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加哥街头、卡朋黑帮、监狱、各地贫民窟及底层社区打滚五十余年,
运用高超技巧组织群众的战术大师阿林斯基,直探人心深处的反叛之作。
「马基维利的《君主论》是写给有权有势者,教他们如何掌握权力。《叛道》则是写给一无所有者,教他们如何夺取权力。」——阿林斯基 ★《时代》杂志(Times)曾赞誉:「阿林斯基的理念正在改变美国的民主。」如今,这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也将挑战我们对现实政治的认定,鼓舞我们以积极行动拓展民主社会的理想境界。
《叛道》是美国社区组织之父、社会运动战术大师阿林斯基的经典之作。阿林斯基出身芝加哥贫民窟,从小在街头打滚,曾深入黑帮与监狱做研究,这些经历使他熟谙人性,行事不受各种道德教条所束缚。1930年代晚期,他进入作家辛克莱(Upton Sinclair)笔下宛如地狱般的「屠场」芝加哥后院区,开始投身社区组织工作,此后一生皆致力于组织穷人和无权者。
阿林斯基认为,虽然20世纪的美国社会处处充满压迫,但仍拥有相对自由能够进行体制改革,比起会将人民吓跑的「烧毁体制」口号,民主改革才是务实的做法。他深信只要人民拥有选择的权力,大多时候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相信人民并非浪漫的迷思,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没有改变恶劣处境的力量,因而放弃思考与行动。要想改变社会,就必须让人们拥有权力,而权力正来自于组织。
在与有权有势者战斗的过程中,阿林斯基逐渐发现,光是组织一无所有者永远都无法达成必要的变革,为了取得胜利,必须让中产阶级也成为盟友。然而,究竟要如何说服中产阶级加入这场战斗?深谙人心的阿林斯基认为,在权力政治的竞技场中,人们是由自利所驱动,道德不过只是为了便宜行事的漂亮修辞, 与其高举道德原则要求人们起身战斗,倒不如诉诸「自利」,让人们彻底明了,身处社会中的个人永远不可能独自获得幸福。
阿林斯基在本书中对各式「道德家」与「不行动者」提出尖锐且深刻的批评,他撕破道貌岸然者的假面具,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逼迫读者直面腐败且血腥的人生竞技场。同时,他也提出许多充满想像力与洞见的组织心法,以及各种怪诞诡谲奸诈巧妙的绝不正统运动战术,教导组织者如何对体制发动有效攻击。
《叛道》是阿林斯基写给世上一无所有者的深情之书,教导组织者如何借由行动、说服及沟通让人民明白,组织将会赋予他们改变自身处境的力量,从而鼓励人们起身奋战,用自己的力量夺回自由与尊严。他始终深信,给予人们充分参与并解决自身问题的基本权利,才是真正尊重人性的尊严。
本书特色 ★基进基到底、叛民叛到顶,基进尺度吓坏美国保守派、让道德家彻底抓狂的煽动家阿林斯基的经典之作! 阿林斯基︰「这么说吧,如果有来生,那么我的想法就是,我绝对会选择下地狱。」
《花花公子》杂志︰「为什么?」
阿林斯基︰「地狱对我来说就是天堂。我一生都和一无所有者在一起。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是一无所有者,你就是缺钱。如果你是个地狱里的一无所有者,你就是缺少美德。一旦我进入地狱,我就会开始组织那里的一无所有者。」
《花花公子》杂志︰「为什么是一无所有者?」
阿林斯基︰「他们就是我这种人。」
★美国总统欧巴马、前任国务卿希拉蕊皆深受阿林斯基影响。 阿林斯基的弟子凯尔曼(Gerald Kellman)1985年招募欧巴马到芝加哥南区做了三年的组织工作。欧巴马对于权力、社区组织、民主的观点与阿林斯基高度一致,他也将阿林斯基的组织心法、抗争策略与运动战术运用于选战和就任后的各式政策上,欧巴马在2008年选战中着名的「改变」(change)与「希望」(hope)口号深具阿林斯基色彩。
希拉蕊的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毕业论文以阿林斯基为主题(此篇论文在柯林顿就任总统期间被封存了整整八年)。1969年阿林斯基曾提供希拉蕊工业区基金会(IAF)的工作机会,虽然希拉蕊后来拒绝了这份工作,选择就读法学院,但阿林斯基的思想仍对希拉蕊有深刻影响,希拉蕊的实用主义路线和巧实力(smart power)外交政策都有阿林斯基的影子。美国记者布罗克(David Brock)曾在传记中称希拉蕊为「阿林斯基的女儿」。
★美国保守派在选战期间对欧巴马和阿林斯基的关系大做文章,但许多保守派私下也折服于阿林斯基的战术。 保守派部落客︰「巴拉克.海珊.欧巴马应该改名叫巴拉克.海珊.阿林斯基。」
保守派部落客︰「如果欧巴马宣誓就职时左手稳稳地放在阿林斯基圣经《叛道》上,我一点也不意外。」
美国保守派作家William Buckley︰「〔阿林斯基〕几近于组织天才。」
FreedomWorks(茶党的发起组织之一)发言人Adam Brandon︰「要进行草根组织时,阿林斯基的战术极其有用。」
★阿林斯基流怪诞诡谲绝不正统战术,教导一无所有者如何从有权有势者手里夺取权力! 1.权力不仅是你有什么,还是对手以为你有什么。
