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事课:73个简单有趣的手做练习,健全孩子的脑部发展,培养主动负责的态度, 10岁前就开始累积一辈子的资产

孩子的家事课:73个简单有趣的手做练习,健全孩子的脑部发展,培养主动负责的态度, 10岁前就开始累积一辈子的资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手工DIY
  • 儿童发展
  • 益智游戏
  • 生活技能
  • 家庭教育
  • 早期教育
  • 脑部发展
  • 习惯培养
  • 主动性培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不同的起跑点,奠定未来学习的基础
放手练习小事,才能成就未来的大事
73堂小小家事课,玩出孩子的成长,玩出亲密的家庭关系

  培养品格教育、储备未来能力从做家事开始
  只要会拿画册,就可以帮忙拿餐具;会牢牢握住杯子,就可以试着擦杯子;
  会握笔画直线,就可以练习切菜……

  家是孩子的游乐场和学习地,家事则是手脑身体并用的益智游戏,
  其中蕴藏了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文化智慧,以及每个家庭的生活价值。

  透过家事能让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懂得承担和付出,
  动手做可以刺激大脑训练思考力,还能学会面对、解决问题,培养出自信。
  在观察模仿、引导示范的互动中,增进了亲子关系,也创造和乐的家庭氛围。

   脑科学专家和教育学者发现,孩子手部大小肌肉活动的机会越少,脑部发展及各种学习就越迟缓。而且只专注在一般学科或学程学习的孩子,在人格发展、做事态 度以及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做家事是影响孩子性格、做事方法和人生态度的一大关键,因此日本这些年来吹起亲子家事风,本书 作者甚至创立「家事塾」,教导父母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做家事,也提供一个亲子共同学做家事的空间。

  幼童时期双手与身体力行的记忆一辈子不会忘
  会做家事的孩子才懂得体贴、有责任感,并且自动自发

  家事,这种动手做、体力劳动的工作,对亲子来说具有多重好处,除了整理每天居住的家庭环境、锻鍊身体,以及「为家人」服务的心意以外,不管是手工活动或是体力劳动,都可以让孩子的心思跟着这些工作而动。这种有一定步骤、做了会记得的小小的劳心劳力,有助于发掘与发展孩子各种可能的才艺、技术与做事的智慧。而且,让孩子做自己做得来的事,建立能力所及就自己动手做的能力,可以成为孩子一辈子的资产。

  「教孩子做不如自己做!」「哪有那么多的家事可以学?」「几岁开始学做家事才对?」「父母该怎么教孩子做家事?」……
  作者经常被许多父母问起这样的问题,就他观察研究,当孩子学会走路,体能有一定发展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做家事。而且2~9岁是透过动手做来学习的最佳时期。

  那么要该如何教孩子做家事呢?他提出以下四个学习步骤:
  1.父母先示范一次正确的作法给孩子看。
  2.让孩子一个人试着做做看。
  3.有做不出来的地方父母再做一次给孩子看,或是动手和孩子一起做。
  4.孩子可以一个人正确完成就OK了。

  73个小小家事课,蕴藏了作者对于小时候家庭教育的感恩与怀想,
  期待透过分享可看见孩子从「做」中体验到的生命惊喜与快乐。
  做大事从熟练小事开始,能自理日常生活事务的人才能独当一面喔!

本书特色

  ◆罗列从个人生活起居到待人接物的73个家事练习,简单又有趣
  ◆每个练习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图示和过来人的经验谈,看了就能立即动手做
  ◆专为父母和孩子设计的共读本,每个练习跨页呈现,右页给孩子看,左页给父母读

  ◎学做家事的好处:
  透过双手的刺激活化脑部训练思考
  确实的成果带来工作的真实感
  成就感与满足感形成「下次也要努力」的动力
  成为面对任何事物都能主动挑战的人
  学会有用的技能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

国内专家学者大力推荐

  亲子天下执行长何琦瑜、作家李伟文、国立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倪鸣香
  旅游暨亲子教育作家梁旅珠、国立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系主任许玉龄
  亲职专栏作家暨人气亲子部落客陈安仪、财团法人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陈良枝
  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陈蔼玲、畅销亲子作家彭菊仙
  马偕儿童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师黄瑽宁、专业亲职讲师泽爸
  亲子天下亲职专栏作家暨国小老师苏明进 共同大推

