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同的起跑点,奠定未来学习的基础
放手练习小事,才能成就未来的大事
73堂小小家事课,玩出孩子的成长,玩出亲密的家庭关系
培养品格教育、储备未来能力从做家事开始
只要会拿画册,就可以帮忙拿餐具;会牢牢握住杯子,就可以试着擦杯子;
会握笔画直线,就可以练习切菜……
家是孩子的游乐场和学习地,家事则是手脑身体并用的益智游戏,
其中蕴藏了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文化智慧,以及每个家庭的生活价值。
透过家事能让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懂得承担和付出,
动手做可以刺激大脑训练思考力,还能学会面对、解决问题,培养出自信。
在观察模仿、引导示范的互动中,增进了亲子关系,也创造和乐的家庭氛围。
脑科学专家和教育学者发现,孩子手部大小肌肉活动的机会越少,脑部发展及各种学习就越迟缓。而且只专注在一般学科或学程学习的孩子,在人格发展、做事态 度以及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做家事是影响孩子性格、做事方法和人生态度的一大关键,因此日本这些年来吹起亲子家事风,本书 作者甚至创立「家事塾」,教导父母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做家事,也提供一个亲子共同学做家事的空间。
幼童时期双手与身体力行的记忆一辈子不会忘
会做家事的孩子才懂得体贴、有责任感,并且自动自发
家事,这种动手做、体力劳动的工作,对亲子来说具有多重好处,除了整理每天居住的家庭环境、锻鍊身体,以及「为家人」服务的心意以外,不管是手工活动或是体力劳动,都可以让孩子的心思跟着这些工作而动。这种有一定步骤、做了会记得的小小的劳心劳力,有助于发掘与发展孩子各种可能的才艺、技术与做事的智慧。而且,让孩子做自己做得来的事,建立能力所及就自己动手做的能力,可以成为孩子一辈子的资产。
「教孩子做不如自己做!」「哪有那么多的家事可以学?」「几岁开始学做家事才对?」「父母该怎么教孩子做家事?」……
作者经常被许多父母问起这样的问题,就他观察研究,当孩子学会走路,体能有一定发展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做家事。而且2~9岁是透过动手做来学习的最佳时期。
那么要该如何教孩子做家事呢?他提出以下四个学习步骤:
1.父母先示范一次正确的作法给孩子看。
2.让孩子一个人试着做做看。
3.有做不出来的地方父母再做一次给孩子看,或是动手和孩子一起做。
4.孩子可以一个人正确完成就OK了。
73个小小家事课,蕴藏了作者对于小时候家庭教育的感恩与怀想,
期待透过分享可看见孩子从「做」中体验到的生命惊喜与快乐。
做大事从熟练小事开始,能自理日常生活事务的人才能独当一面喔!
本书特色 ◆罗列从个人生活起居到待人接物的73个家事练习,简单又有趣
◆每个练习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图示和过来人的经验谈,看了就能立即动手做
◆专为父母和孩子设计的共读本,每个练习跨页呈现,右页给孩子看,左页给父母读
◎学做家事的好处: 透过双手的刺激活化脑部训练思考
确实的成果带来工作的真实感
成就感与满足感形成「下次也要努力」的动力
成为面对任何事物都能主动挑战的人
学会有用的技能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
国内专家学者大力推荐 亲子天下执行长何琦瑜、作家李伟文、国立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倪鸣香
旅游暨亲子教育作家梁旅珠、国立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系主任许玉龄
