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吕锋洲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农化系、台大医学院生化研究所、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生物物理及生化研究所毕业
曾任
台大医学院生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中国医药大学营养系荣誉讲座教授
中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会理事
中华民国毒物学会理事
中华民国临床生化学会理事
现任
中山医学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座教授
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中国医药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台湾自由基学会理事
中国保健协会功能水分会名誉顾问
台湾机能水协会学术首席顾问
专攻
酵素学、物理生化学、环境毒物学、自由基医学与生物学
着作
发表学术性论文210篇以上,专着十余本。
通俗着作有:
电解水是好水、强电解氧化水、神奇抗氧化剂、神奇抗氧化剂(2)、好水会说话、善用紫苏、发酵大豆抗癌新希望、电解水是好水(2)、益生菌酵素吓吓叫、氢分子机能水等书。每一本书都引起极大的重视与回响。
自序:特别小心真菌毒素之害……003
前言:真菌毒素无所不在,检出率惊人……009
真菌毒素即发霉真菌产生的毒素
黄麴毒素伤肝,橘霉素伤肾
第一章 细说霉菌与真菌毒素……013
霉菌生长具有四大条件 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其造成的危害
那些食物可能引起真菌中毒
如何控制、避免产生真菌毒素
1. 控制酸硷值(pH) 2. 控制氧气及二氧化碳量 3. 控制温度
4. 控制水活性 5. 利用辐射线和杀霉菌剂 6. 其他可行之道
第二章 黄麴毒素最常见,影响也最大……036
黄麴毒素污染事件层出不穷
欧美以玉米、花生最多 非洲树薯与花生为祸首 亚洲黄变米最常见
其他食品也可能含黄麴毒素 普洱茶也有黄麴毒素?
黄麴毒素的来源与特性(生长条件、毒副作用)
黄麴菌容易滋长却不一定产毒 需有六大条件配合才会产生毒素
受害地区以东南亚及非洲最多
东南亚地区食物最易受黄麴毒素污染
黄麴毒素究竟会造成什么危害
1、影响正常的免疫机能 2、摄食过多可能致死
3、诱发肝病或肝癌最为常见
美国花生也含有黄麴毒素
注意国内的黄麴毒素污染标准
怎样预防食品受到黄麴毒素污染
1、农产品可运用物理方法去毒 2、另有生物解毒方法
3、避免潮湿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有效防止吃进黄麴毒素
1、食物只要发霉就别吃 2、高温烘烤不能解毒
3、叶绿素有助于抑制黄麴毒素被吸收
4、其他防范黄麴毒素影响小撇步
政府也要做好把关工作
第三章 橘霉素、赭麴毒素引发肾脏病……095
橘霉素:由麴菌属及青霉菌属所产出
橘霉素具有动物毒性
小心红麴、红麴菌中的橘霉素
红麴菌分泌酵素、代谢物
红麴也会产生红麴毒素(橘霉素)
尽量避免橘霉素生成
防范红麴毒素
检出黄麴毒素 红薏仁遭下架
赭麴毒素
来源:因研究黄麴毒素而发现
产毒条件
赭麴毒素具有生物毒性
认识食品中的赭麴毒素A
咖啡族要特别小心 真空包装产品才令人放心
第四章 棒麴毒素:具有医用抗生素效果……122
来源:烂苹果中最常见
产毒条件:最适温度为20~25 °C
多种动物实验均具有毒性 最常见于苹果及其加工食品中