  现代的学前教育着重尽早开始培养孩子一辈子可以使用的能力,而培养孩子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做中学。在学校是如此,在家里当然也要一致,才能事半功倍。此书运用人类喜欢观察与模仿的天性,借由幼儿时期跟着家人即可学习的身边小活动,培养孩子动手、动脑、和动身体的能力,不仅可奠定未来各种学习的基础,也提醒大人别忽视这些小小的家事是增加亲子互动最好的机会。

  建议台湾的读者更可以透过这本翻译的书籍,省思日常家事里所蕴含的文化宝藏,学习系统性且趣味的方法传承给下一代。——国立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系主任 许玉龄

  教导孩子从小做家事,好处很多,不但可以训练孩子解决困难、处理问题、及临机应变的反应能力,也让孩子懂得「家事」是每一个家庭份子共同的权利与责任。

  本书告诉家长们,何种年龄的孩子可以做些什么家事,鉅细靡遗。让我回忆起儿子小时候,我教他折内裤,两边往内折,把正面的图案遮住:「给车车盖被被喔!」他到现在还记得呢!这一切也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亲职专栏作家、人气亲子部落客  陈安仪

  这一代的孩子,有大部分的认知学习来自电子媒体、书本,起身动手做的机会越来越少,失去「做中学」深刻体验的学习方式。本书以家庭生活为场域,强调大人和小孩借由共同做家事的互动,传递经验和情感,这是很近便的学习体验方式。无论何时,只要愿意,每个人就能立刻动手实践。——财团法人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陈良枝

  孩子在三岁时,会对爸爸妈妈拿的吸尘器、扫把、抹布产生高度兴趣,那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不是工具、而是玩具,因此想办法抢来「玩」。此时,便是引导孩子 锻鍊双手、正确做家事的最好起始点。很可惜的是,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那么小做不好,因此忽略了孩子这股自我成长的强烈唿求,而等到孩子长大,才发现孩子又懒又笨,怎么都叫不动、教不会。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因为每一个基本家事,作者都有非常正确的图解,引导父母成为最好的示范者。别忘记,会做家事的孩子,将来工作机会多四倍,失业机会少掉十五倍,你一定要把本书当成父母成长教材。——畅销亲子书作家 彭菊仙

  襁褓中的婴儿凡事要父母帮忙,本应随着孩子成长而逐渐地放手,让属于孩子的事情,让他们自行处理以及自我负责。然而,习惯孩子对自我的依赖,或是为求快速而揽于自身,少了许多可以让孩子学习的机会。

  「孩子的家事课」非指艰难的家事,而是鼓励父母从孩子的所有小事,试着让孩子动手,从拿碗、削铅笔等来为自我负责;洗餐具、丢垃圾等让孩子获得成就;帮客人端茶、为长辈搥肩膀、抱弟妹等学习礼仪及与他人互动。
  
  只有放手去练习小事,才能成就未来的大事。——专业亲职讲师 泽爸

  女儿从两岁开始,就开始帮忙洗餐盘、晾衣服、拉着重重的吸尘器清理地板……,她的态度主动又愉悦,常把云林家乡的老妈吓了一大跳。

  这几年下来,在女儿身上清楚看到「家事教育」的强大效果。多年的教书经验教会我:当大人做得愈多,孩子就学得愈少;想要孩子变得贴心又勤劳,大人小孩卷起衣袖一起做的陪伴历程绝对少不了!

