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力量:探索双人搭档的无限创造力

2的力量:探索双人搭档的无限创造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shua Wolf Shenk
图书标签:
  • 双人合作
  • 团队协作
  • 创造力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领导力
  • 沟通技巧
  • 创新思维
  • 影响力
  • 高效能团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约翰‧蓝侬+保罗‧麦卡尼=史上最畅销的披头四乐团
贾伯斯+沃兹尼克=当今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1+1的力量=∞
《纽约时报》专文推荐

  本书作者申克为得奖作家,带领我们穿越丰富的历史资料,打破独行天才的神话迷思,探索无限创意的起源:创作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双人组,无论这两个实体是两个人、两个团体,或是某人和自己脑海里的声音。

  申克比较数百对的创作双人组,发现他们的演进过程历经6个阶段,从触电般的结识、创意交汇、角色辩证、保持最适距离、彼此不断竞赛到关系中止。这些双人组结合起来,对全球文化做出无法各凭己力做出的伟大贡献,包含:

  音乐界  史上最畅销的披头四乐团  约翰‧蓝侬 & 保罗‧麦卡尼
  电脑界  当今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  史蒂夫‧贾伯斯 & 史蒂夫‧沃兹尼克
  投资界  波克夏‧海瑟威控股公司  华伦‧巴菲特 & 查理‧蒙格
  文学界  《魔戒》及《纳尼亚传奇》系列作者  托尔金 & C.S.路易斯
  绘画界  名画《星夜》作者与胞弟  文生‧梵谷 & 西奥‧梵谷
  科学界  发现放射线元素的夫妻档  玛丽‧居礼 & 皮耶‧居礼
  动画界  《南方四贱客》制作人  麦特‧史东 & 特雷‧帕克

  全书分为6部,每一部以众多双人组的精彩故事,描述创意激盪的历程。除了可以看到举世知名的创作搭档私下如何互动、切磋创意、变得愈来愈像,甚至产生重大分歧;同时也了解最杰出的创作,有时源自对立冲突。

  本书将改变你对创造力、伙伴关系与人际互动的观点。
  改变世界的创意源自2的力量,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朋友与对手,赶快为自己找个搭档吧!

好评推荐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内容,阐释一项我们普遍忽视的事实:杰出成就鲜少是单一个人的功绩。若你有志于创作或创新,最重要的一步,或许是找一位值得信赖、能够支持你的长处,并补强你的短处的伙伴。」──米海‧齐克森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创造力》(Creativity)作者

  「本书充满对人类境况的精辟洞察,还有非常多关于创造力的精彩故事,不但深具启发性,也令人读之津津有味。」――丹尼尔‧品克(Daniel H. Pink),《动机,单纯的力量》(Drive)作者

  「我们有时以为创造力来自聪颖的独行侠,其实它更常发生于聪慧且互补的双人搭档。申克的这本佳作,向我们展现出如何激发这种现象的力量。」──华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贾伯斯传》(Steve Jobs)作者

  「我和约翰‧蓝侬在一九八○年有过对话,那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深度採访,他告诉我,他和保罗‧麦卡尼『眼对眼』地共同谱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在这本书,各位可以一窥他们在协作时的亲密互动。」──大卫‧薛夫(David Sheff),《我们所说的:约翰‧蓝侬与小野洋子的最后重要访谈》(All We Are Saying: The Last Major Interview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作者

  「这是一本探讨创作魔力、披头四、人际间的化学作用、神经科学、伙伴关系的书籍。内容剖析爱与恨、和谐与失和,以及介于其中的种种。不仅十分有见地、风趣、令人惊奇,也引人入胜!」──苏珊‧欧琳(Susan Orlean),《兰花贼》(The Orchid Thief)作者

  「这本书很有说服力,令人读来深有同感。它打破世人对于独行天才的迷思,举例说明我们最杰出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成就来自通力合作──我们需要彼此,不仅仅是为了爱,也为了思考、想像、成长与存在。」──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
《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Far from the Tree)作者

