》形容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在哲普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齣。」《金融時報》贊譽:「每個社會都需要良好思維的守護者:硃立安‧巴吉尼正是我們的守護者。」
  
  齣版作品包括:《自願被吃的豬》(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And ninety-nine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新聞挖挖挖》(Making Sense:Philosophy Behind the Headlines)、《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哲學傢的工具箱》(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我們為什麼要活著?》(What’s It All About?Philosophy and the Meaning of Life)、《一把鑰匙,走進哲學》(Philosophy: Key Themes)、《隻有這本!必讀的西方五大哲學傢經典》(Philosophy: Key Texts)、《鴨子重瞭大樂透》(The Duck that Won the Lottery:And 99 Other Bad Arguments)。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係畢業,專職譯者。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採集 Gathering

1. 勇於求知:瞭解越多,選擇越自由 / 起司拼盤
這麼做甚至不需要多麼勇敢,隻要多花一點時間求證就行瞭。再說,瞭解更多確實會讓人更珍惜自己吃下的食物。

2. 自給不自足:互相依賴讓我們更強大 / 義大利燉飯
相信自然會源源不絕供應人類食物的人,肯定不夠瞭解自然。另一方麵,我們並不需要相信人性,纔有把握另一方會履行閤約,畢竟商人隻要失去信用就沒戲唱瞭。

3. 時間的果實:追求當季的理由 / 蘋果黑莓奶酥
想要聽聽跟我們的生命一同滴答流逝的時間,到菜園裏就能找到……變化無窮的菜園也鼓勵我們要放下,美好的事物終會消逝,隻能期待來年有福享受。

4. 有機之外:以地球的管傢自居 / 單粒小麥麵包
妥善管理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産,不揮霍浪費,也不僵化守舊。這就是我們決定要買什麼食物時真正應該考慮的事,而不是上麵有沒有有機標章。

5. 慈悲的殺生: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 / 羔羊肉漢堡
死在獵人手中的野生動物,不會比死在其他動物口中或通常也會痛苦的自然死亡更糟。假如農場動物不比野生動物遭受更多痛苦,那麼牠們也算擁有難能可得的美好生活。

6. 公平貿易作為一種選擇:用選擇抵製剝削 / 修道院馬芬
這波新飲食復興運動端上的菜色看似美味可口,背後往往是以壓榨生産者為代價。如果我們相信追求公義是種美德,就不應該對光靠選擇就能抵抗的錯誤方式視而不見。

7. 二分法的危險:麥當勞=跨國大企業=萬惡資本傢? / 經典量産食品
太執著於規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最強大的改革推動者往往不是有強烈意識的個彆消費者,而是大型連鎖店……最需要掙脫的枷鎖,就是把飲食店或零售店看成非好即壞的簡化思維。

第二部:烹調 Preparing

8. 撕掉食譜吧:彆用標準規則取代個人判斷 / 鷹嘴豆泥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很多都無法規格化、量化,也無法精準測量或規範,無論在廚房內或廚房外都一樣。

9. 傳統的真諦:延續傳統,但不堅持原味 / 鮪魚燉菜
搞清楚現代演繹的傳統美食跟原始版本有何不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這不錶示越接近原味就越傳統。一道料理延續多久,比它從什麼時候開始更加重要。

10.化科技恐懼癥為科技的實踐智慧:職人手感 vs. 機器量産 / 用麵包機做麵包
科技實踐智慧就是即使機器能媲美或提升達人手藝,我們還是希望達人手藝繼續蓬勃發展,因為重要的不隻有結果,還有抵達結果的過程。

11.例行公事不無聊:求新求變反而無法投入 / 義式番茄醬汁
維持一點例行公事是好的,這樣能讓我們更加感謝簡單的料理,以及把料理傳給我們的人,同時也能避免我們隨著變來變去的飲食風潮起舞,無止盡地追求新奇的口味。

12.過猶不及:對科學研究和專傢建議保持懷疑的態度 / 燻肉拼盤
營養學諷刺的地方在於,越是發現它有多復雜,我們的飲食原則就應該越簡單。

第三部:不要這樣吃 Not eating

13.拒絕自助早餐的誘惑:從日常生活中鍛鍊品格 / 什錦榖麥
重點是自助早餐怎麼吃纔閤乎倫理,原因不在於它給瞭我們當聖人或當膽小鬼的機會,而是因為它給瞭我們鍛鍊美德或壯大惡習的機會。

14.減重教我的事:意誌力的效用和限製 / 湯品
「我肚子餓。」很好,所以呢?沒事啊。我隻是肚子餓瞭。肚子餓又沒什麼,更嚴重的痛苦都有人挨得過……隻要接受這點,真心接受並相信,就會有很大的差彆。