  家事教育,其实隐含着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以及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意义。从做家事中,孩子学会了规律生活习惯,也学到了感恩惜福的态度。——亲子天下亲职专栏作家、国小老师 苏明进
《家庭教育的隐形课堂:培养孩子独立、责任与未来资产的实用指南》 引言:重新定义“家务”的力量 在传统观念中,家务常被视为成年人的琐碎负担,或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性劳动。然而,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和心理学家指出,家庭内部的日常活动,如果设计得当,恰恰是培养孩子核心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时间管理以及自我效能感——最天然、最有效的“隐形课堂”。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清洁房间的工具书,而是一本深度解析家庭生活如何成为孩子未来成功基石的教育蓝图。我们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与发展契机,引导父母和看护者,将“不得不做”的家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宝贵经验。 第一部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重塑孩子的心态 1. 责任感的萌芽:超越“帮忙”的概念 许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家务时,习惯性地使用“请你帮我做一下”的措辞。这种语言模式无形中将家务定位为父母的责任,孩子的行为则是一种恩惠或辅助。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转变这种思维定势。我们着重介绍“家庭成员义务”的概念,阐明每个居住在家庭系统中的人都有维护这个系统的责任。 具体实践:家庭契约的拟定 引导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份“家庭贡献清单”,而不是“家务分配表”。清单应明确列出每个人对共同生活空间的维护权与义务。 强调“为自己负责即是对家庭负责”的逻辑链条。例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不仅是干净,更是对自身物品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体现。 2. 动机的内在化:用“掌控感”取代“外部奖赏” 外部奖赏(如金钱、零食)虽然能在短期内驱动行为,却难以培养孩子持久的内在动机。本书探讨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自我决定理论”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对环境拥有掌控力时,他们会更愿意投入精力。 工具箱:赋予选择权和决策权 介绍“有限选择法”:与其问“你要不要洗碗?”,不如问“你想在晚餐前还是晚餐后洗碗?你想用哪块抹布擦拭?”这种策略给予了孩子初步的决策权,增强了他们对任务的认同感。 任务的“所有权”建立:如果孩子负责浇花,让他成为“家庭园艺专家”,赋予他研究和选择最佳浇水方案的权力,而不是仅仅机械地执行命令。 第二部分:大脑发展的触点——手做练习中的认知飞跃 本书强调,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家庭操作,都是一次对孩子神经通路的高效刺激。我们关注的不是最终的整洁度,而是操作过程中对精细动作、空间感知和逻辑推理的训练。 1. 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的强化训练 许多家务,如系鞋带、叠毛巾、摆放餐具,是对手部小肌肉群极好的锻炼。这些能力直接关联到未来书写、使用工具乃至复杂操作的熟练度。 案例分析:餐桌的“几何学” 学习如何以固定的角度折叠餐巾(培养几何概念)。 精确计算和放置餐具(培养数量感和空间距离的判断)。 强调对称性与平衡性在任务完成中的重要性。 2. 序列化思维与时间规划能力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家务任务往往包含多个步骤,这是孩子学习“前导思维”(Proactive Thinking)的绝佳机会。 “任务拆解法”的实操演示 以“准备早餐”为例:分析所需的步骤(拿碗、取麦片、倒牛奶、放水果)。重点在于理解“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的逻辑顺序。 引入“等待时间”的认知:洗衣服的浸泡时间、烤面包的加热时间,这些都是让孩子接触到时间管理的初级概念。 3. 感官整合与环境适应性 厨房操作涉及温度、气味、质地(干、湿、滑、粗糙)等多重感官输入。安全地接触这些元素,能帮助孩子建立更稳定、更丰富的感觉处理系统。 安全教育与感官探索的平衡 如何在监督下,让孩子接触到温和的肥皂水(理解清洁剂的作用和性质)。 区分不同食材的触感,训练孩子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 第三部分:累积一辈子的资产——面向未来的能力构建 我们所说的“资产”,并非指金钱,而是指孩子未来在任何环境——无论是学业、职场还是人际关系中——都能保持高效运作的心态和能力。 1. 失败的容错率与“修复”的艺术 家务失败成本极低:打翻了水,重新擦干净即可;叠的衣服不平整,可以重叠。这种低风险的失败环境,是培养“韧性”(Resilience)的温床。 从“错误”到“数据点”的转换 当孩子把牛奶洒了,避免指责,而是引导:“哦,看来我们下次需要拿稳一点,或者用小一点的杯子,你觉得呢?”将失误视为需要优化的数据点,而不是个人能力的缺陷。 2. 跨代际的传承与社区意识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微型社区”。通过共同维护家庭空间,孩子学习到合作、沟通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感恩循环”的建立 引导孩子在享受他人劳动成果时表达明确的感谢,例如,当父亲修好了门锁时,与其说“谢谢”,不如说“谢谢你花时间确保了我们家的安全”。这种具体化的感谢,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 3. 建立个人效能感:我是“能干的” 真正的自信源于“我能做到”的实际体验。当孩子发现自己不需要依赖成年人,就能独立完成一件对家庭有贡献的事情时,其内在的效能感得到极大提升。这种“我能搞定”的心态,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底层驱动力。 结语:家庭,终身的学习场域 本书提供的并非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教育哲学: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转化为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投资。培养一个能自我管理、积极负责的孩子,其成就将远超任何分数或奖项,这份“资产”,将伴随他们终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辰巳 渚


