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照顾您:台大老年医学专家,教你照护爸妈,不可不知的10大迷思与14项困扰

好好照顾您:台大老年医学专家,教你照护爸妈,不可不知的10大迷思与14项困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年照护
  • 失能照护
  • 父母照护
  • 高龄父母
  • 照护技巧
  • 迷思破解
  • 健康照护
  • 家庭照护
  • 台大医学
  • 老年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0大迷思‧14项困扰‧34则贴心叮咛,最完整照顾爸妈的知识。

  据报导,台湾每5人就有1人,为看护长辈从职场消失。
  但我们最习以为常照顾爸妈的方式,其实都是错误的。
  照顾爸妈与教养子女一样,都需要学习。
  只有正确的照顾方法,
  才能让爸妈延缓老化,并及时发现病症,及早治疗。

  曾经,牵着你的小手上学;在你哭泣时抱抱你;在你有任何需要时现身的爸妈,突然有那么一天,他们背驼了、发白了、身体大不如前……

  于是,他们成了我们的老小孩。我们陪他们上医院,等候看诊,听医师诊断……但照顾爸妈,我们真的准备好,也做对了吗?

  10大照顾爸妈的错误迷思

  1.为爸妈烹调三餐,一定要「软煳煳」?(错)
  2.当爸妈有多重慢性病,一天吃十几颗药无法避免?(错)
  3.爸妈怕三高,什么都不敢吃,我们应该好好配合?(错)
  4.跟爸妈说话,就是要大声点?(错)
  5.爸妈忘东忘西,是得了失智症?(错)
  6.爸妈吃健康食品,无伤大雅?(错)
  ……

  照顾爸妈时,子女的14项困扰

  1.偷偷吃电台的药?
  2.很会忍痛,拒绝看医师?
  3.看了医师,却自行改药量?
  4.常常唉叹老了没用,想结束生命?
  5.明明有糖尿病,却完全不忌口?
  6.反应很不灵敏,却坚持骑车、开车?
  ……

  34则贴心叮咛

  1.如果爸妈没有牙齿,建议考虑植牙或戴假牙,才能完全吸收食物营养。
  2.如果爸妈毛巾扭不干,可能患肌少症。
  3.当爸妈比过去变矮超过3公分,可能患骨质疏松。
  ……

  拥有美国老年医学博士学位与正规完整训练,并在台大老年医学部看诊近10年,更亲自照顾104岁外婆的的詹鼎正副院长,恳切、专业地提出他对现代人照顾爸妈所需具备的正确观念,以及当照顾爸妈时,所最常遇见的困扰与解决之道。

  当面对台湾每5人就有1人,为看护长辈,不得不选择离职,或在经济上面临困境,为人子女最能先做的,就是先预备、规划,并学习正确照顾爸妈的方法。

  曾经,像大伞般,为我们抵御人生风雨的爸妈,从这一刻起,正确的照顾知识,就是我们所最能回馈他们的。

本书特色

  ◎    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许多人不得不选择离职,在身心煎熬之余,经济上的重担也压得喘不过气,但有没有可能如果我们更早发现父母身体上的异状,以及借由正确照顾父母的方法,让父母不致于病况严重?或者有没有一些正确的预防方法?

  ◎    父母老化是无法避免的,但身为子女,你可以提早规划、预备,让父母的人生更健康自在。

名人推荐

  「短短的门诊时间,很多老人家自我照顾、保健之道,都只能淡淡提一下,于是我常常在想,有没有办法写书,让老人家自己看、自己学,就不用讲到『有嘴无涎』」?──詹鼎正副院长

