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学思考:增进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力与知识力

看新闻学思考:增进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力与知识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闻是一时的,但每一则对话背后传达的一种普世价值,一种思辨学习,或是一种因应之道,才是给孩子恆久的礼物。

  ○这是因应时代变迁的新教养难题──不是害怕孩子讯息不足,而是如何在纷乱的资料当中,培养不被媒体左右的心智能力!

  ○这是知性的亲子对话与感性的循循善诱──爸爸与女儿互相提问,呈现两代间的不同观察;书中对话平易近人,任何家长都能引用并与孩子轻松交流。

  ○这是一本大大突破教养书范畴的指南──不仅强化父母与孩子的知识视野,也可从中汲取面对世界的正确态度。

  在李伟文与孩子的「假日餐桌课程」、「媒体识读讲堂」上,透过自由讨论、开放讲解,逐步引导孩子做有效思索。于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在巨变时代里,每个人都必须谦虚」、「不能只凭理所当然的正直要求别人」、「量变往往会带动质变」、「不要被单一事实给误导」、「你愿意为什么价值付出什么代价」……,良好价值观的建立,能冲破新闻迷障,以思辨化为澎湃的知识力量。

  在资讯无所不在的时代,协助孩子正确理解世界,此时此刻正是关键!

最有力量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文静 商周集团执行长
  何荣幸 《天下杂志》总主笔
  吴筱玫 政治大学新闻系系主任
  林元辉 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彭怀恩 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黄哲斌 《父亲这回事》作者 

  「面对媒体乱象,主流媒体的收视率挂帅、新闻破碎化当然难辞其咎,追求点击数、缺乏查证但影响力惊人的网路讯息,其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势下,父母于生活中协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其角色其实比以往更加关键;家庭中的媒体识读教育也因而更形重要。」──何荣幸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伟文


  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座右铭是「一生玩不够」,生命中最期盼获得的礼物是「慈悲」与「智慧」。智慧的追求透过阅读,慈悲则靠号召朋友从事公益服务人群来实践,生活的重心是「阅读、朋友、大自然」。

  着作丰富,所主张的「浪漫教养」影响了无数人,在远流出版的作品有:《倾听自己的鼓声》、《让阳光洒在心上》、《教养,无所不在》。

李欣澄(A宝)

  认为年轻的本身并不可爱,可爱的是,它有更多充裕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希望秉持着「传播真、善、美」的初衷与信念,透过文字与分享,尽微薄的力量,当一名传播人,传递这些真、善、美。

李欣恬(B宝)

  也许被认为爱看书、懂不少,却自认很多很多东西连略懂都称不上,因此求知若渴,还常常妄想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坐拥书城,读个饱。也许被认为会思考,但社论、好友与爸妈,总能让我明了深度是什么。还在「思考与表达自我学习训练班」里修练,并知道这堂课没有毕业,只有不断变强。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从艾伦迪波顿到李伟文/何荣幸
自序1  家长必须面对的自力救济/
自序2  亲爱的伟文讲堂/A宝李欣澄
自序3  看「懂」新闻不懂的事/B宝李欣恬  
前言   为「孩子的媒体识读素养」扎根
 
第一部  最热关键字的关键解读
01还有什么可以吃啊?
02选系或选校?高职或高中?
03捷运杀人事件的启示
04服贸、反服贸与全球化浪潮
05香港佔中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
06我们是偏蓝还是偏绿?
07从金城武树到最美的一棵树
08伊波拉与狂犬病
093D列印是工业革命还是一场梦幻?
 
第二部  孩子能正确理解,还是片面歪解?
10原来并没有疯狗浪?
11建立人脉要不要花钱?
12台湾的未来会是又少又老又穷?
13大问题小问题,解决问题或制造问题
14打工度假是变相台劳吗?
15如何分辨网路的假消息?
16说说民主与独裁
17想成功也想做好事的职涯选择
 
第三部  向左走,向右走?你的判读就是卫星导航
18微笑单车的逆转胜
19登革热与海水灭蚊
20拜拜一定要烧香吗?
21但愿十八岁就懂的事
22北宜直铁、苏花高该不该建?
23文化部独厚云门舞集?
24从同性婚姻到多元成家
25小七是恶灵还是土地公?
 