  出生于1965年,毕业于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文教育学系,育有二子。现为专职作家,着有多本家庭亲子教养书,提倡「丰富又简易的现代生活秩序」,为了实践这项理论,于2007年创办「家事塾」(经常举办家事与家庭教育方面的研习会)。主要着作有《丢弃的技术》、《让孩子天天进步的重要法则》、《为离开家的那一天做好准备》、《陪孩子读一本学会独立的书》等等。

译者简介

邱丽娟


  辅大日文研究所毕业,目前为兼任讲师及翻译,没工作时就窝在家里和小小孩奋斗,最大的梦想就是有钱有闲环游世界一辈子。译有《8岁开始发薪水:财富人生从小开始教》、《不可思议的3行日记健康法》、《创新第一课:模仿》、《绝对不会输的交涉术》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从小开始做家事
现在的生活既不动手也不动身体
手会进行输入、输出的动作
脑部需要交流
我们靠手来学习
动手做家事的价值
学习的4个阶段
几岁开始该做什么
现今社会很难「看了就记住」
做家事可以培养品格

第2章  跟自己有关的家事课
1  使用筷子
2  用剪刀剪纸
3  拿碗
4  折纸
5  梳头发
6  开纸门
7  写铅笔字、毛笔字
8  削铅笔
9  拔刺
10 绑鞋带
11 剪指甲
12 搬重物

第3章  日常生活中的家事课
13  缝抹布
14  缝扣子
15  用熨斗烫衣服
16  擦鞋子
17  用刷子刷衣服
18  去除污渍
19  晾衣服
20  手洗内衣
21  用指尖清洗
22  折衬衫……86
23  折浴衣(夏季单层和服)
24  甩干雨滴
25  晾雨伞
26  撕开小毛巾
27  溶解味噌
28  用刀子切菜
29  放一小撮盐
30  在手上切豆腐
31  洗米
32  削苹果皮
33  捏饭团
34  磨芝麻
35  用削皮刀削蔬菜皮
36  捏汤圆
37  用筛子筛粉
38  洗餐具
39  擦碗
40  处理漆器餐具
41  刷锅子
42  擦餐桌
43  拧抹布
44  用抹布擦地
45  掸掸灰尘
46  用扫帚扫地
47  钉钉子
48  锁螺丝
49  用锯子锯东西
50  换电灯泡
51  用铲子挖洞
52  拿盆栽
53  浇花
54  卸拉门
55  贴拉门纸
56  晒棉被
57   替棉被套上被单
58  舖床单
59  擦窗户
60  打扫浴缸
61  丢垃圾
62  点火
63  打绳结
64   捆报纸

第4章  与待人接物相关的家事课
65  洒水
66  端茶
67  排好客人的鞋子
68  用风吕敷(布巾)包东西
69   用水桶泼水
70   用水管喷水
71  搥搥肩膀
72  抱弟弟妹妹
73  揹弟弟妹妹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序言

本书蒐集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动手做的家事,让孩子亲身体验动手做家事的乐趣,并从中学习与培养生活必备技能与待人接物的道理。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状况产生了些许危机意识,认为应该尽量让孩子活动身体,不管是玩游戏或是运用双手做事,训练孩子手脑协调并借此提高脑力。我为此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式,也得到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对我而言,只为孩子准备特殊教材或学程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祖先仅凭双手与体力劳动来度日的生命价值。

这些动手做、体力劳动的工作,除了整修家庭环境之外,也包括维持同居家人一般生活所需的劳动,更重要的是,这些劳动还能够锻鍊身体,动的不只是双手,还有自身的心灵。就像做菜,不只是出于「肚子会饿」的生理需求,怀着「为家人准备好吃菜餚」的心意,也是动手做的目的。

