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则非知不可的课程学概念

50则非知不可的课程学概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课程学
  • 教学设计
  • 学习理论
  • 教育心理学
  • 教学方法
  • 教育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学改革
  • 学习科学
  • 教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将国内外有关「课程学」的重要「课程概念」,系统归类整合为课程研究、课程设计、课程政策与课程改革、课程发展、课程实施与课程领导、课程评鑑等六大群组50个课程概念,依序分为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第一部分指出课程研究之课程概念及课程问题、课程研究类型、课程理论与课程学术探究、课程意义与课程现象、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画、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研究假设、课程结构的显着课程、潜在课程、悬缺课程。第二部分指出课程设计的意义、课程设计理论取向、课程目标、课程选择的规准及原理、课程组织的规准与要素、学科结构与螺旋课程、课程统整与统整课程。第三部分指出课程政策决定、课程实验与课程创新、课程变革与课程改革、「人的研究」MACOS的课程改革、1988年英国「国定课程」改革、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国民核心素养、课程差异性、课程落差、课程连贯。第四部分指出课程发展模式、目标模式 、历程模式、情境模式、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行动研究本位的课程发展。第五部分指出课程实施的意义与忠实观、相互调适观、行动落实观、「关注本位採用模式」、课程推广、校长课程领导与教务主任课程领导。第六部分指出课程评鑑的意义与范围、课程评鑑的目的与标准、目标本位评鑑、另类变通评鑑、学校本位课程评鑑。
  
  本书六大群组50个不知不可的课程概念,如同天空中50个闪烁星星组合而成的星座群组,可鼓励课程研究发展相关人员发挥课程想像针对个别概念进行探究,亦可针对其相互之间关系进行概念解构与重新建构,旨在提供学校教师与课程研究发展人员,作为进行课程发展与设计之参考,亦可提供关心教育改革的政府与民间相关人士,作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参考,更可提供各大学相关系所开设「课程发展与设计」、「课程改革」、「学校课程革新」等科目之教学用书。
穿越迷雾:探索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失落 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早期历程的深度洞察,聚焦于四大古文明的兴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深入探究尼罗河畔的法老帝国、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间的城邦联盟、印度河流域的神秘都市群,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王朝。我们摒弃对奇闻轶事的简单罗列,转而着眼于驱动这些伟大文明运转的核心机制——社会结构、政治哲学、经济基础以及精神信仰体系。 第一部分:河流的馈赠与初生的秩序 (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埃及) 在广袤的西亚平原上,苏美尔人如何从零散的村落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形态?本部分详细剖析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如何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权力的延伸与法律的载体。我们考察了乌尔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权尝试,以及阿卡德帝国如何首次实现了跨区域的统治,探讨了这些早期国家在水利工程、税收系统和神权政治上的创新。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尼罗河的周期性恩赐——古埃及。法老的“双重王冠”象征的不仅仅是统一,更是一种宇宙秩序(玛阿特)的维护者角色。书中深入分析了古王国金字塔建造背后的行政管理能力,探讨了中王国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地方势力的抬头,以及新王国时期,特别是阿肯那顿的宗教改革,如何挑战了既有的神权结构,尽管最终归于沉寂,却留下了对一神论思想的早期萌芽。我们关注了古埃及在数学、医学和历法上的实用主义发展,它们是如何紧密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生死观的构建。 第二部分:哲思的摇篮与轴心时代的酝酿 (印度河流域与古希腊的雏形) 印度河流域文明(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至今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其文字尚未被完全破译。然而,通过考古遗址,我们可以推断出一种高度规划、注重卫生的早期城市文明。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些城市惊人的标准化——砖块尺寸的统一、复杂排水系统的构建——暗示了一种非中央集权的、基于社群共识的治理模式,这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与王权并立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探讨了早期吠陀文化如何随着雅利安人的迁徙进入次大陆,并为后来的种姓制度奠定了文化基础。 当我们将视角转向爱琴海区域时,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的宏伟宫殿(如克诺索斯)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海上贸易力量的特征。其艺术风格的自由与和平性,与迈锡尼文明的军事化堡垒和“狮子门”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部分内容探讨了荷马史诗背后的历史残片,以及爱琴海文明如何作为希腊“轴心时代”前夜的思想与技术的缓冲地带。 第三部分:东方智慧的早期构建 (黄河与长江文明) 本书以详尽的篇幅考察了中国早期王朝——夏(考证研究)、商和西周的演变。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进入国家权力核心的窗口。我们详细解读了商代国家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祭祀体系,分析了“贞人”在政治决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青铜器铸造技术作为国家垄断的战略资源,如何巩固了王权的合法性。 西周的“封建”制度,即分封制,是早期政治思想的重大实验。本书着重分析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深层目的:将血缘关系与政治责任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统治网络。周朝提出的“天命观”,极大地塑造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政治伦理——君权神授,但同时接受“天命靡常”的制约。我们还关注了早期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模式以及井田制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四部分:文明的互动、继承与遗产 最后,本书超越了对单一文明的描绘,探讨了这些早期文明之间的互动。是贸易往来,还是征服战争?例如,波斯帝国的兴起如何部分借鉴了亚述的行政手段,并超越了它们,实现了更有效的区域整合。 我们不仅要问他们“做了什么”,更要问他们“留下了什么”: 法律的源头: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以眼还眼”到早期的习惯法,法律思想如何从神谕走向成文的社会契约雏形。 文字的生命力: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到字母系统的演变,它们如何影响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城市规划的哲学: 摩亨佐-达罗的网格布局与巴比伦的防御城墙,反映了不同社会对公共空间和安全的优先级排序。 通过对这些古代人类社会组织、思维模式和技术成就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揭示人类文明在诞生之初所经历的探索、成功与结构性脆弱,为理解当代社会的基础逻辑提供深邃的历史参照。它不是一本关于“英雄事迹”的合集,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第一次成功地组织起复杂社会体系的编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清田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曾任课程研究所所长与师资培育中心主任,国内外多份学术期刊编辑与论文审查委员,学位论文与口试审查委员。

