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关系散论

中国民族关系散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族关系
  • 中国
  • 历史
  • 社会学
  • 文化
  • 少数民族
  • 汉族
  • 近代史
  • 政治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对于中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组成全书的三十二篇文章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本书虽然主要讨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方方面面,但也涉及到古代和未来的民族关系,并且对于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有所比较。
   
  作者虽然身为汉族,但能够超越狭隘的汉族主义或大汉族主义的立场,而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资格发表意见。作者在引言里写道:“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官方理论和政策的限制,而试图以一个独立观察者的身份来探讨民族关系的方方面面。我虽然一直身处学术界,但我其实很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象牙塔式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能够为大众而不只是几个学术界同仁写作。”
《山海的低语:一个边陲牧民的百年家族史》 一、 引言:风沙与星辰下的见证 本书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地理空间——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带——的家族编年史。它以一个世代以游牧和半定居为生的藏族家庭——扎西次仁家族——的百年兴衰为经纬,编织出一部关于生存、变迁与身份认同的细腻画卷。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的闭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剧变,再延伸至改革开放后的文化重塑。这不是关于政治理论或民族政策的学术论述,而是无数次日出与日落中,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真实印记。 我们跟随的是扎西次仁的曾祖父,一个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苯教信徒,如何应对气候的反复无常与部族间的细微冲突。他的故事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对祖先神灵的依赖,以及在严酷自然法则下,如何平衡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与外部世界的模糊接触。他的生活,是高原上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生存哲学最纯粹的体现。 二、 时代的边缘:战乱与初次的冲击(1900-1949) 进入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和中国的动荡如远处的雷鸣,终于抵达了这片偏远的河谷。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扎西次仁的祖父,格桑,他经历了军阀混战的余波、地方土司制度的瓦解以及国民政府试图建立行政控制的努力。 格桑不再仅仅是牧民,他开始接触到外界带来的“新事物”——一小批由汉族商人带来的火柴、食盐以及最初的纸币。这些物品的引入,如何微妙地改变了家族的经济结构和交换模式?书中细致描绘了格桑如何学会在土司的苛捐杂税、地方武装的敲诈勒索以及寺院对信徒的规制之间周旋。他的智慧不在于军事或政治权谋,而在于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如何利用家族世代积累的人脉网络,在混乱中保护牲畜与土地的完整。 其中一章着重描述了当地一个小型宗教冲突事件。事件的起因是羊群误入另一支系牧场,但冲突的深层原因则植根于长期以来水资源分配的不均。格桑最终通过一场盛大的宗教仪式和对地方长老的慷慨馈赠,而非武力,化解了危机。这展示了传统社会中,权力与权威的运作方式与现代认知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 三、 融入与阵痛:新秩序下的身份重塑(1950-1978) 扎西次仁的父亲,多吉,成长于一个被彻底重塑的时代。本书的第三部分,细致考察了“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这个游牧家庭的结构性影响。 多吉的视角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目睹了长期压迫他们的小地主和土司阶层的垮台,感受到了一种解脱;另一方面,被赋予的“生产队”概念,打破了世代相传的家庭牧群所有权,要求他们放弃逐水草而居的本能,转入固定的定居点。书中详尽记录了多吉在面对“集体化”时的挣扎——如何将家族的智慧(例如辨别最佳牧草种类、预测雪崩风险)转化为“阶级成分”或“劳动技能”,以便在新的政治框架下生存。 我们看到,虽然宏观政策是统一的,但在基层的具体执行中,由于翻译的困难、地方干部的理解偏差以及牧民的惯性抵抗,产生了无数“变异”的实践。书中收录了多吉口述的日记片段,记录了牛羊被集中管理时,牲畜死亡率上升的细节,以及家庭成员如何偷偷保留“私有”的几只羊羔,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关于“效率”与“传承”之间残酷拉锯战的实录。 四、 回归与重构:传统的复苏与现代的挑战(1979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后,扎西次仁(家族中的第三代,本书的主要叙述者之一)开始扮演关键角色。他接受了基础教育,学会了汉语和一些现代经济学的概念。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在高原牧区落地生根,以及它带来的新的机遇与困境。 扎西次仁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生存,而是发展。他如何平衡出售牛羊以换取拖拉机、化肥和孩子的教育费用,与保持生态平衡、维持传统生活节奏的需求?书中对高原旅游业兴起后的冲击进行了深入描绘。游客带着好奇心和消费能力涌入,为牧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金流,但也带来了垃圾、噪音以及对传统习俗(如歌舞、服饰)的商业化和简化。 其中,一章专门分析了扎西次仁的女儿——一位在成都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在都市生活中对“藏族身份”的重新定义。她不再通过放牧来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而是通过语言的守护、艺术的表达以及对家族记忆的记录。她的挣扎,代表了当代高原青年在“现代化”与“本土性”之间的复杂抉择。 结语:记忆的载体 《山海的低语》最终回归到家族世代相传的一件信物——一块刻有古老苯教符号的玛尼石。这块石头穿越了清末的战乱、五十年代的集体化,以及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它所承载的,不是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口号,而是一套关于“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敬畏脚下的土地”的道德与生存准则。 全书旨在通过扎西次仁家族的故事,展现生活在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其内在的适应性、韧性与文化的连续性,而非任何被预设的二元对立叙事。它是一曲对平凡而伟大的个体生命意志的颂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韩孝荣