第四部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26订做一个完美的孩子
27资源回收是一门好生意
28农夫这行业,已和你想得不一样?
29机器人会取代我们的工作吗?
30纸本书会不会消失呀?
31新时代里最美的文化景观
32不是暖化吗?怎么冬天那么冷?
33基因改造食品可不可以吃?
34石油浩劫是狼来了的恐吓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艾伦迪波顿到李伟文 何荣幸(《天下杂志》总主笔)


  地球的那一端,以《哲学的慰借》等着作闻名的英伦才子艾伦.迪波顿,去年底出版《新闻的骚动:狄波顿的深入报导与慰借》新作,大谈各类新闻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洞见新闻的本质。

  地球的这一端,在环保运动掀起温柔革命,近年则以亲子作家着称的李伟文,把他和两个孩子的「假日餐桌对话」集结成《看新闻学思考》,让读者了解,他如何带领孩子思考与解读新闻。

  从艾伦.迪波顿到李伟文,他们相隔如此遥远,心里所想与付诸实践的却是同一件事:媒体识读。他们都不是用传播院校的方法论来解读新闻,但他们分析新闻的方式却更可能深入人心。

  读者会发现,他们共同指向当前新闻的最核心问题:「破碎化」,并提出了相同的出路:重新将新闻「脉络化」,说清楚重要新闻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了解重要新闻的意义。

  尽管如此,艾伦.迪波顿与李伟文的书写方式却完全不同。艾伦.迪波顿基本上是在跟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对话,字里行间流露浓浓的菁英气息;李伟文的努力方向则是「让高中生也看得懂」,书中对话相当平易近人,任何家长都能引用各章节与孩子轻松交流。

  我想,这是李伟文一以贯之「童子军精神」的再次展现。

  六年前,我在《中国时报》负责「我的小革命」专版时,曾与同事黄哲斌到三重牙医诊所专访李伟文。

  那次深度访谈,让我了解眼前这位曾经担任童军团长,每週平均只看诊二十三小时,却花另外二十三小时担任环保志工的非典型牙医,如何拒绝高薪挖角诱惑,坚持「钱够用就好」,然后用童子军的服务精神实现成人的梦想,努力创建一支生态志工大军。

  那时候,李伟文刚出版《倾听自己的鼓声》,与读者分享他的人生上半场经历。但他的两个女儿还小,还没办法跟父亲针对公共政策进行讨论。而积郁压抑的台湾年轻世代,也还未集体发出怒吼。

  如今,李伟文的两个女儿已经上大学,正是人生最好奇与最疑惑的时刻。台湾年轻世代则继一九九○年野百合学运之后,在去年三月的太阳花学运中勇敢发声。李伟文把攸关世代正义、土地正义、居住正义的各项公共议题带进家庭,至今已有七十多堂「假日餐桌课程」,足见其陪伴孩子成长、引导孩子关怀社会的用心。

  而翻开本书各章,读者更可清楚看见,尽管网路时代资讯爆炸,民众却未必能够全面掌握重要议题的面貌,家庭中的媒体识读教育因而更形重要。

  面对媒体乱象,主流媒体的收视率挂帅、新闻破碎化当然难辞其咎,追求点击数、缺乏查证但影响力惊人的网路讯息,其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势下,父母于生活中协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其角色其实比以往更加关键。

  当然,家庭媒体识读教育也应避免,父母以由上而下的权威,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带着同样的偏见看待世界。就此而言,李伟文虽对孩子明确传达了环保优先、反对全球化等既定价值,却是以讨论、对话的民主方式进行,而且不提出「标准答案」,相信孩子的自由心灵终会找到出路。

  毕竟,从牙医师、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到作家,无论李伟文从事什么工作,无论是在诊所或是家庭,他的内心深处,应该都还是那个乐于助人、好交朋友、喜欢讨论、勇于行动、强调平等分享的童子军大男孩。

