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为了好好活:停止化疗的10个时机:停止化疗的10个时机

抗癌,为了好好活:停止化疗的10个时机:停止化疗的10个时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抗癌
  • 化疗
  • 肿瘤
  • 健康
  • 医学
  • 生存
  • 治疗
  • 决策
  • 生命
  • 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化疗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已经掩盖疗效,
或许,就该勇敢喊停。

  停止化疗绝非消极的向病魔举手投降
  而是对良好生命品质的积极追求
  本书同时站在医者与患者的角度
  带领你更深入的认识化疗
  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做出最好的决定

  面对癌症,除了当一个乐观的斗士,也必须学习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摆脱执着,用最好的方式享受人生。
  化疗固然可以杀死癌细胞,也可能对身体造成莫大伤害,难以忍受化疗带来的痛苦,又怕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大部分癌症患者来说,是否接受化疗、又要做到什么程度,永远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能够决定「何时该停止化疗」的人,不是医师,而是你自己!
  事实上,化疗没有好坏,重要的是停用时机。如果停用时机错误,就会让好不容易有所成效的治疗也变得失败。
  在本书中,作者细诉化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与障碍,同时,也针对停止化疗的时机,提出专业而诚心的建议,期待所有患者都可以理性而平静的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停止化疗的10个时机
  1 想了很久后,从一开始就不做
  2 开始做化疗的两週后
  3 体重减轻
  4 医师建议进行第二线治疗时
  5 当主治医师说:「虽然癌胚抗原指数没有下降,还是继续做到不能做为止。」
  6 继续做化疗,但癌症还是复发时
  7 怀疑有忧郁症状时
  8 暂停治疗后,变得比较轻松
  9 医师建议进行第三线治疗时
  10到死为止

名人推荐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赵可式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金山分院 院长  黄胜坚
  真情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积极生活与身心健康,避免提及原书的任何具体主题或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全新、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 书名:《生命之光:重塑内在力量与全方位疗愈之旅》 简介: 在这个快速流转、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一个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与内在安宁。《生命之光:重塑内在力量与全方位疗愈之旅》并非一本关于疾病或治疗的指南,而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活出丰盛、完整人生的探索之作。它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发现旅程,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构建坚实的精神堡垒,发掘身体与心灵深处的潜能。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真正的“好”生活源于我们与自身、与世界建立的连接深度。它深入剖析了现代人面临的普遍困境——信息超载、压力累积以及与自我需求的疏离,并提供了一系列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和实用的工具,帮助读者摆脱精神内耗,找回生活的主导权。 第一部分:觉醒的序章——重拾生活的主动权 旅程始于“觉醒”。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将人生的方向盘交给了外界的期望、社会的节奏,或是那些无形的焦虑。本书将引导您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模式,识别那些消耗能量、阻碍成长的习惯。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提升“生命觉知力”: 环境的重塑: 探讨如何通过整理物理空间,映射并净化内心的杂乱。一个有序的外在环境如何成为稳定情绪的锚点。 时间哲学的转变: 不再是追赶时钟,而是学会“时间的主人翁意识”。如何通过深度的专注(Flow State),让每一分钟都充满价值感,而不是被动地度过。 声音的疗愈: 深入研究环境声景对潜意识的影响。从噪音的干扰中解脱出来,学习如何利用自然界或特定频率的声音,重置神经系统的平衡。 第二部分:内在花园的培育——心灵的韧性与创造力 心灵是我们最强大的盟友。本书的第二部分专注于如何精心地培育我们的内在花园,使之能抵御外界的风霜雨雪,同时绽放出独有的光彩。这部分内容结合了积极心理学、正念哲学与古老的东方智慧: “情绪的炼金术”: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其共处。《生命之光》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识别、命名并转化那些看似负面的情绪体验,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叙事的重构: 我们用什么样的故事定义自己,决定了我们能活出怎样的人生。本书鼓励读者审视并勇敢地改写那些限制性的自我叙事,用更具力量和希望的版本取代它们,从而解锁新的行为模式。 培养“心流”的土壤: 探讨如何设计日常活动,使其更容易进入深度投入的状态。这不仅关乎工作效率,更关乎从日常琐事中提取纯粹的喜悦感。 第三部分:身体的智慧——连接感知与活力 身体是我们灵魂的载体,它储存着我们所有的经验和潜力。本书并非提供医疗建议,而是倡导一种深度的“身体智慧”探索,鼓励读者重新倾听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 运动的内在驱动力: 摒弃将运动视为“惩罚”的观念,转而将其视为一种与身体进行深度对话的方式。介绍几种注重连接感和呼吸韵律的运动方式,强调活动的“质量”而非“时长”。 饮食的仪式化: 将进食从简单的生理需求提升为一种感恩与滋养的仪式。探讨如何有意识地选择食物,关注食物带来的能量感,而非仅仅是卡路里数字。 睡眠的艺术: 深入解析高质量睡眠对认知功能、情绪调节乃至免疫系统的关键作用。提供一系列科学且易于实践的“睡眠卫生”策略,帮助读者重获夜晚的宁静。 第四部分:连接的拓扑学——丰盛的人际关系网络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命中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他人建立的连接质量。《生命之光》引导读者超越肤浅的社交,构建真正支持性的关系网络: 共情力的深度训练: 区分“同情”与“共情”,并提供练习如何真正进入他人视角的技巧,从而化解人际冲突,加深理解。 清晰的界限艺术: 强大的界限并非拒绝他人,而是清晰地定义自我空间。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以尊重和坚定的方式设立并维护个人的能量和时间界限,这是维护内在平和的基石。 社群的滋养: 探讨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识别并积极参与那些能提供归属感和共同使命感的“微型社群”。 结语:持续的演化 《生命之光》是一本指南手册,更是一面镜子。它不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可以终身实践的思维框架和工具箱。生命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本书旨在成为您旅途中那位耐心、充满智慧的同伴,指引您走向一个充满活力、目标明确、内心丰盛的明天。 适合人群: 感到生活停滞不前,渴望深刻改变的人。 希望提升自我觉知、管理日常压力的人群。 致力于提升人际关系质量与内心平和的探索者。 所有珍视生命体验,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读者。 --- 字数统计: 本简介内容约158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长尾和宏


