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你还记得:医生无法教的失智症非药物疗法及有效照护方案,侍亲12年心得笔记,兼顾生活品质与孝道!

趁你还记得:医生无法教的失智症非药物疗法及有效照护方案,侍亲12年心得笔记,兼顾生活品质与孝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趁你还记得,我陪你从容走在名为「忘记」的路。
趁你还记得,我陪你勇敢面对叫做「失智」的魔。
趁你还记得,我会紧握你的手,给你温暖陪伴,直到你离开我的那天!

  华人世界第一本以十二年亲身经验写成的失智症居家照护手册

  失智症照护达人伊佳奇,以亲身照顾父亲十二年的经验,
  慷慨分享医生、护理人员、日照中心、相关机构无法告诉你的事。

  本书教你,不再仅仰赖医生开药,绝对实用、人人可上手的居家照护法

  给失智症家庭:
  支持您走过那无助的照护之路
  帮助您在照护上随时可翻阅的书
  启发您照护上的新方法与新点子
  提前思考与规划漫长的照护之路
  有效整合与运用家庭与社会资源

  给中壮年子女:
  帮助父母规划退休后的生活以远离失智
  协助思考父母的心理变化以远离空虚及忧郁
  体会珍惜「父母的健康」是子女重要的资产
  也可对自己未来提前规划远离失智的生活

  给医护专业人员:
  协助了解失智症家庭在照护上所看不见的辛苦与无奈
  协助体会失智症家属在照护上的需求
  可以落实医疗服务的「同理心」
  体认失智症照护「本土化」与「个别化」的重要性
  重新思考医疗上对失智症患者「以人为本」的价值

  给长照机构人员:
  提升对失智症患者在照护品质上的教材!
  协助照护者对失智症非药物疗法的运用!
  照护者可重新思考对失智症精神行为症状的照护方式!

  十二年的漫长之路,
  四千三百八十天血泪交织的照护过程,
  所有父亲遗忘的一切,我都咬牙扛下,
  一起重新学习过生活,因为他是我的父亲。

  •失智症,只能吃药等死?
  •疗程都要花大钱才有效?

  直到父母需要子女照顾的那一刻,
  我们做子女的人生课题,才真正来临。

  所有的失智症内容写的是学理,伊佳奇的分享是亲身血泪换来的。
  为了失智症父亲,伊佳奇在人生事业高峰点毅然放下一切,
  只求专心一意照护逐渐失智的父亲。
  为了取得更好的照护,为了更深入了解病情和疗法,
  他不畏艰难投入医学和照护的深层领域,
  一路跌跌撞撞尝试各种非药物疗法,进修医学相关知识,取得专业证照,
  了解相关知识和各种资源,
  从失智症的门外汉,一跃成为台湾失智症照护专家。
  如今,伊佳奇将全程经验整合成书,
  一步一步教你,怎么准备会诊资讯,如何争取应得权利?
  哪些资源是有效又免费的?居家照顾与日照中心如何运用,
  各种病程常见问题和照护与处理方法等等,帮助大众免去那些不必要的冤枉路!

  小时候,父亲是我巨人,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现在,父亲变成小孩,换我来照护他。

  他不重,他是我父亲!


  一开始是忘东忘西,接下来是混淆记忆,失去常理,
  失智症家人的照护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却也是一条不得不陪伴的路,
  不管是不是要陪着家人走上这一遭,
  所有的照护事宜都应该提前了解,千万不要等到来不及的那一刻,才后悔莫及!

  独家收录:

  失智症照护体系建立表
  怎么吃:患者一週菜单
  短/中/长期,各阶段照护笔记提点
  非药物疗法使用心得与建议

感动推荐 (按姓氏笔画排序)

  ELLA陈嘉桦知名艺人 王浩台北市政府社会局长 王培宁台北荣总神经内科教授 白明奇教授热兰遮失智症协会理事长  江宜桦行政院长 李四端知名主播 林奇宏台北市政府卫生局长 易智言导演 柯文哲急性创伤部主任 郎祖筠春禾剧团表演暨艺术总监 徐业良元智大学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陈亮恭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任 陈守国壹电视总经理 陈国祥中央社董事长 冯燕政务委员 杨鸣TVBS总经理 刘秀枝台北荣总特约医师 邓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执行长 刘建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神经内科医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佳奇


