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个打开孩子们话匣子的问题
小小孩到大人
永远聊不完的「你问我答」亲子百科
--有看的、有听的、有闻的、有吃的、有摸的、有想的--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你知道他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担心什么吗?
犹记得孩子还小的时候,最爱跟在爸爸妈妈的身后问东问西,因为他们是那么渴望跟在父母的身边、参与父母的生活,又那么迫不及待想和大人分享这个神奇世界里所发现的一切。
在这可爱的小书里,有108个包罗万象的问题,其中涵盖亲情、友谊、生活观察、刺激想像、激发创意、心理情绪和哲学思考等等,例如「你想念谁吗?」、「你想养什么样子的宠物呢」、「你希望明天一早在哪里起床?」、「你曾经自己一个人吗?」……不但能贴近孩子的心,许多父母在阅读后表示,这本乍看之下相当简单--甚至有点过于简单的书,反而开启了他们和孩子之间极为不简单的对话、说不完的话题。
另外,每一个问题都用心搭配一张相关的图片,有些是出自作者自己的手笔,有些则是翻拍自旧书,还有些是作者的孩子创作的,是一本独特的图文拼贴,让亲子间有更多可以一起观察、一起发现的乐趣,甚至一起动手做做看。像是「你切过水果吗?水果里面有什么?」爸爸妈妈就能带着孩子一起切开家中的水果,跟着他们实际操作,然后一起品尝,或是留下果实里的种籽,种一棵水果苗;而「你喜欢摸什么呢?」更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把不同材质的物品放进纸箱内,鼓励孩子闭着眼睛摸摸看,感受一下不同于用眼睛看的感官体验。
《问我!问我》就像打开孩子心房的钥匙,带你一窥小小孩的内心世界,也能使你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密、获得丰硕的成果。如果你愿意,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本书特色 ■基础教育关键:培养语言力、思考力、专注力、洞察力、探索力、创造力。
■图像丰富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封面、规格大小或相片,处处都充满惊喜。
■符合儿童观点:以孩子为主体,取材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与经验产生连结。
■题材相当多元:情境式学习,贯穿儿童各种层面和五官知觉的108个问题。
■没有正确解答:启发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答案,慢慢引导孩子的成长发展。
■增进亲子沟通:一问一答之间,彼此关心互动,辅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管道。
媒体书评 一翻开书,读者就能看见一页写着「问题」,是「聪明、构想精彩的图书」,不仅唿应孩子们对已知事物的看法,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有些问题幽默感十足,有些却使孩子觉得不明了,有些娱乐性高,有些则令人感到悲伤,但都非常引人入胜。整体来说,它是「极具使用价值」的绘本。-《南德日报》
在亲子交谈中,父母可以借由《问我!问我!》108个广泛的问题,帮助孩子激发创意、发挥想像。每个问题都对应一幅插图,大致由收藏的照片、抽象拼贴画,或撷取自旧书的图片所组成,成功提升本书的层次。假设少了这些,单凭书中那些部分早已为人熟知的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这个效果。-《时代週报》
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本书更能促进说话及理解能力!-《斯图加特日报》
《问我!问我!》是每个四岁以上的儿童,都应该拥有的一本书。-《科隆环视报》
这本书是对父母最好的挑战。-《柏林日报》
一本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蕴藏了无数珍宝的小书。-《美国书商协会》
