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是数字说了算:跟着陈俊旭博士拆解健检红字

健康,不是数字说了算:跟着陈俊旭博士拆解健检红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健康管理
  • 预防医学
  • 体检
  • 健康科普
  • 饮食
  • 运动
  • 生活方式
  • 陈俊旭
  • 医学解读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医生没有告诉你的祕密,全部在这里!
  自然医学博士陈俊旭睽违3年最新力作,
  揭发现代医疗迷思,勇敢说出健康真相,
  不必长期忍受打针吃药,担心致命风险,
  不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通通能够降下来!
 
  小心!错误的健康观念,比生病更可怕!

  改善高血压,就只能吃降血压药?饭前饭后血糖值正常,代表不会得糖尿病?肝指数OK,肝功能就OK?只有肥胖的人,才会有脂肪肝?尿酸过高,就会有痛风?……种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正是摆脱不了慢性病的主因。
 
  以《吃错了,当然会生病》席卷书市、创下30万册销售佳绩、带动台湾自然医学风潮的陈俊旭博士,有别于传统西医对治慢性病的作法,从自然医学角度切入,一一破除十二大健康迷思,设计独家饮食疗法、营养补充品、运动疗法等自然医学对症处方,让慢性病得以逆转,从此摆脱生病、吃药的命运。
 
  Step1:破解健康迷思,建立正确保健观念

  你以为:怕胆固醇太高,就要少吃肉、蛋、海鲜。

  陈博士却说:错!95%的胆固醇是由体内制造,而非直接从高胆固醇食物摄取而来。每天吃三颗鸡蛋,还可降低坏胆固醇!

  你以为:多喝牛奶,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陈博士却说:错!牛乳含有大量的磷,属于酸化食物,喝太多反而会消耗钙等矿物质,导致骨质流失。

  你以为:贫血的人,一定要多补铁。

  陈博士却说:错!贫血不一定就是缺铁,若身体不缺铁而补铁,可能会造成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肝脏损伤、铁中毒等后遗症。

  错误的保健观念,比生病更可怕!不但浪费时间与金钱,甚至会越补越大洞。陈俊旭博士从自然医学观点,破解一般人似是而非的医疗常识,让保健工作得以事半功倍,从此不再走冤枉路。

  Step2:不打针不吃药,轻松击退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

  补充纳豆激酶,可溶解血栓、调整胆固醇;酵母铬&花旗参,有助稳定血糖;减除环境过敏原,避免血压升高;多喝抗氧化水,可沖洗尿酸并减少尿酸形成;补充鲣鱼胜肽,能有效降低尿酸……

  陈俊旭博士针对现代人的各种常见疾病,从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到骨质疏松、自体免疫失调等,提出各种饮食方针和保健策略,不吃药不打针就能达到调整体质、改善症状的效果。读者可按图索骥对症自疗,就像请了一位自然医学家庭医师在身边,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养生书。

  Step3:拆解健检数字背后的意义,真正做到防病于未然

  胆固醇超过200等于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群?肝指数AST(GOT)、ALT(GPT)越低越好?尿蛋白的「+」字越多,代表肾脏功能越差?尿酸到底该验血还是验尿?明明有甲状腺低下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却正常?肿瘤标记异常,就是长了肿瘤?……