  专长:
  以课程研究发展为主,专长行动研究、课程经营、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学历:
  台湾省立台南师专、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英国东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教育学院教育应用研究中心博士。

  重要经历:
  曾任国小教师、台湾省国民学校教师研习会社会科研究教师、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兼任讲师、国立暨南大学筹备处教务处研究助理、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参与教育部k-12课程纲要之研究规划、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改革规划、研拟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共同原则、教育部国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试办辅导小组委员、云林县、嘉义县市与台南县市课程改革谘询顾问。近年来并主持国家科学委员会委託进行《国民小学教务主任课程领导指标建构之研究》,以及国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整合型研究案《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K-12中小学课程纲要之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之研究》、《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

  荣誉:
  中华民国81年教育部国家公费留学考试,赴英攻读博士。
  荣获2007年第20届国立台南大学学术类杰出校友奖,2010、2012、2013、2014年国科会(科技部)奖励国立中正大学特殊优秀人才奖助。

图书目录

一、课程研究
1 课程研究之课程概念及课程问题
2 课程研究类型
3 课程理论与课程学术探究
4 课程意义与课程现象
5 课程即科目
6 课程即目标
7 课程即计画
8 课程即经验
9 课程即研究假设
10 课程结构的显着课程、潜在课程、悬缺课程

二、课程设计
11 课程设计的意义
12 精粹主义理论取向课程设计
13 经验主义理论取向课程设计
14 社会主义理论取向课程设计
15 科技主义理论取向课程设计
16 专业主义理论取向课程设计
17 重构主义理论取向课程设计
18 课程目标
19 课程选择的规准及原理
20 课程组织的规准与要素
21 课程组织的水平类型
22 课程组织的垂直结构
23 学科结构与螺旋课程
24 课程统整与统整课程

三、课程政策与课程改革
25 课程政策决定
26 课程实验与课程创新
27 课程变革与课程改革
28 「人的研究」(MACOS)的课程改革
29 1988年英国「国定课程」改革
30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
31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
32 国民核心素养
33 课程差异
34 课程落差   
35 课程连贯

