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抗到重建:国族重构下的台湾族群运动

从反抗到重建:国族重构下的台湾族群运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族群政治
  • 国族认同
  • 社会运动
  • 转型正义
  • 政治文化
  • 台湾政治
  • 族群关系
  • 历史研究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这本集子里,主要是个人面对几个基本议题的思考尝试。首先,对于客家运动,尝试做运动的自我定位,认为是国族重构下一种族群关系再界定的企图,而「台湾客家」的建构正是本土质性的客家版诠释;同时检讨主流本土反对运动的族群问题意识,批判其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践盲点。对原住民运动,尝试建议较为激进的「民族」定位,这主要反应在将土地财产权议题明确转进为领域权和自决权的战斗,并向生态运动界提出环境正义的挑战(可惜的是,后者一直回避对原运界的对话)。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岛屿边缘的文化交织:后殖民时代台湾的身份认同变迁》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台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变迁,且不会提及您原有的书名及其主题。 --- 图书简介:《岛屿边缘的文化交织:后殖民时代台湾的身份认同变迁》 导言:迷雾中的身份罗盘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台湾社会在剧烈历史转折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其身份认同所经历的复杂演变与内在张力。台湾,这个地处欧亚大陆边缘的岛屿,长期以来是多重文化力量交汇碰撞的前沿。从荷兰、西班牙的短暂殖民,到十七世纪郑氏王朝的建立,再过往清朝的治理,再到日治时期五十载的现代化塑造,直至战后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政治重构,每一次外来政权的更迭都如同一次深刻的地质变动,重塑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自我认知和群体归属感。 《岛屿边缘的文化交织》并非简单地梳理历史事件的线性发展,而是试图穿透宏大叙事的表层,探究“台湾人”这一身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构建、被争夺,又如何随着代际更迭而发生细微的心理位移。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记忆的断裂与重续、语言的存亡与复兴、以及视觉艺术与文学表达如何成为个体与集体身份认同的核心载体。 第一部分:殖民遗产的幽灵与物质文化的沉积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历史遗存如何塑造当代台湾人的心理底色。我们首先考察日治时期留下的基础设施、教育体系和生活习俗对本土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既是现代化的催化剂,也是文化疏离的根源。日治时期引入的现代性观念与本土传统信仰的冲突与融合,催生了独特的“亚细亚的孤儿”情结。 作者详细考察了台湾的物质文化景观,包括建筑风格、饮食习惯乃至日常用语中的“日式残余”如何持续地影响着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这种文化上的“混血性”并非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例如,探讨早期移民(如闽南、客家)带来的族群内部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在面对更宏大的“台湾人”身份构建过程中,所经历的协商与压抑。本书特别关注了战后初期,国民政府推行的“中国化”政策对本土文化认同造成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在民间社会中,通过家庭记忆、民间信仰和地方仪式得以顽强地延续。 第二部分:语言、记忆与身体的政治 身份认同的构建离不开语言的载体。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语言在台湾社会中的政治化过程。从战后初期“国语”推行的强制性,到解严后本土语言(台语、客语、原住民语)的复兴运动,语言不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是成为界定“我们”与“他们”的鲜明标识。 作者通过对口述历史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语言失落的焦虑,以及对本土语言教育的渴望。身体的政治也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通过分析舞蹈、戏剧和民间祭典,我们看到台湾的身体如何承载着被压抑的历史创伤与集体记忆。特定的身体姿态、祭祀的节奏,都内嵌着对过去生活方式的留恋与对未来走向的期盼。这里,我们不再将族群看作静态的标签,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流动的、不断被实践和表演的文化状态。 第三部分: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化再生与新身份的探索 随着冷战结束和台湾社会经济的转型,台湾逐渐融入全球体系,这带来了新的身份认同挑战和机遇。第三部分聚焦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台湾文化生产的影响,特别是文学艺术如何成为探讨“何为台湾”这一核心命题的试验场。 本书探讨了新一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如何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如“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转而关注身份的多元性、流动性与模糊性。例如,研究当代台湾电影中对“都市性”和“全球流动人口”的描绘,揭示了现代性的光环下,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中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此外,本书也深入分析了台湾社会对于“本土性”的重新定义,即如何将日治时期遗留的某些元素、以及战后接收的某些西方观念,内化并转化为具有台湾自身特色的文化基因,而非简单地复制或排斥。 结语:在多重光谱中定位自我 《岛屿边缘的文化交织》旨在提供一个更为细腻和立体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的身份政治。它主张,台湾的身份认构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过程,它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终点,而是在历史的碎片、文化的杂糅与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适应性极强的文化生态。本书的结论并非要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共同思考: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以边缘为立足点的文化共同体,将如何在全球身份光谱中,清晰而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本书适合对东亚现代史、文化人类学、身份政治及后殖民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上篇:论文
◎ 族群运动的理念重建:从「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的成立谈起
◎ 社会运动与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识之甦醒
◎ 在民族国家的边缘:台湾反对政治中的「客家问题」意识
◎ 民族工程学中的客家论述
◎ 土地与殖民:资源掠夺、生态变迁与土地所有制
◎ 本土化论述与中华文化认同
◎ 认同的辨证:从客家运动的两种路向谈起
◎ 双重转型与待完成的正义实践
◎ 从殖民拓垦到本土多元化:以客家为中心的台湾族群关系史简述
 