  现代人普遍拥有「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因此勤于做健检,只是面对花花绿绿的各项数值,常常是有看没有懂,做了等于没做。本书以自然医学的角度,解读各项健康检查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剖析各种病症的原因。读通这一本,不仅能轻松看懂健检报告,还能深入了解人体的运作机制,就算有了红字,也能从容面对,找出最适合的修复之道。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健康,不是数字说了算:跟着陈俊旭博士拆解健检红字》的书籍的详细简介,此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而是从一个假设性的角度来描述一本不相关的图书。 --- 书名:探索星际文明的边界:宇宙人类学与未来生存指南 作者: 艾莉亚·文森特 出版社: 银河之光文化 出版日期: 未定(预计2342年) --- 图书简介: 在这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宏大叙事中,艾莉亚·文森特博士带领我们离开了我们所熟知的地球摇篮,直面宇宙中那些令人屏息的未知。这不是一本关于物理定律或工程奇迹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刻、引人入胜的“宇宙人类学”著作,旨在探讨如果人类文明在星际尺度上扩展,我们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乃至存在的意义。 《探索星际文明的边界》的核心在于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广袤的银河系中,生命形式必然存在,但它们的存在模式和演化路径,可能与我们基于碳基生命和线性时间观的认知截然不同。文森特博士凭借其在多个已殖民星球上进行的田野调查(通过先进的量子纠缠观测技术和休眠舱技术实现),构建了一个关于“异星社会学”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超越肉体的存在形态 本书伊始,作者深入剖析了在极端环境下(如高辐射环境、零重力带或高压气体巨行星的云层之上)演化出的非传统生命形式。她详细描述了“硅基共振体”——一种通过晶体结构进行信息交流的群体意识,以及“光合适应者”——那些将恒星辐射直接转化为生存动力的生物群落。文森特博士不仅仅停留在分类学上,更重要的是,她试图理解这些生命形式的“社会契约”:它们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处理冲突,以及它们对“个体性”的定义。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讨论了“时间感知的不对称性”。在某些行星上,生命体的代谢速度极快,一年对它们而言如同人类的一小时;而在另一些地方,生命以万年为单位缓慢演化。作者提出了“相对道德框架”的概念,探讨在时间尺度差异巨大的文明之间,如何建立有效的、可以相互理解的沟通机制,避免因时间认知差异导致的灾难性误解。 第二部分:星际殖民的社会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人类自身在星际殖民过程中的文化变异与适应。当人类离开地球引力、大气层乃至熟悉的生物圈后,我们所依赖的文化锚点开始瓦解。文森特博士考察了在“新奥林匹斯殖民地”建立的纯粹基于算法管理的社会结构,以及在“边缘星云站”形成的、高度依赖基因定制和环境适应性改造的“后人类”社群。 作者提出,在脱离了地球历史的沉重包袱后,殖民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分化出新的文化和信仰体系。例如,某些殖民地发展出了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新自然崇拜”,而另一些则完全拥抱了“赛博神学”,将高级人工智能视为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探索星际文明的边界》对“家园”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拷问。当“地球”成为一个遥远、充满矛盾记忆的博物馆时,新的家园是什么?是殖民地飞船的模块化结构?是定制的基因蓝图?还是集体意识中共享的虚拟空间?文森特博士通过对不同殖民地社会实验的观察,揭示了人类适应性的惊人广度,同时也警示了文化同质化可能带来的停滞与脆弱。 第三部分:面对终极的孤独与连接 最令人震撼的部分,是对“大寂静”的解读。在探索了数千个星系之后,人类仍然没有发现任何具有高等智慧且愿意进行开放交流的文明。作者认为,这并非宇宙荒芜的证明,而是对文明生存条件的终极考验。她探讨了“文明过滤器”理论,并提出一个令人不安的观点:也许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生存,而在于如何管理认知上的无限扩张所带来的虚无感。 文森特博士在书中引入了她自己提出的“共情桥接”理论,主张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生命形式,也必须以超越生物学的底层逻辑去尝试理解其“痛苦”与“喜悦”。她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极端扩展的共情能力,人类才能真正融入宇宙的宏大图景,从一个孤独的物种,转变为一个有资格见证星系演化的观察者。 总结 《探索星际文明的边界》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未来的预测之作,更是一部关于我们“此时此地”存在的深刻反思。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身份认同。通过对宇宙中无数可能性的描绘,艾莉亚·文森特博士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关于人类生存的全新哲学地图,激励我们在面对未知时,不仅要携带最新的技术,更要怀揣最深邃的理解与最坚韧的文明韧性。这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对“我们是谁,我们能成为谁”抱有终极好奇心的人的必读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俊旭


  学贯中西,除了国内外完整医学训练外,还领有美国正统自然医学医师执照。近几年倾全力撰写健康系列丛书,并在美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做巡回演讲,以期能推广正确的自然医学知识,提升全民健康。从2009年起,陆续于台湾、美国两地开设健康课程,并在美国加州成立诊所,以提供更全方位的健康医疗服务。2010年起,成立<健康之音>网路广播电台,对全球华人广播,并开放现场Call-In。现任台湾全民健康促进协会理事长、美国维尔康天然诊所院长。着作有:《吃错了,当然会生病!》、《过敏,原来可以根治!》、《发炎,并不是件坏事》、《不生病,「食」在很简单》等。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复健医学系学士
  美国巴斯帝尔大学(Bastyr University)自然医学博士