  医学博士。医疗法人裕和会理事长,长尾诊所院长。

  1958年出生于日本香川县。1984年东京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坂大学第二内科。1995年于兵库县尼崎开业,从事全年无休的门诊与365天24小时制的居家医疗。

  曾任日本慢性期医疗协会理事、日本临终关怀居家医疗研究会理事、日本尊严死协会副理事长.关西分部长、日本消化器病学会专门医、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专门 医、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医、日本居家医学会专门医、日本禁菸学会专门医、日本病态营养学会评议员、劳动卫生顾问、关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东京医科大学客座教。

  着有《善终,最美的祝福:预约圆满终点的10个条件》、《孝道:让父母善终》、《是否该进行胃造口手术》、《癌症的潇洒落幕》。

译者简介

李静宜


  文字工作者。在天下文化出版过的翻译作品有:《让你不再冷冰冰的美人气血操》、《懂这些,敌人马上少一点,朋友多一点》、《跟着大师看建筑2》。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对医药科技的知所进退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赵可式
【前 言】化疗没有好坏,重要的是停用时机

第一章    开业医师所看到的,一名患者的故事
二○一一年 二月  「癌症宣告」

讨厌医院的男性,逼不得已来到诊所/「恶性」的可能/如何度过心情纠
葛的一週?─等待癌症宣告的人最初的难关/心情纠葛的一週,实际上也
是做选择的一週/罹癌宣告不等于死亡宣告/化疗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十五年前的医疗状况,现在依旧持续吗?/「癌症的完全治癒」指的是
什么?/化疗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化疗与年龄的问题/尽管如此,也并
非没有痊癒的可能?/对医师来说,「以化疗让癌症消失」也是梦幻彩
券?!/即使患者去了大医院,还是和我有关

二○一一年 春  「从癌症手术生还」
为什么要在出院两週后进行化疗?/如果是在医院门诊做化疗,就噼腿
开业医师吧!化疗的阶段和疗程/就算饮食生活很健康,会罹癌的人还
是会罹癌/副作用很难受时,就去找开业医师

二○一一年 从夏季到秋季  「对副作用的疑惑」
抗癌药物为什么这么贵?/化疗的副作用让食慾和体重双双下滑/做化疗不是为了受苦,而是为了过有意义的人生!

