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政治学里极重要的课题,但国家与贫穷之间的关系,在政治学专着里却很少被探讨。本书为这项领域的开路之作,作者深入考察中国大陆在湘西与广西的贫穷政策,比对其中国家、贫村与少数民族相互看待的观点,突破政治学对贫穷课题的瓶颈。
本书内容精采,从政治的角度,深入贫穷地区切身的问题,在学术视野上有其独到而具启发性的意义,对于政治研究的开拓,价值非凡,很值得相关领域者深入阅读。
本书立题特殊,眼光独到,是很值得推荐的着作。序文「贫穷与能动性」,尤其精彩,值得一读再读。
1.关于「贫穷」的政治学:湖南省永顺县扶贫考察的省思
2.扶贫奔小康的制约因素:湘西自治州扶贫工作干部访谈纪要
3.水泥与粪便:开展湘西小溪乡「生态扶贫」论述的能动机缘
4.学习理性:湘西贫农对扶贫政策的回应
5.作为知识主体的贫困村民:广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市考察报告
6.结论:建构和谐社会不只是财富问题
附录1 访谈资料
◎研究前对苗族、土家族基本态度的调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乡∕小溪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
附录2 永顺一中与凤凰高中英语听力提升计画
◎协助山区民族学生通过高考之英语听、说测验能力(计画)
◎计画捐款通知
序
贫穷与能动性
政治学虽然没有直接处理贫穷的问题,但是在政治学的研究议程上,贫穷却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课题。不同的政治理论如自由主义、马克斯主义、制度主义、儒家思想、社会主义,对贫穷的定义与分析亦不同,所以改善贫穷现象的策略就不同。
本书根据在湘西与广西考察扶贫工作时的访谈资料,读出了隐含各种立场的贫穷论述,贫穷所指涉的内涵,包括收入、温饱、生产条件、效益动机与生态环境。虽然可以抽象地定义贫穷,但实践中却很难客观地界定贫穷,使得县政府、扶贫队、村干部与村民都得以参与诠释贫穷。其中生态扶贫的提法将落后与先进,匮乏与丰富等相对的概念统合在一起,最具有在论述上产生突破效果的潜能,使得贫穷这个原本由国家机器所建构的论述,具有了不可垄断的意义空间。
湘西生态扶贫论述给村民提供了某种发展主体能动意识的机缘。生态是一种具有在地性的论述,在地村民站在生态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有所自信地形成一套看法,具备不同于国家的视角,对国家政策提出不同看法,说明生态意识不是国家干部能够片面封锁的一套动员工具,而是备受竞争的一个观念场域。
国家在生态论述中发展出来的迁村政策,反而是与生态论述不全一致的产物。固然在表面上,为了保护生态而迁徙,似乎是对生态的尊重,但深层里却因为牴触了村民对自己在生态中的定位,造成村民主体意识中所萌生的某种抗拒力量。恰巧由于迁村的执行迟缓,意外凸出村民的生态保护与国家的生态保护重点不同,毕竟村民不会相信自己世代居住的原始森林,将因为自己继续生活在此而遭破坏。
而为了脱贫,他们之中便有人积极扩建,以吸纳更多的游客,忤逆了封山政策,也就将乡民的主体性反衬出来。生态扶贫的概念让他们超越贫困村的自我理解,则他们的抗争就不是单纯的反抗国家政策,因为他的主体性不全来自国家,而更奠基在他们熟悉的、融入的、且国家已经认可的他们世代生活的环境上。
本书考察的地点是湘西永顺县、凤凰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市,以扶贫干部的思路内容作为分析重点,归纳他们因为参与扶贫工作后,对自身认识曾产生了什么样的演化,在他们论述贫困的过程中,如何保留了原本对贫困的某些想法,如何又融合了某些来自贫困村民的角度,甚至开发出与贫困概念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情感。
当前扶贫的研究预设了某种由外而内与由上而下的角度,故总是从国家政策指标来评价贫困村,或从外来资金技术角度来要求贫困村,因此忽略掉,各级扶贫干部并不是单方向片面地在改造贫困地区而已,相反地,在与贫困村民、其他扶贫干部及来自贫困区之外的上级、专家、媒体的互动中,扶贫干部不断自我修正,开发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知识途径,容许原本没有论述能力的贫困村民,取得某种参与的机缘,自觉或不自觉地透过社会关系网的建立与情感交流,把自己对于扶贫的情绪,经由扶贫干部的体会后,翻译成与流行扶贫论述不全然一致的发言角度。
这本书《贫穷的政治学:湘西与广西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一把泥土,然后细细辨认其中包含的石子、树根和种子,试图从中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地方的贫穷,不单单是看经济数据,更要看那背后的脉络。作者正是做了这样的工作,他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穷”这个字上,而是挖掘出了“为什么穷”的深层原因。 特别是书中关于“政治学”的这一部分,我很有感触。很多时候,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跟我们想象中的可能完全不一样,它会受到很多地方性因素、人际关系、甚至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湘西和广西这两个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在塑造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是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像是一种社会诊断。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拿它和台湾过去的一些发展经验来做对照。当然,我们两地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差异很大,但总能找到一些共通之处,比如在资源分配上的挑战,或者是在城乡差距上面临的困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贫困问题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不能简单化地看待。 作者在书中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社区生活的描述,也让我觉得非常贴近。他不仅仅是关注宏观的经济指标,更把笔触伸向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日常,他们的观念,以及他们在贫困中的挣扎和努力。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那些偏远地区的居民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 总的来说,这本《贫穷的政治学》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更是一部关于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的著作。
评分《贫穷的政治学:湘西与广西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这本书,真的让我打开了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大陆的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都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知道那里存在着不少的经济发展问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地区贫困的“前世今生”。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政治学”这个维度上的深入挖掘。书中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经济上的困难,而是探讨了政治体制、政策设计、以及地方治理的实际操作,是如何影响甚至加剧了贫困的。例如,书中对一些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如何影响资源流动的分析,都让我印象深刻。这让我意识到,解决贫困问题,光有经济上的投入是不够的,更需要政治上的智慧和有效的治理。 同时,书中对湘西和广西这些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匮乏,它也与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息息相关。作者在分析时,没有忽略这些因素,而是将它们融入到对贫困成因的探讨中。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的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 我常常在想,台湾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过程,虽然背景和条件都不同,但这本书中的一些分析,比如关于资源分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能给我带来一些启示。它让我更加理解,不同地区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各自独特的挑战。 总而言之,《贫穷的政治学》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仅提供了关于湘西和广西贫困问题的详实数据和深入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贫困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交织作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大陆的社会现实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贫穷的政治学:湘西与广西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一些中国大陆偏远地区贫困问题的模糊印象。