  证照
  通过美国四项国家考试(自然医学、针灸、中药、复健)
  拥有美国华州和加州医师、针灸师、治疗师多张医疗执照
  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证照委员会(NCCAOM)中药文凭
  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证照委员会(NCCAOM)针灸文凭
  美国自然医学医师学会(AANP)会员

  经历
  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部治疗师
  美国TSS、Marquis、Sunrise复健公司治疗师
  美国西雅图西北无限健康诊所自然医学医师兼针灸师
  美国西雅图世贸中心联合健康诊所主治医师兼针灸师
  台湾百略集团康适幸福股份有限公司医疗长
  台湾百略集团康适诊所副院长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美容系助理教授
  台湾整合医学公司赫尼曼诊所自然医学顾问

  现任
  台湾全民健康促进协会理事长(www.THPA.tw)
  台湾维尔康天然小舖有限公司总顾问(www.WeCare.com.tw)
  美国健康之音网路广播主持人(www.VOW99.org)
  美国维尔康天然诊所院长(Clinic.WeCareNaturally.us)

  ●想进一步了解自然医学,欢迎参观Dr. Chen的网站与部落格www.DrJamesChen.com
  ●欢迎上网收听「健康之音」,可以现场Call-In,详情请见www.vow99.org

图书目录

CH1怕胆固醇太高,就要少吃肉、蛋、海鲜?
——拆解健检红字①:胆固醇

CH1-1 一定要破解的5个胆固醇迷思与疑问
Q1. 怕胆固醇太高,就要少吃肉、蛋、海鲜?
‧陈博士小讲堂/血液中的胆固醇,只有5%直接来自食物
Q2. 到底一天可以吃几颗蛋?
‧陈博士健康进阶班/为什么他每天吃25颗蛋,胆固醇仍然保持正常?
Q3. 胆固醇是不是越低越好?
‧陈博士健康进阶班/米饭、蔬果、油脂,统统可能变成胆固醇!
Q4. 胆固醇越高,越容易有脑心血管疾病?
‧陈博士小讲堂/都是氧化惹的祸
‧陈博士聊天室/以讹传讹,胆固醇成了黑名单
Q5. 胆固醇过高,身体出了什么错?
‧陈博士小讲堂/200不是胆固醇的死线200
‧陈博士健康进阶班/胆固醇为什么会太高?又为什么会太低?
CH1-2 不可不知的3个胆固醇新观念
新观念1. 胆固醇是无辜的,关键在于「脂蛋白」有没有氧化!
新观念2. 每天吃三颗鸡蛋,竟然可以降低坏胆固醇!
‧陈博士小讲堂/脂肪对胆固醇的影响
新观念3. 降胆固醇药物吃多了,小心副作用「心脏病」上身!
CH1-3. 简单又有效的8个胆固醇调节法
方法1. 纳豆激酶,可同时溶解血栓、调整胆固醇
‧陈博士小讲堂/纳豆激酶怎么吃最有效?
方法2. 针对寒、热体质,补充大蒜、山楂
方法3. 卵磷脂可抑制胆固醇吸收
方法4. 多吃蔬果和坚果,补充膳食纤维和植物固醇
方法5. 少吃坏油、多吃好油
方法6. 多吃抗氧化剂、多喝抗氧化水
方法7. 维生素B群,可降低「同半胱胺酸」
方法8. 先疏通血管,再循序渐进运动
‧关键知识总复习/三分钟掌握胆固醇
‧超级比一比/胆固醇新旧观念对照表