自序

家长必须面对的自力救济 李伟文


  当我的双胞胎女儿AB宝上了中学之后,我就一直想写这样的一本书,因为我相信我的困惑与疑虑,也会是其他家长的担心。

  担心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开始社会化,建立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父母往往只能照顾他们的食衣住行基本生活所需,但是孩子透过网路看了哪些东西?交了什么朋友?同侪在社群里流转的讯息是否偏激或极端?我们无从得知也无法掌握。

  当大人不跟孩子讨论这些社会议题,他们就只能从网路上抓取一鳞半爪的资讯,就如同许多教授传播学的学者的忧虑,在讨论公共事务时,网路乡民特别「酸」,习惯断章取义,恶意扭曲,甚至窜改资料,随口乱骂,而愈极端的言论愈容易引起注意与传播,于是在追求按「赞」与关注的社群中,往往就只剩下偏颇与夸张的意见表达。

  因此,这几年我被迫地「浪费」我许多宝贵的时间,蒐集各大媒体与杂志期刊的新闻,做为与孩子讨论的教材,希望能够协助孩子的视野穿透混沌的杂讯和似是而非的论点,建立自己的观点。

  我与AB宝除了每天吃饭闲聊、散步亲子时间的谈论之外,还正正式式上了七、八十堂「伟文讲堂」(这是孩子主动摄影留存纪录时所取的名字),背景知识的讲解或提供更多资讯,并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希望能够从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协助她们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后做出有意义且有效的行动。

  我总是认为,公民教育的前提是品格教育,必须先有关怀社会的心意,然后辅以知识,也就是对议题认识的深度,再来是思考与论辩的能力,最后是愿意付出行动的实践能力。

  这本书只是我对自己孩子进行公民教育的初步努力,不过既然已花了许多时间,就秉持着抛砖引玉的心情与其他家长分享。限于篇幅的关系,这几十个议题只是我们家讨论过数百个题目的一小部分,叙述方式也限于阅读的方便性,无法将我们平常会正反思辨、质疑讨论的过程一一呈现;甚至我的论点你或许不同意,或者我所获得的资讯来源不尽正确,这些缺漏,也只能请大家多多包涵。

  同时,我也要慎重地强调,文章里的看法只是我引导孩子思考的题材,我不认为我的意见就是真相。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相信这些社会议题如同我们的真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真相或绝对的真理,我们只能谦虚地要求自己要有向真相靠近的诚恳。

亲爱的伟文讲堂 A宝 李欣澄

  很多人以为我和妹妹是虚构人物,尤其是我们的小名A宝、B宝(源于英文名Alfa、Beta)像极了耳熟能详的小明与老王,而当知道我们「活生生」地存在时,不免满腹怀疑地问我们:「书中的对话是真实的吗?你们真的是这样互动的吗?」我还常被朋友亏:「哎呦,你在文章里怎么感觉聪明又温柔,跟现实中差很多耶……」或是被以同情的眼光看待:「啊,你怎么又被出卖了呢?」

  我总会用「就像许多电影一样,是Base on true story」的说法来回答他们。或许里面有些对话没有发生过,或许我们没有那么严肃,或许……,但是,书中讨论的主题与场景,是真确存在过的。也许是被「出卖」久了,从一开始的排斥反抗、无感接受,到后来慢慢认同。说实话,这本书算是我被出卖得最「心甘情愿」的一次了!

  「我们只有在人生的前十八年左右窝在教室里,后续的人生则是一再受到新闻媒体的教导。当正式教育结束后,新闻就接手成为我们的老师。」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对现代人来说,新闻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工具。但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要怎么阅读新闻?不知道新闻与我们何干?伊波拉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苏花高是怎么一回事?