棒麴毒素也可用于医疗
苹果汁中不得超过50ppb 预防棒麴毒素污染小撇步
其他小撇步
第五章 新月毒素……136
来源:以低温地区较常见 对生物的药理作用及毒性
以两种常见毒素做说明
T-2毒素:因两伊战争及狗饲料而受到重视
两伊战争造成伊朗重大伤亡 国内因狗饲料污染而声名大噪
来源:最早由苏联研发为生化武器「黄雨」
T-2毒素中毒症
呕吐毒素:为新月毒素的一种
来源:发霉玉米等谷物最常见
毒性效应
第六章 伏马镰孢毒素:会引发马脑神经失调……151
来源:存在于自然界的真菌毒素
毒性效应
也可能引发食道癌
可能引发人类食道癌
新闻前线:镰孢菌导致肺水肿
第七章 麦角生物硷:为产科妙药……159
麦角曾被认为是发育太好的裸麦
认识麦角菌的三期生活环
麦角生物硷之分类及其性质
一、麦角硷酸(Lysergic acid)衍生物 二、clavine生物硷
具有六大药理作用
麦角中毒又称为「圣安东尼之火」
我国尚无麦角生物硷限量标准
第八章 黄毒素与黄变米毒素……178
黄毒素:首先由日本学者从进口米中发现
黄毒素具有动物毒性 还会引发急性心脏性脚气病
黄变米毒素
来源 黄变米毒素的毒性作用
仍要小心防范黄变米毒素
第九章 F-2毒素(玉米烯酮)……195
来源
F-2毒素对动物的药理作用和毒性
结语:食品安全问题比想像中严重……202
防制真菌毒素、保障食品安全教战守则
米、油、花生、棉籽、麦角都曾出问题
避免真菌毒素中毒的自保之道
自序
特别小心真菌毒素之害
近年来,长庚医院前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医师不断在媒体上提醒大家,多注意饮食及环境毒物,获得很多好评;因其所提到的都是庶民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因而有「平民医生」美誉。可惜他「中道崩殂」,还有很多毒素与毒物来不及提醒大家就突然过世,令人感到惋惜。其中最重要、最常见也经常发生的就是「真菌毒素」,又名「霉菌毒素」,包括大家熟知的黄麴毒素等等。这些毒素大多存在于空气中,只要温度、湿度或环境适当,就容易出现在特定的谷物或食物之上,一旦误食就可能中毒。
正因如此,所以在「发酵物」与酵素大受欢迎期间,有业者要求我协助研发米类发酵物作为抗癌之用,我就立予回绝。因为虽然可从空气中「抓」到此类有益菌,但更可能让众多有害菌附着其上(例如会产生黄趜毒素的有害菌),那是非常危险的,通常避之唯恐不及,岂能冒险?
真菌毒素的种类很多,本人早在五年之前(二○○八)就投注很多心力研究,也获得很多具体成果。如今饮食与环境毒素普遍受到关注,但人们与媒体的焦点大多放在食材与器物本身,对于空气中无所不在、影响重大又有立即危害的真菌毒素反而较少提及,殊为可惜。因此趁此新闻热潮之际,将过去的研究重点整理出来,加上世界各地的最新研究结果与数据,以及国内现况、卫生单位所採取的检验与防治措施,希望读者多加留意,知所防范,以免受害。
必须说明的是,真菌毒素虽然无所不在,但也不是十恶不赦、一无是处,事实上很多抗生素就是从真菌毒素中萃取出来,成为对抗细菌的万灵丹;这部分比较专业,以后有机会再细述。本书的重点在分析真菌毒素的种类、存在及为害型态,提醒大家知所防范。如能因此让读者避免饮食不当而受害,因而常保健康快乐,则于愿已足。其他生活中的养生保健之道,请参考作者的其他着作。
由于环境中的毒物(真菌)无所不在,菌类也常有变种,而科学研究与生物科技的发展亦一日千里,本书内容若有所疏漏,还请方家指正,以便于再版时补充。
吕锋洲教授
推介本书
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屡屡亮起红灯,米、油、花生、棉籽都出问题,加上塑化剂,到底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吃?
