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专利案例研析(二)

大陆专利案例研析(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专利案例
  • 大陆专利
  • 知识产权
  • 法律
  • 实务
  • 诉讼
  • 侵权
  • 审查
  • 技术
  • 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陆挟其广大的市场及丰沛资源,早已成为全球经济成长的引擎,亦乃各国企业进行智财权布局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其中专利产业是最高速发展的领域,截至2014年底,大陆专利案量已连续5年以2位数的成长率快速增加,件数及成长率雄踞全球第一。另一方面,为了建构更完善的智财保护体系与强化保护意识,大陆亦在2014年起陆续于北京、上海、广州设立实行跨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法院。
  
  面对如此高速发展与剧烈变化的产业现况,大陆在专利领域的司法实践成为台湾企业所必须了解的时事脉动。爰此,台湾专利师公会顺应时势发展,选择大陆专利代表性案例由15位精通两岸事务的专利师分别执笔评析,每篇文章从不同面向呈现出大陆专利产业快速变化的样貌,希冀各篇评析中作者所呈现的思考对话,能够提供读者专利策略或创新的灵感。
创新驱动的法律实践:知识产权前沿与应对策略 深度解析与实务指南 本书聚焦于当前知识产权领域,特别是专利实践中的核心议题与最新发展,为法律专业人士、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以及科研机构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务操作性的参考指南。我们摒弃对既有案例的重复性梳理,转而深入探讨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但对未来竞争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法律前沿问题。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章节,每一章都围绕一个当前行业热点或法律难点展开,力求以最贴近商业实战的角度,解析复杂的法律逻辑与裁判思路。 --- 第一章:人工智能与算法保护的法律边界重构 核心议题: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和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现有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在界定“发明创造”主体和客体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不讨论基础的软件专利授权,而是集中探讨以下关键领域: 1. “黑箱”决策的审查标准: 当AI系统根据大数据自主生成优化方案或发现新材料时,如何进行充分公开和可实施性判断?我们将分析欧洲专利局(EPO)和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处理“AI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审查中的最新内部指引变化,以及其对我国审查实践的潜在影响。 2. 数据权属与训练集侵权: 探讨大规模语言模型(LLM)训练过程中,对现有受保护数据的抓取、使用是否构成间接侵权。重点剖析了“合理使用/公平交易”原则在数据密集型产业中的具体适用界限,并引入了国际上针对数据挖掘例外(Text and Data Mining Exceptions)的最新立法动态及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3. 模型架构的专利保护: 区分算法逻辑与工程实现之间的界限。如何通过撰写高质量的说明书,有效保护新颖的神经网络结构(如Transformer变体、新的注意力机制)的创新点,避免被简单地归类为数学方法或商业方法。 --- 第二章:高价值专利组合的构建与防御性布局 核心议题: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单纯的保护不足以应对挑战,企业必须建立起具有防御性和攻击性的专利组合策略。本章侧重于战略规划而非简单的专利申请流程。 1. “白地”挖掘与无效风险预判: 介绍如何通过技术路线图与法律风险地图的交叉分析,识别“专利荒漠”区域,从而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空白点布局策略。我们引入了基于“未来五年技术趋势”的专利池分析模型,指导企业在关键技术节点的早期布局。 2. 防御性专利组合的构建原则: 深入分析“专利防火墙”的构建逻辑,特别是针对特定竞争对手的技术路线进行“锁定”设计。内容涵盖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既能有效阻碍竞争对手,又能为自身许可谈判提供筹码的专利矩阵。 3. 反垄断视角下的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 探讨在5G/6G、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标准领域,SEP持有者如何平衡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义务与自身商业利益。