  「申克从创作双人组中发掘的宝藏,将增益未来的艺术创作与创新。」─―路易士‧海德(Lewis Hyde),《礼物的美学》(The Gift)作者

  「快点!赶快找到你的搭档。申克在这本书仔细探究创作双人组,包含居礼夫妇和苹果公司的贾伯斯和沃兹尼克,告诉我们双人创作可以发挥真正的创造力。」──《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本书题材独特、有趣,令人大开眼界,精彩阐述了一个具有深度的议题。」──《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远方的呼唤:失落文明的秘密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笔名] 类型:史诗奇幻/历史悬疑 字数:约 1500 字 ---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坐标 尘封的羊皮纸在古籍堆中发出微弱的光芒,那是探险家伊莱亚斯·凡恩在巴尔干半岛一处被遗弃的修道院地窖深处发现的唯一线索。它并非地图,而是一段晦涩的星辰轨迹与一段由古老苏美尔语和凯尔特语混合而成的歌谣。这段歌谣反复吟唱着一个名字——“阿卡迪亚的低语者”,以及一个地理概念——“世界的裂隙”。 伊莱亚斯,一位在考古界以执拗和近乎偏执的探求精神著称的学者,深信这指向的并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被历史彻底抹去的伟大文明——泰拉索斯。传说中,泰拉索斯在距今数千年前达到文明的巅峰,他们的科技与哲学超越了后世所有想象,最终却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连同他们建立的宏伟城市一同沉入了无尽的迷雾之中。 他的旅程从多瑙河畔的某个不知名小镇开始,那里保留着关于“蓝色石头”的零星传说。这种石头据称具有奇异的能量共振,是泰拉索斯文明的核心能源。伊莱亚斯的同伴,精通密码学和古代语言的年轻学者莉娜·维特,负责解读那份古老歌谣的深层含义。莉娜发现,歌谣的韵律并非随机,而是对应着特定的天文周期,似乎在指示一个只有在特定时间才会显现的“门”。 第二部分:跨越时空的追逐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莱亚斯和莉娜很快意识到,他们并非唯一的追寻者。一个名为“黎明之光学会”的秘密组织也盯上了泰拉索斯的遗产。这个学会由一群极度富有、背景深不可测的精英组成,他们渴望获得泰拉索斯的技术,用以重塑现有的全球秩序。学会的行动高效且冷酷,每一次伊莱亚斯的进展,都会伴随着一次突如其来的阻挠:档案被盗、关键证人失踪,甚至是看似意外的交通工具故障。 他们的线索将他们引向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深处。当地的部落流传着关于“天空之镜”的传说,那是一面镶嵌在山体内部的巨大圆形结构,能够映照出文明诞生之初的景象。为了到达那里,伊莱亚斯和莉娜必须穿越被当地人称为“静默区”的危险地带——那里磁场异常,指南针失灵,更不时出现未经证实的生物活动。 在穿越一座被冰川覆盖的隘口时,他们遭遇了黎明之光学会的先遣队。那不是寻常的打斗,而是高科技与原始生存技能的较量。学会的装备精良,配备了先进的声波干扰器,意图清除所有碍事者。伊莱亚斯凭借着对古代陷阱和地形的深刻理解,设法将追击者引入了一片雪崩多发区,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第三部分:失落之城的低语 最终,在莉娜通过破解星辰歌谣中隐藏的几何序列后,他们找到了“世界的裂隙”——一个位于巨大瀑布后的洞穴入口。进入后,空气变得温暖而潮湿,耳边充斥着低沉的、仿佛是机械运转的声音。 洞穴的尽头,并非想象中的废墟,而是一座被某种能量场保护着的,依旧散发着微弱光芒的地下城市。泰拉索斯文明并未完全消亡,而是进入了一种深度休眠状态,等待着某种“唤醒”的契机。 这座城市的核心是一座巨大的“编织塔”,塔身由无数半透明的晶体构成,晶体内部流动着蓝色的光芒——正是传说中的“蓝色石头”的源头。伊莱亚斯意识到,泰拉索斯人并非因为灾难而消失,而是主动选择了将他们的文明封存,也许是为了逃避某种更巨大的威胁,或是等待更合适的“时代”。 然而,他们来得太迟了。黎明之光学会的领袖,一个名叫维克多的神秘人物,早已通过另一条隐秘通道潜入。维克多带来的不是敬畏,而是贪婪。他试图利用学会带来的定向能量脉冲,强行激活编织塔,掠夺其核心能量。 当维克多启动装置时,整个地下城开始剧烈震动。莉娜惊恐地发现,泰拉索斯人留下的并非技术手册,而是一个复杂的警告系统。他们封存的不是能源,而是一个被囚禁的实体——一个依赖于泰拉索斯文明能量场维持平衡的“维度不稳定点”。强行唤醒只会导致能量失控,可能引发地球层面的剧烈变动。 第四部分:选择与代价 伊莱亚斯必须在两个不可能的选择中做出决定:是让黎明之光学会带着毁灭性的力量逃离,还是冒着被困于即将崩溃的地下城中的风险,去逆转维克多的启动程序。 在最后一刻,伊莱亚斯利用了羊皮纸上的另一段歌谣——一段关于“献祭与重置”的段落。他意识到,要阻止能量爆发,必须用一种特定的共振频率去“调和”失控的能量流。这个频率,似乎需要一种活体媒介作为引子。 在与维克多及其保镖的殊死搏斗中,伊莱亚斯成功地将自己暴露在了编织塔的能量核心前。他没有试图夺取力量,而是将自己的生命力与那失控的能量场进行了短暂而剧烈的融合。一时间,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执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 城市的震动停止了。蓝色的光芒稳定下来,维克多和他的追随者被突然出现的能量屏障弹开,狼狈逃窜,只留下对未竟目标的无尽怒火。 伊莱亚斯消失了。他的身体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仿佛被能量彻底分解并融入了这座休眠的城市之中。莉娜在废墟中找到的,只有他留下的那半截被高热扭曲的金属怀表,它停在了激活能量的瞬间。 莉娜离开了泰拉索斯的遗迹,带着一个沉重的秘密。她知道,黎明之光学会不会善罢甘休,而她也必须肩负起守护这个可能永远沉睡下去的文明的责任。她成为了新的“低语者”,在世人的注视之外,继续追踪着关于失落文明的蛛丝马迹,提防着那些试图再次唤醒沉睡巨兽的贪婪之手。世界的裂隙暂时关闭了,但远方的呼唤,从未停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乔书亚‧沃夫‧申克 Joshua Wolf Shenk


  策展人、评论家、作家,文章常见于知名报章杂志,包括《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纽约客》(The New Yorker)、《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时代》(Time)杂志、《史雷特》(Slate)杂志及《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