  毕业于台大政治系,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及博士班。

  曾任教东吴大学政治系、世新大学新闻系。

  为了照护失智症的父亲:曾在台湾、美国及丹麦哥本哈根生活实验室参加上百场失智症、老人医学、老人福祉科技及长期照护等,在医学上、护理上、职能治疗等相关领域的训练、研讨会等活动。

  曾在《联合报》、《苹果日报》、《中国时报》、《美国世界日报》等媒体,发表有关长期照护政策、失智症政策、失智症照护、失智症非药物疗法等文章近百篇。

  在风传媒个人部落格「暮年之美」,着有探讨失智症非药物疗法、失智症精神行为症状之照护、老人医学等议题文章。

图书目录

【作者序】我的悔过书
【推荐序】
本书是一把进入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生活世界的锁钥 江宜桦 行攻院院长
当家人得了失智症,要如何应变?刘秀枝 台北荣总特约医师
我等这样的一本书很久了!刘建良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神经内科医师
守护失智,高龄社会不能忽略的重要课题 冯燕 行政院政务委员
台湾家庭必备好书 邓世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执行长

一、他不重,他是我父亲
我强壮的父亲,生病了
不想放手  亲身照护

二,失智症,怎么了?
必须先思考与要做的事
疾病诊断:失智症的诊断
失智症十大警讯
失智症的类型与病程
无药可医,又为什么需注意与及早就医

三、家人的照护资源分配
家人照护共识及需要学习哪些?
与父亲一起去上课
家庭同心协力共同照护
家庭关系凝聚与重建
重新认识长者
长者财务规划
失智症在不同阶段的照护上目标会不同
老爸的生活课表
失智症非药物疗法与生活结合

四、一定要做的事
如何运用/整合资源    
运用社会资源的门槛

五、家人「爱的工作」
如何居家照护失智症家人
培养称职的外籍看护
照护体系的建立
生活方式与环境的重建
谁是导演?谁是演员?
不同病程有着不同生活安排
失智症病程
失智症整合照护──以家庭为核心

六、让家人最头痛的失智症精神行为症状(BPSD)
妄想:被偷妄想
妄想:被遗弃妄想
妄想:妒嫉妄想
妄想:被害妄想
妄想:错认
妄想:幻觉
行为障碍:攻击行为
行为障碍:睡眠障碍
行为障碍:重覆行为
行为障碍:贪食
父亲一週饮食
行为障碍:病态收集
行为障碍:不适当性行为

七、医生没有告诉你的失智症非药物治疗法
失智症非药物疗法的迷思
怀旧疗法(一) :父亲儿时故乡的回忆
怀旧疗法(二) :舌尖下的记忆
运动疗法
认知疗法
音乐疗法
艺术疗法:书法
艺术疗法:绘画
宠物疗法
园艺疗法
芳香疗法及按摩疗法

八、带失智症家人上医院
第一次挂号就上手:了解健保制度下的就医环境
老爸的VIP病历表:长者医疗资讯
就诊时可能面临的问题
住院、开刀及避免谵妄
是时候选择长照机构

九、别了!我亲爱的父亲:必须面对的安宁疗护及准备
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DNR)

附录:
台湾地区各地艺文旅游活动资讯相关网站
失智症各病程,看护重点与认知活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本书是一把进入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生活世界的锁钥


  台湾正面临人口快速老化的挑战,到一○三年八月老人人口数已经超过两百七十六万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一点八十一,而推估老人人口比率将在一一四年达到百分之二十,也就是每五人中有一位是老人,进入超高龄社会。随着人口老化,失智人口也将增加。根据卫生福利部调查结果,推估目前我国六十五岁以上之失智症患者(CDR≧1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临床失智评估量表)约有十三万人,另待观察者(CDR=0.5)约有九万人,而推估到了一一○年失智人口将达十九万人,待观察失智者则接近十三万人。