着重分析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如英国、德国、中国法院)在确定“许可范围”和“合理费率”时所采用的不同计算方法论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 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境专利侵权认定与地域管辖 核心议题: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专利侵权行为的地域性认定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涉及跨国界的技术许可和产品销售环节。 1. 线上销售与属地管辖: 深入探讨在电商平台环境下,如何认定外国制造商的线上广告和订单接收行为是否构成中国法下的“实施”行为。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网络侵权地域管辖的最新倾向,特别关注跨境直播带货模式下的责任主体划分。 2. “制造地规则”的演变: 审视我国专利法中关于“制造”行为的司法解释,特别是针对在境外完成核心技术步骤,仅在国内进行简单组装或分销的情况。引入美国“减损规则”(Tobin v. Eli Lilly)等域外判例,以期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更宽广的视角。 3. 证据开示与境外证据的运用: 在跨境诉讼中,如何合法有效地获取境外竞争对手的生产工艺数据和财务信息。详述法院在处理涉及“商业秘密”与“证据交换”时的平衡点,以及各国在证据保全程序上的差异化要求。 --- 第四章:生物医药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秘密保护挑战 核心议题: 相比专利的公开性要求,生命科学和高能耗技术更依赖于商业秘密来维持长期竞争优势。本章专注于“秘密性”的维护与认定。 1. “组合秘密”的法律保护: 探讨在生物制药研发中,一系列看似公开的实验步骤、筛选参数和原料配比共同构成的“工艺流程”如何整体被认定为不可分割的商业秘密。分析“知道即是泄密”的认定难度。 2. 离职人员的竞业限制与秘密利用: 超越简单的合同条款分析,重点探讨在“知识密集型”岗位上,如何通过岗位描述、访问权限记录等量化证据,证明前雇员带走的知识是“具体、可识别”的秘密,而非泛泛的行业经验。引入对关键技术人员离职后“合理观察期”的法律界定探讨。 3.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混淆”与“搭便车”: 在技术秘密保护力度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混淆”和“搭便车”的条款,对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信息后进行低成本模仿的行为进行规制。 --- 第五章:专利无效程序与行政诉讼中的程序正义 核心议题: 专利无效宣告程序(无效审理)已成为企业应对专利诉讼的重要武器。本章聚焦于无效审理的程序效率与实体审查的公正性。 1. 无效宣告的“证据突袭”与补正机制: 分析无效宣告阶段,证据提交的截止时点与证据补正制度的司法实践。如何有效运用证据时效性规则,防止无效宣告方恶意拖延或在最后阶段引入颠覆性证据,从而维护专利权人的稳定预期。 2. 复审与行政诉讼的衔接: 探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委员会(CNIPA Re-examination and Invalidation Board)与法院在审查事实认定上的差异性与互补性。重点分析了法院对复审委在“创造性”判断中对现有技术证据的采纳程度的司法审查力度。 3. 临时禁令与无效程序的动态平衡: 在法院审理专利侵权诉讼的同时,无效宣告程序如何影响临时禁令的裁定。分析在专利权有效性存在重大争议时,法院在衡量“损害赔偿风险”与“创新保护”方面的考量因素。 --- 第六章:技术许可与转让的税务与合规风险管理 核心议题: 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实现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复杂的税务和国际合规问题。本章旨在弥合法律实务与财务监管之间的鸿沟。 1. 无形资产定价的挑战: 探讨在跨国许可交易中,如何根据OECD转让定价指南,合理确定许可费的公允价值,以应对各国税务机关对“不合理利润转移”的审查压力。特别分析了“有形资产贡献法”与“可比非受限交易法”在专利价值评估中的适用局限性。 2. 知识产权出资与股权激励的税务规划: 分析企业以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对外投资入股时,涉及的资产评估、税收递延等关键环节的最新政策解读。 3. “出口管制”背景下的技术转让限制: 审视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高新技术专利(如半导体、生物技术)的许可或转让可能触及的出口管制红线,以及企业在合同条款中需要预先设置的“终止和限制”条款,以规避潜在的国际制裁风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坤财 

