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警戒:小心热伤害、中暑

32℃警戒:小心热伤害、中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热伤害
  • 中暑
  • 急救
  • 健康
  • 预防
  • 高温
  • 夏季
  • 体温调节
  • 户外活动
  • 医学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处海岛型气候的台湾,夏天酷热外,溼度又高,气温只要超过32℃,溼度超过60%,就是一个要小心的警戒线!如何避免各种的热伤害与中暑,是每一个人必须要懂得的自保生活常识;预防之外,发现身边有人中暑,当下的降温急救,你也可以做到!

  根据国民健康署2014年统计,单就5月,因为热衰竭、中暑送急诊人次就有177人,比2013年同期增加一成;7月1日到8月20日这段期间,因为中暑、热衰竭急诊就医人次多达1106人,和2013年同期的857人相比,增加了三成之多。

  中暑的严重性,是需要送加护病房治疗的;若没有及时诊断、治疗,死亡的情况会发生,因此大家对于中暑相关知识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且热伤害征兆,往往因临床症状会随严重度的不同而呈现极大的差异,除非医师对热伤害已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并保持诊断的警觉性,否则急诊医师也可能发生误诊之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柏龄

  现任:

  三军总医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
  三军总医院肾脏科主治医师
  国防医学院内科教授

  曾任:
  三军总医院血液透析室主任
  三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
  三军总医院内科部主任
  三军总医院教学副院长
  国防医学院医学系系主任
  肾脏医学会理事
  内科医学会理事
  台北市医师公会监事

图书目录


热伤害预防及初步处理,应成为全民生活常识 / 张德明
尽早正确诊断,及时救治,攸关中暑病人预后 / 吴怡昌
中暑,是需要送加护病房治疗的 / 陈鸿钧
了解中暑,让发生率减少,死亡率趋于零 / 朱柏龄

第一章:人是恆温的动物
37±1℃的人体奥妙
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下视丘」/ 人体的体温调整机制 / 运动所产生的热能 / 溼黑球温度 / 热指数与工作或训练的轻重 / 劳工安全的「高气温劳工热危害预防指引」
散热途径:传导、对流、幅射、蒸发
透过「介质」或「固体」散热的传导 / 经过「液体」或「气体」散热的对流 / 「没有经过介质」散热的幅射 / 蒸发,就是流汗 / 身体的散热机转 / 不同气温下身体的排热比较
热浪来袭时
热浪来袭时的自保之道 / 热浪来袭时如何帮助他人 / 政府该做的 / 当环境温度飙到36℃ / 不同气温下,身体的排热比较

第二章:「热衰竭」与「热痉挛」
昏倒超过5分钟的警觉
当肛温超过40℃ / 热衰竭与热痉挛的差异
改善对热忍受力的「热适应」
热适应的训练 / 对热最敏感的小脑 / 军中的新兵训练
热衰竭
热衰竭的警觉 / 热衰竭的处置
热痉挛
热痉挛通常在运动时发生 / 热痉挛的处置

第三章:高危险的中暑
中暑的诊断
怀疑是否中暑了的判断
传统型与运动型中暑的差别
传统型的中暑 / 运动型的中暑 / 天热运动,温、湿度要同时关注 / 补充水分,你做对了吗
中暑处置的标准作业流程SOP
事发第一现场的救助 / 中暑送急诊时不可做的事 / 中暑送医后处理原则 / 军中对中暑的预防 / 军中对中暑的鑑别诊断与初步处置
救命的黄金3小时
降温,是中暑治疗很重要的第一步 / 脱衣、喷水、开电扇 / 不建议用泡冰水降温
中暑温度×时间=受伤害面积
退烧针剂对中暑降温无效 / 中暑严重程度,在高体温所延续的时间 / 降温,你也可以帮病人做到 / 到医院后的降温处理 / 中暑的预后
   
第四章:中暑的併发症
神智异常、躁动的脑病变
体温高到一个程度,神经系统开始不会运作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与「出血」
肝、肾的衰竭
器官组织衰竭的后遗症
肺水肿
心因性肺水肿 / 非心因性肺水肿
心肌损伤
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中暑病人
电解质异常
钠离子的异常 / 其他电解质的异常
肠胃道功能异常
中暑的其他併发症,都可造成肠胃道出血
横纹肌溶解症
传统型中暑的横纹肌溶解症 / 运动型中暑的横纹肌溶解症