CH2血糖总是高高低低,测血糖只是自欺欺人?
——拆解健检红字②:血糖

CH2-1一定要破解的4个血糖迷思与疑问
Q1. 血糖为什么会高低起伏?
Q2. 饭后爱困、常饿得发慌,竟是糖尿病潜伏期?
‧陈博士小讲堂/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异
Q3. 吃糙米饭搭配青菜、少油少肉,为什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
Q4. 血糖过高要小心,血糖过低则有生命危险?
CH2-2不可不知道的3大血糖新观念
新观念1. 糖尿病可及早发现、及早治癒
新观念2. 光测血糖不够,还要测「糖化血色素」与「胰岛素」
新观念3. 用「8点检测」全面掌握血糖
CH2-3. 可逆转糖尿病的的六大血糖调节法
方法1. 酵母铬&花旗参,有助稳定血糖
方法2. 运用武靴叶,有效降血糖、重建胰脏机能
方法3. 中晚期患者补充硫辛酸,预防末梢神经病变
‧陈博士小讲堂/这些营养品也能调节血糖
方法4. 饮食採用加强版「食物四分法」,让胰脏好好休息
方法5. 避开「高升糖指数」食物,让胰脏不再疲于奔命
方法6. 运动也可以降血糖
‧超级比一比/糖尿病对策比较:一般医师VS. 自然医学

CH3高血压找不到病因,只能吃降血压药改善?
——拆解健检红字③:高血压

CH3-1一定要破解的2个高血压迷思与疑问
Q1. 改善高血压,只能吃降血压药?
‧陈博士小讲堂/吃降血压西药前,先了解它的副作用
Q2. 95%的高血压,都找不到病因?
‧陈医师小讲堂/疾病找不到原因?与「还原主义论」有关
CH3-2 安全又简便的降血压6大策略
策略1. 补充纳豆激酶、抗氧化剂,有效疏通血管
策略2. 银杏、镁和一氧化氮,可放松血管
策略3. 排除体内毒素,降低血压
策略4. 虚证高血压,要补虚补气
‧陈医师小讲堂/打鼾可能会引起虚证高血压,千万别忽视!
策略5. 高血压饮食原则,把握五少、二多、四分
策略6. 减除环境过敏原,避免血压升高
‧超级比一比/高血压对策比较:一般医师VS.自然医学

CH4贫血的人,就要多补铁?
——拆解健检红字④:贫血

CH4-1一定要破解的3个贫血迷思与疑问
Q1. 贫血的人,就要多补铁吗?
Q2. 女生都会贫血,所以不必太担心?
Q3. 贫血百百种,我是哪一型?
CH4-2 缺什么就补什么,5大贫血类型保健法
类型1. 缺铁型贫血
‧陈博士小讲堂/怎么补铁最有效?
‧陈博士小讲堂/异食症可能与缺铁型贫血有关
类型2. 叶酸缺乏型贫血
类型3. 维生素B12缺乏型贫血
类型4. 维生素B6缺乏型贫血
类型5. 地中海型贫血 & 镰刀型贫血
‧超级比一比/贫血对策比较:一般医师VS.自然医学

CH5肝指数OK=肝功能OK?
——拆解健检红字⑤:肝指数

CH5-1一定要破解的3个肝病迷思与疑问
Q1. 肝指数AST(GOT)、ALT(GPT)越低越好?
‧陈博士小讲堂/常见的五种肝病类型
Q2. 为什么AST(GOT)超标,而ALT(GPT)却正常?
Q3. 为什么华人特别容易得肝病?
CH5-2 不可不知的4个保肝重点
重点1. 肝指数OK≠肝OK,了解肝脏要「有一套」
重点2. 不喝饮料、手摇杯,避免「果糖」毒害!
‧陈博士小讲堂/想吃甜?你可以有较好的选择
重点3. 草本排毒配方,让病毒不作怪
‧陈博士聊天室/「没用的器官」出问题,不如除之而后快?
重点4. 善用抗氧化剂,活化肝功能
‧超级比一比/肝指数判读对策:一般医师VS.自然医学

CH6 只有肥胖的人,才会有脂肪肝?
——拆解健检红字⑥:脂肪肝

CH6-1一定要破解的5个脂肪肝迷思与疑问
Q1. 不吃肉、不吃油,就能改善脂肪肝?
Q2. 只有肥胖的人,才会有脂肪肝?
Q3. 哪些人容易有脂肪肝?
Q4. 脂肪肝会怎样?
Q5. 脂肪肝有什么症状?
CH6-2 不可不知的3个脂肪肝治疗法
方法1. 补充「疏肝因子」,帮助肝脏排出脂肪
方法2. 缓和的有氧运动,促进肝脂肪消退
方法3. 中药、针灸,加强肝脏消脂
‧超级比一比/脂肪肝对策比较:一般医师VS.自然医学

