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1949-1973年的中国

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1949-1973年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权力斗争
  • 军事史
  • 中国现代史
  • 政治角色
  • 军队
  • 1949-1973
  • 毛泽东时代
  • 政治军事关系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在探讨中共党内权力斗争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角色的发展。除了对党内权力斗争及共军政治角色的发展在架构上进行说明外,另有三个重要部分,第一部份包括韩战、中苏冲突、越战等事件;第二部份以毛泽东公开宣称并列名中共党史十大斗争事件中的四次斗争,即「高、饶反党联盟」、「彭、黄反党事件」、「刘少奇事件」、「林彪事件」为主要的说明点;第三部份则以中共「八大」、「九大」、「十大」与军队政治角色发展有重要关系的党大会与重要个案,如「罗瑞卿事件」、「二月逆流」、「武汉事件」进行解释。是研究中共军事与政治互动的重要学术参考着作。

作者简介

张嘉中

  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政治学博士,日本神户大学教育学博士,剑桥大学历史系中世纪史暨圣、爱德蒙学院研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资深研究员、广岛大学访问学者;现旅居英国;研究领域涵盖英国政治、艺术及中世纪历史、日本军事与政治、中国军事与政治等。

好的,下面是一本名为《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1949-1973年的中国》的书籍的简介,内容详尽,聚焦于该时期中国政治和军事的复杂互动,但完全不包含该书本身可能涉及的具体内容,旨在提供一个独立、详尽的综述。 --- 权力演变与军事力量的制衡:新中国初期的制度构建与冲突(1949-1973) 导言:共和国的诞生与力量的重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这是一个充满巨大潜能与深刻矛盾的时代。在新政权建立之初,领导层不仅要面对恢复战后经济、巩固国家主权等迫切的现实任务,更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在全新的意识形态框架下,整合一支由长期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庞大军事力量,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国家政治运作体系之中。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夕(1949年至1973年)——中国内部权力结构如何形成、演变,以及军队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 第一部分:新政权的制度基础与军事整合(1949-1957) 共和国的初期,国家建设的重心在于确立中央权威和构建稳定的行政框架。对于人民解放军而言,从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向正规化、现代化国家军队的转型是首要任务。这一阶段的叙事核心在于“军队的归顺”与“国家的领导权”。 国家机构的建立与权限划分: 新政权迅速建立起一整套党、政、军机构。核心议题是如何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原则的制度化。我们将考察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以及地方军区等机构在权力分配上的初步设计。这不仅涉及人事任命,更关乎资源调配和战略决策权的最终归属。例如,早期在整编、裁军以及地方‘军管’(军事管制)的撤销过程中,权力如何从军事机构逐渐移交给地方党政机构,这背后反映了对文官政治优先性的初步尝试与实践。 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军队的“文职化”倾向: 这一时期,对军队进行政治化改造是巩固政权合法性的关键步骤。通过政治委员制度的强化、政治教育的普及以及对干部思想的审查,旨在消除军队中潜在的派系残留和个人权威,使其完全服务于党的路线。然而,这种“文职化”的尝试也面临阻力,因为军队的传统优势和干部的集体身份认同与新建立的党内层级之间存在张力。 经济恢复与军事资源的平衡: 早期国家资源匮乏,如何平衡国防建设、工业化启动和民生恢复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军队在经济建设中承担了大量的劳动和支援任务,这既是国家策略的体现,也无形中拓展了军队干部的活动空间和影响力。 