中篇:一般论述
◎ 重建和谐的语言生态
◎ 破除广电恶法的魔咒
◎ 我们都是撰写台湾历史的主角
◎ 「五二○」週年回顾农民运动
◎ 从矮灵祭到白浪自觉:谈「当事人不在」的族群政治
◎ 罗香林的客家描述:重建台湾客家论述的一个起点
◎ 后山遗骸的二度葬礼:从卑南遗址事件谈起
◎ 论徐宗懋的《台湾人论》
◎ 远离君父的城邦:前进东协与台湾的区域认冋
◎ 原住民劳工何处来?何处去?:原运思考者与行动者必须要有的反省与承担
◎ 凝视低纬度:台湾与「东南亚运动」
◎ 村史运动的萌芽:《大家来写村史电子报》发刊词
◎ 殖民地的经典之辩
◎ 原地流亡:辗转于部落、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台湾原住民族运动
◎ 迈向多元文化国家的客家政策:以客家委员会作为台湾族群政治的变项看客家政策
◎ 另一个世界对话:评「发现南岛」
◎ 认同的歧路与族群沙文主义的复辟:反驳泛蓝阵营的「正港台湾人论」
◎ 本土化应建立在多元文化的价值反思之上
◎ 从反抗的论述到重建的论述:以多元文化主义接纳中华文化的在地化
◎ 光复VS.终战:让两种日本记忆和解
◎ 从Niger到土台客
◎ 开放的本土认同
◎ 从Malcolm X到「请问蕃名」
◎ 多元文化主义和血统主义的论辩:原民台长何以必须是原住民?
◎ 扫除独裁遗绪、重建公民认同
◎ 迈向跨族群的多元文化新国家:对《国家安全报告》族群相关部分的评析
◎ 破解威权殖民遗绪:以转型正义为基础的台湾国家正常化
◎ 移民、殖民与朝圣之旅
◎ 迎接更开阔的本土记忆:序纪录片《寻找太平轮》
◎ 发现我们的另一块乡土:序《认识台湾眷村》
◎ 以眷村文史开展外省人的本土故事:序《眷恋我的台湾村》
 
下篇:
◎ 反侵略争生存:还我土地运动宣言〈第三次还我土地运动宣言〉
◎ 民进党提名总统候选人彭明敏客家族群政策
◎ 迎向多元文化新世纪: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成立之意义与必要性
◎ 「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
◎ 纪念反併吞、反侵略的中国七七抗战
◎ 重建台湾的对日关系论述
◎ 更多元、更团结:建立跨族群对话的多元公民社会
◎ 民主进步党提名总统候选人谢长廷客家政策白皮书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反抗到重建:国族重构下的台湾族群运动》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下来,脑子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以前总觉得台湾社会很复杂,各种声音都有,但好像一直抓不住核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把那些零散的历史片段、社会事件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在讲到“国族重构”这个概念时,真的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国族”是个很宏大的、遥不可及的东西,但作者却把这个概念拉得很近,让我们看到它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里”的认知。特别是书里对不同族群身份认同的深入探讨,从早期被边缘化到后来的积极争取,那种挣扎、碰撞、融合的过程,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那些曾经在新闻里看到、听到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让我对当时人们的心情、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台湾社会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那种过去模糊的感受,现在仿佛有了具体的形状和名字。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对“族群运动”这几个字还有点避讳,总觉得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神经。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大,它不只是在罗列族群之间的冲突,而是把这些冲突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国族重构”。这个概念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族群运动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动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族群议题时展现出的细腻和同理心,没有偏颇,也没有回避矛盾。像是书中对原住民文化复振的描写,那种既悲伤又充满力量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还有闽南、客家、外省等族群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被重塑、被挑战,最终又走向一种更复杂的融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台湾主体性”或者“台湾认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次族群之间、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拉扯、协商、妥协的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台湾的社会充满了活力。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书,《从反抗到重建:国族重构下的台湾族群运动》,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台湾社会的一些认知。以前总觉得族群问题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大家能避则避,但这本书却把它摆在了台面上,而且是用一种非常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来审视。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族群运动”,其实是台湾在“国族重构”的大背景下,不同群体为了争取自身生存空间、文化认同和政治权利而进行的复杂博弈。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族群划分为“加害者”和“受害者”,而是深入探讨了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个体经验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族群的身份认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身份认同的演变过程的描绘,非常有说服力。它让我看到,族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互动和协商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加多元的“台湾”想象。这本书,绝对是想要深入了解台湾社会脉络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本。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文献和理论分析不太感冒,总是觉得枯燥乏味,直到我读了《从反抗到重建:国族重构下的台湾族群运动》。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术性的讨论可以这么生动有趣,而且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在分析“国族重构”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来解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者”构建的部分,那种“我们”和“他们”是如何被有意无意地制造出来的,以及这种构建如何影响了族群之间的关系,读来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很多社会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族群运动的梳理,展示了台湾社会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单一的身份认同,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复杂,但又彼此连接的“新”国族想象。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读我们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照镜子,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关键在于理解它的过去。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理解台湾过去,进而理解现在的好机会。它不仅仅是关于族群之间的“运动”,更是关于“国族”这个概念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如何被不断地被挑战、被定义、被重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节点事件的叙事,那些文字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选择。例如,在讲述早期族群政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遥远的政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族群之间的互动和认同。而到了后期,当各个族群开始主动发出声音,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身份认同时,那种“反抗”的能量是惊人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反抗”的层面,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在“重构”的过程中,族群之间是如何尝试建立新的共识,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台湾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