第五章:热伤害的高危险因子及预防
环境因素
高温与高湿 / 烈日下没发动的车内温度有多高 / 高温下长途骑摩托车
影响排汗的行为
睡眠不足 / 小心腹泻 / 不适当的穿着 / 使用抑制排汗的药物 / 嗑药、喝酒 / 慢性病 / 有强迫性格的人 / 运动超过体能负荷,体能佳者也可能中暑 /跑马拉松,也是导致中暑的高危险活动 / 冬天也可能中暑 / 泡温泉 / 三温暖 / 使用电毯不慎  
你是高危险群之一吗
户外工作者 / 肥胖体格 / 心血管与慢性病患者 / 老人家 / 婴幼儿 / 小心腹泻及感冒 / 先天汗腺功能不良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有强迫性性格的人  
高温环境下工作的自我管理
早上不空腹上工 / 透气、易排汗的工作服 / 虚心接受在职教育训练 / 热伤害发生时处理流程

图书序言

自序

了解中暑
让发生率减少,死亡率趋于零
朱柏龄


  1983年8月底,当时我是第二年实习医学生,有天值班,晚上十点多急诊室送进来一个中暑的军人,肛温高达摄氏41℃,神智昏迷,合併急性肾衰竭、唿吸衰竭及横纹肌溶解症,虽经降温及加护病房的急救,两天后仍因多重器官衰竭不幸死亡。

  该名军人为家中独子,7月刚考上大学,8月底至成功岭接受入伍训,在高三时因努力准备大学联考,整年缺乏运动,夏天都待在冷气房,很少在户外活动,体重从80公斤增加到85公斤。台中成功岭在8月份时还相当热,白天气温常在32℃以上,相对溼度常在80%以上,入伍后所有士兵都接受严格的体能操练,作野外训练时只能携带一壶水,有时因大量流汗却无足够饮水可补充。在入伍第五天,这位军人的同袍就发现他体力变差,跑步时明显跟不上,用餐时也发现他食慾不振,在第七天下午五点左右跑步时突然晕倒,立刻被送至医务所,当时呈现发烧及四肢抽搐情形,随后被转送至地区医院接受静脉输液、退烧药治疗、血液及影像检查,但因病人持续高烧,且状况持续恶化,血压降低、唿吸衰竭需要插管治疗、神智仍持续昏迷,因此转送至三总,经积极治疗后仍不幸死亡。

  类似这样不幸的病例是可以避免的,包括注意天气因素、调整训练方式、注意水份的补充、中暑高危险群的掌握、及时有效的降温与适当的治疗等,都可让中暑的发生率降低;即便中暑,透过及时有效的处置,是可成功的将病人治癒,使他恢复健康的。

  接下来的数年,每年都有十几例军人因中暑而住入三总,有少数不幸过世,这些人过去健康状况都算良好,且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未来有美好前程,却因可预防的中暑而死亡,实在是家庭及国家的损失。

  有鉴于中暑死亡案例不但影响军力,有时会造成军民纠纷,民国81年,国防部军医局推派我的恩师谢善德医师,他当时担任三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专程到成功岭入伍训练中心,每天观察官兵作息,了解环境及操练情形,提出防治中暑的建议。包括新兵的热适应时程、不同热指数时的操课注意事项、饮水原则、高危险人员的注意及管制、热衰竭及中暑的症状及初步处置原则等。

  当时成功岭训练中心指挥官,立即根据这些建议对环境及训练做调整,并邀请谢善德主任在对每梯次的入伍新兵做中暑防治宣导演讲。自从实施中暑防治措施之后,隔年成功岭训练中心中暑案例大为降低,即使仍有少数中暑案例,也因个人及同袍间的警觉,及早发现、迅速处理,都能将病人成功治癒。

  由于成功岭训练中心防治中暑策略成功,此防治措施后来逐步实施至国军所有单位,国防部军医局颁布「中暑防治作业要点」通令所有单位据以实施,从此三军总医院肾脏科每年3、4月间会举办中暑防治讲习,参加者为各军种的医护相关人员、带领部队操练的军士官,分批接受讲习后,回原单位成为种子教师举办中暑防治讲习。鑑于中暑对军方及民众的重要性,三军总医院并于2010年成立中暑防治中心,建立预防及治疗中暑的标准作业流程、加强对军人及民众的中暑防治教育训练,并从事中暑相关的研发。至今二十年来,国军积极推展中暑防治政策,军中中暑发生率明显减少,死亡率趋近于零。也在此感谢台北荣民总医院张德明院长、国防部军医局局长吴怡昌中将,及肾脏医学会理事长陈鸿钧教授对本书的热情推荐,并感谢各级长官,对中暑防治中心成立以来的支持。