  着有《林肯的忧郁》(Lincoln’s Melancholy),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评选为2005年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并荣获多个奖项。申克在从事写作之余,也主持及支援创作社群,并在大学院校及研讨会教导写作。他是非营利性质说故事组织「飞蛾社」(The Moth)的策展人暨顾问,并为奥思丁瑞格中心(Austen Riggs Center)策划及主持探讨心理健康与创作关连性的「艺术心灵」(Arts in Mind)论坛。现居洛杉矶。

  www.shenk.net

译者简介

李芳龄


  译书近百本,包括近期出版的译作《BCG顶尖顾问教你转型思考术》、《Google模式》、《三个商学院教授的公路笔记》、《执行力的修练》、《交涉的艺术》,以及《杜拉克:管理的使命、责任、实务》、《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修练》、《开放式经营》、《当债务吞噬国家》、《猎杀热钱》、《Facebook脸书效应》、《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以小胜大》、《超爆苹果橘子经济学》、《丰田模式》系列等。

图书目录

序曲  一窥摇滚天团的创作
前言  一加一等于无限大

第1部 结识

第1章  「你让我想起查理‧蒙格」  配对与磁场
第2章  来自世界两端的同卵双胞胎  同类相聚与异类相吸的结合
第3章  「就像两头熊崽」  触电感觉的类型

第2部  交汇

第4章  临在→信心→信赖  交汇的几个阶段
第5章  信念的旋转舞步  交汇的最后阶段
第6章  「所有人都滚开!」 心理上的「我们」
第7章  「不论在天堂、地狱或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将我们分开」  创造力的结合

第3部  辩证

第8章  台前与幕后  明星与导演
第9章  笑料斯坦与结构柏格  液体与容器
第10章  灵感与汗水  梦想家与执行者
第11章  轮替对话  发电机与共鸣器
第12章  「每件事都是相对的!」  辩证的心理学
第13章  灵魂中的另一个他  创意思考的对话

第4部  距离

第14章  创作圈的隐士和连体婴  极端的距离
第15章  「我们不断地为彼此带来惊喜」  距离的种类
第16章  「渴望获得那缺少的东西」  距离的情欲性

第5部  无止境的赛局

第17章  我最亲密的敌人  激发创造力的相互衬托
第18章  天行者路克与韩苏洛  创作搭档与竞合
第19章  「我们全都想要掌控权」  权力的划分与弹性
第20章  「我喜爱和奥威争吵」  冲突
第21章  老大与老二的类型  希区考克的矛盾
第22章  「麦卡尼与蓝侬」有什么不对吗?  权力之舞

第6部  中止

第23章  「听着,这实在太疯狂了……」  踬踣
第24章  成功的弔诡  楔子
第25章  失和关系未能修复  蓝侬与麦卡尼为何会分裂?
第26章  永无终止  蓝侬与麦卡尼可曾真的拆伙过?
尾声  标准饭店里的巴顿‧芬克
谢辞
注释

图书序言

前言  一加一等于无限大

  几世纪以来,有关「独行天才」(lone genius)的神话犹如巨塔般凌驾我们;新的、出色的、改变世界的东西来自异人奇才,这个观念如今普遍到甚至已称不上是个观念了。这些铜像犹如千年神树,是现代思维的纪念物,致使我们对自然界有所误解。

  也不能怪我们有此误解,因为创造力是如此莫测高深的东西啊。在千万种宇宙之声当中,在千音百律之中,一首出色的歌曲是如何诞生的呢?一个好点子是如何浮现的呢?从混沌到清澄,是怎样的历程?

  现今的主流观念是,因为个人是创造力的宿主,因此揭露创造力的最佳方法,是述说那些创作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壁画、《哈姆雷特》(Hamlet),或发明灯泡、iPod的旷世奇才的故事。这种模式基本上是依循苏格兰作家暨思想家汤玛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在一八四○年代所言:「世界史就是一部伟人传记。」

  与「独行天才」模式不同的另一种最常见的模式,是在人脉网络中寻找创意。例如,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暨社会学家赫伯‧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反驳卡莱尔所言,他说:「伟人的出现,仰赖的是一长串复杂的影响。」他在《群学肄言》(The Study of Sociology)一书中写道:「他的社会得先塑造他,日后他才能改造社会。」独行天才模式强调独行侠的福至心灵或意外灵感,人脉网络模式强调的是创新的漫长迂回历程;前者歌颂杰出的个人,后者侧重具有孕育力的文化,如十六世纪佛罗伦斯的法庭,或启蒙运动时代伦敦的咖啡馆,或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园区。

  独行天才创造力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只不过是个空想,是一个有关于成就的迷思,而这个迷思系根基于另一个更根本的迷思:与世隔绝,独立生存,把社会经验摆在次要。独行天才的观念之所以成为有关创造力的主流观点,并不是因为它本质上正确(事实上,它忽视且掩盖了创新的社会性质),而是因为它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人脉网络模式的问题正好相反,它基本上是事实,但因为太复杂而无法很容易地被叙述。独行天才模式刺激撩人、但单纯,人脉网络模式有适当细微的差异,但难以应用于日常生活。每一项新颖的好东西都是产生自大量复杂性,这是一个严谨、具有说服力的论点,但你要如何以特定方式来陈述这些复杂性呢?你要如何能够在厨房和酒吧里谈论它,而非仅是在牛津或TED研讨会上谈论呢?

  所幸,有方法可资了解创造力的社会性质,那是一种既真实且有用的社会性质,而这项方法就是创作双人组的故事。

  帮自己找个搭档吧!

