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病总是看不好?:这样和医生沟通,发现小毛病里的大问题

为什么你的病总是看不好?:这样和医生沟通,发现小毛病里的大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健康科普
  • 疾病预防
  • 医患沟通
  • 健康管理
  • 家庭医学
  • 慢性病
  • 问诊技巧
  • 自我保健
  • 养生
  • 医学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字好读版!详解最棘手、发生率最高的医药迷思、恐怖警讯,让你第一步精准识病!
★知名健康节目争相力邀的家庭医师,第一本独家健康大指南!


  小心!看似单纯的症状,恐怕病情越不单纯!


  ※胸闷、胸痛是心脏病,还是肺癌?
  ※倦怠无力,要赶快做肝功能检查?
  ※发烧当感冒医,最后竟是败血症?
  ※摸到不明肿块,莫非是癌症?

  台湾的健保医疗与品质世界第一,医院门诊的病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有高达60%的家长曾经擅自更改医嘱用药,把医生的叮嘱当作参考。大多数人对于服不服药、该不该照做,竟还抱持「操之在我」的心态,病怎么会看得好?

  一本教你和医师携手拥抱健康的医病指南!

  ■请你跟我这样做1:病了请先做纪录,切勿自己当医生!
  光是单纯的咳嗽背后,就有着「感冒」「过敏」「肺结核」「肺癌」等等的可能。别再对普通毛病大惊小怪,恐怖重症却掉以轻心,请做好纪录,把诊断交给专业医师吧!

  ■请你跟我这样做2:编年体/纪传体记录病情,与医生沟通超有重点!
  ˙编年体→以时间为主轴来叙述病情。
  ˙纪传体→以较重要、较严重不适的事件为主轴记录。

  ■请你跟我这样做3:破解棘手的医药迷思,让家庭医师守护你!
  「正作用」「副作用」如何取舍?名医良医怎么挑?健康检查怎么做,CP值才高?无底洞疗法怎么避免?最常见的16大疑问、8大医药迷思马上破解,不让你多浪费时间金钱!

  医生,是我们医疗第一线的战友,把医生用到位,才能抗病、癒病!

本书特色

  ◎大部分的人都会忽视的医病心态、常见迷思、恐怖警讯、用药观念,不可不知。
  ◎30大关键医疗议题,让你不会跑错科、看错医生、吃错药!
  ◎人气家庭医师教你从源头做到防病、看病、治好病的救命良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健宇 医师


  五年级生,台北市民生承安联合诊所副院长,毕业于台北医学院医学系,曾任忠孝医院家医科医师、台北大学专任特约医师、飞碟电台生活大师之谘询医师,也是东森热门节目《57健康同学会》、超视《请你跟我这样过》、台湾艺术电视台《健康看我》等人气节目争相力邀的专业来宾。于民国八十七年至今从事基层医疗多年。

  贯彻慢活哲学的他,工作时间只有其他医师的一半,跑到儿子的学校当爱心爸爸,讲故事讲了五年,最大兴趣是蒐集无敌铁金刚玩具。现育有一子一女。着有《医生的开窍教养学》一书阐述其教养经,并为医学漫画《住院医师PGY》担任医学审译。

  【经历】
  ˙民生承安诊所副院长
  ˙中华民国家庭医学会专科医师
  ˙中华民国肥胖医学会会员
  ˙国民健康局戒烟门诊指定医师
  ˙台北大学专任特约医师
  ˙飞碟电台生活大师之谘询医师
  ˙华人健康网谘询医师

图书目录

前言 认识自己的身体,健康乐活在手中!