这个秋天最轻松,也最温暖的书籍:深具启发性,非常适合孩童阅读,并且思想深刻的小正方形绘本中,共有108个和孩子们谈天的话题,父母与孩子们可以聊聊彼此经历过的事情,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抒发对未来的计画。为人父母者若想认真看待孩子,就应该抓住108个机会。-libri.de网路书店
粉丝留言 ■书中提供一个空白栏位,让小朋友画出「自画像」。除了借此要求父母和孩子们说说话,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方法──不只是为了孩子们,里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大人偶尔自我作答。
■我认为,收录适合特定年龄层儿童的问题,与透过图画开启说话契机的想法新颖。正方形的书型很吸引人,设计成功。
■不管年纪多大,本书给了相当多美好的谈天诱因。文字结合了图片及所搭配的问题,只要一打开书,大小读者便迫不及待向对方叙述自己的想法,天南地北的聊起来。包括那些自以为已经非常熟悉的人,也展现了好奇的一面。
■这本书适合用来启发孩子的思考能力、认知事物的关连性、寻求问题的答案,以及传递知识。书中的插画图片不但真实,也非常简单,更能激发小读者提出问题。
■外型迷你的小书,提供了108个问题。四至十岁的孩子,可以用每星期两次的频率来回想、尝试,询问其他人对这些问题的回忆──一整年的时间,足以建立「问答时间」的基础。根据这些贴心、快活又带点严肃意味的问题,亲子的感情更加融洽。在左侧色彩鲜艳的书页上,列印着问题,右侧的书页上,则印有照片、插画、油画……训练表达能力、记忆力,并贴近不同的文化。这是一本多功能的使用小书,可以放进每个背包里,不论长时间搭公车或坐火车,都能作为消遣之用。
■父母能开心的和孩子们沟通,并有助于发展其灵敏的感受。对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有助益,它能使人立即找到聊天的话题。一切都在这里,各年龄层都可以阅读,懂得自我省察、持续发问。值得推荐!
■不可多得的绘本,因为它有趣味的素描、图片和美术拼图。我觉得特别高兴的是,孩子对我的过去及童年很感兴趣,且能比较彼此之间的不同。
■当孩子们完全被书中的内容迷住时,父母将会发现,这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书,令人感到兴奋。
■《问我!问我!》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不仅具有美感、创造性,而且大胆、细心。整体而言,是赞的!
■一本超级棒的书,给从事教育相关行业的人和父母,即使只是看看,谈谈那些趣味的照片、图画,再联系书上所附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它们真有意思。
■在托儿所工作了多年的我,经常与品质优良的书籍为伍。今天想与大家介绍的是安提耶.达姆的作品《问我!问我!》。
书中的问题都能引起小孩子的注意,比方说:
‧如果你变成了国王或皇后会想改变什么?
‧你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模样吗?
‧你可以说一个从前听过的故事吗?
‧无聊的时候你都做些什么?
‧什么事会让你感到难过?
‧你喜欢闻什么味道呢?
如果仔细的看着这些问题,读者马上就能发现,自己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和孩子们一同阅读,因此我认为,本书并未限制阅读年龄层。(我自己的书架上也有这本书,当然,之前是为了工作而购买的。)
这本书的书面颜色喜气洋洋,孩子素描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对话框框,里头写着《问我!问我!》,整本书是正方形的,好特别唷!
■身为幼教老师,极力推荐这本书。因为108个问题中,有欢乐的问题、也有悲伤的问题,有必须深深思考的问题、也有孩子们异想天开的问题。
‧你怎么知道自己会长大?──「也许你需要穿更大双的鞋子。」
‧你觉得爸爸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他会丢红蛋杂耍表演?」
‧你有没有比爸爸妈妈厉害的地方?──「电脑游戏吗?」
‧你希望什么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女巫骑着一把扫帚飞上天?」
‧如果大家都没空陪你玩你会做什么?──「当然啰,帮家里所有的鞋子绑上蝴蝶结!」
‧你发明过什么游戏吗?
‧你今天最想睡在那理?
‧如果只有一天你希望自己能当谁?