我一直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触及社会结构深层问题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翘楚。 书中对“政治学”的解读,尤其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经济指标的分析,而是深入剖析了政治决策、制度设计、以及权力分配等因素,是如何在湘西和广西这些民族地区塑造了贫困的格局。例如,书中关于土地制度的变迁,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以及如何理解和回应少数民族群体的诉求等方面,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这让我意识到,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深受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制约。 同时,作者在书中对当地民族文化、历史变迁以及社会生态的细致描绘,也为他的论证增添了坚实的基础。他并没有将这些民族地区简单地视为“落后”的标签,而是深入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运行方式,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与贫困问题相互影响。这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使得书中的分析更加客观和深刻。 我常常会把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台湾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比较。虽然我们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书中对于区域差异、资源配置、以及如何平衡发展与公平等议题的讨论,都能引发我深刻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社会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类似的探索和调整。 总而言之,《贫穷的政治学:湘西与广西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书。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并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地区发展的宝贵视角。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深入思考。
评分读罢《贫穷的政治学:湘西与广西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亲身走过那些崎岖的山路,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我一直觉得,贫困问题绝非简单的经济数字,它背后牵涉到太多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的纠葛。而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一一梳理,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全貌。 让我尤为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贫困仅仅看作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是赋予了它深刻的“政治学”内涵。书中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地方精英的运作、以及民族政策对当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些分析让我看到,在看似平静的经济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着权力、利益和观念的博弈,而这些博弈,往往是决定贫困走向的关键。 书中对湘西和广西这两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传承以及社会习俗的描绘,更是为整个研究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我理解到,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它也与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社会凝聚力,甚至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有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温度,让这些地区的人民不仅仅是贫困的符号,而是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个体。 回想起台湾过去的发展历程,虽然我们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但书中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的挑战,以及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议题,都能引发我的思考。它让我更加确信,任何一个地区在追求发展时,都必须面对和解决自身独特的难题。 总的来说,《贫穷的政治学》是一本集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佳作。它以翔实的资料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并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地区发展的全新视角。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社会公平与发展的深度思考。
评分这本《贫穷的政治学:湘西与广西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让我对中国大陆,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直以来存在的贫困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对台湾社会发展和中国大陆社会变迁的比较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且深入的案例分析。作者并没有流于泛泛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湘西和广西这两个特定的区域,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的梳理,揭示了导致这些地区贫困的复杂因素。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政治学”的解读感到印象深刻。书中并非简单地将贫困归咎于经济落后,而是深入探讨了政治决策、政策执行、地方治理以及少数民族政策等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例如,书中关于土地制度、资源分配、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分析,都让我联想到台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曾经面临过的类似挑战,只不过切入点和历史背景有所不同。这种跨区域的对比思考,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书中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贫困并非全然是经济数字上的落差,它也与文化认同、社会结构、以及与其他群体的互动方式息息相关。作者在分析贫困问题时,并没有忽略当地居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是试图理解他们在贫困环境下如何生存、适应,以及如何面对外部的干预。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打开了解真实世界的窗户。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也令我赞赏。作者能够结合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这使得他对湘西和广西贫困问题的剖析,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生动的叙事性。我常常一边阅读,一边脑海中会浮现出书中描绘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 总而言之,《贫穷的政治学:湘西与广西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研究视角,它让我们认识到,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绝非易事,需要深入理解其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根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思考的旅程,它也让我对中国大陆的社会发展有了更具象、更深入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