  林依莹(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林书炜(节目主持人)、洪冠予(台大医院副院长)、陈秀丹(国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内科加护病房主任)、黄胜坚(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杨培珊(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蔡克嵩(台大医院北护分院院长;台大医学院内科教授)真挚推荐(依姓名笔划顺序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主题的图书简介。 --- 《光影流转:电影艺术的百年回响》 一部深入探索电影美学、技术变迁与文化影响的史诗级论著 内容提要: 《光影流转:电影艺术的百年回响》并非一本简单的电影史编年史,而是一次对光影媒介本质的深度剖析。本书以电影诞生之初的机械美学为起点,横跨默片时代的抒情主义巅峰,触及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叙事规范,直至数字革命席卷全球的当代景观。作者以其深厚的跨学科背景,带领读者穿梭于技术革新与艺术表达相互纠缠的历史长廊中,揭示镜头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构建以及观众心理的微妙变化。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电影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光影的诞生与早期形制——从“奇观”到“叙事”的过渡 本部分重点考察皮埃尔-儒克斯(Pierre-Jules-Louis-Jourdain)等人对运动影像的早期探索,以及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视角与梅里埃的魔幻想象之间的张力。我们审视了默片时期,如何仅凭画面、节奏与音乐,就发展出高度成熟的象征体系和情感表达方式。特别着重分析了格里菲斯对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手法的奠基性贡献,探讨早期电影如何从单纯的技术展示,迅速蜕变为一种具有社会共鸣力的艺术语言。此处不涉及任何关于家庭照护、老年健康或医学伦理的内容。 第二部分:声音的革命与叙事的定型——好莱坞体系的建立与扩张 随着有声电影的引入,电影的语法经历了剧烈的重塑。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有声革命”对演员表演、景深运用及场景构建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们详细研究了经典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如何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流程,标准化了“三幕剧”结构,并在类型片(如黑色电影、西部片)中确立了不容置疑的叙事范式。本书细致梳理了编剧、导演、摄影指导三者之间复杂而又相互制约的合作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文化输出目标。重点关注了欧威尔·普雷斯顿(Orwell Preston)在镜头语言上的创新尝试,而非任何与个人健康相关的讨论。 第三部分:欧洲的思潮与实验的边界——从新浪潮到作者论的崛起 二战后,欧洲电影界对好莱坞的标准化叙事进行了强力反思。本部分聚焦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捕捉、法国新浪潮对摄影机自主性的解放,以及其他先锋流派(如波兰学派、德国新电影)如何将哲学思辨和个人情感投射到银幕之上。我们运用巴赞的“真实感理论”与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论”视角,探讨了导演如何将自身的存在危机和时代焦虑转化为独特的视觉标记。本章对电影作为个体表达工具的潜力进行了充分挖掘,完全避免涉及任何关于家庭关系维护或健康管理的话题。 第四部分:全球视野下的电影对话——亚洲电影的崛起与文化抵抗 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不再是单一西方霸权的产物。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亚洲电影的蓬勃发展,从日本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到香港武侠片的视觉奇观,再到伊朗电影对诗意现实的追求。我们分析了这些电影如何在继承本土美学传统的同时,巧妙地回应和挑战西方电影的凝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张力。讨论集中在东方叙事空间的处理、非线性时间的运用,以及电影作为民族记忆载体的角色。内容聚焦于电影技巧和文化表达,与照护主题毫无关联。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重构与未来——技术、沉浸感与观众体验的消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正视了数字摄影、CGI技术和流媒体平台对电影本体论带来的冲击。我们探讨了“真实感”边界的模糊化,从虚拟现实(VR)的萌芽到高度依赖视觉特效的超级英雄叙事。同时,本书也辩证地分析了流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如何重塑观众的观影习惯,以及电影院作为特定仪式空间的意义是否正在消逝。理论讨论集中在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影像生成,以及技术对叙事主体性的潜在影响,完全避开了任何关于慢性病管理、药物依赖或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论述。 作者简介: XXX教授,著名电影理论家,长期致力于研究光影媒介的社会学功能与美学演变。其著作横跨媒介考古学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对电影叙事结构有着独到的见解。 读者对象: 电影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媒介研究者、以及对艺术史和视觉文化变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推荐理由: 《光影流转》以其宏大的视角、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电影艺术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于解析影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和感知模式。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鼎正副院长


  台湾老年医学专家

  目前任职台大医院金山分院副院长、台大医院内科部暨老年医学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内科部临床副教授、台湾老年学暨老年医学会理事及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监事。

  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老人学与长期照护博士,曾到美国哈佛医学院参与老人医学次专科训练,也曾到美国大巴尔的摩医学中心担任内科住院医师。