  还记得在升学压力最大的高二下学期和高三,老爸会利用週末时光,与我们讨论各式议题。老爸开讲,不亦乐乎,滔滔不绝,深入浅出,时而逼问我们的看法,时而因为我们的「无知」笑得东倒西歪。我们交流彼此如对服贸的想法,对各种议题的了解程度,聆听对方不一样的切入点,短短一个多小时,就像上了一堂课,因此,我们称这段时光为「伟文讲堂」。

  进入大学后,我们就像在十字路口分道扬镳,各有各的生活。家人齐聚的时间变少了,伟文讲堂被迫停课。我们各自走在沿途风景壮丽新奇、五颜六色的学习道路上,处处是陌生的新事物。全球化的时代,打开电脑,连上网路,世界就在我们眼前。接触的资讯更多了,好的媒体更多了,阅读的新闻也更多了,我们很怀念「伟文讲堂」。伟文讲堂好比在学习道路上的「发呆亭」──在这里,我们停下来,喝点水、吃些小点心,聊聊天、交流想法,充电再上路。轻松但不随便,有趣但不失知识性,让我多些基本常识,多些看事情不同的角度与观点。

  谢谢出版社的用心,让「伟文讲堂」以纸本的方式复课。谢谢老爸、老妈和傻妹,也谢谢正在阅读的你,欢迎来到伟文讲堂!

看「懂」新闻不懂的事 B宝 李欣恬

  「你对这事件看法如何?什么?你竟然不知道这则新闻?书白念了……」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也是我的知识堡垒被炸得体无完肤的年代。高中、大学不只课业多,通往巨人肩膀的路途只有愈来愈远;而新闻太多,更是庞大无形的压力,使我们近乎灭顶在纷纷扰扰、浩浩汤汤的口水泡沫中。

  在一个讲求「自我表达」的时代氛围,当我们对一个议题「没意见」,就是天大的不该;倘若根本不知道那个议题,那就「太耻辱」到不敢承认,只得赶紧抓取一两个关键字,乱枪打鸟附和附和。

  在学校的正常轨道里,本来就不应只管铁轨上的颠簸与惊奇,不该紧闭窗户不管社会的脉动,因此,「新闻媒体」就是我们赖以为生的气窗。但,随便一个重大新闻,就值得专家学者研究好些日子,倾注大量时间亦步亦趋地跟着社会各种声音与角度,是非人生活。在众多杂讯里,找到那关键的资讯,整合成知识与洞见,是需要经过练习的。

  看新闻,重要的是看「懂」新闻,甚至是看「懂」新闻不懂的事。但,到底要如何「看新闻、谈新闻」,最后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呢?总是新闻局外人的我,直到某个寒假选修「伟文讲堂」,才开始爱上新闻议题,从新闻议题里学习思辨。

  「伟文讲堂」上起来充满刺激兴奋,却又令人挫败打击。一开始我与姊姊会先迅速读完一篇新闻或社论,接着要在三分钟及二十秒内,或概述,或假装要把这则讯息传达给小朋友般起个吸引人的引言,或纵横比较、表达看法与评论。之后是讲师开讲,大砲勐轰,从起头的小考验下手切入,剖析各种议题。引导过程以问题与答辩,攻防来往,实在很精采又常常很爆笑(因为我们的滑稽与无知常常让自己忍不住嘲笑自己),让我们欲罢不能,从早餐一路到晚餐到宵夜。

  新闻议题非常有趣,当我真正探究它,才悟到其中的精采引人之处。这本书不能以公民教科书般来读,这本书只是众多杂讯里的一种观点,一种看事情的方式与想法。容我们一起思辨与讨论,或许每一次重看,都会在脑中打起辩论比赛,重现「伟文讲堂」的美好时光。

前言

为孩子的「媒体识读素养」扎根


  女儿上高中后,学校某些科目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提及一些新闻议题,有时候甚至要她们以杂志的封面故事来做专题报告,于是她们逐渐关注起目前的社会话题,通常也会询问一下我的看法。

  也就在跟她们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她们理解议题与解读新闻的能力很弱;同时也发现,老师虽然以这些时事为素材,但也没有好好分析,不知道是时间不够,还是本身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常常很感慨,现代人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为止,醒着的时间几乎无时无刻不被无所不在的资讯包围,从原先的电视、广播,到如今的电脑网路、智慧型手机,现在家长的教养难题已不是害怕孩子讯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协助他们培养不被媒体左右的心智能力,并且在纷乱的资料当中,获得真正有用的讯息。

  这是个复杂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简单或终极的解答,偏偏现今从网路到传统媒体的报导,都朝向「轻薄短小」,不可避免的片断化且零碎化。现代人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了解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前因后果是如何?对我们会有哪些影响?