  连邦国际专利商标事务所所长

彭国洋

  连邦法律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专利师、大陆专利代理人

林发立

  专利师公会两岸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万国法律事务所资深合伙律师

陈莞青

  万国法律事务所专利师、大陆专利代理人

吴宏亮

  德律国际专利商标法律事务所所长

林柳岑

  台一国际专利法律事务所专利师

陈瑞田

  宇州智慧财产权事务所所长

秦建谱

  连邦国际专利商标事务所合伙人
  台湾专利师、大陆专利代理人

谢祖松

  铭传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专利师

王耀华

  华鼎国际法律事务所专利师

杨文嘉

  理律法律事务所资深专利师

谢宗颖

  元亨法律事务所合伙人

刘伟立

  元亨法律事务所律师

黄章典

  理律法律事务所合伙人

何靖雯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智慧财产研究所硕士生

孙宝成

  理律法律事务所专利部顾问

图书目录

理事长序/蒋大中
序文/林发立
编者序/谢宗颖、谢祖松、陈莞青

.「职务发明」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申字第1486号民事裁定/3

.「职务发明」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1023号民事裁定/13

.「职务发明」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1148号民事裁定/19

.侵权产品制造者之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211号再审判决/25

.委託加工之情况下产品侵害专利权责任之判断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197号裁定/51

.「从属权利要求效力」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306号民事判决/67

.发明(新型)专利案申请专利范围的解释及侵权判断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提字第4号民事判决/81

.创造性判断标准之探讨
──(2011)知行字第19号判决/99

.论发明之创造性判断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2012)知行字第57号判决/109

.实用新型专利中创造性判断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2)知行字第15号判决/119

.创造性之辅助判断因素之探讨
──(2012)行提字第8号判决/127

.「要素省略的发明」之探讨
──(2012)知行字第8号裁定/141

.「相反技术启示」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提字第7号判决/151

.论中国大陆关于权利要求得到说明书的支持的判断
——最高人民法院(2012)知行第4号裁定/161

.「直接且毫无疑义可确定的技术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提字第25号行政判决/169

.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之追溯力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三终字第1号裁定/183

.权利要求技术特征划分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137号裁定/191

.大陆侵权判断标准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提字第3号判决/217

.权利要求解释之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监字第410号民事裁定/245

.专利民事争议案件之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之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三终字第1号裁定/253

.专利侵权案件中数被告住所地不同时之地域管辖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三终字第2号裁定/271

图书序言

理事长序
  
  近年来,两岸经贸往来密切,台湾厂商在中国大陆的专利布局关系着竞争力与永续发展,至为重要。专利是一门大学问,仅以单一专业视角无法窥见其全貌,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合作,才容易掌握其精髓。两岸虽然同文同种,专利制度也相类似,但是法律适用仍有其差异性,因此对于台湾的专利师而言,要理解大陆司法实务在专利领域的见解,有其必要性。专利师公会两岸事务委员会基于服务专利师会员,提升专利师会员对于大陆专利诉讼实务见解,自2013年起,邀请多位学有专精的专利师共同执笔出版《大陆专利案例研析》一书,获得许多的讨论与回响。
  
  本书延续《大陆专利案例研析》之模式,在两岸事务委员会多位专利师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能够付梓成书,实在是万分感谢。本书各执笔者依据其专业背景与多年累积经验,从理论与实务的视角切入研究近年大陆极受瞩目的专利案例,以个案判决评析的方式阐明大陆专利制度,并讨论分析两岸观点及因应策略,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大陆专利诉讼实务。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读者理解大陆专利法制的入门钥匙,更能作为通晓大陆专利诉讼实务运作的基础,十分难能可贵,希望业界可以借由阅读此书而获益。

中华民国专利师公会理事长
蒋大中  谨  识
2015年11月03日

序文
  
  重视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是两岸重大共同公约数之一,应该毫无疑问。
  
  中国大陆自80年代专利法公布,期间多次修订,既要接轨国际,也必须符合国内现势。其专利制度的发展,可以说是以飞快之速度在进行。一如其他各国,司法判决在釐清法制现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上,扮演了重要角色;2014年底,中国大陆陆续成立三所知识产权法院,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在日后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上,势将扮演更为吃重的角色。
  
  本公会看见此一重要趋势,率先于2013年,于蔡坤财理事长、李贵敏理事兼两岸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导之下,蒐罗中国大陆专利案例,完成《大陆专利案例研析》一书,发行后获得两岸产、官、学界回响甚多。
  