  他是台湾少数拥有国外完整老年医学正规训练的医师,为了再精进自己的专业,他还自费留在美国接受临床训练后才回台湾。

  他希望把老人的预防保健、门诊、急诊、住院、出院居家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照护等需求,整合在一个老年医学团队,让老人不必四处奔波求医,也希望老年照护的模式未来可以在金山地区成型。

  曾发表多篇老年学、老年医学相关国际学术论文,现为国内多项研究计画之主持人及协同主持人。

  已出版《老年营养与膳食疗养》(合着,时新出版, 2014)、《老人服务与照护》(合着,威士曼文化,2011)、《活过100岁很容易》(大开资讯,2011)、《你应该要知道的老年医学》(台湾商务,2007)。

图书目录

他们都推荐 
【自序】从我一百零四岁的外婆谈起……

特别收录/照顾爸妈,子女最头痛的14项困扰
1.偷偷吃电台的药,怎么办?
2.很会忍痛,明明不舒服,却拒绝看医师?
3.一点小病痛,就每天往医院跑?
4.看了医生,拿了药,却自行改药量?
5.常常唉叹老了没用,想结束生命?
6.明明有糖尿病,却完全不忌口?
7.肾不好,却又迷信偏方?
8.反应很不灵敏,却坚持骑车、开车?
9.烹调时,又咸(否则没味道)又油腻(说这样比较香)?
10.听力不好,却不愿意装助听器?
11.冰箱里的过期食物,认为「冰着就不会坏」,继续吃?
12.面对医生,无法讲清楚症状?
13.生病的老人家没有生存意志?
14.对于太过坚强的老人家,如何发现他的异状?

Part1 照顾爸妈的10大迷思
为爸妈烹调食物时,一定要「软煳煳」?
爸妈有多重慢性病时,一天吃十几颗药无法避免?
爸妈怕三高,什么都不敢吃,我们应该要好好配合?
跟年老的爸妈说话,就是要大声点?
爸妈忘东忘西,是得了失智症?
爸妈走路愈来愈缓慢,我们无需担心?
爸妈不想动,是得了忧郁症?
吃维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一)?
吃维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二)?
爸妈爱吃健康食品,无伤大雅?
爸妈多吃银杏,可以预防失智?

Part2爸妈生病时,如何正确就医与照顾?
头晕、跌倒、虚弱、失智、忧郁……──老年病症候群
老爸、老妈说不出口的种种压力
每走一步,膝盖就痛得哇哇叫?──骨关节炎
我能吃蛋黄吗?──高血脂
一定要控制饮食吗?──糖尿病
多数病患其实没症状?──高血压
胃「糟糟」、肚子胀胀?──肠胃道疾病
老人家罹癌,怎么办?
瘦到要昏倒?──虚弱
一个小动作就喘不停?──心衰竭
心脏乱跳到快昏倒?──心律不整
我要洗肾了吗?──急性肾脏病
我需要戒菸吗?──冠心症

part3 陪伴爸妈,走无憾的人生
如何开口与爸妈谈身后事?──预立遗嘱/医嘱
我要有尊严的离开──预立安宁缓和医疗暨维生医疗抉择意愿书
【附录】不施行心肺复甦术(DNR)相关表格

图书序言

自序

从我一百零四岁的外婆谈起……


  二○○六年我从美国回来时,刚好台大成立老年医学部,从原本三个主治医师,十八床到现在六个主治医师、四十二床,部门慢慢在成长,自己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头发花白的中年大叔。

  一开始走在医院,跟别人说我们是「老年医学部」的医师,常常大家「雾煞煞」,很高兴这些年来,老年人的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现在大家会说:「啊,老年医学是一个很有未来的专业。」

  这些年来,慢慢的,我也有了自己看病的风格。我其实不是个太严格的人,也满喜欢与病友商量,所以大部分的阿公阿嬷会觉得来看詹医师还满轻松的。不过,短短的门诊时间,很多老人家自我照顾、保健之道,都只能淡淡提一下,于是我常常在想,有没有办法写书,让老人家自己看、自己学,就不用讲到「有嘴无涎」?虽然之前我也出版过一些与老年人相关的书籍,但我妈妈常说:「你写的书很像教科书,可能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家会看不懂。」这一次,宝瓶文化来找我合作,想要用另一种方法出书,先请人採访我,然后整理出文章来修润,这样的模式,果然亲民多了。