  民间举办马拉松路跑时,中暑也常发生

  2011年5月,一位35岁男性上班族,参加内湖地区10公里马拉松路跑时昏倒,被送到三总急诊室,当时神智昏迷,肛温为摄氏40.5℃,併发急性肾衰竭,唿吸衰竭及脑病变,经紧急处置后转送加护病房,接受急重症及洗肾治疗,3天后才脱离险境,一週后出院。

  这位病人经常参加40公里马拉松路跑,此次参加路跑当天气温为34℃,相对溼度80%,参加路跑前因公事繁忙连续熬夜加班数日,且当日水分摄取较少,所以虽然他平常体能极佳,仍在这次马拉松路跑中暑昏倒。2013年7月,军中发生一件体能操练导致中暑死亡案例,引起政府及民间波涛汹涌的重视,期间媒体不断报导及讨论,在阅听这些报导内容时,我深感大家对中暑防治认知的不足。

  2014年6月,大块文化出版公司主编刘铃慧小姐邀我书写一本谈中暑防治的相关书籍,有鑑于台湾夏天温度及湿度均高,属中暑之高危险环境,中暑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相当严重的併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教育大家了解中暑的各种高危险因素、症状,及防治之道;才是减少中暑发生率的不二法门。这七、八个月写稿期间,感谢刘小姐规划进度,并帮忙修饰文稿使其更顺畅,也感谢出版团队提供插画、美术设计、校对等等,使这本书图文并茂。

  感谢爱妻,在我人生中,始终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但愿本书,能带给读者朋友,享有更健康与美满的生活。

图书试读

改善对热忍受力的「热适应」
 
入夏后的朝会,学生在操场上晒太阳听训听到昏倒,这是各种热伤害中,算轻症的「热昏厥」。
 
起因是因为人体对热环境的不适应,造成皮肤血管扩张、得用大量流汗来散热,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配,因为大量的血液跑到皮肤周边血管帮助散热,致使脑部血流不足,发生暂时性的昏厥,通常病人体温不会明显升高。只要将昏倒的同学抬到荫凉处或送保健室,让他保持平躺,很快就会醒过来。
 
热适应的训练
 
热适应的问题,有点像我们一般讲的「水土不服」。就好比本来是生活在比较温带或寒带的人,到了热带地方,必须要经一段时间调整,才会适应新环境的温度;若热适应不足,会是中暑的高危险因素之一。
 
人类对高温及湿度的忍受能力,受许多先天、后天生理性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为热适应(Acclimatization)。热适应是指:身体随着时间,逐渐改善对热忍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运动员在极热环境中还能有良好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使用足够时间,拟定恰当的训练计画,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热适应,对于改善运动员表现及避免热伤害,是相当重要的。而且研究显示:运动员在高热、高湿度环境中,若第一周 就接受正常的训练量,造成他热伤害的机会相当的高。
 
热适应的时间
 
热适应的时间需要1-2周 ,在适应期中,需逐渐增加热适应人员晒太阳的时间及逐渐增加运动量,2周后就可以按照正常的训练计划实施,若离开训练超过了3周 ,必须重新做热适应。
 
在热适应的过程中,身体所产生的生理调适包括了:
․血液容量上升。
․皮肤血流量增加。
․开始流汗的阈值降低(指在较低的温度下即流汗)。
․流汗量增加。
․汗液的盐分浓度降低。
․同样的运动,皮肤及核心温度较低。
 
经过这些生理调适,可使经过热适应的运动员比未适应过的运动员,在溼热环境中运动时,散热功能更好,体温升高更少。在一个相同标准的规格下,受过热适应训练的人跟没有受训过的人比,以同样运动半小时为例,一般人的体温从37℃升高为38℃,热调适度会比较差;但经过训练后的人,同样运动半小时,可能只从37℃增加到37.5℃,所以热适应很重要。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