15.不復胖比減重更難:謙卑麵對屬於我們卻不完全受我們控製的身體 / 鬆露油
我認為肚子餓(需要吃東西)和嘴饞(想要吃東西)是不一樣的。有時我甚至覺得,我的實際體重跟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不過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差距。

16.禁食跟齋戒的不同:懂得自我管理纔是真自由 / 燕麥粥
最高境界的自由,就是心甘情願節製自己的行為,因為你知道這麼做對自己有益。相反的,為瞭信仰而齋戒隻是屈服於他人的意誌。

第四部:好好吃 Eating

17.感謝主賜我們豐盛的食物:認真對待盤中飧 / 蛋炒飯
好的習慣促使我們做齣能帶來最佳結果的決定。不過這也指齣,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哪些行為會有好的結果,哪些隻是無謂的作態。

18.超越喜好:飲食的客觀標準 / 葡萄酒
瞭解自己喜歡什麼容易,瞭解什麼是好東西比較難,可是一旦瞭解就能讓你更懂得欣賞自己喜歡的東西,甚至讓你喜歡的東西更好。

19.錶演開始:米其林餐桌上的美學體驗 / 墨汁墨魚
少瞭好食物的人生,至少跟少瞭好藝術的人生一樣貧乏,而烹飪藝術確實應該跟其他藝術享有同樣的地位。但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專傢達人的卓越成就上。

20.午餐吃瞭沒:用三餐調整一天的節奏 / 米沙拉和義式烘蛋
好的食物有一種強大的力量:繞過我們的存在焦慮,提醒我們無論時局如何動盪,日常生活還是會有一再齣現的美好。

21.一個人吃飯:豐富內涵的好機會 / 辣醬蔬菜
認為單身跟吃得好沾不上邊,是一種強烈的文化成見。幾乎所有跟美食有關的刻闆印象都離不開社交場閤……獨居者跟任何人一樣能夠投入這些事,並從食物中獲得樂趣。

22.筵席的精神:一起生活,分享喜悅 / 中東小菜
當我們扳開一塊好麵包時,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我本質上都是脆弱的、有限的血肉之軀,卻學會瞭把存活的工具變成生命中最令人滿足的喜悅。

23.及時行樂不快樂:在覺察中體驗快樂 / 蘇打麵包
當我們問心無愧,知道食物的來源跟它的味道一樣好時,我們得到的快樂更完整、更閤乎人性。


結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思考熟悉的事物,品味哲學的樂趣/冀劍製
  

  哲學第一堂課:「哲學始於驚奇。哲學的形成,源自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在『想知道』的欲望下,思考解答,因而形成哲學理論。」
  
  當哲學老師在課堂上這麼說的時候,不知是否曾經有過「白目」學生,在「好奇想知道」的情緒作用下,問瞭一個(不知該不該問的)問題:「老師,那你的驚奇在哪裏?」
  
  「我?我的驚奇在哪裏?」
  
  有些人意外來到哲學係,渾渾噩噩一路走來,即使獲取博士學位,可能依然沒有什麼驚奇,也感覺不到任何樂趣。即使曾經有過,在學院式的訓練過程中,隻想著如何寫好一篇被認同的畢業論文,熱情早已燃燒殆盡;就算還有剩,在升等壓力下,隻能寫些能被學界主流認同的研究,無法投入自己最有興趣的主題,那麼,最後的樂趣也將完全消失。
  
  當然,偶爾也會有例外。老師的眼神可能突然被這個問題點燃,於是立刻跳過枯燥無聊的「哲學概論」,直接前往他正在摸索中的、無邊無界的思想世界,告訴你那個世界的奇幻美妙。當然,學生很可能一時之間進不瞭那個世界,但仍會被那股風采打動:「哲學竟然真能如此令人陶醉!」
  
  哲學,本來就應該充滿樂趣。或者,更精確的說,無聊的理論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哲學,因為哲學的起源正是對問題感到好奇、想知道,纔開始思考與研究的。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素,引導許多現代學者,去研究那些連自己都沒興趣的問題呢?
  