CH7混浊尿(泡沫尿)=蛋白尿=肾亏?
——拆解健检红字⑦:尿蛋白
CH7-1 一定要破解的5个尿蛋白迷思与疑问
Q1. 有蛋白尿,就要少吃蛋白质食物?
‧陈博士小讲堂/什么是「高品质蛋白质」?
‧陈博士小讲堂/蛋白质应该吃多少?
Q2. 尿中有蛋白,没什么大不了?
‧陈博士健康进阶班/认识身体的过泸网——肾脏
Q3. 混浊尿(泡沫尿)=蛋白尿=肾亏?
Q4. 尿蛋白的「+」字越多,肾脏功能越差?
‧陈博士小讲堂/尿蛋白检测的「+」字标记是怎么来的?
Q5. 什么是「生理性蛋白尿」,什么是「病理性蛋白尿」?
‧陈博士聊天室/罹患肾脏疾病,一定要揪出潜在毒素!
CH7-2 温和渐进的2种肾功能调理法
方法1. 用抗氧化水或抗氧化剂,慢慢修复肾脏功能
方法2. 从事身心运动,间接修复肾脏功能
‧超级比一比/蛋白尿定义对策比较:自然医学VS. 西医

CH8 尿酸过高,就会有痛风?
——拆解健检红字⑧:尿酸

CH8-1 一定要破解的4个尿酸迷思与疑问
Q1. 尿酸过高,就会有痛风?
‧陈博士小讲堂/为什么「脚趾的第一指关节」最易痛风?
Q2. 尿酸到底该验血还是验尿?
‧陈博士小讲堂/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常见原因
Q3. 要降低尿酸,就要禁吃普林食物?
‧陈博士小讲堂/尿酸浓度上升的生理原因
Q4. 痛风或关节痠痛,一定是尿酸引起的吗?
‧陈博士小讲堂/认识你的关节
‧陈博士聊天室/微波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CH8-2. 轻松预防尿酸结晶的4大策略
策略1. 补充鲣鱼胜肽,可有效降低尿酸
‧陈博士小讲堂/尿酸也是一种抗氧化剂?
策略2. 超酸体质者,须补充大量矿物质
‧陈博士小讲堂/你的身体「酸掉」了吗?自然医学教你轻松调酸硷
策略3. 採用「食物四分法」、减少酸化食物摄取
策略4. 多喝抗氧化水,可沖洗尿酸并减少尿酸形成
‧超级比一比/痛风对策比较:一般医师VS.自然医学

CH9多喝牛奶,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拆解健检红字⑨:骨密度检测
CH9-1一定要破解的7个骨质疏松迷思与疑问
Q1. 为什么骨质疏松很难被发现?
‧陈博士小讲堂/骨质疏松也可居家检测
‧陈博士健康进阶班/骨质疏松的分类
Q2. 骨质流失或骨质疏松,补钙就会好?
‧陈博士小讲堂/钙片要吸收,与膜衣大有关系
‧陈博士小讲堂/多吃肉会导致骨质流失,多吃蔬菜会使骨头强壮
Q3. 多喝牛奶,就可以多补钙?
‧陈博士小讲堂/喝牛奶真的有益健康吗?
Q4. 钙片类型琳瑯满目,哪一种最好?
‧陈博士小讲堂╱什么是胺基酸螯合钙?为什么吸收率这么高?
‧陈博士小讲堂╱怎么补钙最有效?
‧陈博士健康进阶班/酵母型式的矿物质,好处多多
Q5. 为什么骨质疏松会造成腰痠背痛?
‧陈博士小讲堂/一天到底要补充多少钙?
Q6. 骨质疏松会有致命危险吗?
Q7. 哪些人容易有骨质疏松?
CH9-2  帮助逆转的5个骨质调理法
方法1. 足够的钙质
方法2. 补充维生素D3
‧陈博士小讲堂/Ipriflavone (骨黄酮)也可帮助钙进入骨骼
方法3. 补充有机综合维他命
方法4. 补充天然黄体素
方法5. 调整酸性体质
‧陈博士小讲堂/中医这样补钙
‧超级比一比/骨质疏松对策比较:一般医师VS.自然医学

