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从「预防医学」谈起
相信除了身体极端不适的人之外,没有人喜欢上医院,或是常跑医院。而且从执业医师的角度来看,如果等到真正疾病发生后再上医院进行治疗,有时可能无法恢复到原本的健康状态,甚至会留下无法治癒的后遗症。这也让许多医师逐渐体会到:与单纯治疗疾病相比,阻止疾病的发生可能才是医师的主要责任。
近半世纪以来,国民所得水准的成长、生活环境的健全、国民营养的改善、医药卫生的进步及医疗保健水准的提升,在在都使得国民平均余命逐年延长。然而,国内外在经历了战后婴儿潮的快速膨胀之后,由于人口结构逐渐迈向少子化、高龄化的影响,人口老化健康与疾病等问题,成为国民医疗保健的头号隐忧。
事实上早在1979年,美国卫生、教育与福利部(U.S.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1979)就曾经在「公元两千年全民健康」的全球策略中,要求各国能修正健康政策及健康服务方向,促使人们拥有「正向积极的健康」(positive health),而不再只是预防死亡或疾病的发生而已。因此,「预防医学」的概念,逐渐深入到整个国家的健康政策之中。
提到「预防医学」,不论是东、西方医学,其实都有共同的想法及概念。例如西方医学里谈到「预防胜于治疗」、东方医学的「上医治未病」等。因此,简单来说,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的概念就是「预防胜于治疗,防范疾病的发生于未然,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理论上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两大项,其中之一是「健康的促进」,其二则是「疾病的预防」。
‧初段预防
有第一级的「健康促进」与第二级的「特殊保护」。其中,「健康促进」的重点有:卫生教育、注重营养、注意个性发展、合适的工作及娱乐休闲环境、婚姻座谈和性教育、遗传优生,以及定期体检。
至于「特殊保护」则有:预防注射、培养个人卫生、改进环境卫生、避免职业伤害、预防意外事件、摄取特殊营养、消除致癌物质,以及预防过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