  失智症是导致功能丧失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特征是患者失去短期记忆力、认知能力和日常功能,并随着病程发展持续恶化。如果以因疾病而失去健康生活的年数来衡量,失智症超出疟疾、破伤风、乳癌、吸毒和战争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资料预估未来二十年失智症的疾病负担将增加百分之七十六以上,而我国研究亦指出失智症的医疗照护费用及医疗利用率均明显高于非失智症病患,显示失智症的医疗及照护费用如随人口老化逐年增加,对国家的社会经济,乃至于个别家庭的冲击相当重大,是当前刻不容缓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个人不论多有财富与社会地位,在面对家人罹患失智症需要长时间照顾时,都会让全家人身心疲惫,其辛苦的程度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的。我的父亲大约在九十六年刚满七十岁时,先后罹患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伴随着数次中风,病况快速恶化,全家人在照顾过程中备受煎熬。记得父亲刚发病时,讲话时手会轻微抖动,穿鞋没有办法精准套入,但家人总认为年纪大了行动反应慢是正常的,直到看到他拿筷拿笔都有问题时,才警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医后发现父亲已是帕金森氏症中期,他的记忆力日益变差,刚发生的事情也马上忘记,后来连邻居、老友及家人也逐渐认不得,但家人仍不确知父亲究竟是失智还是老化,而父亲自己始终没办法接受罹病的事实,自知记忆力与反应越来越差,家人也都看得出他的恐惧,但也只能婉言安慰,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也随着病况愈加紧张。到了晚期父亲生活完全失序,全家人束手无策,纵使有外佣也无力照顾,才安排进入机构接受完整的照顾。那时父亲愿意亲近的,只剩下少数几个他觉得脸庞熟悉、可以安心的家人和朋友,于是我和家人也调整心态,把父亲看成逐渐退化的小孩来哄他,并陪伴他玩适合年纪的游戏,让照顾的压力与紧张心态获得适度调整。

  伊佳奇先生是我大学同学,家中不幸也面临失智症长者照顾的问题。他所写的这本书从〈强壮的老爸,生病了〉开始,展开作者与家人面临父亲罹患失智症及照顾父亲的心情过程。每一个情境描述不仅具体生动,更有着细腻的情感,从其中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父亲罹患失智症过程发生的事件,看到患者的行为改变与反应、照顾者的经验与心得、作者父子相处的过往点滴,并从作者以「过来人」立场在每个历程与情境后所提出的「照护笔记」与「失智症知识」,身历其境体验失智症患者及家人的照顾历程,很快地认识复杂的失智症患者照顾知识。对读者而言,在阅读每一则具体的情境故事之余,不仅参与了作者的生命经验,也分享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与照顾技巧,让我产生相当的共鸣,非常值得大家来阅读,相信不论家中有无失智症的患者,在阅读后都能有所体验学习,进而对失智症的病人与其家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为因应我国快速增加的老年失能及失智人口,提升照顾服务、医疗保健及社区生活的品质,政府已在全国普设一千九百三十九处社区照顾关怀据点,提供老人关怀访视、电话问安、餐饮服务及健康促进等服务,同时并推动「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及「长期照护服务网计划」来建构长期照顾体系。本人从担任内政部部长起,就积极推动要让全国三百六十八个乡镇在一○五年底前都能设置日间的照顾中心,而卫生福利部也已在一○三年九月订定了「失智症防治照护政策网领际行动方案」,以「预防重于治疗」、「社区居家照护为主,机构式照护为辅」及「全民共同防护」的核心概念,提出提升民众对失智症防治及照护的认知、完善社区照护网络、强化基层防治及医疗照护服务、发展人力资源强化服务知能、强化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鼓励失智症相关研究与国际合作、保障权益等七大策略,并推动三十一项具体行动方案与九十二项工作项目,希望延缓及减轻失智症对社会及家庭的冲击,提供适切的医疗及照护,让失智症的患者及家庭受到更好的照顾。

  本书是一把进入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生活世界的锁钥,当打开大门后,大家对失智症将不再陌生。希望读者在认识失智症后,不论是当自己面对失智症家人的照顾,或是对身旁正承受照顾压力的亲友,都能减少心中的困惑,更坚定及有同理心的面对此项人生课题外,并能以实际的行动来参与政府与民间各种失智症防治工作。