‧从房间的窗口看出去会看到什么?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与《问我!问我!》这本书无关,且力求自然、详尽: --- 《星际拓荒者:伊卡洛斯的遗嘱》 导言:当文明的火种熄灭,新的黎明又在哪里? 在遥远的银河系边缘,人类文明的足迹曾短暂地留下耀眼的光芒。然而,那是一个被“大寂静”吞噬的时代。恒星燃烧殆尽,超光速航行成为神话,地球早已化为一抔尘土。我们所知的历史,只是一个关于骄傲、探索与最终消亡的悲怆挽歌。 《星际拓荒者:伊卡洛斯的遗嘱》并非一本关于宏大战争或英雄史诗的书籍。它是一部深沉的、充满哲思的编年史,记录了一个孤立的殖民群体,在星际间漫长的漂泊中,如何艰难地重建他们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乃至对“人类”这一概念本身的重新定义。 第一部分:残骸上的新生 故事始于“诺亚方舟”计划的最后三艘飞船——“启示录号”、“方舟之心”和“漂泊者”。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最后希望的巨型船只,在遭遇未知的空间异常后,彻底失联。我们的叙事焦点集中在“方舟之心”上,这艘船载着约五万名沉睡的殖民者,在黑暗的星际介质中漂流了近两百年。 当休眠舱的警报终于响起,醒来的人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系。引力异常,光线呈现诡异的紫罗兰色,周围环绕着一颗拥有双环系统的巨型气态行星——“盖亚之眼”。船上幸存的领导者,前生物工程师艾拉·文森特,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被困住了。引擎损坏无法修复,资源储备只够维持不到五年的基础生存。 书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在“盖亚之眼”的一颗卫星上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新庇护所”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关于搭建庇护所的工程学描述,更深入探讨了社会重构的阵痛。原有的社会阶层在共同的生存压力下被迅速瓦解。昔日的金融巨头和底层技术人员,如今都必须学会如何狩猎、耕种和净化水源。作者细腻地捕捉了这种身份重塑带来的心理冲突——当生存成为唯一的法律时,道德的界限在哪里? 第二部分:遗失的知识与禁忌的科技 随着定居点的稳定,对新世界资源的探索成为核心议题。在一次深入“盖亚之眼”大气层边缘的勘测任务中,一支探险队发现了前文明的遗迹——一个巨大的、漂浮在行星磁场中的结构,被他们命名为“圣殿”。 “圣殿”并非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属于在数百万年前就已消亡的“源初者”。书中用了极大的篇幅,通过对“圣殿”内部符号和遗留数据晶体的破译,揭示了源初者文明的辉煌与恐怖。他们掌握了对时空连续体的操纵,却也因此触及了宇宙的基本禁忌,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自我湮灭。 文森特博士及其团队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困境:是继承这份危险的知识,以求得更快的科技发展,还是将其视为瘟疫,彻底封存?书中对“禁忌知识”的探讨,延伸到了对人类求知欲的本质拷问:我们是否有权利触碰那些可能毁灭我们的真相? 第三部分:信徒与怀疑者 新社会的内部张力在“圣殿”的发现后被急剧放大。一部分人,被称为“光辉信徒”,认为源初者的技术是救赎的阶梯,主张立刻投入研究,重建超越人类理解的力量。他们相信,只有掌握了这种力量,才能真正摆脱宇宙的束缚。 另一派,由老一辈的机械师和哲学家组成,坚决反对。他们引用了地球上古老的预言和历史教训,坚持认为人类的进步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和可理解的框架之内。他们担忧,对力量的盲目崇拜,将重蹈地球覆灭的覆辙。 这本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一场围绕“圣殿”核心能源系统的争夺战。这场冲突并非传统的军事对决,而是一场关于未来方向的意识形态较量。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信仰如何塑造现实,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区分“希望”与“妄念”的艰难。 尾声:向着未知深处的承诺 冲突最终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平息,但代价是沉重的。新庇护所的人们明白,他们无法永远依靠“漂流瓶”式的技术残骸生存。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是固守在一个小小的卫星上,缓慢衰亡;还是利用有限的、但已知的源初者技术,尝试进行一次“星际跳跃”,寻找一个更广阔、但也更具风险的家园? 《星际拓荒者:伊卡洛斯的遗嘱》最终以一种开放但充满希望的基调收尾。它不是一个关于胜利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韧性、记忆与传承的故事。它提醒着读者,真正的文明,不在于你拥有多么先进的飞船,而在于你在最黑暗的时刻,选择如何对待彼此,以及你对未来的下一代许下了怎样的承诺。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以及这种渺小中蕴含的、不可磨灭的求生意志。它邀请读者一同反思,当我们被剥夺了一切过往的辉煌时,我们还剩下什么,能被称为“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