PART1 看病心态大偏差,你有没有?──大部分的人搞不清楚自己有没有病
●身为病人,你够了解自己吗?
●算得太精明,医疗品质不会好!
●看得越久,越能有效医疗?
●找个合得来的家庭医师!
●有好的双向沟通,才有好的医疗!
●当个上道病人,医生就能越来越符合你心目中的标准。

PART2 挂错科别,看错医生,难怪病不会好!──大部分的人会跑错科的病症
●胸闷、胸痛,是心脏病?
●感冒、过敏,分不清?
●摸到不明肿块,是癌症?
●倦怠无力,要赶快做肝功能检查?
●腰痛,看骨科、神经科还是复健科?
●反覆肩颈痠痛,是五十肩?
●水肿,是腰子有问题?
●肿瘤标记异常,有癌症?

PART3 别忽略小毛病后面的大问题──大部分的人会忽视的恐怖警讯
●喝止咳药水咳嗽还是停不了?
●吃了止痛药头还是痛?你需要写日记!
●便秘、腹泻、排便异常,吃药就好了?
●胃堵堵、胃糟糟,你只靠胃药搞定?
●腰背疼痛,小心结石惹祸!
●头晕眼花,哪里有问题?
●发烧当感冒,竟是败血症?
●体重突然减轻,别高兴!

PART4 最常发生的医药问题Q&A──大部分的人会有的就医、用药迷思
●规则服药,真的不能停吗?
●想找好医生,看名医排行榜准没错?
●为什么医生要转诊?
●药多吃一点比较有效?
●吃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健康检查越贵,数据越精准?
●西医好?还是中医好?
●无底洞疗法,无效又伤身!

后记 给病人老师的一封信

图书序言

前言

多多认识自己的身体,乐活就在手中!


  作为一个家庭医师,站在第一线追踪致病的线索、解开连病人也没有意识到的健康困扰,并与病人一起面对疾病问题,是我热爱的工作。我的动力来自于能够让民众在没病变有病、小病变大病之前,迅速找出治癒的健康之道。有些人以为这只有中医调养才做得到,事实上,西医不只能做,而且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率。

  从业以来,不只是周遭发生的事很多,看到、听到的故事更多,这常常让我深感觉到:「病人,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生应该关切的是病『人』,而不是『病』。」

  「病人讲,医生有在听;医生讲,病人听得懂。」这是医病互动的基本,在现在的医病过程中,却变得很遥远。撇开争执不休的健保、医疗政策等等问题,回到最初始的医病关系上,如何让病人、家属了解疾病与其相关保健,是除了医学专业之外,更需要琢磨的一门专业。

  「医疗」是一种医生与病人双方,通过沟通方式,达成彼此信赖,进而促进病人整体健康的过程。其中,要能够彼此信赖,是最关键的一环,就像我女儿为我画的这张素描:「鱼在水中,虫为草间。」唯有透过双眼的凝视,才能进入互相沟通的阶段。不同身分,在不同活动空间交织,就如同诊间的医生与病患一样,四目交接,透过彼此了解的用字遣词,去沟通、去了解,进而去实践彼此的共同目标──健康。这种对眼,就如同乌龟看绿豆一般,就是良好的医病关系的开始。医病双方对眼了,病人可以安心、充分地表达病情,医生用心去观察、用医学专业去找出健康之道,然后病人能够理解并体认自己追求健康的责任,让这个医病关系有个圆满的结局。

  如果不当医师,我应该会去当个老师,不只是爱讲故事的个性,而是一种初衷,希望以更有趣、更生动的方式,用普罗大众听得懂的话语,让民众在这么烦扰的氛围中,主动认识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健康,而勇于防病、治病,乐于生活。

  最后,感谢每一位让我成长、精进的病人,感谢我的母亲,就套用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所提到的话作结:「如果我会宽恕病人、体谅家属,这都要感谢我的母亲。」

  医学浩瀚,不勉疏漏,望前辈先进不吝指教。

  谨以此书作为与老婆大人结婚二十週年之纪念。

后记

给病人老师的一封信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医病关系始终是一种紧张的危险平衡。病人或家属对于医生充满着许多很有距离的心态,像是敬畏、怀疑、过度依赖等等,我常常觉得无可厚非,因为要「看医生」的时候,多半就是因为生病了,不小心就会把医生和疾病划上等号。