第二部分:探索与分歧的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与权力的再平衡(1958-1965) 进入“大跃进”时期,中央领导层的决策风格和国家动员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直接影响了军队的定位。政治高压与快速的社会改造,使得军事力量不再仅仅是安全保障,更成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工具。 政治运动对军队思想的影响: “大跃进”和随后的经济困难时期,对军队内部的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军队需要与全国同步响应中央的号召,参与到生产建设和意识形态的宣传中。这一时期,对“专业化”与“政治化”的争论再次浮现,不同路线的代表人物在军队的建设方向上提出了不同见解。 国防工业与军事现代化的早期尝试: 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对国防工业的独立自主发展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军队高层在资源获取、技术引进和新式武器研发中的参与度显著增加。这种“技术权威”的积累,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其区别于传统党政干部的独特权力基础。 中央决策层的权力互动: 在重大政策制定中,军队领导集体(尤其是高层将领)的话语权如何体现,是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他们如何处理与地方领导、中央各部委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以及在关键时刻对中央决策的维护或影响,构成了权力场域微妙的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动荡与重塑:非常时期的政治动员与军队角色异化(1966-1973) 1960年代中后期爆发的政治风暴,将军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舞台中心。在这个阶段,军队的“国家稳定器”和“革命先锋队”的双重身份被极致放大,其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比重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 “支左、支工、支农”与权力真空的填补: 随着传统党政机构的运作中断或瘫痪,军队被赋予了维持社会秩序、介入地方权力重组的特殊任务。这使得地方权力结构在短期内呈现出“军事主导”的形态。本书将详细分析军队介入各省市“革命委员会”的构建过程,以及这种介入如何重塑了地方政治生态。 “大比武”与意识形态的再教育: 在高强度的政治斗争环境中,军队自身的政治纯洁性受到极端检验。对军队内部不同派系和不同政治立场的清洗、筛选,以及对领导层的频繁更迭,反映了高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与不稳定性。这种动态的内部调整,深刻影响了其作为国家稳定基石的可靠性。 外交与战略决策中的军事声音: 在此期间,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也与内部的政治清洗紧密相连。军队高层在处理对外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大国的关系)和核威慑战略的决策中,其意见的分量相对于文职官员大大增加。这体现了在极端政治不确定性下,国家安全机器对决策主导权的自然倾向。 制度的后遗症与未来的张力(至1973年): 到了1970年代初期,虽然政治风暴的高峰已经过去,但军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并未完全退回“战时轨道”。权力结构经过剧烈重组后,如何实现从“军管”到“文官治理”的再平衡,以及军队干部在战后权力分配中的地位,为接下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深刻的伏笔。这一时期的经验,构建了对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长期认知框架。 结论: 本书通过对1949年至1973年间一系列关键事件、政策文件和人事变动的细致梳理,旨在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政权建立初期,是如何艰难地在意识形态需求、现代化目标与军事力量的客观现实之间进行复杂的权力平衡与制度构建的。它不仅是关于军队如何参与国家建设的历史,更是关于国家权力如何驯化、利用和最终被重塑的深刻案例研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i

