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儿童心理学
  • 正面管教
  • 家庭教育
  • 思维培养
  • 规则意识
  • 行为习惯
  • 教育方法
  • 成长心理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不可以?」

每一个问题背后的对话与反思,
都是启发孩子「思辨力」的必要之路。

跳脱框架思考,奠定前进世界的重要先机!

  当孩子不再受限于标准答案,才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在家里、在学校、在生活周遭、在电视里看到的……
  现在被禁止的事,
  是孩子未来要独立面对的事!

  妈妈,到底为什么不可以?(「原则」观念的深耕)
  为什么大人可以,我不行?(「负责」的真正意义)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错的吗?(「禁止」背后的权力思考)
  老师没说「不行」的事,就可以做吗?(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
  可不可以请假出去玩?(透过思考,学习判断)
  对不起之后,一定要没关系吗?(同理心的最佳实境课)
  为什么熘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对与错之间,培养思考弹性)
  公园里,哪些事不能做?(公共空间展现的人性关怀)
  妈妈,「大家」在哪里?(自我保护不等于自私)
  为什么我不能养猫?(尊重生命的多元价值)

  禁止,是最简单的规范方法,一句「不可以」,直接帮大人省下不少麻烦。但进一步想,这些被禁止的事都「真的不可以」吗?

  面对孩子的天真疑问,身为沟通专家的罗怡君巧妙运用生活对话,激发孩子对于框架规则的灵活反思,教给孩子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深度及广度,从小开始,深耕与世界接轨的智慧和实力。

  如果愿意借由与孩子对谈,启发小孩的思辨能力,那每一件被禁止的事背后,都是一个思考的最佳起点。

名人推荐

  ★【专文推荐】幸佳慧(《用绘本跟孩子谈重要的事》作者)

  ★【强力推荐】许芯玮(社团法人台湾童心创意行动协会理事长).番红花(作家).黄哲斌(文字工作者).黄益中(《思辨》作者)(依姓名笔划序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深度阐述其核心理念和实用价值,同时避免提及原书内容,并力求语言自然流畅: --- 书籍名称: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 图书简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以”这三个字,似乎是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无论是公共场合的喧哗,对陌生人的好奇接触,还是对规则界限的不断试探,父母和教育者们总会第一时间亮出“禁止”的牌子,期望以此来确保孩子的安全、秩序和良好品行。然而,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可以这样做”时,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些看似必要的限制,究竟带给孩子的是真正的成长,还是仅仅让他们学会了服从和压抑?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放任自由”的育儿指南,更不是鼓励打破一切规则的宣言。恰恰相反,它深刻探讨了“限制”与“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旨在为所有关心孩子心智发展的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禁止”不应是教育的终点,而应是深度思考的起点。 重新定义“不可以”的价值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不可以”视为一种权威的宣告,目的是让孩子快速停止不当行为。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指令,往往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来看却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和判断力。他们学会了在监督下遵守规则,一旦失去外部约束,就可能重蹈覆辙。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每一个“不可以”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需要被理解、被消化的复杂情境或潜在风险。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孩子机械地避开这些“禁止区”,而是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这些禁令背后的逻辑、原因以及潜在的后果。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恰恰是从面对限制和挑战开始萌芽的。当孩子被告知“不可以摸那个插座”,他的大脑里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可以?”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回答“因为危险”,那么思考就停止了。但如果引导他去思考:“如果我摸了会怎么样?”,“有没有其他安全的方式来满足我的好奇心?”——这时,“不可以”就演变成了一堂关于物理安全、风险评估和替代方案选择的生动课程。 从“服从”到“理解”的思维跃迁 本书细致地剖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指出在不同年龄段,孩子对“禁止”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对于蹒跚学步的幼儿而言,一个清晰、坚定的“不行”,配合适当的替代性行为引导,是建立安全边界的有效方式。但对于学龄前及更高年龄段的孩子,仅仅依靠“因为我说了算”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被纳入到决策和理解的过程中来。 书中探讨了如何将“禁止”转化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例如,面对孩子在社交场合的冲突行为,家长与其直接斥责“你不可以打人”,不如引导他们回顾事件发生的脉络:“你当时感到非常生气,对吗?但是,除了用手推开别人,我们还有哪些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愤怒和界限?”这种方式,将一个黑白分明的“禁令”,转化成了对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规则的深入探讨。 构建内在的道德指南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一套独立、稳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使其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套准则并非通过恐惧或惩罚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对“为什么”的反复追问和深刻理解。 本书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工具和案例,教导父母如何识别那些真正意义上“需要严格禁止”的高风险行为(如危及生命安全),以及那些可以被视为“探索性限制”的行为(如暂时不被允许的晚归、不恰当的言辞)。对于后者,重点在于引导孩子理解这些限制背后的社会契约、对他人的尊重,以及长期行为模式的养成。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我不能做某事”,更是“我知道我为什么不能做,以及如果我做了,可能带来什么后果,以及是否有更优的替代方案。”这培养出的是一种内在的、具有弹性的道德判断力。 打破“完美父母”的焦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们常常被各种“育儿圣经”所困扰,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就会“毁了”孩子。本书旨在减轻这种焦虑。它坦诚地指出,教育是一个充满试错和反思的过程。我们自己的“不可以”有时也可能过于武断或情绪化。 因此,本书也鼓励家长进行自我反思:我的“禁止”是基于对孩子安全的真正考量,还是源于我自己的焦虑、懒惰或社会压力?通过审视我们自己对规则的态度,我们才能更诚实、更有效率地引导孩子。 最终,《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不是要解放孩子去触碰一切危险,而是要解放我们的教育思维,将每一个“不可以”视为一次宝贵的思维训练机会。它倡导的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尊重孩子心智发展的教育哲学,让孩子在清晰的界限内,学会如何独立、负责任地思考和选择,从而为他们未来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希望培养出具有深度思辨能力和强大内心力量的孩子的家长们的必读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怡君  