  五年前,我开始对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化学作用」或「触电」很感兴趣。一开始,这种兴趣是出于个人,我想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契合,如谁的存在带给我人生中最棒的时刻,以及缺少谁将导致我的人生出现最糟的境况等。这使我想到我的第一本着作《林肯的忧郁》(Lincoln’s Melancholy)的编辑伊蒙‧多兰(Eamon Dolan),我和伊蒙的关系是令我感到好奇的化学作用例子,我对此思考一番后产生的想法是:化学作用本身,以及透过着名的创作双人组来探索化学作用,将有助于了解这其中的关连性。

  于是,我列出一份我想进一步探索的创作双人组,包括披头四乐团(The Beatles)的约翰‧蓝侬和保罗‧麦卡尼,创造苹果电脑的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发现放射线的夫妇档玛丽‧居礼和皮耶‧居礼(Marie and Pierre Curie),以及其他许多着名的双人组。我想,如果我能开始了解这些关系,就能够了解人们如何相互启发与扶持。我逐一推想每一个双人组,思考他们之间相互启发的情形,打算写一本有关于这种相互启发的传记。

  但是,当我思考到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与其弟西奥(Theo van Gogh)时,这项计划有了一个新方向。我知道西奥是文生的通信代收人,是文生的支柱,但我不久就觉察,这两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于此,西奥其实是个背后伙伴,我认为,文生和西奥就是正港的创作双人组。我发现非常多这种背后伙伴的例子,稍后你也将会在本书见到一些例子,这开始显得更像是个法则,而非例外:双人组其中一人成为备受瞩目的独行天才,另一人则留在历史的阴暗处。

  还有一些例子是,两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各自着名,对彼此有深远的影响。例如,真实身分为双胞胎姊妹的「安‧兰德斯」(Ann Landers)和「亲爱的爱碧」(Dear Abby),两人都是知名的谘询专栏作家,彼此良性竞争。又如《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系列作者C.S.路易斯(C. S. Lewis)和《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作者托尔金(J.R.R. Tolkien),两人的创意交流对各自的作品有极大影响,但数十年来,就连研究路易斯和托尔金的学者,都极力淡化他们两人对彼此的影响。

  除了有关于创作关系性质的疑问,我又心生第二个疑问:为何这么多的这类关系,都被掩盖及忽视?

  某天,我去一所大学演讲,会后晚宴席上的谈话,为我探索的这个问题增加了深度。一位商学院教授问我,是否曾经思考过高尔夫球员和球僮之间的关系?我说没有。关于球僮,我所知道的东西,全都是从《疯狂高尔夫》(Caddyshack)这部电影获得的。那位教授告诉我,我应该去深入了解球员和球僮之间的关系,他年轻时曾是职业高尔夫球员,职业高尔夫球协会(Professional Golfers’ Association, PGA)的比赛情形在关系方面非常有意思。他解释:「根据职业巡回赛规则,高尔夫球手得独自出赛,球僮是唯一可以伴随者。这跟棒球不同,棒球队的经理或教练可以走到投手区和投手交谈,或是在球员休息区和球员会面谈话。因此,高尔夫球僮不仅是助手而已,也是军师兼心理学家。」

  我问他,能否建议一个配对组合当例子?

  「当然可以,老虎‧伍兹(Tiger Woods)和史帝夫‧威廉斯(Steve Williams)就是」,他说。

  果不其然,一九九九年至二○一一年期间,老虎‧伍兹的球僮远非只是背他的球袋而已,威廉斯做的事甚至不只是为其上司伍兹提供建议与帮助,他还会奚落伍兹以激怒他,或是故意误导伍兹,如果他认为这么做有助于改善伍兹的比赛表现的话。二○○○年美国PGA锦标赛第四回合,伍兹和威廉斯在第十七洞的球道上,伍兹当时需要打出一个低于标准桿一桿的博蒂(birdie),才能追上领先者。威廉斯计算离旗杆有九十五码,但他告诉伍兹,距离旗杆有九十码。他多年后告诉《高尔夫杂志》(Golf Magazine):「伍兹在距离的掌控上有点问题,所以我会调整码数,不会告诉他确切距离。」当时在第十七洞,伍兹把球推到距离旗杆两呎处,后来在三洞累积延长赛中获胜。威廉斯告诉《高尔夫杂志》,五年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向伍兹报出不正确的码数。

  各种类型关系中都存在这种隐形伙伴关系,多数领域都有类似的不为人知的「球僮」,他们扮演大众看不到、甚至不知道的重要角色,他们对局内人极其重要,但鲜少受到外界注意。不是只有西奥‧梵谷不为大众所知,大多数艺术品商人都是默默无闻者,还有策展人、杜撰者、助理等也是。在电影业,演员和导演会上夜间谈话性电视节目《康纳秀》(Conan),影片摄影技师和剪辑师不会上此节目,就连主持人康纳‧欧布莱恩(Conan O’Brien)的长期伙伴、执行制作人杰夫‧罗斯(Jeff Ross)也未从摄影机后走出来,跃上萤幕。

  在一些例子中,沉默的伙伴最终被外界注意到。如地景艺术家克里斯多(Christo)和他的太太暨创作伙伴珍克劳德(Jeanne-Claude),长期以来总是共同创作艺术,但过了三十年后,克里斯多才和珍克劳德公开共享声名。但在其他例子中,表面上的独行天才大大地遮掩了事实,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原创电影《星际大战》(Star Wars),其第一任妻子、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奖的玛西亚‧卢卡斯(Marcia Lucas)厥功至伟,传记作家戴尔‧帕勒克(Dale Pollock)说她是她前任丈夫的祕密武器,在《星际大战》中饰演天行者路克(Luke Skywalker)的演员马克‧汉米尔(Mark Hamill)说:「她才是赋予那些影片热力与血肉的人。」但是,他们离婚后,这些影片的授权记史中极少提到她。