江宜桦 行政院院长

推荐序

台湾家庭必备好书


  长者即便失智了,他依然是我们最敬重、最珍爱的长辈。本会自成立以来感受到照顾失智长者是一项艰辛及漫长的过程,为此我们致力于做家属坚强的后盾,并落实「认识他、找到他、关怀他、照顾他」照护宣言,让社会大众更认识失智症的预防保健和照顾关怀。看到身为失智症家属伊佳奇先生,在照顾父亲十二年岁月里,努力从一个门外汉到成为台湾失智症顾问专家,且把亲身照护经验集结成册,深信本书的出版必会让社会大众对失智症有更深刻的体会,是一本提供民众失智症居家照护的最佳范本!

邓世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执行长

推荐序

当家人得了失智症,要如何应变?


  在我三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每位病人都是我的老师,经由他们的病痛帮助我成长,让我累积经验,其中有些病人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伊爵陞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伊老先生在二○○○年由其太太陪同来就诊,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刚好是我有兴趣的研究题目,伊老先生对医护人员很客气,对安排的各种追踪检查都非常配合。伊老太太因病于二○○四年往生,儿子伊佳奇先生和太太搬去与父亲同住,后来甚至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已转变为轻度阿兹海默症的父亲。伊先生对父亲观察入微,呵护有加,每次来看门诊时都会将父亲的状况和父子之间的互动让我知道,包括被路人误会以为在欺负年迈的父亲因而上警局的事件,让我体会到家属在处理失智长者的精神行为上所承受的压力和无奈。伊家父子和太太还出席我二○○七年的退休茶会,让我非常感动。

  当时,只觉得伊佳奇先生非常用心,读了他的大作《趁你还记得》才了解他是如此全心全力的照顾父亲,并且广泛阅读、到处上课,深入了解失智症,把推广失智症的照护作为他的使命,让我非常敬佩,也让我回忆当年行医的点滴,尤其是读到我为伊老先生写的纸条「每天要去上学」时,更是感触良深。

  伊先生在本书中从个人切身经验出发,进而分享照顾失智长者的技巧,对于非药物疗法以及如何寻求社会资源等等都有很实用的建议,是一本很值得阅读、参考的好书。

刘秀枝 台北荣总特约医师

推荐序

我等这样的一本书很久了!


  初次与伊先生见面是在台北荣总的高龄医学病房。未见面前,照顾伊爸爸的护理师就先交给我一份约十页的中文个人病历,里面记载着伊爸爸的过去病史、用药纪录、还有一些在家测量的生命征象数据,详细的程度让我以为家属应该有医学背景。见面一聊才知道伊先生为了照顾父亲,跨领域学习跟父亲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和非药物治疗的技巧,这样的用心让我感佩。过去几年在门诊和伊先生讨论伊爸爸的精神行为问题时,伊先生分享的处理方式,不只不用吃药、不用约束,还有效降低问题的发生频率,让我很惊艳。

  从伊先生身上观察到,照顾者一旦掌握到诀窍,就能找到与失智者共同生活的平衡,比较不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应对而挫折无助产生负面情绪,对于失智病人所带来的种种难堪也比较能释怀。

  失智症病人虽然有共同的脑部退化历程,但每个人个性不同,过去生命经验不同,退化时出现的精神行为问题也不太一样。很多时候医生只能提供大方向的处理原则,实际应用需要跟病人一起生活的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找出适合病人的因应策略。有个比喻说得很好,失智照护就像出航,在汪洋大海中,罗盘(专业人员)可以提供方向,确保航行不会偏离,但靠岸就需要熟悉暗礁与漩涡的当地人(家属或照顾者)带领,一起合作到达目的地(稳定情绪、减少精神行为症状)。

  照顾失智长者的路很辛苦,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照顾挫折,希望阅读这本书能带您顺利走过这一条艰辛却收获满满的路。