亲职专栏作家暨人气亲子部落客陈安仪、财团法人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陈良枝
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陈蔼玲、畅销亲子作家彭菊仙
马偕儿童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师黄瑽宁、专业亲职讲师泽爸
亲子天下亲职专栏作家暨国小老师苏明进 共同大推
现代的学前教育着重尽早开始培养孩子一辈子可以使用的能力,而培养孩子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做中学。在学校是如此,在家里当然也要一致,才能事半功倍。此书运用人类喜欢观察与模仿的天性,借由幼儿时期跟着家人即可学习的身边小活动,培养孩子动手、动脑、和动身体的能力,不仅可奠定未来各种学习的基础,也提醒大人别忽视这些小小的家事是增加亲子互动最好的机会。
建议台湾的读者更可以透过这本翻译的书籍,省思日常家事里所蕴含的文化宝藏,学习系统性且趣味的方法传承给下一代。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系主任 许玉龄 教导孩子从小做家事,好处很多,不但可以训练孩子解决困难、处理问题、及临机应变的反应能力,也让孩子懂得「家事」是每一个家庭份子共同的权利与责任。
本书告诉家长们,何种年龄的孩子可以做些什么家事,鉅细靡遗。让我回忆起儿子小时候,我教他折内裤,两边往内折,把正面的图案遮住:「给车车盖被被喔!」他到现在还记得呢!这一切也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
——亲职专栏作家、人气亲子部落客 陈安仪 这一代的孩子,有大部分的认知学习来自电子媒体、书本,起身动手做的机会越来越少,失去「做中学」深刻体验的学习方式。本书以家庭生活为场域,强调大人和小孩借由共同做家事的互动,传递经验和情感,这是很近便的学习体验方式。无论何时,只要愿意,每个人就能立刻动手实践。
——财团法人博幼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陈良枝 孩子在三岁时,会对爸爸妈妈拿的吸尘器、扫把、抹布产生高度兴趣,那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不是工具、而是玩具,因此想办法抢来「玩」。此时,便是引导孩子 锻鍊双手、正确做家事的最好起始点。很可惜的是,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那么小做不好,因此忽略了孩子这股自我成长的强烈唿求,而等到孩子长大,才发现孩子又懒又笨,怎么都叫不动、教不会。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因为每一个基本家事,作者都有非常正确的图解,引导父母成为最好的示范者。别忘记,会做家事的孩子,将来工作机会多四倍,失业机会少掉十五倍,你一定要把本书当成父母成长教材。
——畅销亲子书作家 彭菊仙 襁褓中的婴儿凡事要父母帮忙,本应随着孩子成长而逐渐地放手,让属于孩子的事情,让他们自行处理以及自我负责。然而,习惯孩子对自我的依赖,或是为求快速而揽于自身,少了许多可以让孩子学习的机会。
「孩子的家事课」非指艰难的家事,而是鼓励父母从孩子的所有小事,试着让孩子动手,从拿碗、削铅笔等来为自我负责;洗餐具、丢垃圾等让孩子获得成就;帮客人端茶、为长辈搥肩膀、抱弟妹等学习礼仪及与他人互动。
只有放手去练习小事,才能成就未来的大事。
——专业亲职讲师 泽爸 女儿从两岁开始,就开始帮忙洗餐盘、晾衣服、拉着重重的吸尘器清理地板……,她的态度主动又愉悦,常把云林家乡的老妈吓了一大跳。
这几年下来,在女儿身上清楚看到「家事教育」的强大效果。多年的教书经验教会我:当大人做得愈多,孩子就学得愈少;想要孩子变得贴心又勤劳,大人小孩卷起衣袖一起做的陪伴历程绝对少不了!
