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爱的需要那么多,对爱的认识却那么少
人人渴望爱,但爱不会说来就来,爱有准备才来;
爱不是奇蹟,不是要有就有,爱有时效,爱会枯竭。
爱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要持续练习,才能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
「本书绝对是一本能教会我们懂得爱并学会如何去爱的指南。」──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EQ》作者 我们追逐爱的奇蹟,奢求爱到地老天荒;
传媒氾滥了爱的信息,影音制造了爱的魔力;
但这都是错的,而且错得愈来愈离谱。
若想真的懂得爱到底是什么,
就有必要先清空对爱的诠释想像,翻转爱的成见,
才能找回爱的原貌,探究爱的原理,
知道爱先是生物学才是心理学。
每一天,都是爱的练习 每天晚上,来一次「今日回想练习」,以三段社会互动感受与人的连结;
每天早上,花十分钟作「慈爱冥想练习」,不拘形式轻声默念经典语句。
爱需时时刻刻练习,才能持续,才会源源不绝。
越懂爱,爱越多 爱是正能量,爱是情感的正向性共鸣;爱影响我们的感觉、思考、行为,以及成为怎样的人。翻转你对爱的看法,可以重塑你的身体体验爱的方式;找到爱的自动导航系统,可以发掘爱、升级爱,让我们从中汲取养分。
爱就像让植物茁壮生长的阳光、沃土与水一样,滋养着你的身体。经历和感受到的爱越多,你就越能够敞开心胸、不断成长,并且更具智慧、更专注、更具活力、更加高效、更快乐、更健康。
本书作者把爱比作氧气和食物,不只是充满诗意的比喻。她谈论的是科学:这门新科学首次揭示了爱以及缺乏爱会令人类身体内生物化学物质发生怎样的重要改变。爱的供给与洁净的空气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一样,能够决定你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品质。
本书中谈到的对爱的看法和视角,需要你的思维有一种翻天覆地的改变,需要你远离一直以来持有的关于爱的观念。现在,你需要全面升级对于爱的看法。本书包括若干新的科学理论,同时关注精神与实践层面。作者对爱的研究方法与途径建立在情绪科学的基础上。
爱到底是什么?爱的表相下藏有什么玄机?爱能创造什么?该如何创造更多爱的机会?爱的新科学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并且升级了对爱的观点。在第二章中,作者详尽检视身体对爱的定义标准,描绘爱产生的必要前提条件。第三章揭示出隐藏在我们身体内的爱的生物学基础,由此你会对爱之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第四章,作者列出爱对身体健康的诸多益处。
正向性共鸣(positivity resonance)的科学告诉我们,当你把爱当作渴望,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也会令他人得到提升,帮助他们变得更好。本书第一篇中讲述的科学观点,可以唤醒自己对爱、对于生活中更多正向性共鸣的渴望。第二篇则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爱。在生活中,何时、何地、与谁在一起时你会感受到爱?还有哪些尚未发掘的爱的机会?同时,为你提供具体的方法,让你与更多的人分享爱的温暖与柔情。在第五章至第九章中,作者给出明确的指导,教会你如何更频繁、更有效地播下爱的种子,无论艰难险阻、不管疾病健康,为自己也为他人播下爱的种子。之后你会发现,爱不是无从预测、不可捉摸的。加以练习,你也能够驾轻就熟地激发出爱的力量。爱,会成为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供你随时取用,为你和周围人的幸福补充养分。
了解爱的原理会令我们的生活大不相同。爱,能够帮助你优先考虑与人分享的正向性瞬间,增强你对人性的理解。有了书中关于爱的内在原理的更深层知识,你就能够更有效地进入此一超凡的状态,体会其所有与生俱来的美好。
名人推荐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雪伦.萨尔兹堡(Sharon Salzberg,《静心冥想的练习》作者)、克莉丝汀.聂夫( Kristin Neff, Ph.D.,《宽容,让自己更好》作者)──诚挚推荐
以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明正向情绪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交大有裨益,以真实的故事展示爱如何能够打开我们人生无尽的机会之门。本书绝对是一本能教会我们懂得爱并学会如何去爱的指南。──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EQ》作者