  曾任职于奥美公关、三立电视及美商3M台湾子公司,扮演行销公关、媒体企划与企业沟通之角色。

  目前则在职场之外,陪伴念小学的女儿「妹妹」,学习探索自我、与群体沟通。

  喜欢说话,胜于写字;喜欢冒险,多过安定。

  比孩子还喜欢问「为什么」,尤其针对那些被社会、被学校、被大家习惯禁止的事;比以往更关心社会时事,认为只有「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快乐。

  她成立FB粉丝团「孩子教我们的事」,记录下与孩子之间互相挑战的思辨对话,入选亲子天下严选部落客,并长期撰写「UDN鸣人堂」专栏。

  2015年6月,因应社会事件成立了部落格「爱的生存游戏」,针对孩童安全,进行情境式对话与讨论,期待以赋予孩子更多能力,解除任何以爱为名的禁令。

  着有《刺猬妈妈与穿山甲女儿的思辨对话》。

  ●【FB粉丝团】孩子教我们的事:www.facebook.com/KayandAmber
  ●【部落格】爱的生存游戏:lovelifegame.blogspot.tw
  ●【亲子天下严选部落客】罗怡君: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list/Kaylo
  ●【UDN鸣人堂】WaCow: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212

图书目录

008 推荐序/大事小事,都是教养「人」的事/幸佳慧(《用绘本跟孩子谈重要的事》作者)
012 自序/社会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

Part 1 在家里,还有关于自己的事
024 可不可以请假出去玩?(透过思考,学习判断)
033 可不可以帮我买半票?(独立,从八块钱开始)
039 可不可以不当志工妈妈?(正面迎向情绪挫折)
047 一定要这样处罚我吗?(养成自主管理的能力)
053 为什么大人可以,我不行?(「负责」的真正意义)
060 可不可以不告诉爸妈?(成长从拥有祕密开始)
066 可不可以「谈恋爱」?(感情的三堂入门课)

Part 2 在学校发生的事
074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错的吗?(「禁止」背后的权力思考)
081 老师没说「不行」的事,就可以做吗?(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
087 我们该向模范生学习什么?(公民行为的初尝试)
094 「对不起」之后,一定要「没关系」吗?(同理心的最佳实境课)
100 作弊没被抓到,还算作弊吗?(正确价值观比考高分重要)
106 一定要「分享」吗?(从生活小事学体贴)
115 他不带卫生纸,都用我的怎么办?(人际关系的应变和表达)
121 我们不想跟他玩,就是霸凌吗?(认同自己,拥有自信)
131 为什么他的外婆家在越南?(建立国际观,从身边开始)