  基此,本委员会再度邀集有热忱且娴熟两岸专利事务之人士,再度以近年获得之中国大陆司法判决为题材,筛选对于相关业界具有参考价值者,再度完成本书,期望对于相关业界及人士,有所裨益。

中华民国专利师公会
两岸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林发立  谨识
2015年9月11日

编者序
  
  随着专利申请案件快速产生,大陆地区专利诉讼案件亦呈增加趋势,其各级法院的判决,虽未如英美法系法院有造法之传统特性,但因判决结果所致之拘束力涉及层面既深且广,已不容各界忽视。
  
  近代专利体系受美国法制引领,各国对其进行仿效后,彼此间又再进行调和,此已成近年来国际间共有之专利法制建构模式。而两岸文字相通,在专利法制上有相互观察的便利性,加以我台商在大陆地区有相当程度之经贸交集,尤应持续关注大陆专利案件之判决发展。缘此,专利师公会两岸事务委员会于2013年创刊《大陆专利案例解析》,嗣后持续蒐集相关判决,经优秀专利师撰文投稿及审查通过后,汇集出版此第二辑。
  
  此辑内容着重在近年大陆最高人民法院相关专利诉讼案件之裁判,值得关切。探讨议题例如:僱佣关系下,两岸必然面对之职务发明;侵权当事人如侵权产品制造者之认定,及侵权态样如委託加工情况下之侵权判断等;权利议题如申请专利范围的解释、说明书支持的判断、技术特征划分、从属权利要求效力、专利无效判断时直接且毫无疑义可确定的技术内容应当如何适用及专利权无效决定之追溯力等;甚至,民事诉讼程序上,如级别管辖与数被告住所地不同时之地域管辖等。另,基本要件议题往往是诉讼攻防之重点,本辑特将创造性判断标准予以多样探讨,如要素省略的发明、创造性之辅助判断因素,及相反技术启示等。
  
  由案件中可知,大陆地区专利实务见解确已朝多元侵权态样全面展开,其中所适用之概念或法理,与我方之认知互有异同之处,甚值得了解与掌握,本委员会特予整理,以飨读者。

法学博士、律师、专利师
谢宗颖
副教授、法学博士、专利师
谢祖松
专利师、大陆专利代理人
陈莞青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大陸專利案例研析(二)》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印象深刻!身為一名對智慧財產權充滿熱情的獨立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全面理解大陸專利體系的資源。大陸專利制度的發展日新月異,許多地方的實務操作和判例,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台灣的觀察者來說,總是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這本書,恰恰填補了這個空白。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每一個案例的分析都極具洞察力。書中對於「專利權的保護範圍」的界定,以及在面對各種「防禦性申請」和「非專利行為」時,如何運用專利策略進行有效反擊,都給了我全新的啟發。我特別注意到書中關於「專利無效宣告」的幾個案例,它們展示了大陸審查實務在認定「顯而易見性」時,是如何結合不同文獻的,以及申請人在面對無效宣告時,可以採取的各種救濟手段。這對於理解大陸專利申請的「生命週期」,以及如何為專利權提供更堅實的保護,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視角。總之,這本書不僅是專利從業人員的必備參考,對於任何想深入了解大陸專利實務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它讓我對大陸專利體系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评分

這本《大陸專利案例研析(二)》的內容,簡直是大陸專利實務的「操作手冊」!身為一個在台灣專利事務所工作多年的資深專利工程師,我每天都在跟各種專利打交道,但每次遇到跟大陸相關的案件,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大陸的專利法律、審查標準,跟台灣確實有不少差異,而且很多判例的細節,光看條文是很難理解的。這本書的出現,就像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陸專利的「眉角」。作者的解析非常有條理,不是簡單地把案例丟出來,而是會深入分析案件的背景、申請人的策略、審查員的思考邏輯,以及最終判決的關鍵點。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侵權判定」的幾個案例。在台灣,我們對侵權判定的標準,跟大陸其實有些微妙的差別。這本書透過實際的侵權案例,詳細說明了大陸在判斷「實質相同」和「簡易相同」時,會考慮哪些因素,以及如何通過權利要求的解釋來爭取有利的判定。我之前有一個客戶,在台灣的專利權很穩固,但在大陸市場卻面臨被模仿的困擾,看了這本書的相關解析後,我們對如何重新審視在大陸的權利要求,以及如何應對潛在的侵權行為,有了更明確的方向。這本書對於提升我們處理兩岸專利事務的能力,絕對有巨大的助益。