2.永远不要超出你群众的经验范围。
3.尽可能超出对手的经验范围。
4.逼迫对手遵照他们自己订的规则行事。
5.嘲弄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
6.好的战术是你的群众喜欢的战术。
7.拖延太久的战术会变成累赘。
8.不停施压。
9.威胁採取行动通常比行动本身更吓人。
10.战术的重要前提是发展可向对手持续施压的行动。
11.如果你对一个负面情况施压够勐够深,它将转变成另一面。
12.成功进击的代价是具建设性的替代方案。
13.挑选目标、锁定它、将它人格化,以及使它两极化。
基进推荐 ◎邱花妹、林晖钧、林飞帆、苗博雅、洪慈庸、徐世荣、张胜涵、刘华真、顾玉玲
「社会改革靠的从来不只是满腔热血,如何赋予弱势人民权力与能力,组织人民对抗强权以促成改变,始终是艰鉅的挑战。阿林斯基这本《叛道》总结了美国社区与工会运动的组织知识、经验与战术,为有志投身社会改革的基进青年、热血公民,提供了有力的行动视野。」——邱花妹(中山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地球公民基金会董事)
「《叛道》充满了一位前辈从实践得来的智慧,以及对后继工作者无限的疼惜。相信此书中文版的出版,必定可以带给台湾的年轻组织工作者许多启发,让他们少走很多冤枉路。只要社会还存着不公平、不正义,《叛道》一书就永远有存在的意义。」——林晖钧(小提琴手、翻译工作者)
「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基进分子,但我已经踏上叛道。悲剧来得突然,命运无比真实,个人的小确幸,总有机率被体制摧毁,而我就是那个千万分之一。于是,我离开权势者的连篇谎言,离开习以为常的蛮不在乎,迈开改变体制的步履。这本小册子,是无权无势者的生存指南,也是提醒所有社会大众的警世箴言,诚挚推荐给大家。」——洪慈庸
「《叛道》中文版于此时出版,或许可以视为某种回到原点的尝试。这本书希望邀请所有仍然对社会运动有所关怀的朋友,不管是希望或失望、相信或怀疑、期待或不安,都能够借由阅读本书一起来重新思考,社会运动如何可能?」——张胜涵(《鲁蛇之春》作者)
「阿林斯基说,作为一个组织者,他从世界真实所在之处着手。《叛道》作为『运动现场』书系的第四本书,就如同之前的三位兄弟姊妹一般,不耽溺于理论与空想,而是针对现实的经验探究。《叛道》引介的是台湾之外的其他『运动现场』,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希望本书能为社会运动与组织者的跨国交流,打开一扇小小的窗户。」——刘华真(台大社会系副教授)
历史的幽暗角落:探寻“叛道”思想的现代回响 引言:被遗忘的边缘声音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那些挑战既有秩序、质疑既定真理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喧嚣之下。它们如同深埋于历史地层中的化石,沉默而坚韧地记录着人类社会结构从未休止的张力与变动。本书并非聚焦于政治或军事上的“叛道”行为,而是深入剖析一种植根于思想深处的、对既有认知框架的根本性颠覆——“叛道”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及其对当代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考察的“叛道”,指向的并非单纯的叛逆,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旨在瓦解既有权力结构合法性基础的哲学与社会批判。这种力量,它不在庙堂之上,不登主流讲坛,却在不经意间,通过文化、艺术、科学乃至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 第一部:启蒙的阴影与理性的困境 本书的开篇,将视线投向了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理性被高举为人类解放的旗帜,但我们发现,正是理性自身内部的逻辑悖论,孕育出了最早期的“叛道”思想。 1.1 知识的僭越与“异端”的诞生: 早期科学革命的进步,挑战了神学和传统权威。然而,一旦科学的方法论被确立,它本身也成为了新的教条。本书将详细分析,当某些思想家开始质疑科学自身的局限性,甚至挑战“客观真理”的概念时,他们是如何被视为对新秩序的“叛徒”。我们追溯了培根、笛卡尔晚期思想的某些未被充分讨论的侧面,探讨他们对人类认知边界的焦虑如何转化为对知识霸权的批判。 1.2 卢梭的悖论:从自然人到社会契约的断裂: 卢梭的理论为现代政治奠定了基石,但其内部固有的“公意”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持续的张力。我们将探讨,那些认为任何社会契约都必然导向压迫的激进思想家,是如何从卢梭的文本中汲取“叛道”的养分,他们如何构建出一种拒绝被任何集体意志所定义的个体主体性。 1.3 康德的形而上学边缘: 即使是哲学的巅峰——康德的批判哲学,也留下了未被完全填补的空隙。