Part 3 在生活周遭的事
138 妈妈,到底为什么不可以?(「原则」观念的深耕)
146 公园里的秋千,一个人可以盪多久?(沟通力与协调力,由此奠定)
153 为什么熘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对与错之间,培养思考弹性) 160 为什么她不要我送的棒棒糖?(进行真正的双向交流)
167 我不想让别人难过,要怎么说「不」?(学会拒绝的艺术)
173 博爱座就不能给其他人坐吗?(爱心的真谛)
181 为什么有些老板不欢迎小孩?(环境传递给孩子的重要讯息)
190 公园里,哪些事不能做?(公共空间展现的人性关怀)
199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领会生命的多元面向)

Part 4 在电视里看到的事
208 妈妈,「大家」在哪里?(自我保护不等于自私) 215 为什么我不能养猫?(尊重生命的多元价值)
222 动物园是谁的快乐天堂?(思考动物园的存废争议)
232 我们要选出什么样的「好人」?(民主的第一课)
240 他花了两百万,只为挣一个发声权?(理解他人的生命故事)
245 为什么中华队不带着我们的国旗?(从国家之间的「交朋友」看世界)
252 二二八为什么要放假?(提升道德勇气和选择的智慧)
259 三一八学运教了我们什么?(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Part 5 这些应该被鼓励的事
264 儿童节,请让孩子当主角(让孩子感受尊重和信任)
269 他做得真的比我好!(客观地欣赏、赞美别人)
274 性别友善厕所之必要(尊重每个人的性向自由)
281 一个人的力量很大(责任感,从「有感生活」开始)
287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生活里的每个选择都深具意义)
293 我们能改变所有人吗?(肯定自我价值,开展生命宽度)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大事小事,都是教养「人」的事


  我曾听一个母亲说:「要是养小孩能像做蛋糕一样,照食谱上精确的度量与步骤做,就能保障制成的品质与效率,那会有更多人愿意当父母。」这话乍听使人莞尔,但其中的挖苦,却反应了当代台湾教养的困境,浸染了深深的感触。

  毕竟,在现今开放多元的社会结构中,孩子已没有过去因封闭塑造出的假象保护伞,社会变动之快,也非样样问题都是大人可以为之抵挡与代理的。事实上,成人也同在这场考场里备受考验,因为台湾过去僵化而单一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提供我们这几代成人有足够的能力与胆识,去应付当前全球繁多而迅速的变动。

  想想,我们现在每天一早打开报纸与新闻,整个世界的动态就直接冲着我们的精神状态与生活安危而来。面对命运共同体的种种考验,成人不免偶尔发出「以前的日子虽苦闷不自由,却比较简单……」此种怯懦的嗫嚅,我们又如何想像下一代在他们成为青壮年时,会面临怎样的压力与挑战呢?

  面对此等实情,我们更要体认,教育绝非仅止于校园里的专责,社会也非单一组织能给人民万全保障的。我们需要更全面性与前瞻性,且不分年龄与地域的公民教育网络,由家庭、学校、社区、公民社团分进合击地展开与合作,才能提供新世代更开阔的面相与更具弹性的动力。

  而有这样的体认,学龄前期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关键,因为那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习惯、能力与特质,包括他学习新事物的方式,与看待人际与社会运作等价值观和态度。简单说,那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独立思辨个体的地基底盘。

  有了这个底盘,孩子将来在教育体系遇到守旧的暗流与风浪时,不但不会被拖累,也能持稳前行。在离开校园进入瞬变的社会后,一个人保有持续的好奇心与柔韧的变异性,才是他生存的保障,在正面看待社会共承的问题之余,也能享受生命之美好。

  台湾目前有些教养改革者看到了上述问题,也想从根本处改变。《被禁止的事》作者怡君便是一例,她不高估自己,也不小看孩子,带着孩子观赏盛开的花,也翻开园里许多禁忌的石头,查看那些不被思索、青睐或鼓励探索的阴暗角落,仔细看待它们与这块苗圃的连带关系。

  怡君纪录自己养育孩子所遇到的实境与当时自己的应对,她不侷限于个体,时时把群体与大环境纳入,在实境之外补充不少后设的省思,有时深入,有时淡写,有时邀请读者一起想想。这种书写很是真诚,比起主观限定的答案,其实来得更宽阔,更能鼓励其他父母勇敢地越过禁止的黄线,试着探索。