  于是从两年前的春天开始,每个星期假日,我会利用早、午或晚餐的时间,正式为她们上课,进行我们家的「媒体识读」教育。通常以杂志的专栏或专题报导,报纸的社论或专论影印为教材,含括一两篇相关文章为一个主题,至少讲解讨论一个小时左右。

  我通常会以马表测量她们看完一篇文章要花多久时间,然后要她们立刻复述文章的立论重点,或追索作者的写作动机……等等。(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讲,才代表真正看懂。)接着,我会就文章所涵盖的专有名词与背景知识详加说明,引导她们去思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现象的发生?这些状况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果事情不这么发生,可以有哪些改变,必须做哪些努力?……

  总之,我希望她们能把问题看得深一点,也希望从这些攸关每个人生活的事件里,引起她们追求知识的动机。

  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来在女儿上下学间隙翻阅每天报纸的短短时间里,也会交换一下意见。(这与正式上课需要刻意挑好主题、影印教材是不一样的。)

  就像这本书里所收录的数十个议题,任何一个会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一定含带着社会当下集体的潜意识,或许是忧虑,或许是恐惧,都很值得父母陪着孩子进一步探索。

图书试读

〈微笑单车的逆转胜〉
 
这篇新闻,可以让孩子学到:
政策推动往往有利有弊。
一件事要成功,
不断修正与了解民意,
还有热情努力的心很重要!
一个好的公共政策也能够发挥蝴蝶效应,
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
进而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及价值观。
 
微笑单车已成台北象征
 
假日,两个女儿悠然地坐在阳台吃早餐,B宝忽然问A宝:「你猜猜看,从外县市来台北读书的同学,他们最喜欢台北的什么地方?」
 
A宝哈哈大笑:「我知道,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们学校的同学,包括一些外国来的同学,第一是捷运的舒适与方便,再来就是微笑单车。有人还赞美说,台北街头有点像单车大国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感觉呢。」
 
我听到她们聊微笑单车,也凑过去:「微笑单车已经变成台湾在国际上做形象宣传的典范了,外国许多城市都来台北观摩学习。在城市的公共自行车设施里,台湾也创下几项世界纪录,首先是平均每辆车每天有十多次的周转率,是世界第一,同时失窃率与耗损率也非常低。」
 
我再问她们:「你们猜猜看,全世界有多少个城市设置有公共自行车?」
A宝猜:「大概有七、八十个了吧?」
B宝更保守:「我猜大概五、六十个?」
我夸张地说:「哈!差太多了,全世界有将近七百个城市的政府都积极在推动呢。」
 
A宝恍然大悟:「喔!我知道了,这些年各国都在响应节能减碳的绿色城市概念,难怪台北的微笑单车会这么成功。」
 
我正色反驳A宝:「其实台北微笑单车的成功,并不只是因为唿应环保的趋势或年轻人觉得很『潮』的时髦,许多对的政策并不见得会成功。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教育改革,不就是『把好事搞砸』的例子吗?微笑单车没多久之前还是一项被大家视为失败、甚至错误的政策,后来是由许多人的努力才能逆转胜的。」
 
AB宝睁大眼睛,好奇地等我详细说明。
 
我叹了口气:「自二○○九年,台北市开始试办第一期微笑单车,同时也在敦化南北路规划自行车专用道。结果因为使用的人少,加上自行车、机车与汽车彼此的动线关系混乱,招致很大批评,也被检讨为何浪费许多钱设置了荒谬的敦化南北路自行车专用道,整个微笑单车差一点胎死腹中。那时候市政府要设置自行车站,到处碰壁,不断被社区或商场拒绝。」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