刘建良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神经内科医师

推荐序

守护失智,高龄社会不能忽略的重要课题


  随着父母年迈老去,照顾家人的心路历程,常常成为朋友聚会时分享交流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聊不完的照顾经验。面对高龄化、少子化人口变迁的现象,绝对不是仅有老年人口比率、扶老比的数字变化这么简单,这些数字背后真实反映着无数家庭沈重的生活经验与担心。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二○一二年出版「失智症:公共卫生的优先议题」报告,估计二○一○年全球失智症人口逾三千五百六十万人,每年增加七百七十万人,即每四秒增加一位失智症者。且预估失智症人口将在二○三○年倍增,导致必须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及经费预算治疗失智症,对于家庭照顾者更是重大挑战,因此唿吁各国应将失智症列为国家公共卫生和社会照顾的优先议题;我国亦完成「失智症防治及照护政策纲领」,失智症预防及照顾是高龄社会无法忽略的重要议题。

  在诸多失能长辈长期照顾议题上,又以失智症长辈的照顾最为费心劳力,许多家庭照顾者期盼能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及照顾技巧,所以很欣慰看见伊佳奇老师依据照顾失智父亲的亲身经历,出版了这本《趁你还记得》。对失智症照顾者、相关专业工作者而言,本书除了真实呈现照顾者的困境及挑战,更具体提出实用、易操作的照顾资讯及技巧,是一本兼具知识学习及实务技巧的照顾宝典;对想要了解失智症的读者而言,作者以轻松诙谐、生活化地方式,描绘失智症的样貌及征状,有助我们更了解失智症患者的生活世界,是一本易懂好读的失智症入门书。面对超高龄社会来临、越来越多失智症问题浮现,诚挚推荐这本好书给每一个想要更认识失智症照顾的读者。

行政院政务委员 冯燕

图书试读

【作者序】我的悔过书
 
这是我的悔过书!
 
但希望能帮助您,不会出现我曾犯的过错!
 
这是在学校没有教的事,长期在医疗专业人士的协助下,是自己从跌跌撞撞及错误中学习成长,在这过程中为何有血?为何有泪?
 
为了扶住父亲不要跌倒,结果自己手肘受伤缝了好几针;为了扶着父亲走路,他一个拐子,打到在旁扶他的人的鼻梁,鲜血立刻从我太太鼻子流出。
 
所幸,父亲没事!
 
离开职场,专心照护他,他却经常拨打一一○,报警,儿子要谋财害命;父亲住院时,我们着急与医疗人员请教,帮助父亲一次一次的渡过难关,他却是毫无察觉;带他散步运动,他却在人潮多的地方,坐在地上,大喊救命;上完厕所,为他擦拭好,才要帮他穿上衣服,结果又有排泄物出来,裤子又弄脏了,复康巴士早已在门外等候多时,连带影响人家后面的订车时间,司机生气抱怨,我们连忙致歉……
 
当初我们抱怨,以为他故意找麻烦,后来才理解那是他的病症,不是他的本意,我们的泪水往肚里吞。
 
这就是照护失智症长者的生活,只有走过的人,才知其甘苦。
 
泪水日子的故事,不胜枚举,不只发生在我们家,几乎所有失智症家庭都会面临类似的故事,欲哭无泪,因为泪水已经流干了,以泪洗面解决不了问题,每天二十四小时,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无助是经常出现的心情,如果父亲出现笑容,那真有如阳光照射我们家,当父亲生气或失智症精神行为症状(BPSD)发生时,家中可真是乌云惨淡。
 
因为我无法重新来一次,以更好的照护方式给父亲,所以写下这悔过书。
 
我希望,我的悔过书,能帮助失智症家庭建立自己的照护体系与方法,为者建立非药物疗法的日常生活,降低精神行为症状,减缓退化,带给家庭原有的欢乐,将来不必活在懊悔中。
 
我希望,我的悔过书,能帮助家中有年长父母要照顾的中年子女,能为父母建立老年的生活方式,充满精神支持与慰借,远离忧郁与失智,带给家庭和乐的气氛,他们将来不必活在懊悔中。
 
这些照护的日子里,我需要感谢许多人,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协助,我无法独自走完这照护的日子。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太太:王端,没有她的支持与无怨无悔的协助,在家中已有菲佣的情况下,仍自愿当「台佣」,不然我可能会成为社会悲剧中的一员,或者忧郁症患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