评分

這本《大陸專利案例研析(二)》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身為在台灣執業多年的專利代理人,平日裡接觸到的專利案件五花八門,但大陸的專利法規和實務判例,總感覺隔著一層紗,似懂非懂。這次有幸翻開這本書,如同撥雲見日,對於一些過去模糊的概念,瞬間清晰了許多。書中引用的案例,並非只是單純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案件的爭點、審查員的考量、以及最終的判決結果,並且點出了這些判決背後所蘊含的法理邏輯。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解析非常貼近實務,針對台灣專利從業人員可能遇到的盲點,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和應對策略。例如,書中關於「可專利性」的探討,就結合了大陸和台灣在判斷方法、步驟上的細微差異,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是相同的技術概念,在兩岸的審查標準下,也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結果。過去我可能會習慣性地將台灣的審查經驗套用到大陸,但這本書的出現,讓我意識到這種做法是多麼危險。書中對於「新穎性」和「進步性」的幾則案例解析,特別令我印象深刻,它們清晰地展示了大陸審查實務中,對於先前技術的檢索範圍、比對方式,以及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障礙,都有一套獨特的邏輯。這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堆疊,更是實戰經驗的濃縮,對於我未來在處理涉及大陸市場的專利申請,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

這本《大陸專利案例研析(二)》簡直是為我這種兩岸專利實務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業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在台灣處理專利案件,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一旦牽涉到中國大陸,那複雜的法律條文、多變的實務操作,常常讓我頭痛不已。而這本書,真的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燈塔。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法條堆砌,而是透過真實的案例,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大陸專利審查的現場。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較大的專利類型,例如軟體發明、生物技術等,都有深入的探討。台灣在這類領域的專利審查尺度,和大陸其實存在不少差異,過去我常常需要在兩邊之間來回摸索,浪費了不少時間。但透過這本書,我彷彿得到了「內線消息」,了解了大陸審查人員在審視這些創新技術時,會特別關注哪些環節,哪些論述方式更容易獲得認可,哪些風險需要提前規避。書中舉例的幾個關於「非顯而易見性」判斷的案例,就讓我學到了不少大陸在「組合發明」上的獨特考量。我之前遇到一個棘手的案件,就是關於一種組合式專利,在大陸申請時遇到了瓶頸,當時我還在糾結於如何說明其「進步性」,看了這本書的解析,才恍然大悟,原來關鍵在於如何清晰地界定各個元件的「協同效應」,而不是單純地羅列技術特徵。這本書的價值,真的遠超乎我的預期。

评分

坦白說,剛拿到《大陸專利案例研析(二)》這本書時,我還有點猶豫,畢竟「案例研析」聽起來可能比較學術,怕讀起來會比較枯燥。但我錯了!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充滿了「實戰感」,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他的獨門絕技毫不藏私地傳授給你。我是一名在台灣中小企業負責研發專利事務的成員,平常接觸的專利案件,常常需要在有限的資源下,快速評估技術的可專利性,並制定有效的專利布局策略。大陸市場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但其專利體系卻又充滿了未知。這本書透過精選的大陸專利案例,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其中蘊含的實務竅門。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對於「權利要求撰寫」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在台灣撰寫的權利要求,直接套用到大陸,可能會遇到不少問題。而這本書通過分析實際的侵權糾紛和審查爭議,揭示了在大陸撰寫權利要求時,應當如何精準地用詞,如何巧妙地界定保護範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我們的技術。其中關於「補正」和「修正」的幾個案例,更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在程序上,爭取更有利的結果。我過去就曾因為對大陸補正的規定不夠熟悉,錯失了一些挽救專利權的機會,這本書的出現,可說是及時雨,讓我對大陸專利的「攻防」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