因生活所需而做的手工活动、体力劳动,可以让我们的心思跟着工作而动,这样的劳心劳力,也有助于发展各种才艺技能与做事的智慧。

本书所举的手做活动和体力劳动,都是一般所谓的「家事」。并非妈妈在家里做的劳动才叫做「家事」,「家事」是所有的人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动手出力进行的劳动。就算孩子年纪还小,让他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情,可以成为一辈子的资产。

本书所举出的七十三项事情,都是孩子体能发展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而且应该在十岁之前就要学会的工作。第二章所举的是跟自己有关的家事,学会正确的动作才能做得轻松。父母们一定要不厌其烦、反覆不断地教导,直到孩子学会正确的做法与动作。第三章、第四章所举的,是一些没有所谓「正确做法」的事情,而我将较容易进行的方式写出来,每个家庭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当家长与孩子一同讨论「我们家的做法」时,可以作为参考。

即使只做一次,只要孩子们能好好完成,他们的身体就会牢牢记住这种感觉。在这些列举的工作中,家长可以把孩子喜欢或是希望他能学会的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彻底学会这些工作。

当然,有时候孩子什么都别做,对家长而言反而轻松。但请各位一定要相信,从小给孩子这样的训练,将来在各方面都会变得更轻松。请家长们试着一点一滴地让孩子试着动手做做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简直太可爱了!当我收到它的时候,就被封面上那色彩鲜艳的插画吸引住了,瞬间就觉得家里的小朋友一定会喜欢。拆开后,书页的纸张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容易破损的薄纸,摸起来很舒服。我立刻翻开目录,发现“家事课”这个主题非常贴切,因为我一直觉得让孩子参与家务是培养他们责任感和独立性的重要一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本书的分类很细致,从厨房小帮手到整理小能手,再到生活小达人,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练习都配有清晰的步骤说明和生动的插图,让我这个不太擅长手工的家长也能轻松理解。最重要的是,它强调的不是把家务当成负担,而是通过有趣的游戏和互动,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这真是太棒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我的孩子一起尝试其中的一些小项目,比如制作属于自己的“家务奖励贴纸”,相信这一定会成为我们增进亲子关系的美好时光。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累积一辈子的资产”这句话的含义。这里的“资产”并非狭隘的金钱概念,而是更广义的、关于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内在素养。通过这些“家事课”,孩子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培养了一种积极主动、乐于奉献、勇于承担的态度。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将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都能够游刃有余。书中的一些小练习,比如“我的专属收纳盒”或者“家庭小管家徽章”,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都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主人翁意识”的种子。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并且能够为这个家贡献力量时,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快乐的体验中,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曾一度为如何引导孩子参与家务而感到头疼,感觉无论怎么说服,他们总是提不起兴趣。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最温和、最有趣的方式,为我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喜欢它强调的“玩中学”理念,将枯燥的家务变成了一场场精彩的探险。书中那些充满创意的点子,比如“我的专属清洁工具”或者“食物保鲜小达人”,都深深吸引了我。我发现,原来让孩子爱上家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引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没有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家长们分享育儿的经验。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当我们一起完成书中的某个作品,然后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时,孩子脸上那种自豪和满足的表情。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每个家庭都拥有的好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和启发。我原本以为“家事课”可能会很枯燥,或者对孩子来说过于抽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看似平凡的家务,通过巧妙的设计,转化为一个个充满乐趣的手工活动。比如,书中提到的“给玩具们找个家”的游戏,不仅教会孩子整理收纳,还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规划能力。还有“创意晾衣绳”的设计,让洗衣服变成了一项需要动脑筋的挑战。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尝试,让他们体会到“我能做什么”和“我做了什么”。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独立自主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很多建议,比如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服务日历”,或者鼓励他们为家人准备一份小惊喜,都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我能预见到,这本书会成为我们家的一本常备读物,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家事”本身。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和“全脑开发”的宝典。我一直相信,孩子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同样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养分。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各种简单有趣的手作练习,将抽象的“责任”、“合作”、“规划”等概念具象化,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吸收这些宝贵的品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厨房小助手”的章节,它让孩子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也培养了他们对食材的认识和基本的烹饪技能。而“整理的艺术”部分,则教会孩子如何高效地管理自己的物品,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条理性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提到的“脑部发展”理论,也让我对这些练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看似简单的家务,竟然能够如此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里的很多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对成年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