CH10 明明有甲状腺低下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却正常?
——拆解健检红字⑩:甲状腺功能
CH10-1一定要破解的2个甲状腺迷思与疑问
Q1. 明明有甲状腺低下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却正常?
Q2. 检验TSH,就能准确判断甲状腺异常?
CH10-2不可不知的2个甲状腺功能新观念
重点1. 甲状腺低下只能从症状判断
‧陈博士小讲堂/测基础体温可判断甲状腺低下?
重点2. 服用天然甲状腺素,以「治疗」做为诊断
‧陈医师小讲堂/为什么大多数西医不採用天然甲状腺素?
‧陈博士聊天室/藏在天然甲状腺素下的祕密
CH10-3  帮助调理甲状腺机能的5个替代方案
方案1. 採用促进新陈代谢的中药
方案2. 额外补充营养素和矿物质
方案3. 调整饮食内容
方案4. 勤运动、多晒太阳
方案5. 适度纾压
‧超级比一比/甲状腺低下对策比较:一般医师VS.自然医学

CH11得了自体免疫疾病,终身都无法痊癒?
——拆解健检红字11:类风湿因子(自体免疫相关检测)
CH11-1一定要破解的3个自体免疫迷思与疑问
Q1. 自体免疫因子过高或呈阳性,就是得了自体免疫疾病?
‧陈博士聊天室/诊断,光凭检验报告还不够!
Q2. 得了自体免疫疾病,终身都无法痊癒?
Q3. 自体免疫疾病患者,禁吃人参、黄耆等补品?
CH11-2不可不知的3个自体免疫新观念
观念1. 环境中的过敏原&毒素,才是自体免疫疾病的主因
观念2. 比起测IgE,测IgG更能揪出过敏原
观念3. 排毒配方+抗过敏营养品,有效治癒自体免疫疾病
‧超级比一比标/自体免疫疾病疗法:一般西医 vs.自然医学

CH12 肿瘤标记异常,就是长了肿瘤?
——拆解健检红字12:肿瘤标记
CH12-1一定要破解的2个肿瘤标记迷思与疑问
Q1. 肿瘤标记异常,就是长了肿瘤?
‧陈博士健康进阶班/你应该认识的常见肿瘤标记
Q2. 肿瘤标记指数,可以用来判断癌症吗?
CH12-2 不可不知的的2个肿瘤标记检测新观念
观念1. 肿瘤标记不能只看数值,还要看上升速度
‧陈博士小讲堂/判断前列腺肿瘤,不要光看PSA
观念2. 确诊罹癌,肿瘤标记是很好的追踪工具
‧陈博士聊天室/期待自然医学在台湾扎根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健检做完了,然后呢?


  习医近三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生病?

  长寿村的人和台湾人,谁比较健康?在台湾,我们拥有设备齐全的医学中心、优秀的医疗人才,甚至在医学常识、消费能力、食品卫生、农业科技等各方面,都远远优于长寿村。但老实说,台湾人真的比较不健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在于台湾人违反了健康的基本原则,以及坊间充斥了各种迷思。

  破除以讹传讹的健康迷思
  
  这八年来,我之所以不断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宣导正确的健康知识,以及破除以讹传讹的健康迷思。
  
  在这资讯爆炸的世代,随便上网或打开电视,就可免费获取大量健康知识,但是正确性如何,却无人追究,甚至医护人员宣导的观念,也随着医学日新月异,可能后来被推翻、修正。

  追求健康其实很简单,就像学英文一样,只要符合「听、说、读、写」的顺序,任何人都能说得一口好英文,但是,违反这个顺序,却怎么学都学不好。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想要健康,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一旦违反,就要付出代价。

  健检异常不等于生病

  台湾是我见过最流行健康检查的地方,而且96%的成年人检验数值有异常。但是,大多数人拿到检验报告之后,却没有医师来详细解说,顶多只是被告知要清淡饮食、体重控制而已,或是医生直接就开降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降尿酸药物,定期服用。

  其实,在「健检异常」和「生病吃药」之间,还有很多事可以做,但现今的医疗体系,却对此没有太多着墨。我写这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个鸿沟。

  台湾现行的健检流程,有两大问题,第一,健检报告未仔细解说,让民众有看没懂。第二,对于异常数值,没有积极有效的应变措施。市售健检书籍也不少,但都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无法满足广大民众需求。有鑑于此,我决定要写这本书,并从自然医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健检的十二大迷思。