长庚医院前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医师致力于食安问题,他生前就苦口婆心提出警告:咖啡豆易受赭麴毒素A污染,长期摄取会导致肾病、伤肝,孕妇还可能流产。
其实这只是「真菌毒素」污染的一环,他来不及提醒的还有很多。大家想不到还有赭麴毒素、橘霉素、棒麴毒素、新月毒素等;误食都可能造成肝、肾等器官病变,或诱发肝癌。
建议发霉、腐烂食物最好丢弃,平时常吃伞形花科深绿蔬菜大有帮助。其他自保之道请细读本书。
翻开这本《怎样防制真菌毒素:确保食品安全教战手册》,第一个感觉就是“专业”。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带着一股“教战”的决心,好像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医生,要传授给大家如何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保护自己。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讲解不同种类的真菌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等等,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在哪些食物中更常见。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总感觉能更有针对性地去预防。而且,我一直觉得食安问题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所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实操指南”,那就太棒了。比如,买回来的干货(像香菇、木耳)要怎么存放才不容易发霉?冰箱里的剩菜到底能放多久?这些看似小细节的问题,往往是我们忽略的。如果书中能有图文并茂的讲解,或者列出一些“食物安全度”的评分表,那对我这种容易“选择困难症”的读者来说,绝对是救星。
评分这本书真是及时雨!最近食安新闻不断,尤其是关于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真菌毒素这块儿总是让人提心吊胆。我平时很喜欢买些有机蔬菜水果,也常在家做饭,但老实说,对真菌毒素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吃了可能不好”,具体是什么、怎么防,完全是模糊概念。这本书的封面标题《怎样防制真菌毒素:确保食品安全教战手册》就直击痛点,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实用型、能指导行动的书,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讲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讲到我们台湾地区常吃的食材,比如在地生产的米、花生、玉米,还有一些传统发酵食品,这些是不是特别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如果能有详细的例子,比如什么样的储存条件容易滋生黄曲霉毒素,或者某些加工过程如何影响其他种类的毒素,那就太好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处理方法,比如清洗、烹饪的建议,甚至是要避免购买哪些特定批次的产品。总之,能让我知道“看到什么要警惕”、“买回来怎么处理才安心”,那这本书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如何辨别”和“如何选择”这两个层面。作为一名经常在外用餐的上班族,我知道外面的食物来源和处理过程我无法完全掌控,所以了解真菌毒素的潜在风险,能让我更有意识地去选择。这本书的副标题“确保食品安全教战手册”,听起来就像一本武功秘籍,要教会我们如何“打败”看不见的敌人。我尤其希望它能解答一些我们消费者常有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有些商家会卖看起来稍微有点“过期”但价格却很低的商品?是不是因为这些商品可能存在真菌毒素超标的风险?又或者,在选择超市里的预包装食品时,有没有什么关键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避开潜在的危险?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标签解读的技巧,或者指出一些在外观、气味上可能预示着真菌毒素污染的征兆。如果能有关于不同烹调方式对真菌毒素影响的科学分析,比如高温烹饪是否能有效去除,那就更好了。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对真菌毒素的了解仅限于新闻里偶尔出现的“某批次食品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这本书的名字《怎样防制真菌毒素:确保食品安全教战手册》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防制”和“教战”这两个词,听起来就很有行动力,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我个人对食物的储存和处理特别在意,因为有时候忙起来,食材可能就会放得有点久,或者在厨房里处理不当,就担心会滋生什么不好的东西。这本书如果能详细解释一下,不同种类的真菌毒素在什么温度、湿度条件下更容易生长?有哪些常见的食物是它们的“温床”?最关键的是,作为普通家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有效降低接触的风险?比如,购买食材时要注意些什么?储存时有什么小窍门?即使是食材的清洗、烹饪过程,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才能最大程度地“净化”?如果能有一些来自台湾本地的实际案例分享,或者介绍一些本地食品安全机构的研究成果,那就更亲切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怎样防制真菌毒素:确保食品安全教战手册》,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安心”。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严肃,但“确保食品安全”这几个字,直接击中了每个家庭在乎的重点。我平时很喜欢自己在家做烘焙,也会给孩子准备便当,所以对食材的选择和处理格外小心。但说实话,真菌毒素这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有时候即便食物看起来没坏,也可能潜藏着风险。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些关于“事前预防”的知识。比如,购买面粉、坚果、谷物类产品时,有没有什么辨别的好方法?如果家里有小孩,是不是对某些真菌毒素的容忍度更低,需要格外注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高风险食物”的清单,以及在购买和储存这些食物时,有哪些“安全守则”。另外,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食品添加剂”和“真菌毒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分析,那就更全面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厨房里的“安全指南”,让我能更自信、更安心地为家人准备每一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