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为下一代留下「希望」 决定台湾未来的关键,有人说在两岸,有人说在颜色。然而,不管两岸距离远或近,颜色如何变换,都需要面对一个不可说的祕密:年金的破产。
年金问题,纠结历史,横跨三代,终将影响台湾尔后世世代代。本书将这个严肃问题用故事般的画面呈现,从其缘起、演进到妥协的过程,娓娓道来,诚实剖析!它可以是大学生的知识书、也可以是小市民的休闲书;它是学术殿堂必需讨论的重心,更是政治人物不可逃避的议题!
读者可从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蕴藏:有理性、有悲怜,有无奈、有感叹,有检讨、有策励;读者同时也能领略作者的广博务实:不仅切中问题的重点,亦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书清楚传达一个讯息,问题的核心已然挑明,剩下要面对的是:我们这一代需要多一点勇气,少一点私心,才能为台湾的下一代留下「希望」。
从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的热诚、善良与智慧!
新光金控风控长 储蓉
推荐序2 虽然危言,却不耸听! 既是学者也是专家
郝教授结缘,是十年前本人担任台北市社会局长,当时正规划推动「不动产逆向抵押」即俗称的「以房养老」,由于乃国内首创,由社会局对外招标进行研究,才知道国内有郝充仁这位优秀的学者。此后,我们互动较为频繁,发现他能够细心爬梳繁杂的行政实务,探索历史发展背后的脉络,堪称学者中少数的「专家」!
劳保风暴与财务危机
所谓「劳保会倒」乃二○一二年国庆前一日的报导所引发,当时我借调在行政院督导劳委会业务,年初时劳委会提出劳保条例修正条文,就感受到风雨欲来!当时的焦点在「政府负最后支付责任」是否入法?精确地说,应是政府对劳保基金的拨补计画是否完备?
那时,台湾刚经历了全球金融风暴与「八八水灾」,振兴经济当道,要政府拿出以百亿为单位的拨补,财主单位伤透脑筋,因为那不只是一年的量,而是每年,且须随着退休人口数的增加与寿命的延长持续加码填补。劳保年金化是好事,可以提供劳工退休后较好(相较于一次领退)的经济保障,何以才上路,就陷入财政困境呢?
这要追溯到劳保年金化的立法过程,当时正值二○○八年大选,朝野借机以照顾劳工为名加码。当时精算报告原为一.一%的给付率,可维持年财务平衡,没想到行政部门上调到一.三%,在立法院通过时已经是一.五五%!这就是郝教授在书中一再强调「制度设计」的问题,此外,他还指出保险费率偏低也是问题之一。
高龄化加速危机与世代紧张
在年金保险中,只要是确定给付制(DB制),即会让长寿者「赚很大」,因年金可以领到终老!然而,活得久是人类的进步结果,不是任何人的错,而且未来世代还会活更久!因此,制度需有因应高龄化的调整机制,否则财务危机迟早会来;偏偏台湾高龄化正加速中,十五年内会超过欧洲国家,四十年后追上日本!欧洲国家高龄化较早,一九九○年代普遍已进行改革,台湾却没有「借镜」,直到最近因庞大战后婴儿潮人口开始步入退休,大家才警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诸多问题中,「行业不平」最受瞩目,特别是领得相对较多的军公教,遭受严厉的批判,书中也特别举出「十八%」,其实乃因政治炒作而予污名,激发族群间的矛盾,年金改革之路更加难走。
一九七○年代前两岸军事对峙,当时还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并接着十大建设,高利率长达二十余年是因为政府需要资金。当时军公教薪资微薄,日子难过,其实多数人宁愿政府加薪还比较实在,毕竟他们曾经历可怕的通膨以及一元新台币兑换四万旧台币的时代。基于此,「十八%」真的图利当时的军公教吗?郝教授文中有生动的故事告诉读者。
之后台湾经济起飞、创造奇蹟,政府从一九八八年开始调薪,使得新一波军公教未经历前述苦难,却享受到空前也是绝后的退休待遇!一九九五年之后的军公教就没有那么幸运,已和十八%说拜拜了!书中指出即便同样是军公教,世代间的差异也相当之大。
以生动的故事来重塑历史,以专业意见提供改革方向
要找到一本书,能将台湾各类退休制度说清楚,包括其变革与问题,是相当困难的!郝教授的铺陈方式,我相当钦佩,书中创造虚拟人物与故事穿插在书中,重塑出各世代与族群的历史剪影!有时代的无奈,也有当前的焦虑。
当他描述一九九○年代选举造势场合,谢美云与张家安这对母子听到候选人开出那么多支票,张家安问妈,「钱从哪里来?」谢美云答以「政府啊!」张家安继续问,「那谁给政府钱呢?」光这句话就可带给人们最实在的思考!