  前妻在影片创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遮掩,并不是乔治‧卢卡斯所为。在独行天才文化中,只须些微优势,就能使球开始往山下滚。不论是声名,还是财富,《马太福音》的这一段皆适用:「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罗伯‧莫顿(Robert Merton)的观察发现,当两位科学家共同合作时,较出名的那位总是获得更大功劳;若两位科学家约莫同时分别提出一个相同的概念,因为此一概念而获得远远更多表彰的,总是较为出名的那位。莫顿称这个现象为「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独行天才文化剥夺了许多女性应得的功劳肯定,例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在一九六二年再度以其和平行动主义赢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走上和平行动主义其实是受到他的太太爱娃‧海伦‧鲍林(Ava Helen Pauling)的影响与引领。直到相当近期之前,妻子的贡献与功劳往往由先生居功,不论是研究助理、编辑,或是冠上先生姓名、但实际执行长为妻子的企业。当然啦,不是只有女性受到这种偏袒歧视之害,技艺精湛的费文‧汤玛斯(Vivien Thomas)襄佐阿佛列德‧布雷洛克医生(Dr. Alfred Blalock),施行了第一例现代心脏手术,但在医院的员工薪资名册上,身为黑人的汤玛斯有多年期间被归类为清洁工,尽管他的工作之一是主持实验室和训练医生。

  搭档相互依赖性之所以常被忽视与隐藏,另一个原因是,纵使这种关系明显可见,也难以了解──不仅局外人难以了解,就连当事人本身可能也不了解。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斯威尔‧柏金斯(Maxwell Perkins)把汤玛斯‧沃尔夫(Thomas Wolfe)厚重、杂乱的草稿,编辑成《天使望乡》(Look Homeward, Angel)和《时光与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沃尔夫把后一本作品献给柏金斯,极力称赞这位伙伴。但后来,《週六评论》(Saturday Review)刊登一篇书评批评沃尔夫是个能力不足的作家,该书评写道:「最明显的证据是,身为一名艺术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存在于沃尔夫先生身上,而是存在麦斯威尔‧柏金斯身上。」沃尔夫对此批评勃然大怒,无法认同「我本身不具备艺术创作者的这些本事」,一气之下,和这个帮助他出书成名的编辑断交。

  柏金斯发掘的另一位着名作家史考特‧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曾说,一流思考力的试金石是能够同时思考两个相反的概念,却不会因此混乱而崩溃。沃尔夫无法接受他既是一个全能艺术家,也是一个需要仰赖他人的艺术家。

  在此,必须为沃尔夫提出辩解,在一个着迷于天才的文化中,我们任何人都难以领会相互依赖性。美国法学教授暨学术政治行动主义者劳伦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在其着作中写道:「现今这个时代,普遍视既有概念为理所当然,较缺乏对既有概念提出质疑。」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创作成就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从学童接受的测验,到大联盟棒球球员的统计排名、《快速企业》(Fast Company)杂志的「商界最具创意人士」排名,乃至于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我们一再抱持着「创意源自『这里』(请想像我用手指敲敲脑袋)」的观念。我们叙述某位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判决,好似这判决全是他(她)一人所写的,就如同西斯廷教堂壁画全是由传奇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一人所画;其实,法官和米开朗基罗一样,他们工作时全都有一群同事及助手襄佐。从少女偶像歌手小贾斯汀(Justin Bieber)、名厨马利欧‧巴塔利(Mario Batali),到普立兹奖得主桃莉丝‧基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我们这时代许多最着名的创作明星并非单独行动者,应该把他们视为代表集体创作出的「品牌」。

  「独行天才」的迷思,到底源自何处?一个很简短的答案是:它出现于启蒙运动时代,在浪漫主义时期流行起来,在现代美国形成其最后面貌。打从一开始,这个迷思就和原子化个人(atomized self)主义下产生的人性观点紧密结合,我们对于「我们如何发展、运作,以及我们是谁」的许多看法,都是在一个错误观念的阴影下进化形成的。这个错误观念,认为人类可以自给自足,可以独自成事,可以离群索居。

  举例而言,现代心理学虽有种种分支及学门──从心理分析学到生物精神医学,从史金纳(B. F. Skinner)的行为主义到尚‧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但绝大多数理论和研究都是聚焦于个人经验。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着名「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凸显心理学领域的一项假设: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最基本层次排序至最崇高层次,食物、排泄等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在最底层,往上的次低需求是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中间的第三层是爱与归属感的需求(love/belonging needs),第四层是自尊、信心等的尊严需求(esteem needs),最高第五层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换言之,马斯洛认为,和他人的关系比使用厕所(生理需求)及拥有一个家(安全需求)更为进阶,离个人成长与成就感只差一个层次。