  另一方面,要养成一个医生,是要历经许多的淬炼。我会说淬炼,并不只是把很多很多的书读好、考上医学院、不眠不休的实习生活、再读更多的书、通过国家考试而已,还要通过许多伟大老师(也就是病人)拿生命相许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医生。说得好像医生是种训练有素的机器人,但实际上,这些过程都是非常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但也因为如此,医生们也多半有专注、果决、讲究效率的特质,甚至不小心会让人觉得高傲、不近人情。

  我想说的是,身为医界的一员,在这两方「交会」的前线,看遍民众大小病,甚至深入许多人的生活,从微不足道的线索中找出身体致病的根源,并一起治好,是一种体现「互信互助」、充满人情味的过程。所以,在我的诊间,我以期待听到更多爽朗的笑声为出发,和我的病人互动;我也希望从许多的媒体露出,与民众拉近距离,从医界的角度抛出更多体贴与善意。

  这一本教大家如何与医生沟通的书,看起来说的都是很简单的事,但我想强调的是,就是因为太简单,许多人都忽略了:「应该把简单的事做好」是健康身心的范畴里,最根本的事。别看我节目上插科打诨,其实笑闹之间内心带着一丝的期许:希望你开开心心生活,不小心病了就交给专业的医生帮忙,看不好就看这本书,釐清自己看待健康的观念,再和看对眼的医生一起找寻健康之道,OK?

  最后,用陈之藩先生的一句话:「要谢的人太多,那就谢天吧!」感谢水瓶座、狮子座的激盪,才能完成此本书。当然,最感谢的还是我生命中的病人们,你们让我学到很多,能够回馈更多,好让大家都跟我最爱的「无敌铁金刚」一样勇健,是我的心愿!

图书试读

◎有好的双向沟通,才有好的医疗!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一、两则医疗纠纷的相关新闻,每每看到总令人不禁唏嘘:医病双方一定要演变成对立的关系吗?多注意一点细节,结果应该会截然不同吧!

大部分的医疗纠纷,都源自医病间的沟通不良,而非其中一方的故意。医生和病人在专业知识上,的确存在着不对等的落差,透过细心地说明、技巧地沟通、理性地反映,都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冲突,也不致演变成遗憾收场了。

当病人越了解自己的身体与疾病本身,医生也会讲得比较仔细;对医生的问诊回答越明确,越能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最后,当医生解释的治疗策略你听得懂,也愿意跟着去做,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医疗过程。不愿意了解又不发问的病人,说实在的,医生该怎么向你说明才好呢?

※主动参与问诊,有助医病沟通

问诊,已经不是停留在「医生问、病人答」或是「病人问、医生都不答或是简单答」的单向沟通了。真正的医病沟通是「病人讲,医生有在听;医生讲,病人听得懂」。求医过程中有任何疑问,病人都可以主动提出,医生可能不知道病人在意、关心的点。在病人数较多的门诊,就医前充实与疾病相关的医疗知识,在纸上记录好准备发问的内容;就医时对医师的说明感到不理解时,就直接发问,不必感到不好意思。

从一般问诊的流程来一一拆解:

⑴一开始医生会问:「今天哪里不舒服?」再由病人主述症状,医生聆听。所以,一进诊间,先把你认为严重的病情先讲在前面让医生了解。举个例子:

病人说:「医生,我觉得恶心、想呕吐,头晕头痛……然后也有拉肚子。」

我问:「拉了几次?」

「十次!」

我反问病人:「在你说的这些征兆当中,你觉得拉肚子算是严重的吗?」

「当然严重,我拉了十几次耶!」

「那你为什么最后才讲?」

「我想说把最重要的放后面吶!」

像这样的状况,这位病人如果遇到一位很忙的医生,没时间多问病情,可能话才讲到一半,医生的药单就已经开出来了。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事、最严重的状况先讲,拉肚子拉了十几次或拉了三天、中间有无服药、吃了哪些药,然后再讲恶心、头晕等等症状。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