家事教育,其实隐含着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以及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意义。从做家事中,孩子学会了规律生活习惯,也学到了感恩惜福的态度。
——亲子天下亲职专栏作家、国小老师 苏明进
《家庭教育的隐形课堂:培养孩子独立、责任与未来资产的实用指南》 引言:重新定义“家务”的力量 在传统观念中,家务常被视为成年人的琐碎负担,或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性劳动。然而,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和心理学家指出,家庭内部的日常活动,如果设计得当,恰恰是培养孩子核心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时间管理以及自我效能感——最天然、最有效的“隐形课堂”。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清洁房间的工具书,而是一本深度解析家庭生活如何成为孩子未来成功基石的教育蓝图。我们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与发展契机,引导父母和看护者,将“不得不做”的家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宝贵经验。 第一部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重塑孩子的心态 1. 责任感的萌芽:超越“帮忙”的概念 许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家务时,习惯性地使用“请你帮我做一下”的措辞。这种语言模式无形中将家务定位为父母的责任,孩子的行为则是一种恩惠或辅助。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转变这种思维定势。我们着重介绍“家庭成员义务”的概念,阐明每个居住在家庭系统中的人都有维护这个系统的责任。 具体实践:家庭契约的拟定 引导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份“家庭贡献清单”,而不是“家务分配表”。清单应明确列出每个人对共同生活空间的维护权与义务。 强调“为自己负责即是对家庭负责”的逻辑链条。例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不仅是干净,更是对自身物品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体现。 2. 动机的内在化:用“掌控感”取代“外部奖赏” 外部奖赏(如金钱、零食)虽然能在短期内驱动行为,却难以培养孩子持久的内在动机。本书探讨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自我决定理论”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对环境拥有掌控力时,他们会更愿意投入精力。 工具箱:赋予选择权和决策权 介绍“有限选择法”:与其问“你要不要洗碗?”,不如问“你想在晚餐前还是晚餐后洗碗?你想用哪块抹布擦拭?”这种策略给予了孩子初步的决策权,增强了他们对任务的认同感。 任务的“所有权”建立:如果孩子负责浇花,让他成为“家庭园艺专家”,赋予他研究和选择最佳浇水方案的权力,而不是仅仅机械地执行命令。 第二部分:大脑发展的触点——手做练习中的认知飞跃 本书强调,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家庭操作,都是一次对孩子神经通路的高效刺激。我们关注的不是最终的整洁度,而是操作过程中对精细动作、空间感知和逻辑推理的训练。 1. 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的强化训练 许多家务,如系鞋带、叠毛巾、摆放餐具,是对手部小肌肉群极好的锻炼。这些能力直接关联到未来书写、使用工具乃至复杂操作的熟练度。 案例分析:餐桌的“几何学” 学习如何以固定的角度折叠餐巾(培养几何概念)。 精确计算和放置餐具(培养数量感和空间距离的判断)。 强调对称性与平衡性在任务完成中的重要性。 2. 序列化思维与时间规划能力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家务任务往往包含多个步骤,这是孩子学习“前导思维”(Proactive Thinking)的绝佳机会。 “任务拆解法”的实操演示 以“准备早餐”为例:分析所需的步骤(拿碗、取麦片、倒牛奶、放水果)。重点在于理解“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的逻辑顺序。 引入“等待时间”的认知:洗衣服的浸泡时间、烤面包的加热时间,这些都是让孩子接触到时间管理的初级概念。 3. 感官整合与环境适应性 厨房操作涉及温度、气味、质地(干、湿、滑、粗糙)等多重感官输入。安全地接触这些元素,能帮助孩子建立更稳定、更丰富的感觉处理系统。 安全教育与感官探索的平衡 如何在监督下,让孩子接触到温和的肥皂水(理解清洁剂的作用和性质)。 区分不同食材的触感,训练孩子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 第三部分:累积一辈子的资产——面向未来的能力构建 我们所说的“资产”,并非指金钱,而是指孩子未来在任何环境——无论是学业、职场还是人际关系中——都能保持高效运作的心态和能力。 1. 失败的容错率与“修复”的艺术 家务失败成本极低:打翻了水,重新擦干净即可;叠的衣服不平整,可以重叠。这种低风险的失败环境,是培养“韧性”(Resilience)的温床。 从“错误”到“数据点”的转换 当孩子把牛奶洒了,避免指责,而是引导:“哦,看来我们下次需要拿稳一点,或者用小一点的杯子,你觉得呢?”将失误视为需要优化的数据点,而不是个人能力的缺陷。 2. 跨代际的传承与社区意识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微型社区”。通过共同维护家庭空间,孩子学习到合作、沟通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感恩循环”的建立 引导孩子在享受他人劳动成果时表达明确的感谢,例如,当父亲修好了门锁时,与其说“谢谢”,不如说“谢谢你花时间确保了我们家的安全”。这种具体化的感谢,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 3. 建立个人效能感:我是“能干的” 真正的自信源于“我能做到”的实际体验。当孩子发现自己不需要依赖成年人,就能独立完成一件对家庭有贡献的事情时,其内在的效能感得到极大提升。这种“我能搞定”的心态,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底层驱动力。 结语:家庭,终身的学习场域 本书提供的并非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教育哲学: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转化为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投资。培养一个能自我管理、积极负责的孩子,其成就将远超任何分数或奖项,这份“资产”,将伴随他们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