二○一一年 秋季到冬季   「身体虚弱时,是否该使用更强的抗癌药物」
选择留职停薪,而非离职/持续做一个被需要的人/第二线治疗─与顺
铂併用/开业医师和病患的年尾

二○一二年  萌芽   「癌症复发----家人的演技、当事人的复杂情绪」
化疗的第二线治疗/复发─腹膜扩散/不会原谅长尾医生/我不能像擂台丢毛巾/不可轻忽的忧郁症状

二○一二年 春季到夏季 「化疗的转折点」
抗癌营养补充品带来的不是「效果」,而是「希望」?/「一日一生」的想法/化疗的「转折点」/第三线治疗有效吗?/也有以这种形式开始的居家医疗

二○一二年 夏末  「离开医院  开始安宁居家疗护」
当医师说「已经无法治疗」时,就没必要待在癌症诊疗据点医院/离开医院——不可以抽腹水和胸水/就算医院说「不能进食」,也还是可以吃!
二○一二年 秋  如何度过最后阶段的每一天?

二○一二年 农历十月  「死亡之墙」

第二章  停止化疗的10个时机
停止化疗的时机 1  想了很久后,从一开始就不做
「不战而败」和「不战而胜」只有一线之隔/如果医师建议,为了预防而做化疗呢?/在癌症治疗中,取消原定计画并不是可耻的行为

停止化疗的时机 2  开始做化疗的两週后
先知道第一个折返点在哪里/「成田离婚」并不是愚蠢的行为

停止化疗的时机 3  体重减轻
如何因应化疗造成的肌少症/不要受限于一日三餐的规则,吃得下的时候,吃想吃的食物/也有病患因为体重大幅下滑,医师宣告中止治疗……

停止化疗的时机 4  医师建议进行第二线治疗时
为什么第一线治疗会没有效果?/依据年龄和生存方式考量第二线治疗

停止化疗的时机 5  当主治医师说:「虽然癌胚抗原指数没有下降,还是继续做到不能做为止。」
推测主治医师话中的真意/就算是医师,也不太清楚停用时机

停止化疗的时机 6  继续做化疗,但癌症还是复发时
何谓癌细胞的恶劣性质?/思考复发的涵义

停止化疗的时机 7  怀疑有忧郁症状时
剥夺生存精力的,或许是抗癌药物/整体性疼痛——了解四种疼痛

停止化疗的时机 8  暂停治疗后,变得比较轻松时
不按照医师安排的时间表也可以/生活在很难等待的时代

停止化疗的时机 9  医师建议进行第三线治疗时
第三线治疗,是不停追求例外的旅程/治疗,退场时机非常重要

停止化疗的时机 10  到死为止
自己没有意识到,直到临终还在继续?!/也有持续治疗到最后一刻的生存方式
【结 语】何时该停止,答案在你心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对医药科技的知所进退


  二○一三年秋天,本书作者长尾和宏医师请我到日本,与他所领导的「日本尊严死协会」分享台湾「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立法与修法的过程。日本这个团体由二千多位医师组成,目的是在日本推动「尊严死立法」。
  此法案在欧美称为「自然死法」,在台湾则称为「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他们奋斗多年都未能成功,很羡慕台湾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法的国家。我与长尾医师一见如故,很快成为好友,相约台湾再见!

  果然,长尾医师依约于二○一四年五月四日,好不容易放下他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的诊疗工作,飞到台湾,来台南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安宁病房,实际参访并深入分享对末期病人的医疗照护。相谈甚欢,欲罢不能!

  长尾医师虽然医疗工作忙碌,却是位多产作家,他送了我六本在日本很畅销的着作,其中两本也翻译成中文。他的畅销书在日本造成极大的回响,或为医疗的革命性影响。日本的医疗进步堪称亚洲第一,不输任何欧美先进国家,但也正因如此,有走向「过度医疗」之危险,他才苦口婆心的着书立作,教育民众与医界,企图将高科技整合进人性化的的医疗本质。

  阅读本书《抗癌,为了好好活——停止化疗的十个时机》,及与作者长尾和宏医师的近距离接触,我归纳综合以下三点感想,以为之序。

  1、医疗科技武器非万能——内科医师用药,外科医师用刀:
  医疗的进步,救人无数,医人无数,的确造福了人类!但药物与刀并非万能,甚至是一体两面。每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每一刀划在人体上都有其伤害性。什么时候该用该收,考验着医者及病人本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科技的考量,也涉及双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意义观。如果一个人只为多活一个月,而愿意承受所有的手术、化疗等医疗科技;与一个人宁愿少活几天,却好好利用剩下的岁月,对治疗会做不同的选择!本书并非反对癌症病人作化疗,毕竟化疗的发明拯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延长了难以数计的岁月。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平衡利弊得失时,有些病人的化疗是弊多于利的。此时就是医师要诚实的告知病人,而病人也要诚实的面对现实了!因为毕竟医疗科技武器并非万能!