第一章 中国社会结构之特质 1
第一节 社会结构 1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化 18
第三节 意识型态在中共政权中的特殊功能 29

第二章 共军政治角色的形成 39
第一节 缘起 39
第二节 毛建军思想与共军政治角色的形成 54
第三节 党军关系 69
第四节 军、政关系 85

第三章 军事路线发展与中共政治的关系 95
第一节 韩战与共军政治角色的发展 95
第二节 中苏冲突对共军政治角色发展的影响 128
第三节 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 171
第四节 越战危机与共军政治角色的发展 177

第四章 政治派系冲突与共军政治势力的发展 195
第一节 高岗、饶饶漱石反党联盟 203
第二节 彭德怀、黄克诚反党集团 224
第三节 刘少奇事件 246
第四节 林彪事件 271

第五章 文革初期三大事件对共军政治角色之影响 303
第一节 斗争罗瑞卿 304
第二节 「军委八条」与「二月逆流」 319
第三节 武汉事件 332

第六章 党代表大会与共军政治角色的发展 345
第一节 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46
第二节 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354
第三节 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66

第七章 结 论 383
参考资料 3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台湾这边的视角来看,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历史,特别是其内部的政治演变,一直是我们持续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题目“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1949-1973年的中国”,立刻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且引人入胜的主题。我对“权力斗争”的深度分析尤为期待。那段时期,中共内部的政治斗争可谓跌宕起伏,从早期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到后来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再到文革的爆发,其背后的权力格局变化是理解中国政治走向的关键。而“军人”在其中的“政治角色”,更是充满了研究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军队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革命时期,军队的作用至关重要。进入执政时期后,军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如何演变,尤其是在权力斗争中,军队的介入程度有多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陈述,而是深入挖掘权力斗争的深层逻辑,以及军队如何在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同时,又参与到权力结构的再分配中。我想知道,那些身处权力旋涡中心的将领们,他们的决策是否曾改变历史的航向,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被固化的。

评分

当我看到“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这个题目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时代中国大陆的种种景象,也勾起了我在台湾对那段历史的许多疑问。1949年到1973年,这段漫长而又充满变革的岁月,是塑造今日中国格局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军人”的“政治角色”,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对象。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政党,军队始终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想知道,在这二十多年里,军队是如何从一个革命的工具,逐渐演变为政治权力斗争中的重要棋子,甚至是操盘手。书中对于“权力斗争”的界定,是侧重于意识形态的争论,还是更为具体的个人恩怨和派系斗争?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军方领导人之间权力博弈的细节,比如他们是如何联合或对抗,又是如何利用军队的资源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个年代,军队的番号、编制、人事任免等等,是否都与权力斗争紧密相关,而这些军事上的变动,又如何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政治版图。如果这本书能细致地描绘出军方在关键政治事件中的具体行动,以及这些行动背后的权力逻辑,那将是对我理解那个时代的一大助力。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史的台湾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1949到1973年,这二十多年在中国大陆的历史长河中,是风云变幻、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而“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这两个关键词,更是直指当时中国政治运作的核心机制。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政治决策如何形成,以及军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既是维护者又是参与者的复杂角色感到好奇。特别是涉及到军队内部的权力博弈,以及军方高层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具体行动,往往是历史叙事中较为隐晦的部分。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权力关系网,以及军队是如何被卷入、又如何影响甚至塑造了这些权力斗争的走向,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在毛泽东时代,军委、总参等军事机构在政治运动中承担的具体职能,以及像林彪、贺龙、罗瑞卿等一批高级将领在权力链条中的起伏沉浮,这些人物的故事往往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能提供对那个时代政治逻辑的深刻解读,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内部的权力斗争来巩固其统治,以及军队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作为一个在台湾出生长大的人,我们对中国大陆的历史,尤其是在国民党撤退之后的那段时期,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关注。1949年到1973年,这段时间横跨了国共内战的结束、新中国的建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和后期的复杂局面。我特别关注的是“军人”在其中的“政治角色”。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军队通常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支柱,但在中国的语境下,它的角色似乎更为复杂和突出。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和分析“权力斗争”的?是围绕着意识形态的争论,还是更直接的派系倾轧?而军队,在这些斗争中,究竟是扮演了镇压者、支持者,还是某种程度上的“裁判”?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军队在反右运动、大跃进,特别是文革初期是如何介入政治斗争的,有哪些关键的军事领导人是权力博弈的中心人物,他们的决策又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特定时期,军人不再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成为了塑造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每一次军事调动,每一次公开表态,都可能牵动着整个国家政治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1949-1973年的中国”,单从字面上看,就足以勾起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大陆发展演变的台湾读者的浓厚兴趣。1949年到1973年,这个时间段包含了太多关键的历史节点,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直至文革的复杂收尾。而“权力斗争”与“军人的政治角色”这两个核心概念,更是触及了那个时代政治运作最隐秘也最核心的部分。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权力格局以及军队在其中扮演的微妙角色感到好奇。军队在巩固政权、推进政治运动,甚至参与到最高决策层中的情况,往往是历史叙事中一些令人费解的环节。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毛泽东主导下的中国,军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权力博弈的重要力量,以及军队领导人,如林彪等人,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是他们主动介入,还是被卷入?他们的军事力量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资本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答这些疑问,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军队在其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既是政权的维护者,也是权力斗争的参与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