  本书对于胆固醇、血糖、血压、尿酸、甲状腺⋯⋯等等问题的探讨,超越目前主流西医的认知架构,甚至和主流卫教有很大差异,不管您是一般读者或是医疗人员,请以开放心胸(open minded)来阅读,保证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管是公开演讲或是写书看诊,我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绝不是凭空想像,因为我必须对我的专业负责。从第一本书开始,我就想要在书中重要观念后面註明出处,并在书末附上相关文献,但是,基于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如愿。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在本书的第一章做到了,这是因为该章的观念实在太新颖了,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口水战,特别附上文献出处,好让持有不同意见的读者可以先阅读那些权威期刊。

  能治病的就是好医学

  自然医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医学,欧美几千年来的医学,一直都是自然医学,翻阅以前的药典和医学院课程表就可证实,直到十九世纪末,主流医学受到化工业的影响而逐渐转型,经过二次大战的洗礼,化学制药业的蓬勃发展之后,才演变成当今注重人工药物与手术的医学,已经和传统的欧美医学大相迳庭。很多人不知道,现代的主流西医,其实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自然医学才是欧美的传统医学。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自然医学因为人工药物和手术的兴起,曾大幅衰落,但二十世纪末,因为主流西医对慢性疾病的疗效不彰,又开始受到民众的青睐。

  很多人以为自然医学只能透过补充营养品、草药,或是调整饮食来改善健康,殊不知,美国的自然医学教育必须经过正规医学院训练,毕业后可考自然医学医师执照,也能诊断与开药。很可惜,台湾目前没有这个科系、也尚未开放这类的医师执照考试。美国的现代自然医学,早已脱胎换骨,在古老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科技,从顺应自然的角度出发,有相当杰出的效果。美国的自然医学医师大卫伍德说,运用自然医学的方法,80%以上的慢性病都可以逆转或痊癒。

  医学之目的在于救人,因此不分古今中外,只要能治病就是好医学,就有存在的必要。例如,主流西医、中国医学、自然医学、整嵴医学,甚至印度医学,都各有独特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若能整合运用,相信必能相辅相成。像是美国有许多州,民众可依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就诊,而不同医学之间也彼此尊重,互相转介,这才是为全民的福祉着想。若是因为专业知识的不同,而彼此对立,甚至排斥病人去就诊,可能会阻碍治癒的机会,损失的是全民的健康。

  医学浩瀚,出书匆促,若有错误之处,还盼各方贤达指正,以利再版修订。来电请洽「台湾全民健康促进协会」,(02)7741-6766,或于「陈博士聊天室」部落格留言,也可到我的脸书官方粉丝团互动(FB请搜寻:陈俊旭 美国自然医学博士)。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健康迷思能够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好又活得老!

图书试读

第3章
高血压找不到病因,
只能吃降血压药改善?


Q1 改善高血压,只能吃降血压药?
高血压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问题。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资料,2006年全美有34%的人血压超过140/90mmHg,其中黑人更高达44%。而在台湾,高血压问题也同样普遍,根据2003年卫福部的调查,15岁以上的台湾民众,23%患有高血压,到了65岁以后,高血压的比率更超过50%以上。

高血压会导致脑中风、心肌梗塞、心脏衰竭、动脉瘤破裂、慢性肾脏病、视网膜破裂⋯⋯等严重后果,国人10大死因中,与高血压有关的就占了一半。然而,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的血压高到160mmHg也没感觉,甚至飙到170∼180 mmHg,也只是感觉后脑有些胀胀的,所以高血压就像是隐形杀手,正悄悄地、一点一滴地蛀蚀身体机能,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健检或做其他疾病检查时,才会发现自己有高血压。

吃降血压药,治标不治本
所谓的「血压」其实是动脉压的简称,简单来说,就是动脉管壁所承受的压力。当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将血液泵出到主动脉,这时主动脉压为血液高压,又称收缩压;等心脏舒张、血液流入右心房时,主动脉压的压力最低,称为血液低压或舒张压。依据2003年美国心脏科医学会标准,正常血压的收缩压应小于120 mmHg,而舒张压应小于80 mmHg,如果高于以上数值,便可视为血压异常。

主流医学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前者佔95%,后者佔5%。所谓原发性高血压,就是医生诊断不出身体有特别的疾病,但却有高血压现象;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怀孕、血管疾病、药物、肾脏病⋯⋯等明显疾病或原因引起的。由于大多数的高血压都是原因未明,没有疾病可以锁定治疗,因此目前主流医学的方法就是处理症状,也就是给予「降血压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存在不少副作用,而且无法根本移除导致高血压的原因,都是治标而不治本,所以只能吃药一辈子。