  2、一切都为了「希望」:
  做化疗很辛苦,如果疾病能治好,生命能延长,则一切苦难都值得,毕竟生命无价。然而若生活品质变得很差,延长的只是痛苦而非生命,人们就思考要停止化疗了。可是由于谁也不能断定死亡的时间,也就无法确定是否能有效延长生命。一切都是为了「希望」!「绝望感」有时比「死亡」更可怕,就为了一线「希望」,有些病人会一直做化疗做到断气,药瓶才能从遗体取下。因此医疗团队最好能与病人及其重要家属,一起讨论「希望的内容」——希望可分为:希望治癒、希望延长生命、希望减轻痛苦、希望平安尊严的善终。以目前的医疗水准,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应可评估此时「符合现实的希望」为何?诚实的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协助他们答覆符合现实的希望,应为现代医疗人员的责任。

  3、病人对医疗团队的要求:
  病人不会要求医师扮演神的角色,能治一切病,救一切命。当病人的天命已到,他所要求的只是不被「放弃」,医疗团队仍能继续关爱他、照护他,解除痛苦,幽谷伴行。

  长尾和宏就是这样的一位医师,他虽然知道何时该收手化疗,却不离不弃的陪伴病人,缓解其身心灵的痛苦。

  请阅读本书的读者不要误会,作者长尾医师不是叫大家不要做化疗,而是不要做「无效的医疗」。台湾也渐有此倾向,所以本书也对我国的医疗界与民众有所启发,即是对医药科技的知所进退!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赵可式

前言

化疗没有好坏,重要的是停用时机
有人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施打抗癌药物


  我这么说,癌症专科医师或许会根据其治疗原则反驳:「不可能有这种事。」但是,身为一个开业医师,我实际上看过好几个这样的例子。近来,病患施打抗癌药物的地点,多半在癌症诊疗据点医院的门诊。病患家属让病患躺在推床,或是坐在轮椅上,利用自家车或照护服务计程车,载至医院施打抗癌药物。就这样,直到生命即将结束、直到濒临死亡之际,还在使用化疗。也有人是过世当天还在施打。

为什么垂死之际还要施打化疗?

  谁都会有此疑问吧,我也是。事实上,答案很简单。不论是垂死之际、濒临死亡,或过世当天,都只有在病患死亡后,才知道「死亡」的时间点。也就是说,因为没人知道病患哪一天会去世,结果,在他濒死之际还施打抗癌药物,主治医师也没料到施打当天患者会过世。「怎么会这样?」我似乎听到了这样的质疑,不过,病患辞世的时间,任何人都难以预料。也有可能是因为,主治医师太专注于治疗,未能充分观察到病患的全身状态(能否走路或进食)。

  有好几个安宁病房医师也证实了这一点:「最近确实有很多病患,直到状况很糟了还在施打药剂。所以,进入安宁病房一週左右就去世的人变多了。」没错,不只是我这个开业医师,就连从安宁病房医师的角度来看,许多病患施打抗癌药物的时间,真的是太迫近死亡了。

  应该有很多人认为,自己一辈子和化疗无缘吧?但实际上,癌症现在有国民病之称,每两人就有一人罹患,每三人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以过去最多日本人罹患的胃癌来说,手术后的复发比率(复发率)有五○%。而同属消化器官的癌症中,患者明显增加的大肠癌,复发率是三○%,胰脏癌是八○%。粗略估计,约有半数癌症病患会使用化疗,而一年内去世的三十五万人中,多数都曾使用过。也就是说,活在现代的我们,一生中遇到化疗的机率,绝不像大家想得那么低。

  三野文太主持过一个很受欢迎的日本电视节目「益智百万富翁」(クイズ$ミリオネア),你还记得节目中的着名台词吗?对,就是:「这是你的最终答案吗?」答对问题,奖金就会持续加倍提高;如果想中途退出,以确保目前累积的奖金也行。可是,只要主持人问:「在这时候退出真的好吗?」多数挑战者都会说:「我还是要继续!」结果,最后就彻底铩羽而归。即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明明之前退出就好了啊」,但当事人只是一心想答对眼前的问题,以至于无法判断大局。每当我看到临死前还在施打抗癌药物的人,就会想起这个「最终答案」。是的,化疗没有好坏,重要的是停用时机。虽然不能说只要结果是好的,一切都是对的,但如果停用时机错误,就会让好不容易有所成效的治疗也变得失败。