  我们不得不承认,台湾因为一些过往历史埋下的冲突还没解开,正义也没完全转型,以至于父母对于一些重大议题习惯避免,久而久之,教养也就沦为简化的「机械性竞争」,而非「高贵人性的探索」。

  然而近年,台湾社会已共同经历许多重大事件:二二八平反、核能安全、三一八学运、性别平等、国族认同,种种大规模的运动与讨论已经推着它来到一个重要时刻,彷彿它也殷切等着更好的世代,欢迎它从囚蛹羽化成彩蝶,或等不及从铁鍊挣扎而出,成为一只畅游大洋里的海鲸。

  因此,对我来说,我虽然因时下沓杂的新挑战忧心,却也为下一刻即将到来的蜕变与自由而雀跃。好食谱的重点,不在于冰冷堆叠的数字,而在于它能让读者理解食材、烹调法之余,还能将饮食与健康、环境、文化种种一併考虑在内的人性温暖。而《被禁止的事》这样一本书,将小事大事都看成是我们教养人的事,何尝不是一本养出好公民的好食谱呢!

  怡君认真看待孩子每个回应,诚恳反思她自己的反应,这种态度尤其让我敬佩也感动。读后,我不禁在心中喊着:「如果每个教养者都这么认真,那么这社会肯定会好得──让很多人都想抢着当父母吧!」

  我们雀跃等待、认真活着,为了美丽的下一刻。

文◎幸佳慧(《用绘本跟孩子谈重要的事》作者)

自序

社会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


  因为你,我决定成为全世界最自私的人。
  我想要你快乐,所以你身旁的人不能悲伤;
  我想要你健康,所以阳光空气水都要自然纯净;
  我想要你平安,所以你行走之时大家要守规矩。
  我想要你成就时,有不嫉妒你的人可以分享;
  你难过时,有善良的人陪你一段时间;
  你愤怒时,有智慧的人可以和你分享经验。
  我希望你能放心地相信别人、不需要小心拿捏尺寸,
  以后我不在的时候,你才会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一切都是因为你,
  要你好,就要别人一起好。

  妈妈真的很自私,自私到自大了起来,
  要这个世界,迈向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的爱不多,只够为你,改变社会。

  那些街头流浪的人,也许会惹你伤心难过;
  那些痛苦挣扎的孩子,也许将怀着愤怒之心长大;
  那些找不到自己价值的人,暗夜徘徊使你也怀疑自己起来;
  那些受到压迫的人,只好疯狂行事才能活得下去。
  找不到正直的人可以依靠,
  找不到温柔的人可以陪伴,
  你又怎么能自己好好地,独立于世外不相干地活着。
  啊,这些事情我怎么能不管?
  每一件事都与你息息相关。

  一切都是因为你啊,我的宝贝。
  一个妈妈只能这样,
  十个妈妈也是一样,
  千百个妈妈都会这样,
  直到我们的孩子互相遇见,走在一起,
  并快乐地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我的浪漫很实际,
  我的梦想很具体,
  我的愿望就是我的下一步。
  如果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很幸福,那你怎能不觉幸福?

图书试读

为什么熘滑梯不能往上爬?
在对与错之间,培养思考弹性


◎小孩:「只有我一个人在玩,为什么不能往上爬?」

公园里的熘滑梯和秋千,可说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游乐器材;而事情的另外一面就是,这两样,也是孩子们人生中必有的争吵项目双冠军。

秋千数量不多,有争议的多半是等待多久、换谁盪的问题。熘滑梯则像是「进阶题」,考验家长和孩子的是:插队、逆向往上爬、连续追撞。其中,「逆向往上爬」也是造成插队争议和追撞的主因之一。

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每个孩子看见长长的滑梯,总有一股爬上去的冲动,这算是种「人往高处爬」的天性吗?(别误会了,我猜的是「避难天性」。)

大多数的老师或家长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熘滑梯不能往上爬」,原因多为安全考量。不能往上爬的规则,的确能迅速建立起共识和秩序,除了没有相撞的安全疑虑,也排除了任何插队的争议,否则一直乖乖在上面等待的小朋友,哪有机会等到空档?