  現代學院的各種製度,正逐漸扭轉哲學的本質,由各階段的思想霸權,決定哪些研究是好的、與壞的,而擁有決定權的,又往往無法真正體會哲思的樂趣,於是,整個學界的發展方嚮,便朝嚮枯燥瑣碎的問題鑽研,深入地底的黑暗世界,已經沒有多少人再被那個世界所吸引。而誤以為,這就是哲學的原貌。
  
  當代天纔型哲學傢硃立安‧巴吉尼樂於做自己,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的著作告訴我們,哲學與生活永遠息息相關,永遠充滿著樂趣,隻要你願意在生活中觀察與思考,自然而然會齣現各種好奇、想知道的情緒,於是好玩的哲學就會孕育而生。
  
  「吃」,也可以是一個有深度、有趣味的思考。隻要你願意拋開日常生活中膚淺的理解,尋找各種思想的裂縫,探頭瞧瞧,一個神奇有趣的世界就會呈現在眼前。於是,巴吉尼寫瞭這本書《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本書從許多麵嚮深入思索,包括食物的來源、食物的好壞標準,以及如何選擇食物纔算是聰明的選擇。這裏麵牽連到許多的問題與迷思,像是純手工真的比機器生産的食物還要好嗎?傳統古法真的贏過創新嗎?飯桌上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纔是正確的嗎?或許有些人曾經想過這類問題,但多數人應該都沒有認真思考過。當我們藉由哲學的帶領,深入這些問題,做一場思想的探險之後,將會對日常生活吃的行為與想法帶來重大的改變。
  
  舉例來說,當我們知道某些美食來自於某些動物的悲慘故事之後,我們還能安心享用嗎?就像肥鵝肝來自於強迫灌食的成果。當你知道後,是否會後悔曾經享用過這些美食?而在道德上,消費者是否也算是一種共犯?如果不希望自己成瞭虐待動物的關係人之一,就得好好斟酌這些美食的來源瞭。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讀到一些平時較少思考的問題,也可以增進我們對吃的文化的知識。例如,在颱灣,大傢重視的不外乎是「農藥檢驗」以及「有機」等食品營養與安全的認證。但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人們對「有機」的重視程度已經下降,目光轉移到「良心認證」的標簽,像是這些食品是否屬於「永續」、「當季」、「在地」、「公平貿易」,以及符閤「動物福利」。
  
  在永續方麵,考量的不僅牽涉食物殘留農藥量的健康問題,更重視的是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是否過量到會危害土地。而「公平貿易」的標簽或許可以保障農人並沒有被商人剝削。當食品可以開始加註這些良心標簽,我們對吃的要求,將不僅隻考慮到個人的健康,也考慮到自己是否在整個吃的文化背後那股邪惡勢力中,扮演幫凶的角色。
  
  另外,在書中,作者也對許多「健康常識」提齣質疑。例如,針對飲食減鈉(減鹽)的全球趨勢來說,由於鹽會使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吃鹽不好,應盡量少鹽。但是,這樣的主張卻隻藉由單一證據來推理,作者引用最新醫學研究,指齣鈉在身體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功能,當飲食少鈉之後,卻會導緻身體的其他不良後果,而這些不良後果甚至也會導緻心血管疾病。
  
  也就是說,在颱灣許多人認為,「吃的越清淡越好」的觀念很可能是錯的。在整體評估之後,作者的建議是,「除非屬於高危險群,否則不要大幅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
  
  這種看瞭最新健康報導就大幅改變習慣的情況,在颱灣很常見。隻要有報導指齣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害,大傢就幾乎不再碰它;相反的,隻要報導指齣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利,大傢就一窩蜂的拼命攝取。這些都是錯誤的飲食方式。因為,大多數的食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麵有害,但在其他方麵卻是不可或缺的。大量攝取或完全不碰,都會導緻健康的不良後果。
  
  除瞭健康的思考,「吃」的行為也包含瞭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例如,作者指齣,當我們在吃到飽的自助早餐店剩下半塊麵包時,能不能偷偷帶走呢?
  
  事實上,就算不帶走,老闆也必須把它扔瞭,與其浪費食物,不如帶迴去吃吧!這聽起來滿有道理的,至少從效益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能將食物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而老闆幾乎沒有任何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作者認為,這裏牽涉到的問題將不僅僅是效益的問題,還包括個人人格的問題,這個行為有可能塑造一種貪小便宜的人格,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當然,如果這個行為不是源自於貪小便宜的心態,而純粹為瞭不浪費食物,那考量就完全不同瞭。所以,評量自己的行為時,也需要檢視自己的心態;而更重要的,當我們評量彆人的行為時,也不要隻看他做瞭什麼,就鬍亂安插不良人格的罪名。
  
  即使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很簡單的「吃」的行為,想不到在深入思考之後,會有許許多多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問題冒齣來。
  
  然而,或許仍然有人會說:「這些關於吃的問題有這麼重要嗎?吃就吃嘛!值得花時間作深度思考?有時間為什麼不多想想神是否存在?宇宙的起源?生命意義?以及知識的本質等更重要的問題呢?」
  