四、课程发展
36 课程发展与课程发展模式
37 目标模式
38 历程模式
39 情境模式
40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
41 行动研究本位的课程发展

五、课程实施与课程领导
42 课程实施的意义与忠实观、相互调适观、行动落实观
43 课程实施的「关注本位採用模式」
44 课程推广
45 课程领导

六、课程评鑑
46 课程评鑑的意义与范围
47 课程评鑑的目的与标准
48 目标本位评鑑
49 另类变通评鑑
50 学校本位课程评鑑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50则非知不可的课程学概念》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我总觉得“课程学”这东西,听起来就离普通人有点远,大概是学校老师或者教育研究者才会看的。但是,我真的被这本书的内容给惊艳到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刻板印象。 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智慧。他并没有用很多生僻的术语,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比如“内隐学习”、“思维模型”等等,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还举了很多我日常生活中就能观察到的例子。我读到关于“知识内化”的那一部分,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能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而有些人只是死记硬背。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被动地接受信息,但这并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作者通过各种有趣的案例,说明了只有当我们主动去提问、去探索、去实践的时候,知识才能真正被吸收,才能产生意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也更加坚定了未来要采取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闲逛时,无意中发现了《50则非知不可的课程学概念》这本著作,它的封面设计很朴实,但当我随意翻开几页后,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件持续一生的事情,这本书恰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打开了通往更高效学习的大门。 作者在书中对于“支架式教学”的阐释,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而是强调了一种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支持体系。我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在学习新技能时,常常会因为缺乏引导而感到迷茫,这本书就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明白如何构建一个支持自己学习的环境。 而且,书中对“延迟满足”这一概念的探讨,也让我重新思考了长远目标和短期诱惑之间的平衡。它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学习原则。它让我对如何更聪明地学习,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成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评分

拿到《50则非知不可的课程学概念》这本实体书,第一眼就被它简洁的设计吸引了。封面没有花里胡哨的图,只有清晰的标题,让人觉得很专业。我一直对学习方法论很有兴趣,总想找到一些理论支撑,让我家的两个孩子在学习上能事半功倍。这本书就像及时雨,里面很多概念我之前接触过,但都是零散的,这本书把它系统化了,还给了非常多生动的解读。 举个例子,关于“间隔重复”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发现,孩子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每次考试前都要临时抱佛脚。这本书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遗忘曲线,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间隔来巩固记忆。它还提供了一些实操的方法,比如怎么设计复习计划,怎么利用一些小工具来辅助。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孩子们一起试试看。 另外,书中关于“元认知”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以前总觉得学习就是“学”本身,很少去想“我怎么学”这个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然后调整策略,这才是更高级的学习。它让我开始思考,该如何引导孩子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评分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50则非知不可的课程学概念》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读物,但翻开之后,就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独特,把各种概念分成一个个小章节,每个章节都很精炼,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但又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动机理论”的那部分。它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如何去激发和维持长久的学习动力。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需要自己找学习资料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以前总是在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读完之后,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是方法不对,而不是自己不行。 另外,书中提到的“认知负荷”理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同时处理太多信息,反而会什么都记不住。这让我意识到,在学习或者工作时,需要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认知资源,避免过度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学习的“内功心法”。

评分

啊,我最近刚入手一本很有趣的书,叫做《50则非知不可的课程学概念》。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内容非常贴近生活,而且是用很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的。这本书的作者真的很厉害,把那些我们可能在学校听过,但当时可能没太懂,或者觉得离我们很遥远的知识,都给串联起来了。 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学习曲线”的那一部分,以前总觉得学习新东西很痛苦,好像永远在原地打转,但这本书就用很浅显的比喻,说明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过程,还有怎么才能让这个曲线更平缓一些。它还讲到“心流”这个概念,说的是当你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情时,那种忘我的状态。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写东西或者玩游戏,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原来那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它还提供了很多实际的例子,像是怎么运用“刻意练习”来提升技能,还有“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时候遇到困难的反应。它提醒我,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不行,而是应该把它看作是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整体来说,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变成了一个很有趣、很有价值的探索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