郝教授抽丝剥茧将我国退休制度最重要的部分理出一条路,让读者跳出偏见来理解「不当设计」在时代中的理性;他并提出具体建议,不论是第一层採用瑞典NDC与缓冲基金的设立,以及第二层的职业退休金,都有学理与国外经验基础,和本人所推动的「当代结算制」有相当契合之处。
其实,改革最难之处,是改革的步骤与衔接机制,就算政府提出法案,立法院这最高民意机关,是担心这一刀下去会失血过多呢?还是应维护选民当前利益来避开这一刀?这不只是政治,也是各自解读的「责任」!那改革究竟该如何「软着路」呢?郝教授也有独特的见解。
这本《中国民国有限公司破产》,乍听之下虽然危言,却不耸听!就拿文中「谢念慈」所描绘年金破产后社会的情景,绝对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年金改革是「世纪大改革」,少了政治人物的觉醒,少了学术界的良知,或少了社会的理性,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 薛承泰
前言
十年都还不起的潜藏负债 如果把中华民国政府视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来看,这家公司将在不久之后宣告破产,因为它一年总税收不过才一.七兆,却有高达十八兆的潜藏债务等着偿还。
如果中华民国是一个人,他必须连续不吃不喝十年,才能还清这笔债务,但这是不可能的事,现在的政府没有能力还债,只好把问题都丢给下一代,等于现在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包含刚出生的婴儿在内,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了四七一万的债务。
为什么台湾政府会有这么多债务?全都是现行年金制度惹的祸!所谓年金制度,是政府为了照顾已无赚钱能力的退休老人,每个月、每季或每半年等固定时间发放退休金,让老人领有支付生活开销的收入。
然而立意良好的年金制度,却因为台湾人口结构面临人口老化与少子化的冲击,加上制度本身设计不良的关系,导致军公教退抚制度和劳工保险都有超过八兆的潜藏负债,等着在十二年内全数宣告破产。
最先会出问题的是军人退抚制度,预计在二○一八年破产,下一个则是教育人员退抚制度,将在二○二八年跟着倒下,公务人员退抚制度还可以多撑二年,二○三○才会发不出退休金,至于投保人数最多的劳工保险,也将在二○二七年宣告破产,在那之后,台湾将陷入老人生活难以为继的危机。
二○一四年,当年金制度精算报告案出炉,一一宣告以上年金制度的破产时间后,台湾社会陷入一阵恐慌,所有人都在担心未来领不到退休金,专家学者也唿吁政府必须正视年金破产问题。于是各方要求年金改革的声浪层出不穷,在媒体大幅报导的压力下,政府终于表态将进行年金改革计画。然而四年过去,年金改革方案却是毫无进展,破产问题依旧存在,甚至时间还在不断提前,但政府始终逃避问题,一直让改革方案卡在立法院里,任凭破产危机日渐扩大,社会也因此出现族群撕裂、纷争四起的现象。
军公教人员成为劳工朋友的眼中钉,认为他们退休金领得太多,动辄六、七万以上的月退俸,居然可以比退休前的薪水还高。更让劳工不满的是,军公教退休人员领的钱,绝大多数都是从他们缴交的税金而来的,于是「职业不平」成了要求年金改革的最大声浪。
再者,「世代不公」也是一大问题,不论是军公教或劳工的年轻人,都不满上一代可以缴得少、领得多,可是他们不但得缴交更多的保费,等到退休那天到来时,年金制度却可能早已破产,等于什么都拿不到。
上一代吃香喝辣,下一代却得承受苦果,台湾的年轻人薪水已经够少了,还得东扣西扣拿来供养退休老人,这让他们愈来愈觉得生活无望,彷彿再怎么努力也看不到未来,「贫穷世代」成了如今年轻人的专属名词。
如果年金制度不改革,职业不平和世代不公的情况将更严重,而且台湾政府的财务也会跟着受累,一年政府总预算不过两兆左右,当中却有至少三千亿以上属于退休金支出,严重排挤其他部门的预算,让台湾的前途更加黯淡无光。
为了挽救年金破产危机,也为了扭转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问题,我们不能再逃避下去,必须针对制度现状进行调整,让潜藏负债大幅降低,让破产时间无限后延,终至得以健康运作为止。
制度是人订出来的,必定跟当时的时空背景和人心想法有关,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台湾年金制度的由来,本书将以故事夹叙的方式进行,透过故事两位主人翁,分别代表劳工的谢建国,以及代表军公教人员的妹妹谢美云,借由他们的成长故事,进一步认识台湾的年金制度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走到即将破产的今天。
年金制度会爆出破产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结构改变」,台湾人口受到少子化与人口老化的影响,造成领取退休金的老人增加速度太快,但能够提供资金来源的年轻人却逐年减少,严重失衡导致年金制度难以持续。
第二个原因则是「制度设计不良」,不论是劳工或军公教退休金制度,都有过于宽松的给付条件,以及高过世界各国平均水准的金额,甚至在工作期间只要缴交少许保费,日后就能领取多达数十倍的退休金,当然会造成可观庞大的潜藏负债。
本书第一章《一切得从人口结构说起》,就是从台湾近七十年的社会脉动,以及人口结构的改变,浅谈政府为什么要制订年金制度。
