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导读一
透过本书,我对「秩序」有新的理解 不必管ADHD是否存在,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注意力不足者除了吃药以外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
阅读这本书时,正好看到了一则104年12月12日联合报文教新闻的报导:部分师培学校将直接把教学实务能力纳入毕业门槛,板书写不好,可能毕不了业。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校长张新仁表示,该校必选要求学生通过试教,各系另订有指定项目,例如中文系学生须通过板书测验,板书字体写太丑、笔画不对,都无法通过测验。
新规定出来的背后,一定有其意义;尤其这规定是针对教师的养成,应该有其更重要的意义。当我正在思考这规定的意义时,看到本书亦提到写字和画画训练的重要性:
「文字是一种秩序、一种精密细致的秩序,是由字母、规则和意义组合而成的。」所以,心理学家贝格曼不仅认为写字是增进注意力最重要的练习之一,更指出:「如果文字书写掌控不好,那么中心秩序也会跟着崩溃。孩子将因此失去方向,而无法融入周遭的一切。」原来写字时,我们也在训练专心倾听;而倾听的同时,我们也在训练视觉记忆,因为我们是把储存在脑中的字母形状画出来。用手写字的训练效果,当然比用电脑打字更好。
正如贝格曼所说:「当练习文字笔划的同时,我们也在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一笔一划模仿着字形的时候,脑部各个区域也会一一被唤醒,以便进行各种不同的认知任务。当孩子用手写字时,他的脑海里也同时在描绘着笔划。」玩画图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专心一意的工作。例如,临摹佛家用来帮助冥想的对称曼荼罗图像,这样孩子会变得安静。透过寻找纸上迷宫出路、解图画谜题或解套式益智游戏等,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透过书中这样一段叙述,我恍然大悟,原来有些好习惯,在我学龄期无意间已经养成了。这些所谓的规律,不只是几点几分要做什么、要上床睡觉等侷限且单一的规定而已。
感谢这本书,让我能对非常有助于ADHD者的『秩序』一词,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当H花妈遇到AS孩子》作者/「帮助高功能自闭与亚斯伯格」部落格板主 花妈卓惠珠
中文版导读二
究竟是孩子没有注意力?还是大人的世界有问题? 孩子玩一个东西,常常玩到听不到爸妈跟他说话,这难道不能称为专心吗?只有在读书才能算是专心,其他都不能算是专心吗?其实,孩子天生都是很专心的,对于所有新奇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常常一专注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专心的不是孩子,反而是我们大人。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注意力」的时代,所有的事情都像走马灯般的快速流动,速度才是所有的一切:走路急、开车急、吃饭急,一切一切都很急。每天忙碌的像颗陀螺转呀转,完全慢不下来,但口头上却又一直跟孩子说:「要有耐心!」你不觉得很矛盾吗?
根据Youtube统计,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影片长度是三至四分钟,也就是说,如果影片超过十分钟,基本上就不太会有人看。你能想像二十年后,你去看一场电影,片头播完后,可能看不到十五分钟,影片就结束了吗?确实,这不是不可能,可能到时候我们连电影院都不用进去,而是直接在iPhone上下载,就可以看完一场电影了。随着知识、资讯更新愈来愈快,我们的生活步伐变得愈来愈急,而大家「注意力」的时间也就变得愈来愈短,却不自觉。
这些改变影响了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我们常常没完全看完孩子的举动,就急着去介入干预,并且急切的帮他贴上「标签」。我们常常将「你看看,你就是不听话……」挂在嘴边,但是却无法明白说出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耐心看他做到最后。孩子究竟想要做什么?或许当你耐心的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他真得非常有创意,而不是在捣蛋。
同时,我们也愈来愈少看书,但愈来愈常看网路文章,短短几百字就有清楚的结论,往往比厚厚的一本书更容易吸引人。但是,这些片段的资讯常会导致误解或冲突。因为篇幅的限制,往往只能撷取事情的部分内容来解释,虽说从这部分来看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若换另一部分来看,解释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仔细的深入探讨,变得愈来愈不重要;快速理解与片段资讯,反而成为最主要的。如何丢出一个议题去引起你的情绪波动、增加你的注意目光,变成最重要的事情。这些无疑的让孩子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时代变化下,孩子变得无法有「持续的注意力」,因为他已经习惯活在一个「没有注意力」的时代,只想要听到最后的「答案」。
「当一切都用快转的」,只要知道片头,了解结局就好了,过程变得一点也不重要,哪里会需要注意力呢?当孩子的学习已经变成「速成的仪式」过程,我们将知识浓缩成为一个一个片段,孩子负责的只是记忆,又哪里需要注意力呢?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关键,孩子不会听你如何说,而是看你如何做。所以,究竟是孩子不专心?还是我们成人的世界变化得太快?要改变的不只是孩子,我们大人更应该从自身生活开始改变。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之前,我们更要先放慢自己的脚步。当一切都变得急就章,又如何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病」,我们不要急着帮孩子贴上标签,孩子需要的是了解、是引导。在这个迷失「专注力」的时代里,孩子需要爸妈的协助,才能找回他的「专注力」!
敦南儿童专注力中心技术长 廖笙光
德文版导读 在德国,有一千万名父母和学童试图在教育体制的混乱中找出一条成功的路径。其间父母不断自问:我该让孩子满五岁就上学吗?上文理高中或是实技中学?如何才能有效的促进专注力、学习动机或是天分呢?我对孩子太严苛了吗?或是我对他要求不够呢?
借由《焦点-学校》(Focus-Schule)杂志,我们尝试回答这些迫切的问题。为了能够做正确的决定,父母需有牢固的基础资讯及有用的建议,正因为如此,我们决定以几个重要的观点为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论述。
能够专注于特定任务或学习内容上,是学业成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专注」做为《焦点-学校》书系的第一个主题,我们将陆续探讨「学习动机」与「记忆」。当这三项能力俱足——专心学习,并且有动机去做学校的课业,而且学习内容能储存得更久,将是对学生最根本、最有效的帮助,学生也能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学校生涯,进而展开就业准备。
我们希望借由这些书籍让父母了解,他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展现良好的学习成果?若是情况不如预期,问题出在哪里?父母和孩子能够共同做哪些训练?我们很荣幸邀请布朗斯外格大学的大脑与学习专家——马丁.克特教授担任本书系的学术顾问,他不仅是个优秀的专家,也是两个儿子的父亲,并且具有带领资优生的多年经验。
我们想提供的是启发,而非剧本般的指示,因为孩子的学习模式非常个人化,而只有做父母的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做什么、喜欢什么或厌恶什么。请你将阅读这系列有关学习力神奇现象的书,想像成一场紧张刺激、充满惊异的宇宙之旅。孩子所感知的一切都隐藏在脑神经细胞里,因此,家长若能更深入了解这复杂的结构是如何运作,以及孩子是如何学习英文、数学、历史、弹钢琴、网球等,那么也就更能理解孩子的学习困扰了。
《焦点-学校》编辑主任 佳比.米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