但是,把这个问题拿出来问问孩子,可不一定比核四议题简单。

当熘滑梯只有孩子一个人玩,她熘下来后想往上爬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阻止孩子这么做?

这个流传已久的争议,意见大概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没有人的时候,爱怎么玩怎么玩,毕竟不同的游戏方法也是种创意。

另一派则坚持这是原则问题,而且就算没有安全疑虑,也要有公德心的考量(用脚踩上去会弄脏滑梯)。

更细致一点的讨论与教养方式有关:若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原则有异,是否会让孩子混淆?是否会让孩子觉得规则可以改变而无所适从?或者被聪明的孩子当成一种反驳理由?熘滑梯大多是混龄使用,有些年幼的孩子若无法判断,不就一团混乱,纷扰四起了?

◎熘滑梯的自创熘法

有天接妹妹放学时,她说要给我个惊喜,于是把我拉去学校的熘滑梯旁边,展现一段「特技表演」,说穿了就是用一种看起来有点好笑,但其实很容易就跌下来的自创熘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救星”!一直以来,我都在为如何跟孩子沟通而头疼,尤其是那些“不行”、“不可以”的禁忌话题。总觉得孩子小,不理解,一味地禁止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把好奇心压抑下去。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上来就给你灌输各种理论,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一点点地剖析“禁止”背后的深层含义。比如,书中提到,当孩子问“为什么不能碰火”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会烫伤”,而是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火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以及“保护自己有多重要”。这种方式,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非常强调“理解”和“沟通”。它鼓励家长放下权威姿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对话,耐心解释,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说“不行”的家长,而是能成为一个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理性思考的伙伴。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评分

我是在一个育儿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我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而且什么都想尝试,经常会触碰到一些“危险”或者“不该做”的事情。我一直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才能既保护到孩子,又不扼杀他的探索精神。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禁止”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甚至很多时候都不是最好的方式。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与孩子讨论“撒谎”这件事,我之前一直认为孩子撒谎就是品德问题,需要严厉批评。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解释了孩子撒谎背后可能的原因,比如是为了避免惩罚、引起关注,甚至是保护自己。然后,它教我们如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撒谎的后果,以及诚实的重要性。这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尝试书中提供的方法,发现孩子并没有像我之前担心的那样,变得更加叛逆,反而对我的话更愿意听了,甚至主动跟我分享一些他遇到的小困惑。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妈妈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评分

作为一位资深的“问题儿童”家长,我接触过不少育儿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它没有那些空泛的大道理,也没有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书中反复强调,孩子对“被禁止”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探索欲,是他们认识世界、理解规则的重要驱动力。与其一味地压制,不如巧妙地引导。我特别赞同书中关于“危险”话题的讨论。比如,孩子对“性”的好奇,或者对“暴力”的疑问。很多家长会选择回避,但这本书则教我们,如何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释这些话题,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区分好与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独特,它不像是给家长看的“说明书”,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促膝长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孩子深刻的理解和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恐慌,而是对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有力的武器。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需要实践的好书。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孩子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发现,我们大人常常会因为各种顾虑,给孩子设定了很多“不可以”。比如,不让他们接触一些“成人世界”的话题,不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生怕他们出错。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提出,“被禁止的事”恰恰是孩子探索未知、发展心智的重要契机。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孩子对死亡的好奇。我一直避免孩子接触这个话题,觉得太沉重。但这本书建议,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孩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种引导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更成熟的世界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它强调,在给孩子设定规则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需要尊重这些规则。这不仅仅是遵守,更是内在的认同。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将“不可以”变成“为什么”,将“禁止”变成“引导”,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勇敢地思考。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焦虑的家长,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影响。所以,我对孩子的管教一直比较严格,很多事情都设定了“禁区”。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书里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压抑好奇心”对孩子成长的危害,以及“鼓励探索”的重要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的比喻。我们以为把一些“不好”的东西锁起来,孩子就会安全。但实际上,这些被锁起来的东西,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好奇和幻想,一旦有机会接触,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冲击。书里提供的方法,是“打开”盒子,然后“引导”孩子去认识里面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辨别和处理。这种正面引导的方式,比一味地禁止要有效得多。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再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先倾听,然后提问,鼓励他们自己去分析。效果出奇的好,孩子变得更愿意跟我交流,也更少出现我之前担心的那些“冲动行为”。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