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哇!看到本书初版是在民国99年9月9日的序文,才勐然地发现四个9的巧合,再版也未免真的拖得太久了吧?
应该就像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一样,相信每位作者都是抱着最大希望,希望把最完美的、週延的内容呈现给喜爱文化观光的读者。特别是在难得有机会出版第一版我最喜爱的文化观光之后,第二版当然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为了追求完美、周延,因而处处虑之至再,勉力以赴,以致造成四个9的巧合,真是始料未及!
首先我考虑的是,政党又再度轮替了,攸关文化观光发展的政策、行政与法规也势必改弦更张。姑且不论新的政策、行政与法规的成效会是如何,起码这是代表人民自己的选择,这一版我把它全面更新了,好让大家有方向、有期待。另外在行政组织方面,我国的文化观光主管机关,纵然一直是「文化」与「观光」的双头马车,但仍然必须兼顾,不得偏颇。观光主管机关虽然未变,而文化主管机关随着行政院组织改造计画,已由原来合议制的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改组为首长制的文化部,自然也必须认真地配合修订过来。
其次我考虑的是,文化观光的周延性。或许大家会先疑惑「文化是甚么?」再去考虑文化观光的实质基本内涵是甚么?文化观光内涵未必是要与文化的定义完全吻合,但也不能有所脱钩。当人们以列举式的方式诠释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很难周延,常常顾此失彼。西方学者喜欢用涵盖面很大的「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总称。」虽然高明,但人类生活又是甚么?仍显模煳。于是,这时候我就非常佩服我们的伟大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因为他简洁了当,很有智慧而且务实的提出「食」、「衣」、「住」、「行」是民生主义的四大主轴,把最基本的人民(类)生活搞定了,文化不就唿之欲出了吗?因为其他的族群、宗教、信仰、节庆、婚丧、喜庆、生育等文化不就会自然而然,随着生活、生存及生态,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来了吗?因此,我毅然决然地把「建筑文化观光」及「运输文化观光」两章弭补过来。
再其次我考虑更多的是,教学也好、写书也罢,绝对不能停留在故纸堆中,尤其是文化观光这种课程,最起码比较有名的、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历史建筑、地方美食、有名气的铁路、公路、重要节庆活动或古文明城郭等,虽然没能全部亲身体验,但总得多少踏踩一二,不能完全陌生啊!近十年来就是努力在补修「行万里路」的学分,当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书中的借用照片比率也就自然会降到最低了。
最后我考虑的是,本土化的问题。无论是过去的「观光客倍增计画」或现在的「千万大国政策」,其实比较能够达成目标的是,能引起国际观光客重游兴趣的文化观光,尤其如何增强导游人员善尽台湾主人的角色,更是我再版在意的,就这样我在各章主题都加强了台湾本土文化的内容,觉得心安很多。
特别要感谢扬智忠贤兄及其坚强的团队,多年来就像换帖的兄弟一样,始终无怨无悔地照单全收。谢谢忠贤兄,谢谢扬智的换帖兄弟!
杨正宽
序于静宜大学观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