  今天,科学和创造力研究的快速发展,已为我们打下重新探索的基础,以获得全新的了解。形成「独行天才」迷思的十七、十八世纪划时代变迁,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重大变化汇流之下的产物,这些重大变化包括民族国家的出现、市场经济的诞生,以及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改变等。现在,也出现类似的重大变化,包括网际网路的问世和深广影响、全球化经济,以及科学进步为种种事物(从儿童发展到复杂系统的广泛事物)带来新的洞察,有关于独行天才和创造力的基本观念,也终于被重新检视与分析。近年来,出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新学术研究,包括社会心理学、关系研究、团体创造力等,史蒂文‧强森(Steven Johnson)的着作《创意从何而来》(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深入剖析人类成就的网络理论,在人文生态中,可以见到这项理论的最佳象征,有许多看不见的力量「持续相互依赖与影响,无可避免地连结及再混合形成最宝贵的资源:资讯。」

  不过,团体和网络的相互依赖与影响性固然重要,而且也是事实,但不足以矫正人们对独行天才模式的迷思。独行天才的故事是或全或半的虚构故事,最终导致人们对创造力性质的广泛误解或不解,把一项无限的东西──创造力──予以限制和脉络化。一旦揭穿老虎‧伍兹、文生‧梵谷或汤玛斯‧沃尔夫为独行天才的错觉,我们就会想尝试述说其真实完整的故事,想研究一个人的最亲近圈子的全貌,想探索他(她)受到的所有远近影响。这些探索将很快使我们理解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阐释的观念:「每个人的心智,被种种自然及人为事物的影响而改造,也被他本身意识觉察的每句话和每个暗示的影响而改造。」

  但凡有智识抱负者,都可以试着去领会雪莱的这个论点,也可以试着去了解米歇尔‧傅柯(Michel Foucault)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于「作者」(author)概念的评论。不过,这项概念实在是太复杂了,令人难以记住,更遑论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中最聪颖的读者在阅读《奥德赛》(The Odyssey)和《伊利亚德》(The Iliad)时,可以看到注释中指出这些故事是许多世代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但我们仍说这两部作品的作者是荷马(Homer)。大家已普遍知道荷马是个合成虚构的人物,但事实复杂而令人费解,虚构的故事简单而容易明了,两者较量,虚构总是胜出。

  人脉网络模式也不重视「密切私人关系」这个主题,我们全都知道自己的生活和他人密切相关,却常忽视这个明显事实。黛安娜‧麦兰‧史密斯(Diana McLain Smith)原为家庭谘商师,后来成为领导力顾问,着有《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How Relationships Make or Break the Success of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一书。她指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喜欢聚焦于团体,因为这令人感到比较自在,使他们不需要把人想成是人。每当我在演讲或研习营中谈到关系时,人们总是紧张地笑出来,他们说:『这听起来像是在进行夫妇心理谘商。』大家对于承认、谈论关系感到不自在,因为它是理性组织生活文化规范之外的东西,但事实上,在茶水间或下班后在酒吧里,大家谈论的话题就是关系,在家中和配偶也谈这个。关系其实是所有人思考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把它思考得很好,这是问题之一。」

  双人创作的六个阶段

  创作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双人组。社会学家麦克‧法洛(Michael Farrell)研究从法国印象派画家到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等创作圈后发现,团体能够形成社群感、目的感及听众,但真正重要的作品是由双人组创造出来的,例如莫内(Claude Monet)和雷诺瓦(Pierre Auguste Renoir),或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威海姆‧弗里斯(Wilhelm Fliess)。

  为何如此?原因之一可能是:相较于和任何团体互动,我们和单一个人互动时更坦诚、更深入,因为我们的心理是透过和关心者一对一互动而形成的。

  双人也是最流畅、最富弹性的关系,基本上,两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当有另一个加入时,情况或许变得更稳定,但这种稳定性可能阻碍创造力,因为角色和权力地位变得更稳固了。三支脚使一张桌子立稳,但两条腿才便利于行走、跑步、跳跃或跌倒。

  双人组很自然地启发互动,甚至激发紧张对立;在更大的团体中,个人可能缄默神隐、不投入,但在双人组中,无人能够躲避。德国社会学家暨哲学家盖奥尔格‧齐穆尔(Georg Simmel)指出:「双人组的最重要特征是,两人中的每一方都必须实际出力完成某事,若只有其中一人出力,就注定失败,不会像三人团体常发生的那样,出现超强的个人。」齐穆尔说,这使得每个双人组有其特色:「正因为两人都知道他只能依赖另一个人,没有其他人可以依赖,这使得双人组形成特殊的贡献。」

  所以,我才会说:双人组是创作的基本单位。当然,双人组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创作单位,若你聆听三人爵士乐,或是研究美国参议院,整个团体显然很重要;但纵使是三人或数百人的团体,也会受其内部双人组团体的影响。

  还有另一个重点:双人组不仅产生创造力,也让我们能够师法它。强森在《创意从何而来》一书中指出,从珊瑚礁、城市到网际网路等种种事物的创新特征:「用复杂理论的话来说,这些型态……是碎片形的:当你近看或远观时,可以看出它们呈现极相似的型态,举凡分子、神经元、像素、人行道等,皆是如此。不论你检视的是碳生物的原始创新,还是网路上充斥的新软体工具,相同型态一再出现。」

  双人组的型态也是如此。本书的目的是要了解创作双人组的二分特质,以及创作流程本身的二分特质。两个实体之间的推拉,构成这种创作流程的特征,不论这两个实体指的是两个人、两个团体,抑或是某人和他脑海里的声音。
本书章节依循双人组本身的演进过程来安排,我比较了数百对创作双人组,发现他们的演进过程历经六个阶段,因此本书也区分为六部:

  1.结识(Meeting)。检视未来将形成双人组的两人最早的相遇和结识,可以明显看出引起两人之间化学作用或触电感觉的境况与特性──不寻常的相似性遇上不寻常的差异性。

  2.交汇(Confluence)。历经时日,两人从原本只是对彼此感兴趣,进而成为双人组,各自舍弃独特自我,形成心理学家所谓的「共同身分」(joint identity)。

  3.辩证(Dialectics)。创作双人组的创作工作核心,是在创作流程的二分法组合类型中,两人有各自但相互交结纠缠的角色。

  4.距离(Distance)。为了长期成功合作,双人组不仅需要彼此亲近,也需要保持适当距离,以创造足够空间发展出不同观点和经验,以便持续刺激、启发这段伙伴关系。

  5.无止境的赛局(The Infinite Game)。在创作高潮,双人组既相互竞争,也共同合作,这种辩证过程显示了冲突对立的惊人力量和潜力。

  6.中止(Interruption)。检视创作双人组的终结,可以看出,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力量,也就是推动他们向前的力量。他们并非失去彼此间的火花,而是失去彼此间的平衡,这通常是因为他们周遭的环境出现某个重要变化。不过,考虑到他们在实际上和心理上依旧彼此相系,我们也可以说,创作双人组从未真正终结。

  进入正文之前,你可能想知道我对「创造力」的定义,我借用的是心理学家米海‧齐克森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下的广义定义:「提出真正新颖、有足够价值而可以被加入文化中的东西。」我包含了艺术(写作、音乐、舞蹈等)、科学、技术、社会行动主义、商业,我大致上排除政治,但实际上,几乎所有其他类型的双人组,只要是这两人结合起来对文化做出了他们无法各凭己力做出的贡献,都是可以检视探索的对象。

  在此还有几点简短说明。首先,你在本书中看到的每个姓名,都是知名人士或和某项知名计划有关的人士,但我其实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非家喻户晓的双人组。我的第一个挑战是要了解创作双人组的互动情形,为此,我必须检视广泛的双人组。我的第二个挑战是用真实故事,来呈现和阐释创作双人组的重要互动情形,为此,我认为简洁叙述世人熟知的双人组故事最具启示作用。

  这种策略的副产品之一便是:本书提出的很多证据系取材自公开资料,我尽可能使用来自当事人本身及观察他们的人的直接证词。我也亲自访谈一些着名的创作双人组,包括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华生(James Watson),他的搭档为已故的法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行为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和乌雷(Ulay);歌手大卫‧克罗斯比(David Crosby)和葛拉汉‧纳许(Graham Nash)。为了了解《南方四贱客》(South Park)的制作人麦特‧史东(Matt Stone)和特雷‧帕克(Trey Parker),我访谈许多和他们亲近的人。也许,我最难忘的访谈,应该是担任达赖喇嘛私人秘书(类似幕僚长)超过四十五年的丹增格杰哲通(Tenzin Geyche Tethong)。

  这些主要仍是综合性质的工作,我的补强工作是我一开始提到的好奇探索:我们所谓的「化学作用」到底是什么?这能带给我们有关创作流程的什么启示?

  研究和撰写此书伊始,我想知道的是,仔细检视许多杰出创作双人组的例子,是否能得出普遍适用于各领域,包含录音工作室、实验室、会议室或运动领域等的启示?我的研究为此疑问提出了肯定的答案,创作关系的确有共通的故事,它们依循一种情节结构,也有促使它们生动起来的主题。

  不过,我对这个题材及洞察所抱持的心态,并不是丰收后踏上归途的猎人心态。纵使在五年后的今日,我仍然感觉自己像个用双筒望远镜眺望的探索者,在观察高茎草原丛里那头奇妙的野兽。这有部分可能是因为我探索的两个主题──创造力和亲密关系,在本质上既神祕且充满矛盾。

  我的研究方法有其优点和局限,因为我试图在「探索广泛事实」和「探索真人癖性与矛盾」两者之间拿捏分寸。我也必须坦承,进行这种探索研究和着述,我本身的立场是很不够格的,因为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我本身算是比较孤僻的类型。我虽不像作家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笔下那个蹲在阴暗潮溼地下室里,用上千只灯泡来提醒自己的存在的隐形人,但我成年后的绝大部分生活都在独处中度过。纵使在有其他人相伴时,我仍然难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导向外界,总是注意自己脑海里不停浮现的呢喃与喊叫。

  因此,在检视本书叙述的人物时,我可是非常专注。聊以慰借的是,有不少作家撰写的主题,也令他们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缺陷,我以他们的勇气为榜样。例如,哲学家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对宗教经验有非常杰出的论述,这是源于他本身曾经对信仰陷入疑惑不解和困顿。詹姆斯把他早年对宗教与信仰的不解,化为对自己有助益的一项资产,激发他强烈的好奇心,带给他有益的纯真出发点,促使他愿意去探索许多人已经很熟悉而认为理所当然的宗教经验。

  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想对人脉网络关系有更深入了解的人,就连许多已经很有成就的人也渴望成为「一加一等于无限大」这条公式的一员。很多人身处于对他们有益的伙伴关系中,但周遭人不察这种伙伴关系或其重要性,或者当事人本身也不知如何描绘这种伙伴关系。

  我用信念撰写本书,并以实例经验来凸显「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亲密关系、更多的创造力,以及更加了解下列这项重要事实:借由迈入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广大空间,我们可以有最好的工作表现,活出最棒的人生。