  二○一二年夏天,我出版了《善终,最美的祝福:预约圆满终点的10个条件》(高宝出版)一书,也获得许多支持。此书日本版的副标是「什么时候该停止胃造口术、化疗、延命治疗?」关于胃造口术,同年冬天所出版的《是否该进行胃造口手术》有详细说明。不过,我收到很多来信,希望我能针对另一个主题,亦即化疗做更多说明。因此,这次我写了本书回应这样的要求。

  我希望能尽可能将本书写得清楚易懂,因此是以一半小说、一半非小说这种有点奇特的形式写成。化疗的「停用时机」,只能就每个人各自的状况来判断。希望各位在阅读时,能将故事主角替换成自己或身边重要的人。也希望你可以和重要的家人,一起找出自己的「化疗最终答案」。
 
二○一三年 盛夏之末  长尾和宏

图书试读

停止化疗的时机1  想了很久之后,从一开始就不做

●「不战而败」和「不战而胜」,只有一线之隔


特地写书谈停止化疗的时机,但第一点却是「一开始就不做」,或许会让很多读者觉得很莫名其妙。

我想,本书主要读者应该是正在进行癌症治疗的患者,或是患者家属。不过,如果是正准备接受化疗的读者,读了这一点而深感迷惘也无妨,我就是带着这种想法写下这一点。

我认为,「不战而败」和「不战而胜」应该只有一线之隔。

有些武士或士兵正因为不作战,所以活得长久,这样的故事不论东西方都很多。若以拳击赛比喻,就好像参赛者站上擂台,当回合钟声响起,却又马上弃权。又或者是,斗牛场上有两头正要决斗的牛,只因其中一只牛瞪了对手,另一只牛就逃走了,以致无胜负可言。不过,也可以说,正因如此,两只牛都得以保住性命。

医师建议病患做化疗的目的,大略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做为术前治疗。亦即在外科手术前,尝试透过抗癌药物或放射线,尽可能缩小肿瘤,好让手术更容易施行。第二,是做为治疗(正确来说是延命治疗)使用。第三,是预防复发。

第一章也提过,术前化疗在治疗乳癌上效果特别显着。也有专科医师主张,身体在手术前尚未受到伤害,所以可尝试副作用更强的抗癌药物,这也是术前疗法的一个优点。此外,也有医师认为,若是食道癌或大肠癌等,多少能缩小肿瘤,让切除的范围变小,尽可能维持器官功能。不过,决定要不要做的还是患者本人。当然有人会认为,「如果为了做术前化疗,得拖上半年才动手术,那不如快点切除肿瘤。」

当然,只有在罹患癌症时,才需使用抗癌药物。

我没有罹患过癌症,从来没使用过抗癌药物。一直以来,我虽然开过各式各样抗癌药物给患者,但自己的身体一次也没尝试过。假设,现在我眼前有一颗药丸,有人建议我,「身为医师,要不要试着吃一锭?」——如果这是感冒药或胃药,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吃下;如果是降血压药或降血糖药,我会有点迟疑,但或许还是会吃。不过,如果是抗癌药物……我考虑之后一定会摇头。因为,我比任何人都知道抗癌药物的毒性。如果有人质问我:「你明明知道,还做为处方开给病人?」我可能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抗癌,為了好好活: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這書名真的太有共鳴了!我身邊就有家人正在經歷癌症治療,化療的過程,我們都看在眼裡,那種辛苦,真的不是局外人能夠完全體會的。看著他們因為化療而產生的各種副作用,像是噁心、嘔吐、掉髮、免疫力下降,甚至有時候連好好睡一覺都成了奢望,我們這些做家屬的,心裡總是七上八下的。有時候,我們也在想,這樣不斷的化療,到底能不能真正地改善生活品質?還是只是在延長一個痛苦的過程?這本書的「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聽起來就像是一盞明燈,為正在迷霧中前行的病友和家屬指引方向。我非常期待知道,這10個時機是如何定義的?是從身體的狀況、癌細胞的發展、病患的意志,還是其他更細膩的評估角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有科學依據,但同時又充滿人情味的建議。畢竟,抗癌的路上,除了醫學的介入,病患的心情和生活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我渴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們,如何在「治療」與「好好活」之間取得平衡,讓病友們在對抗病魔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溫暖和希望。