  生于安徽省肥西县将军岭。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民族学硕士), 杜兰大学 (人类学硕士) 和夏威夷大学 (历史学博士) 。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夏威夷大学西瓦湖分校人文分部,美国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历史系,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和美国印地安纳州巴特勒大学历史与人类学系。现为岭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着有《中国思想中的农民:1900-1949》(Chinese Discourses on the Peasant, 1900-1949,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2005),《红神: 韦拔群和他领导的南中国的农民革命,1894-1932》(Red God: Wei Baqun and His Peasant Revolution in Southern China, 1894-1932,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14) 及多篇论文。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差异与共存中寻求解读** 翻阅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没有试图去消弭差异,而是强调在差异中寻找共存之道。作者深刻地洞察到,民族的独特性是宝贵的财富,而如何在这种独特性中建立连接,才是关键所在。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上民族冲突的分析,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而是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去剖析,让人看到了理解的可能。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虽然偶有摩擦,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相互理解与包容。作者的笔触,不带评判,而是充满一种对历史进程的尊重与观察。它让我们明白,民族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中发展、在互动中演变。每一次的交流,每一次的融合,都可能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这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关于“如何看”的引导,它教会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人与人、群与群之间的复杂关系。

评分

**书写在岁月褶皱里的回响** 这本书,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的是一整个时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脉络。初翻开,是被书名中“散论”二字所吸引,以为会是零散的片段,却不料是如此系统而深刻的梳理。作者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族群故事。读到“散论”二字,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台湾原住民阿美族人吟唱的古调,那旋律时而悠扬,时而沉重,仿佛承载着千百年的记忆。这本书让我反思,在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上,族群的融合与碰撞,是如何在细微之处塑造了今天的我们。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一些边缘族群的描写,它们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主流叙事之下,但作者却给予了它们应有的尊重与关注,让那些微弱的呼唤,得以被听见。这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更像是一盏引人深思的灯,照亮了那些我们或许从未在意过的角落。那些关于迁徙、关于融合、关于身份认同的论述,让我不禁联想到台湾社会多元文化的构成,虽然地域不同,但其中流淌的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评分

**一场关于“我们”的深刻对话** 这是一场关于“我们”的深刻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中国民族关系。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族群故事重新串联起来,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完整、也更加鲜活的中华民族图景。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不同族群的迁徙、融合与冲突,感受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处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回避矛盾,也不美化现实,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呈现了历史本来的面貌。这促使我反思,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有多少是源于客观的理解,又有多少是受到主观建构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于民族、对于国家的理解,也鼓励我们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探寻。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民族关系,就是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历史织锦中的斑斓色彩**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最快捷的方式便是深入其历史肌理,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扇绝佳的窗口。它并非以官方的史书口吻来论述,而是以一种更为贴近人性、贴近生活化的角度,去描绘中国各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交织、如何碰撞。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视角,也促使我去重新审视我曾接受过的历史教育。读到关于丝绸之路的篇章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看到驼队在风沙中前行,而不同族群的人们,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留下了彼此的印记。这让我想起台湾早期贸易港口的热闹景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于此,共同谱写着商业与文化的华章。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民族独特的服饰、某一种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这些细碎的点滴,汇聚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中国民族关系画卷,色彩斑斓,充满生命力。

评分

**思想的旅程:叩问中华的多重奏** 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多重奏的思想旅程。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深邃的思考,引导读者去探索民族认同的形成、民族文化的演变,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塑造。我喜欢书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强求你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通过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让你自己去建构理解的框架。读到关于文化融合的章节时,我脑海中闪过许多关于台湾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例子,无论是饮食、音乐,还是语言,都展现了这种“吸收”与“再创造”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并非在于单一的同质性,而在于其内部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作者的叙述,如同层层递进的乐章,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到微观的个体经历,层层剥开,展现出中华文明在民族融合方面的独特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