  其实只要谈到照顾老人家,我的外婆一直是我最好的病例,我也一直以能照顾她的健康为荣。

  外婆在二○一四年以一百零四岁的高寿过世,很安详,没有遗憾,但最后的十个月过得有些辛苦,也留下一些可以讨论的议题。我想,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或许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

  外婆长期以来有糖尿病、心衰竭、中风、甲状腺机能亢进、骨质疏松以及大重听等问题,她行动不便,过去十年来都需要外劳照顾。但她老人家一直是个笑口常开的老菩萨,她每天快乐地吃饭、看电视、刷假牙、睡觉,以及坐在椅子上踢踢脚,当作运动。慢性病在老人科医师的控制下,也都还算稳定,除了最后一年外,几年来,住院的次数是用指头数得出来的。

  比较大的问题是发生在二○○八年,有一天,因为外婆的尿布上有血,我做了指检,发现长了一个肿瘤。由于外婆有多重共病,当时预估的平均余命,可能不到两年,而大肠直肠癌又是一个不会长太快的疾病,再加上快一百岁的老人家如果开刀,风险也大,所以我们在家族会议中决定暂不处理,先观察。坚韧的老人家,除了偶尔有些肛门出血外,一直没有什么不舒服。

  二○一三年八月,外婆肚子痛,照了电脑断层后,发现大肠癌吃破了肠子,引发败血症、休克,需要紧急开刀,不然当夜可能就会过世。

  舅舅、阿姨们决定开刀,清清肚子,控制感染。开刀很成功,但外婆的气管插管无法移除,最后气切,需要使用慢性唿吸器。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左右,待回到家中,就使用居家唿吸器,但就算这样,外婆还是快乐地看电脑中的连续剧,以及阿基师的节目,满足一下唿吸器不能进食,只能用胃造口进食的遗憾。

  只是,平均一至两个月,就会因为肺炎或其他感染住院,其中还发现休克时下肢缺氧,造成骨髓炎,但又因下肢动脉严重阻塞,血流不足,就算使用抗生素,也是效果有限。

  在部里的病房主治陈人豪医师主持的家庭会议中,长辈们觉得外婆半年多来的生活品质实在很差,所以决定不再治疗骨髓炎,回家接受安宁缓和照护。

  但在外婆过世之前,居然又因中风,住院了一次。出院一週后左右,可能真的是时间到了,半夜三点,我妈妈还跟外婆道晚安,五点多,外劳发现唿吸器一分钟只打十二下,是本来设定的速度,因此叫我去看,但也来不及了。

  家人们虽然很伤心,但其实也替外婆感到安慰,因为她终于获得解脱。如果再来一次,或许在二○一三年八月时,大家会选择不开刀,让外婆好好的走,让她少受一些苦,只是当下太紧急、太不舍,也无法预期到管子会拔不掉,造成后续一连串的问题。

  其实,在很早以前,大家(包括外婆本人)就有共识,如果情况不好,会以放弃急救(DNR)为原则,不过那次遇到的状况,是开刀一切顺利,是能救命的,也还没有到末期,所以大家才会想拚一下。

  其实,就算自己是医师,一遇到亲人的紧急状况,还是很难下决定。在这本书中,我们也特别开了一个单元「陪伴父母,走无憾的人生」,来讨论这些困难的决定。

  除此之外,这本书是希望以一个相对轻松的方式,带领大家来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而且希望是比较从子女的角度出发的,当然,长者如果自己看,应该也会有收获。

  宝瓶一开始来找我的时候,是先用「照顾爸妈的10大迷思」来破题。因为很多照顾老人家的观念,病友/家属与医师常常不太相同,可是又不一定有机会沟通。

  其中,像我最喜欢谈的一个迷思就是「吃维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在门诊,我真的遇到很多老人家,当他们被诊断出骨松的时候,都会一脸惊讶地对我说:「可是……我都有吃维骨力啊!」那时,我就要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维骨力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所以不论怎么吃,骨质都不会变好。」解释的次数多到连助理都会背了。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短短的「照顾爸妈,子女最头痛的14项困扰」,每一篇都只有五、六百字,这也是在做一些观念上的澄清。而另一个大单元「爸妈生病时,如何正确就医与照顾?」其实是在谈一些老年人常见的老年病症候群,以及老年慢性病,这与之前的两本书《你应该知道的老年医学》,及《活过一百岁很容易》的内容相唿应,但是相对简单,强调自我的照护,拿掉很「医学」的内容,希望这次詹妈妈不会觉得像是在念教科书,一看就睡着。