本书细致考察了康德对“物自体”的不可知论,以及部分后康德主义者如何利用这一“不可知”地带,构建起一套彻底怀疑经验世界可靠性的知识体系,这为后来的虚无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 第二部:工业化时代的结构性异化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更彻底重塑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和价值的感知。在巨大的工厂和城市化进程中,“叛道”思想开始从哲学思辨转向对社会结构的直接干预。 2.1 马克思的“幽灵”与异化的深入: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挑战资本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本书关注的并非主流的共产主义运动,而是那些在马克思框架内,认为即使是无产阶级专政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压迫力量的思想流派。我们分析了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对国家权力的极端警惕,他们认为革命的目标不是夺取国家机器,而是彻底消解国家本身,这种对一切集中化权力的不信任,是典型的“叛道”情结。 2.2 尼采与“上帝已死”后的权力重估: 尼采对西方道德体系的彻底颠覆,是本世纪最深刻的“叛道”事件之一。我们着重研究了“权力意志”是如何被误读、被挪用,以及在那些拒绝接受任何既定道德律令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何催生出一种彻底的价值重估运动。这不仅仅是反传统,更是对传统意义上“善”与“恶”概念的系统性摧毁。 2.3 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焦虑: 随着城市成为现代生活的核心,陌生成为常态。本书探讨了波德莱尔等人的都市观察,他们如何通过对现代都市中疏离感、偶然性、以及“颓废”美学的描绘,揭示了现代社会在物质丰裕下精神的贫瘠。这种对集体精神生活的拒绝,是文化层面上对主流社会整合能力的“叛道”。 --- 第三部:二十世纪的碎片化与身份的重构 进入二十和二十一世纪,“叛道”思想不再以统一的哲学体系出现,而是表现为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对边缘化身份的肯定。 3.1 达达主义与反艺术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使得对“文明”和“进步”的信心彻底崩溃。达达主义者通过荒诞、随机和故意的“无意义”创作,直接攻击了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资产阶级的品味。这种对一切既定美学标准的公开嘲弄,是文化领域中最彻底的“叛道”实践之一。 3.2 结构主义的倒塌与后现代的转向: 本书详细分析了福柯、德里达等思想家如何通过对语言、知识和权力关系的解构,动摇了人们对“稳定意义”的信仰。当真理不再是客观的发现,而是权力的产物时,所有声称代表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都成为了被审视和挑战的对象。这种对结构本身进行“叛道式”拆解的做法,深刻影响了当代学术和政治光谱。 3.3 技术的双刃剑与信息时代的“叛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权威机构(媒体、政府、学术界)的话语垄断被打破。然而,新的“叛道”形式也随之出现:从地下黑客文化对数字主权的挑战,到各种加密社区对传统金融和国家监控体系的规避,这些活动体现了对“可见的秩序”持续性的不信任和逃逸。 --- 结论:永恒的张力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并非提供一套新的行动纲领,而是强调“叛道”思想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张力而存在。每一次主流社会结构趋于僵化和封闭时,总会有声音从边缘浮现,质疑其合法性,要求进行痛苦但必要的重估。 “叛道”力量的价值在于其持续的批判性,它迫使既得利益者和思想主导者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这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那些被标记为“激进”、“危险”或“边缘”的声音,往往是社会自我清洁和演化的重要驱动力。理解这些“叛道”思想的幽暗回响,是理解我们当下世界如何被重塑的关键所在。我们不是要赞美混乱,而是要认识到,没有这种持续的挑战,进步将无从谈起。这种对既定秩序的质疑,是人类心智摆脱惰性的不懈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