台湾早期以农立国,照顾老年人口的责任落在家中孩子身上,由下一代扶养上一代的传统代代相传,使得早期老人无须烦恼晚年生活。但自从台湾经济面貌从农业转型成工商业,使得传统大家庭的结构产生变化,年轻人必须离开家乡到都市讨生活,于是年迈老者就乏人照顾,将陷入难以生存的困境。
政府适时出面担起责任,以年金制度代替年轻人的扶养照顾,借由固定发放的退休金,让老人无须担心生活开销的来源。过去,因为有一九四九年近两百万跨海来台的外省人,以及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战后婴儿潮,使得台湾拥有大量充沛的劳动人口,他们长期供应足够资金,让人数还不多的老人都能顺利取得退休金。
但是当战后婴儿潮开始步入退休年龄,人口结构就出现扭曲的变化了,领钱的老人变多,给钱的年轻人变少,年金制度逐渐产生入不敷出的压力,再加上台湾特殊的选举文化,让政党与候选人为了争取选票,不惜继续提升各项福利,虽然一时赢得了选举,却也将所有债务都留给下一代。债留子孙让下一代的日子变得辛苦难熬,职业不平与世代不公的反弹也在他们心中日渐发酵,已经步履阑珊甚至摇摇欲坠的年金制度,再不尽快加速改革脚步,不但会苦了日后退休的人,更将牺牲正在努力付出的年轻人。
如今,在媒体近年的大力宣导下,年金改革已开始凝聚社会共识,但要怎么改,又要从何改起,着实令多数人摸不着头绪。本书第二章《设计不良的年金制度》,就要深入分析军公教与劳工的退休金制度,让大家了解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哪里设计不良,才会导致政府欠下高达十八兆的潜藏负债。
为什么会有恶名昭彰的一八%存款优惠利息?军公教退抚制度为何会出现退休金领得比工作薪资还多的情况?劳保年金凭什么让世界各国劳工羡慕不已?劳退新制又为什么是唯一没有潜藏负债的退休金制度?
以上种种问题,都能在第二章得到解答,唯有每个人都了解制度的缺失与改革方向,我们才能进一步监督政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改革,让年金制度不会因为政治人物与政党攻防背后的利益算计,最后又沦为一场空谈,甚至是加快中华民国政府走向破产的速度。
第三章《全面改革年金制度》,直指政府不该只是单纯改革制度缺失,更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全面性解决「职业不平」与「世代不公」的问题。过去,由于军公教与政府之间有特殊的依存关系,从一九四九年以来就如同命运共同体,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因而军公教享有令劳工羡慕眼红的福利,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军公教的特殊性其实可以走入历史了。
未来的军公教,应该被视为三百六十五行的其中之三,与劳工站在同样的立足点上,都是领人薪水的受雇员工,退休条件应该要向劳工看齐,甚至全面性地取消军公教与劳工之间的差距,让大家都採用同样一套退休金制度。
为了避免世代间的不公平与剥夺感,现在还在工作的人必须得再多缴一些,同时未来还必须少领一点,才能减少年轻一代的沈重负担。同时,过去已经领取太多的既得利益者,也该在共体时艰、共赴国难的前提下,透过适当的制度方法,将部分收进口袋的退休金回馈于社会,才能达到世代公平的效果。
不只台湾,全世界的先进国家都面临人口老化与少子化的冲击,纷纷进行退休金制度的改革,像是瑞典、日本、德国或美国,在改革之后都有不错的效果,我们可以学习仿效他们的成功之处,为台湾量身订作适合的一套办法,做为可永续经营且无破产疑虑的年金制度。
年金制度改革之后,所有人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未来可领的退休金势必变少,然而在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今日,每个人在退休之后,都可能有长达二十至三十年可活,这么长的时间,若只依赖政府所给的微薄退休金,日子将过得颇为辛苦,因此我们必须提早准备,透过投资理财或其他方式,帮自己多累积一点退休金。
第四章的《多替自己准备退休金》,便是鼓励大家透过投资股票或基金,让自己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依旧能靠过去累积的存款,借由钱滚钱的方式持续增加收入,让晚年生活可以过得好一点。
还有透过个人商业保险,或是信託养老、以房养老的新观念,为自己制造另一种年金收入,也是给退休生活多一层保障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更要有心理准备,退休后有可能还要再投入职场,像是现在的日本一般,有所谓的老人就业市场,为生活减轻更多经济上的负担。
每一个人都会老去,都将面临失去赚钱能力的一天,所以大家都该关心了解台湾的年金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不仅是为了日后的自己着想,也是为了让台湾能摆脱现今的困境,彻底从财政破产的危机中平安度过。
如果我们都冷漠看待,觉得事不关己,认为一切交给政府负责就好,那么一旦政府继续任由制度摆烂下去,最后受害的肯定是我们每一个人,近年颇受国际注目的希腊悲剧,恐怕将在台湾上演。
我们,真的想成为悲剧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