《爱是正能量,不练习,会消失!:爱到底是什么?为何产生?怎样练习?如何持续?》图书简介 一、 缘起:现代人心灵深处的共同渴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却又好像遗失了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爱”的清晰认知与稳定体验。我们谈论爱,追逐爱,却常常在爱中迷失方向,感到困惑、受伤,甚至怀疑爱的真实性。亲密关系中的摩擦、家庭中的隔阂、职场中的疏离,其根源往往指向对“如何去爱,如何被爱”这一核心命题的集体性失语。 本书并非又一本空泛地赞美“爱是美好”的鸡汤读物,而是基于深刻的心理学洞察、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以及作者多年来对人类情感模式的实践观察,为每一个渴望获得真正、持久、滋养的爱的人,提供的一份结构化、可操作、反思性的行动指南。我们不回避爱的复杂性、脆弱性乃至痛苦的一面,而是直面它们,探寻穿透迷雾、抵达真爱的路径。 二、 核心探问:解构“爱”的底层代码 全书结构围绕四个环环相扣的核心问题展开,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爱之认知与实践体系: 第一部分:爱到底是什么?—— 概念的重塑与本质的剥离 传统的文化叙事将爱塑造成一种神秘的、命中注定的、突如其来的感觉。本书首先要做的,是拆解这种浪漫化的神话。我们深入探讨“爱”在生物学上的驱动力(激素与依恋系统)、在心理学上的构成要素(亲密、激情、承诺的三角理论的进阶应用),以及在哲学层面上对“无条件的接纳”的探索。 区分“感觉”与“行动”: 爱不仅仅是一种心跳加速的化学反应,更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和持续的投入。我们将分析我们常误认为是爱的“迷恋”、“依赖”和“占有欲”,并将其与成熟的、赋能的爱进行严格区分。 爱的光谱: 探索从自我之爱(Self-Love)到伙伴之爱,再到社群之爱(Agape)的不同层次和表现形式,明确我们追求的“正能量之爱”位于光谱的哪个位置,它要求个体具备何种内在基础。 第二部分:为何产生?—— 溯源依恋模式与原生创伤 任何对爱的渴求和不安全感,都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命早期经验。本部分致力于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如何习得了当前的“爱之脚本”。 依恋理论的现代解读: 详细解析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依恋模式如何塑造了我们在成年关系中的互动模式——你为何总是被特定类型的人吸引?你为何在亲密关系中会启动“逃跑”或“紧抓”的生存机制? 内在未满足的需求: 探讨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如被看见、被确认、被保护)如何投射到成年关系中,使得伴侣成为填补空洞的“救世主”,而非平等的生命旅伴。我们将引导读者识别自己的“情感盲点”和“触发器”。 第三部分:怎样练习?—— 从认知到行为的系统化训练 如果爱是肌肉,那么它就需要定期的、科学的“锻炼”。这是本书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它将抽象的爱转化为具体的日常技能。 深度沟通的五项核心技术: 强调“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但更侧重于在冲突发生时,如何保持自我调节(Co-Regulation),如何进行“有效修复”(Repair Attempts)。内容涵盖积极倾听、表达脆弱的勇气、设立健康界限(Boundaries)的艺术。 “能量交换”的管理: 探讨如何平衡付出与接受,避免关系中的“情感透支”。内容包括如何识别并停止“讨好型”行为,如何培养“给予的喜悦”而不期望即时回报,以及如何建立双向滋养的循环。 修复旧有模式的实操: 针对特定关系场景(如嫉妒、误解、长期冷战),提供具体的“暂停-观察-回应”的步骤,帮助读者在压力下,选择“爱”而非“反应”。 第四部分:如何持续?—— 维护长期关系的“正能量”机制 真正的爱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维护的生态系统。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如何在激情褪去后,将爱升华为深厚的伴侣情谊与共同成长。 创造共享意义(Shared Meaning): 探索长期伴侣如何共同构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未来愿景”,这是维持长期承诺的粘合剂。 拥抱变化与不完美: 认识到人和关系都在不断变化。学习如何对伴侣的“成长性差异”保持好奇心而非评判心。如何将生活中的平凡琐事转化为增进亲密的仪式感。 自洽的力量: 强调只有当个体首先是一个完整、稳定、自给自足的“正能量源”时,才能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爱,而非依赖对方来定义自己的价值。持续的自我成长是爱持久的终极保障。 三、 谁应该阅读这本书? 无论您是正在热恋中,渴望让关系更进一步的探索者;是深陷于重复性情感困境,渴望打破僵局的迷茫者;还是已拥有多年伴侣,希望为这段关系注入新鲜活力和更深层次理解的长期主义者——本书都将以其清晰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和高度的实操性,成为您重塑与爱、与自己关系的重要伙伴。 这不是一本贩卖轻松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您踏上一次直面内心、勇敢实践的旅程,去理解并实践那份真正能带来力量、稳定与光明的——正能量之爱。这份爱,需要练习,否则,它终将悄然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