图书试读

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操作伙伴关系
 
1957年,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Omaha)的一位27岁投资人,力邀其家族友人爱德温及桃乐蒂‧戴维斯(Edwin and Dorothy Davis)夫妇投资他所管理的一档基金,戴维斯医生似乎没有认真在听,不过,和太太商量之后,他们同意把10万美元──几乎是他们的所有积蓄,也是一笔庞大金额──交给这位投资人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使巴菲特当时管理的基金资产达到30万美元。
 
巴菲特问戴维斯医生为何冒如此大的风险,戴维斯回答:「因为你让我想起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两年后,35岁、在洛杉矶当律师的蒙格造访家乡奥马哈市,戴维斯医生家安排他和巴菲特见面,于焉开启堪称资本主义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操作伙伴关系。
 
虽然他们在1959年就感觉到两人之间的火花,但他们仍然居住于不同城市,从事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投资理念。他们经常通电话,偶尔见面,在这段过程当中,他们开始交换想法与意见。蒙格从巴菲特那里学到有关于用投资人的资本来收购公司的点子与方法,巴菲特则渐渐接受蒙格的观点:捡便宜货往往不如用合理价格买家好公司,而捡便宜货的观念是巴菲特从他的导师价值投资之父班杰明‧葛拉汉(Benjamin Graham)那儿学到的信条。
 
到了1960年代中期,他们开始投资于一些相同的交易;到了1960年代末期,他们开始天天一早通电话。不过,一直要到1983年,他们才正式合伙,蒙格入股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控股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担任副董事长。
 
波克夏‧海瑟威控股公司每年春季举行年度股东会议,这为期三天的会议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胡士托音乐节」(Woodstock of Capitalism)。在主要会议中,巴菲特和蒙格上台回答问题。巴菲特是个高明的演出者,被封为「奥玛哈的先知」(Oracle of Omaha),对商业和公共政策侃侃而谈。之后,他转向蒙格,询问他的意见,蒙格总是端出他那句招牌话:「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许多拍档由一人站在台前,另一人隐身幕后。有时候,有实际的舞台,就像戏剧里的合作者,但就算是这种情况,也往往呈现两人分担不同角色的情形。例如,在舞台上(这里指隐喻性的舞台),一出剧码的台前角色是导演,制作人或舞台设计师是幕后角色;但相较于这两者的副手,这些制作人或舞台设计师就是台前角色了。关键字是「相较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团队效率和创新能力的读物,而《2的力量》无疑是其中最亮眼的一颗星。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搭档”这一概念的强大潜能。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充满张力与火花的双人组合,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创造力往往并非来源于个体的孤军奋战,而是诞生于两个灵魂的深度对话与化学反应。作者善于捕捉那些微小的互动瞬间,并将其放大,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非凡能量。读到某个案例时,我甚至会忍不住拍案叫绝,因为那正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境,而书中给出的视角和解决方案,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让我明白,与其寻找“最像自己”的伙伴,不如去拥抱那些能带来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人。这种“不一样”并非是阻碍,而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突破瓶颈、寻求创新突破的团队和个人。

评分

阅读《2的力量》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的智力游戏,同时又是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哲学化的视角,探讨了“二元性”在创造力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模式,而是深入挖掘了两个独立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如何打破固有思维,拓展认知边界,从而产生超越个体总和的“1+1>2”的奇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冲突”和“张力”的解读,作者认为,适度的冲突并非是负面的,反而能够成为激发新想法的强大驱动力。这与我以往对团队合作的理解截然不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时而像一位引路人,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哲学家,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它对我个人以及我所处的环境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合作关系的新角度。

评分

我一直坚信,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合作,但《2的力量》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揭示了“双人搭档”在创造力爆发中的核心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与他人合作,更是关于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两种不同视角如何相互激发、相互融合,最终产生超越个体能力的“裂变”效应。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观点新颖,而且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案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那些困扰了我许久的关于合作和创新的难题,突然间找到了答案。书中关于“协同作用”的阐释尤为精彩,它让我明白,真正的“2的力量”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能量的指数级增长。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识别、去构建那些能够产生强大“化学反应”的搭档关系,并且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去克服挑战,实现非凡的成就。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受启发的一本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提升创造力、寻求突破的人。

评分

《2的力量》这本书,简直是对“二”这个数字最深刻、最精彩的解读。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沟通技巧或者团队管理的套路,但这本书的格局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将“双人搭档”的概念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探讨了两种不同能量、不同智慧的碰撞如何能够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善于从细微之处洞察事物本质,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阐释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非典型”搭档组合的分析,它们证明了,成功的合作并非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反而,差异性往往是孕育创新的沃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一些合作经历,发现很多时候,我因为害怕差异而选择了“安全”的组合,却因此错失了许多可能。这本书是一剂强心针,鼓励我大胆去拥抱那些与我不同的人,去探索“2”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原本以为“双人搭档”这个主题会比较局限,但《2的力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两个人如何协作,更深刻地探讨了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两种不同视角碰撞时所产生的裂变式创造力。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看着各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元素被巧妙地结合,激发出令人惊叹的新想法。书中举例的那些并非传统意义上“完美契合”的搭档,反而因为他们的差异性,催生出了最独特、最前沿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反思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合作,是不是过于追求“一致性”而错失了“互补性”带来的巨大能量?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让我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收获,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启发。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理念运用到我的团队合作中,去探索那些我们从未想象过的“2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