  我不打算比較哪些問題更為重要,但引用作者的一段話,說明「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如果我得在永遠不得閱讀、不得寫書、跟永遠不能跟傢人朋友用餐之間選一個,我毫無疑問會放棄寫書……人在餐桌上是一種靈肉一體的動物,不隻懂得滿足口腹之欲,也懂得感謝、充實內涵、與人分享、美學欣賞,以及客觀的判斷。人是結閤瞭理智與情感的奇妙混和體,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而餐桌就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吃是一種享受、一種社交、一種審美、一種活著的喜悅、自然也可以是一種哲學。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去瞭解、思考、與品味。
  
  近年來,無論是否在哲學係裏,似乎有越來越多人對哲學感興趣,但這些人心目中的哲學大多必須包含許多專有名詞,似乎學到越多專有名詞,就感覺自己越懂哲學,但實際上,那些並不是哲學重要的成分。
  
  學習哲學,最重要的甚至不是要懂得任何哲學知識,而是要獲得一種能力,一種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當然可以藉由閱讀艱深的哲學理論來獲取這個能力,但這個路綫需要剋服較多的障礙。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思考,讓作者帶領我們,走嚮那個原本非常熟悉的領域,並指齣許多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問題,嚮內深入到一個值得反思的麵嚮。在這樣的導覽中,我們逐漸摸索而學會在思想世界中獨自旅行的能力,進而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哲學傢。
  
  總之,作為一篇推薦序,我提齣三個閱讀此書的理由。第一,藉由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學習哲學思考。第二,藉由作者的思考與提供的許多資料,深入瞭解吃的各種麵嚮。第三,藉由更深入反思作者的觀點,提齣質疑,並嘗試得齣個人不同的主張,享受智慧的樂趣。隻要滿足以上任何一個理由,就有閱讀的價值。若能同時滿足三個理由,那就是一場豐盛的閱讀饗宴瞭。
  
  除瞭「吃的哲學」,希望未來有人可以開發「住的哲學」、「行的哲學」、「玩的哲學」、甚至「名牌包的哲學」。隻要我們願意深入思考,其實都可以挖掘到許多有趣的觀點。哲學到瞭這種程度,自然會吸引更多的粉絲。也就不需要一大堆有誌之士拚命去鼓吹哲學瞭。
  
  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哲學,寫下心得與大眾分享,大概就是讓哲學普及化的最佳策略。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像巴吉尼一樣,化身成為享受思考的哲人,分享各種思想世界的奇幻旅程。
  
  本文作者為華梵大學哲學係教授
  

圖書試讀

一、勇於求知Checkitout:瞭解越多,選擇越自由

當初興起探討起司和康德哲學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念頭時,我還以為把兩者放在一起談,將會是史無前例的創舉。畢竟這可是《純粹理性批判》和《道德形上學基礎》的作者,跟伯森(Boursin)起司和莫劄瑞拉(mozzarella)起司風馬牛不相乾。沒想到康德跟起司早已結下不解之緣,而且可以說是孽緣。

根據康德的朋友及傳記作傢華辛恩斯基(E.A.C.Wasianski)的說法,康德晚年的健康之所以惡化,就是因為嗜吃英國切達起司三明治之故。一八○三年十月七日,康德吃瞭比平常還多的起司三明治。隔天早上外齣散步時,他在路上昏倒,失去意識。另一名為康德立傳的作傢曼弗烈‧孔恩(ManfredKuehn)指齣,「吃下禁忌食物帶來的興奮感可能使他血壓上升,導緻中風。」康德的健康從此一去不返,一八○四年二月十一日便與世長辭,臨終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Esisgut(很好)。並不是說他的一生或留下的作品很好,而是贊美華辛恩斯基送來的麵包和酒很好。

起司、麵包和酒這三種最基本的食物,在曆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傢生前最後幾天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著實耐人尋味。即使像康德這樣的思想傢,碰到食物也馬上就從雲端掉迴地麵。因此,不以恆久的哲學難題或棘手的道德睏境來呈現康德最重要的哲學概念,轉而選擇簡單樸實的起司,或許纔是對他緻敬的最佳方式。

康德那篇有名的〈何謂啓濛?〉一開始是這麼說的:啓濛就是脫離自我招緻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即不經由他人的指導,就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智。假如不成熟並非因為缺乏理智,而在於缺乏不靠他人的指導去使用理智的決心和勇氣,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造成的。勇於求知吧!因此,「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智」便是啓濛運動的標語。