  本书的完成,最重要的两位推手是宝瓶的张纯玲小姐精心策划及孙蓉华採访撰稿的妙笔生花。之前两本书,是报社的文章集结下来的,差不多三年才够集结成一本。口述、录音修改版果然厉害,可以在几个月完成,而採访撰稿者比较另人惊艳的部分是一个个生活化的例子,不像之前我的例子都是从门诊或住院病人来,写起来像是病例分析,怪不得詹妈妈看不下去。

  新的尝试也要看读者捧不捧场了,如果大家看了有什么指教,可以回应给宝瓶文化,让我们有成长、进步的机会,也希望大家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满实用的,对老人家的健康照护有所助益。

  最后要提到的是,计画总是赶不上变化。当这本新书写好、自序拟好的时候,我却忽然发现从二○一五年一月五日起,自己即将被调到台大金山分院,担任副院长一职。

  除了非常感谢总院黄院长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外,对于要离开服务八年的工作岗位,其实心里也是万分不舍。在此特别感谢老年医学部的伙伴过去八年来群策群力,努力拓展业务,也祝福大家在新的主任领导下,都有更亮丽的表现。

图书试读

为爸妈烹调食物时,一定要「软煳煳」?

食物还是要兼具色、香、味,老人家才会有食慾,也才会健康。

我建议长者或照顾家人的子女可以与医院的营养师商量,如何兼顾美味与营养。例如肉不能吃,就可以换吃鱼;整块肉咬不动,就可以换成绞肉,并不是一定要煮到「软煳煳」。

阿春婶在上个月住院三天,当她回家休养时,邻居看到她,都吓了一跳。

因为阿春婶看起来很没有精神,原本圆润的她,也消风似的瘦了好几公斤。大伙儿问她:「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

阿春婶叹了气说:「就是前一阵子感冒不舒服,我一直咳嗽。我儿子很紧张,就叫我住院检查,结果住院时医生怕我用假牙不方便,就拿掉假牙,后来假牙竟然就装不上去了。我没有办法吃东西,就只好吃流质的。流质的难吃死了,就吃不下呀,一吃不下,就瘦了。」

邻居们七嘴八舌地给建议,要她赶快去调整牙齿,才能正常吃东西。除了阿春婶,邻居邹伯伯也说,他有一位老友就是因为常常呛到,只好装鼻胃管,但如此一来,就不能享受食物的美味了,很惨呀!还有一位邻居说,她女儿为了营养均衡,但又怕她不好下嚥,就把食物都打成煳状,她很感动女儿的孝心,但那真的很难吃呀。

一群老人家感慨,人老了,日子就一定要过得这么辛苦吗?

很多人为了怕老人家进食被呛到,就改变烹调方式,除了尽量将食物煮得软烂外,也会把食物送到果汁机、加水搅拌,打成泥状,这样虽然进食方便,但对长者来说真的很可怜。

我在门诊时,就常常听到老人家哀怨地对我说:「医生,可不可以有别的方法呀?」

食物如果都没有味道,就会影响食慾。食慾一不好,吃得少,就会造成老人家营养不良。

家人会提供老人家软烂食物的原因:

1.牙齿问题。

2.吞嚥功能不佳。

3.容易呛咳。

「装不上去」的假牙

其实多数长者都装有假牙,有的更全口假牙,如果假牙能维持正常运作,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戴假牙,牙龈的牙肉就会萎缩,原来的假牙就可能会装不上去,或者装上去后,因为齿龈浮肿,会牙疼,就难以继续戴假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这段时间最需要的“神队友”!我常常感觉自己在照护长辈的路上,像是踩在迷雾里,摸不着方向,很多时候凭着一股“孝心”在硬撑,但真的不知道这样对不对。每次看到新闻上讲到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就特别担心家里的爸妈。他们年纪大了,身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有时候问他们哪里不舒服,他们又说没什么,但看得出来精神和体力都有下降。尤其是“14项困扰”,光看这数字就觉得很有感触,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许多跟爸妈相处时遇到的难题:比如他们睡眠不好怎么办?食欲不振怎么办?记忆力好像变差了,是不是该带去检查?还有,最近天气变化大,他们容易感冒,到底要怎么加强免疫力?总觉得有很多事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日积月累下来,真的会让人很烦恼。这本书既然能把这些“困扰”列出来,我猜一定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很期待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技巧,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日常中的挑战,让爸妈过得更舒心,也让我自己少操点心。

评分

哇!这本书真的太及时了!我最近一直在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伤脑筋,常常觉得心力交瘁,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家里的长辈们观念有些陈旧,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坚持,要跟他们沟通真的好难。有时候看着他们身体状况一天天不如前,心里真的很焦虑,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看到书名就觉得“啊!终于有救星了!” 尤其提到“10大迷思”,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平时跟家人争论不休的议题,比如是不是一定要打某种针、老年人是不是就不能吃这个那个、运动是不是越激烈越好等等。我一直觉得很多长辈的认知里好像有一些老旧的观念,但又没办法跟他们解释清楚,而且自己也常常会被这些“迷思”困扰。这本书由台大老年医学专家撰写,光是这个背景就让我觉得很有信赖感,感觉里面的内容一定是很专业、很靠谱的。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专家是怎么破解这些迷思的,希望能给我一些实际的指导,让我可以更有效地跟父母沟通,也更清楚如何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照护。

评分

天呐!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最近心底最深的呼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陪伴和照顾年迈的父母,但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摸索中的新手,充满了不确定感和焦虑。尤其是看到他们身上出现的一些细微变化,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怎么去解读,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行动。书名里提到的“10大迷思”,让我想到了好多在长辈身边听到的、或者他们自己坚持的观念,有些我总觉得不太对劲,但又说不服他们。比如“年纪大了就一定要补这个补那个”,或者“只要不痛就没事”,这些想法真的会让人很担心。另外,“14项困扰”,光是想到这个数字,就能联想到太多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具体状况了。从睡眠质量下降,到食欲不振,再到精神状态的波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心观察和应对。我相信,由台大老年医学的专家来讲解,这本书一定能提供最专业、最权威的解答,并且给我很多实用的方法,让我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能够更有信心、更有效地为父母提供高质量的照护。

评分

这本《好好照顾您》就像一本及时雨,正好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心头的燃眉之急!随着父母年纪渐长,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养儿防老”这句老话背后的辛酸和不易。看着他们从年轻力壮到现在的步履蹒跚,心情是五味杂陈。尤其是关于老年人的照护,市面上有很多信息,但真真假假,自己也很难分辨。很多时候,听亲戚朋友说一些“经验之谈”,但又不知道这些“经验”是否科学。这本书由台大老年医学的专家来写,这让我觉得特别安心,因为我知道他们掌握的是最权威、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最想知道的就是书里提到的“10大迷思”,因为我发现很多长辈对于自己的健康和照护,都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比如认为“老了就该这样”、“生病是没办法的事”等等。这些迷思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健康管理,也让我们做子女的感到很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拨开这些迷雾,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照护方式,如何科学地与长辈沟通,让他们愿意接受更好的照顾。

评分

最近真的觉得,照顾年长的父母,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大学问!看着他们身体一天天不如从前,我的心也跟着揪紧。有时候,他们会有些小病小痛,或者情绪上的起伏,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是最好的。家里长辈的观念比较传统,很多时候不太愿意接受新的方法,或者觉得“小问题不用看医生”。这让我非常头疼,总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耽误了什么。书名里的“10大迷思”和“14项困扰”立刻吸引了我,这不就是我每天都在面对的难题吗?例如,关于饮食,长辈总是说“什么东西都不能碰”,但又担心他们营养不够;关于运动,又怕他们摔倒,但又知道适度运动对身体好。这些都是我经常纠结的地方。我迫切地想知道,台大这些顶尖的医学专家,会如何看待这些常见的误区,并且提供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困扰。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让我能够更从容、更有智慧地去照护我的父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