评分

這本《抗癌,為了好好活: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光是書名就引起我極大的好奇與關注。最近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一些病友家屬,他們在討論病患的治療方案時,常常會提到化療的種種副作用,以及對於是否應該繼續接受化療的猶豫。很多時候,家屬和病患都陷入一種兩難的困境:一方面擔心不化療病情會惡化,另一方面又承受著化療帶來的巨大身心痛苦。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更明智的決定?這本書的「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聽起來就像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生。我很好奇,書中提出的這些時機,是基於哪些學術研究或臨床實踐?是單純的醫學指標,還是也包含了對病患生活品質、心理狀態的全面評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讀者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而不僅僅是空泛的理論。尤其是在台灣,醫療資源相對豐富,但如何更人性化、更貼近病患需求的治療,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這本書的出現,或許能為許多正在面對艱難抉擇的家庭,帶來一線曙光,讓他們能夠在「抗癌」的同時,也能真正地「好好活」。

评分

這本《抗癌,為了好好活: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光看書名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而且我馬上聯想到我一位大學同學,她最近剛結束一輪化療,整個人瘦了一圈,精神也大不如前,但醫生卻說還要繼續觀察,甚至可能還要再進行下一輪。聽她講述化療過程中的種種不適,像是全身無力、嘴巴破洞、味覺改變,還有最讓她難過的掉髮,真的讓人心疼。這本書的副標題「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實在是太精準了!它點出了許多病友在掙扎的關鍵點:何時該堅持,何時又該放手?我一直覺得,對抗癌症不應該是把身體當成戰場,把所有精力都耗費在殺滅癌細胞上,而忽略了活著本身的需求。有時候,過度的治療反而會剝奪了病患最後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在痛苦中度日。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讓家屬和病患都能理解的判斷標準,那將非常有幫助。我很好奇,這「10個時機」是基於哪些研究或臨床經驗?是從醫學角度、心理層面,還是生活品質的考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讓人安心、有方向感的資訊,讓病友和家屬在面對艱難的治療抉擇時,不再感到孤單和迷惘,而是能夠為「好好活」這個目標,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评分

《抗癌,為了好好活: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這個書名一看到,立刻就戳中了我心底最深處的關切。身邊有親友正在與癌症搏鬥,看著他們經歷化療的種種痛苦,那種無力感和焦慮感,真的是讓人感同身受。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即使化療在努力地抑制癌細胞,但病患本身卻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負擔,生活品質直線下降,甚至達不到「好好活」的狀態。這本書的「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聽起來就像是提供了一條更為務實、更有人文關懷的道路。我非常期待知道,這「10個時機」具體是從哪些角度去定義的?是純粹的醫學數據,還是也納入了病患的個人感受、對生命的期盼、以及與家屬的溝通?在台灣,我們一直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但如何在化療這樣強度極高的治療中,真正落實這一點,確實是個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一些傳統的觀念,提供一種更平衡、更人性化的思考框架,讓病患和家屬能夠在面對治療選擇時,有更清晰的思路,做出最符合「好好活」精神的決定。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資訊,更在於能否為身處困境的人們,帶來希望與力量。

评分

看書名《抗癌,為了好好活: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第一時間就覺得這本書講的非常貼近我實際的狀況,我身邊也有親友在對抗癌症,聽到「停止化療」這幾個字,心裡真是既好奇又有點忐忑。化療的副作用,相信是許多病友和家屬最頭疼、最煎熬的部分,那些疼痛、噁心、掉髮,甚至對身體機能造成的長期影響,都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化療的「盡力而為」到底有沒有一個界線?這本書的光是書名就點出了「好好活」的願景,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容易陷入「跟病魔搏鬥」的迷思,卻忘了活著本身還有許多美好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知道,書裡提到的「10個時機」,是從哪些面向去考量的?是從病患的身體反應、癌細胞的變化、生活品質的權衡,還是其他更深層次的因素?身為旁觀者,我總是希望能夠給予支持,但有時候又擔心給予不當的建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有條理的判斷依據,那對病友和家屬來說,都將是極大的福音。畢竟,治療的最終目的,不應該只是延長生命,更應該是提升生命的品質,讓病患能夠真正地「好好活」,而不是被治療的副作用所綁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