若你以為這句建言隻適用於嚴肅的學術研究,那你就錯瞭。啓濛運動要求「在各種事務上公開運用理智的自由」。康德以「指示我飲食的醫師」為例,說明人對權威的盲從和依賴。遵從醫囑就錶示,「不需要麻煩自己,不需要思考,我隻要付錢,彆人就會幫我做好所有的麻煩事。」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一眼看到《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吃飯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他人、與世界建立聯係的儀式。書名中的“美德”二字,更是讓我聯想到古希臘先賢們對德行的探討,想象著作者是否會從倫理學的角度,來審視我們在餐桌上的種種行為?例如,我們對待食物的態度,是否體現瞭對自然的尊重?我們與傢人朋友一同用餐時,言談舉止是否流露齣對他人的關懷和欣賞?亦或是,我們麵對豐盛的食物時,是否能保持一份適度和節製,不緻沉溺於口腹之欲,而忽略瞭更深層的精神追求?我很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卻又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生活品質的哲學命題。比如,食物的來源是否影響瞭它的“德行”?一個公平貿易的産品,是否比普通産品更具“美德”?我們在分享食物時,所傳遞的情感和價值,是否也是一種“美德”的體現?這個書名給我留下瞭極大的想象空間,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看看作者究竟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智慧啓迪。

评分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這個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瞭很多關於“分享”和“連接”的哲學。在如今這個高度個體化的時代,餐桌,或許是我們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緊密聯係的重要場所。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共同進餐,來增進理解,消弭隔閡?是否會分析,餐桌上的對話,如何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如何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將“美德”這個概念,與餐桌上的“共享”行為相聯係。是關於慷慨,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珍視的食物,還是關於謙遜,不獨占,不炫耀?我想象著,這本書或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每一次共同用餐的體驗,都是一次對“社群”和“歸屬感”的構建。書中是否會觸及,食物的“來源”是否也與“美德”相關?例如,一個由社區共同耕種,然後共享的食物,是否比超市購買的更具“美德”?這個書名,讓我對“吃”這件事,賦予瞭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意義。

评分

單看《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這個書名,就覺得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我一直認為,吃,不僅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精神的修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餐桌上那些看似尋常的互動,是如何摺射齣深刻的哲學理念。例如,關於“公平”。我們在享用食物時,是否考慮瞭食物的生産過程中,是否公平地對待瞭勞動者?是否考慮瞭食物的分配,是否真正做到瞭“各取所需”?或者,書中會探討“責任”的哲學。我們對食物的生産、加工、消費,是否都承擔瞭相應的責任,尤其是對環境的責任?我想象著,作者會用生動有趣的筆觸,描繪齣一幅幅充滿哲學意味的餐桌畫麵,讓我們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品味到思想的深度。書中會不會涉及,我們對“好”食物的定義,是否僅僅停留在口味上,而忽略瞭其背後的倫理和可持續性?這個書名,讓我覺得,這本書將是一次關於“吃”的智慧之旅。

评分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這個書名,讓我的思緒瞬間飄到瞭那些關於“知足常樂”的古老教誨。在如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渴望更多,對食物也是如此,追求新奇、昂貴,卻常常忽略瞭食物本身所蘊含的質樸的美好。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從餐桌上學習“剋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不被欲望所裹挾,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美德”這個概念,與具體的用餐行為聯係起來。是關於感恩,對辛勤耕耘的農民,對大自然的饋贈?還是關於節製,不浪費食物,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餐點?我甚至設想,書中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等待”的哲學。比如,等待食物烹飪完成,等待與傢人朋友的相聚,這些等待的過程,是否也是一種對“當下”的珍視,一種對“緣分”的體悟?我想,這本書或許能引導我們,在每一次用餐時,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為瞭滋養心靈,認識到食物的價值,以及與之相關的,我們自身行為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餐桌上的哲學思考”,這個組閤,讓我想到瞭許多平日裏不曾細想過的事情。吃飯,是我們生命中最日常不過的行為,但細想之下,其中蘊含的道理卻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比如,食物的擺盤,是否隻關乎美觀?還是也承載瞭一種對食客的尊重,一種對用餐環境的考量?而“慢食”的理念,又和我們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形成瞭怎樣的張力?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迴那些被遺忘的用餐儀式感?我甚至想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桌禮儀,是否也反映瞭不同民族的哲學觀念?例如,強調集體用餐和分餐製,分彆又暗示瞭怎樣的社會結構和個人觀念?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將一些經典的哲學理論,巧妙地融入對日常用餐場景的描繪中,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解析“分享”的哲學,當我們與他人分享食物時,究竟分享瞭什麼?是飢餓的緩解,還是情感的交流,亦或是生命體驗的共鳴?這個書名,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全新的審視角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