我在美国加州和华州的自然医学医师执照,允许我开立所有的降血压药物,但十多年来我从未开过。我并非不开西药,而是若能用天然的方法治癒,为什么要依赖降血压西药?高血压不是没有原因的,即使是所谓的「原发性高血压」也一样,只要病因明确,用自然医学疗法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阵子身体好像有点小状况,跑了一趟医院做检查,结果看到健检报告上的几个红字,当下真的有点小慌张。医生虽然跟我解释了一番,但老实说,听完还是觉得一知半解,总觉得那些数字好像在宣告什么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在社群媒体上,常常看到有人分享自己的健检报告,然后各种“教战守则”就跑出来了,什么一定要吃到多少克、运动要达到什么程度,看得我眼花缭乱,压力好大。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我们都太过于依赖这些数字了?好像只要数字正常,就万事大吉,一旦出现红字,就等于世界末日。这种焦虑感,有时候比身体的不适更令人难受。我一直觉得,健康应该是更全面的感受,不只是冰冷的数字,还包含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心情的起伏,甚至是跟周遭环境的互动。我渴望找到一种更理性、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被一堆数字牵着鼻子走。

评分

每次做健检,拿到那叠报告,总有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希望一切安好,另一方面又怕看到那些不熟悉的医学术语和指标。尤其是当报告上出现几个“红字”的时候,那种不安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开始在脑海里搜索各种关于这些疾病的讯息,越搜越害怕。最近在书店看到《健康,不是数字说了算:跟着陈俊旭博士拆解健检红字》这本书,感觉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同样的数值,在不同人身上解读就不同?为什么有些看似“正常”的指标,却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这本书似乎想打破这种“一概而论”的健检迷思,从更根本的角度去解释身体的运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摆脱对数字的过度依赖,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健康之路。

评分

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蛮特别的书,书名就叫做《健康,不是数字说了算:跟着陈俊旭博士拆解健检红字》。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似乎过于崇尚“量化”,什么都试图用数字来衡量,包括健康。但我们身体的运作,真的这么简单就能被数字概括吗?我常常看到一些长辈,他们的健检报告可能有些数字不那么“标准”,但他们身体硬朗,精神奕奕,反而是一些年轻人,报告数字完美,却常常喊累,甚至年纪轻轻就出现各种慢性病。这让我开始反思,所谓的“正常范围”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多大的参考价值?我们是不是被这些标准框住了,反而忽略了身体最真实的声音?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从不同的角度,甚至是颠覆我们对健康认知的角度,来解释那些让人头疼的健检红字,让我不再被数字绑架,而是能更自信、更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身体状况。

评分

话说我前阵子整理书架,发现一本被我忽略很久的书,《健康,不是数字说了算:跟着陈俊旭博士拆解健检红字》。当时只是觉得书名很有趣,想说也许可以帮忙解读一下健检报告,但实际翻开后,才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压低”红字数字的教科书,而是更着重于“理解”红字背后真正的意义。作者用一种很平易近人的方式,拆解了许多我们常见的健检项目,解释了那些数字为什么会“跑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什么情况才需要特别留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很多“被妖魔化”的数字,比如某些数值略高的胆固醇,在特定情况下反而是身体需要的。这让我大为改观,原来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的观念,可能并不完全正确。这本书真的很有启发性,让我不再对健检报告上的红字感到恐惧,而是能以一种更科学、更成熟的态度去面对。

评分

我一直觉得,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更多的工具去了解自己的身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数字焦虑”。每次拿到健检报告,第一件事就是去比对那些“正常范围”,一旦有任何一项不在标准内,就觉得事情大条了。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也是如此,为了所谓的“标准”数字,拼命节食、运动,甚至服用一些保健品,结果反而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推荐《健康,不是数字说了算:跟着陈俊旭博士拆解健检红字》这本书,感觉非常对我的胃口。我渴望的是一种不被冰冷数字绑架的健康观,一种能够理解身体信号、并从中找到平衡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摆脱这种“数字至上”的思维模式,更全面、更智慧地去管理自己的健康,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力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