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时代,最迫切待解的脑科学教养议题
台湾第一本「电子禁食」方法书
平板电脑,智慧手机,这些3C产品是有助学习,还是残害孩子大脑?
研究显示,过度声光刺激及近距离观看萤幕,将扰乱孩子在思考、记忆、情绪控制、社交能力上的正常发展。
抢救孩子大脑发育黄金期,最关键28天!
美国儿童精神科权威邓可莉医师的「电子禁食」计画,只要四週,就能「重设」孩子遭损的大脑,轻松又简单!
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暴怒大叫,勐眨眼睛,一点小挫折就崩溃大哭。他不正常吗?需要去儿童神经科就诊吗?孩子注意力涣散、情绪容易失控、睡眠品质不佳,已是这时代的通病,他可能只是患了「电子萤幕症候群」(ESS),只要「大脑重开机」就能解决!
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到平板电脑、智慧手机等3C产品,我们经常会在餐厅、公车或捷运、游乐场及家里,看到许多父母习惯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去照顾,让他们盯着萤幕看就会不吵不闹。然而,大人们这样「便宜行事」的后果,将以孩子大脑受损作为代价。
曾获颁「美国顶尖精神科医师」的邓可莉医师,透过五百名以上临床个案实证,有策略、有技巧、有步骤的4週「电子禁食」计画,能有效消除「电子萤幕症候群」,让孩子大脑发展回归正轨,终结坏脾气、睡得安稳、开启专注学习脑、重建社交能力!
你的孩子有以下症状吗?他可能患有「电子萤幕症候群」 □常常看起来很激动、兴奋、暴躁
□没办法静下来好好思考,记忆力减退
□面对压力的时候,没办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及受刺激程度
□每天为了一点小挫折就崩溃、大哭
□因为不成熟的行为举止,而有交友或维持友谊上的困难
□在学校,老师因为他涣散的注意力而伤透脑筋
□学业表现一落千丈,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准
□时常又兴奋又累,明明已经累了却睡不着觉
□在和人目光交接的时候有困难
□当你告诉孩子该关掉电子萤幕设备时,他会变得激动起来
你的孩子被误诊为以下病症吗?他可能只是患了「电子萤幕症候群」 □注意力缺失症
□高功能性自闭症
□妥瑞氏症候群
□躁郁症
□强迫症
□过动症
□焦虑症
□抽搐疾患
抢救孩子受损大脑,该怎么做? 第1週:准备阶段,界定问题及设定目标,让伴侣或其他照顾者加入计画,准备用来取代萤幕时间的有趣玩具或活动(例如:乐高、拼图、阅读、骑脚踏车或滑直排轮⋯⋯)。
第2週:开始严格执行「萤幕扫荡」,移除家里所有可及的手持电子设备,有技巧地回应孩子可能出现的戒断反应。
第3週:孩子大脑进入深层休息阶段,你将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改变——更深层、更放松的睡眠,醒来后更有活力,行为比较有组织,冲动控制力增强,更能集中注意力。
第4週: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减轻或消失就变得松懈,想要偶尔通融一下,务必要坚持原则,以免在孩子大脑疗癒最关键的一週,前功尽弃!
专家推荐 王煇雄(长庚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妥瑞症协会理事长╱台湾小儿神经医学会前任理事长)周育如(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副教授)
张美兰(小熊妈/亲职作家/阅读推广人)
彭菊仙(亲子教养作家)
杨俐容(亲职教育专家)
廖笙光(敦南儿童专注力中心技术长╱亲子天下严选部落客)
谢伯让(认知神经科学家╱脑科学家/《都是大脑搞的鬼》作者)
(姓氏依照笔画排列)
各界好评 「这本书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眼界大开,而且相当实用。《关掉萤幕,孩子大脑重开机》是每个家长书房里的无价之宝。邓可莉医生的计画必定会为许多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莫大的解脱」──克雷格.墨金博士(Craig Malkin, PhD),哈佛医学院心理学系讲师
「邓可莉医师为美国所有的儿童精神科医师和儿科医师带来了一份美好的礼物。全美国有几百万个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行为失控的孩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工具,让我们把它分享给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过去十年越演越烈,邓可莉医师也提出了一个答案:是因为萤幕时间,而不是因为缺乏过动儿用药利他能(Ritalin)。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谢谢你,邓可莉医师!」──史考特.尚农医师(Scott Shannon, MD),美国整合全人医学委员会前主席、《请不要为我的孩子贴标签》(Please Don’t Label My Child)作者
「这本实用、好读的指导手册是数位时代亟需的一记当头棒喝,所以为你的家庭、你的学校、你家附近的图书馆买一本《关掉萤幕,孩子大脑重开机》吧!」──凯莉.克罗夫顿博士(Kerry Crofton, PhD),「医师捍卫校园安全计划」(Doctors for Safer Schools)共同创办人、执行长
「与这本书有关的其中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是睡眠不足,这会造成许多后果。直白地说,睡眠不足的人会变得肥胖、懒惰、迟钝、以及忧郁。如果有更多的书像《关掉萤幕,孩子大脑重开机》一样,直接揭露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快一点朝着更崇高、更安全的幸福状态前进!」──约翰.J.雷提医师(John J. Ratey, MD),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
「这本书检视人们在长期使用有问题的电子产品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后果就像是毒瘾发作。书中提出新的研究指出,使用电子媒体就像嗑药一样,并不会立刻破坏有机体的运作。在某些案例中,患者的功能一开始甚至还获得改善,只是紧接着却更加恶化。最后,邓可莉医师列出了一些关于诊断、评估、以及最重要的治疗议题,借此与大脑奋战、重新设定大脑,来克服快速成长的『电子萤幕症候群』。」──金伯莉.S.杨医师(Dr. Kimberly S. Young),「网路成瘾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et Addiction)创办人
「邓可莉医师的论题相当具有说服力,她认为家长对于孩子不断地暴露在电子萤幕娱乐当中这件事,应该要特别留意。邓可莉医师引用了医学研究以及她和数百位病患一起工作的经验,解释电子萤幕媒体会如何压迫孩子的神经系统,并且损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如果父母愿意依照她实用的建议,停止孩子使用电子萤幕的时间,孩子的健康和行为便会获得戏剧性的改善。」──洁西卡.所罗达(Jessica Solodar),医疗记者,曾在麻州综合医院精神科和「儿童以及青少年躁郁症基金会」(Child & Adolescent Bipolar Foundation)担任专职医疗作家
书籍简介:拥抱新世代的育儿指南——深度探索亲子关系与心智成长的全方位手册 本书并非聚焦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限制或具体的“电子禁食”操作指南,而是深入剖析了当代儿童在心智发展、情绪调适以及人际互动中面临的深层挑战。它提供了一套基于神经科学、儿童心理学和积极养育哲学的综合性框架,旨在帮助家长构建一个滋养孩子全面成长的环境,而非仅仅是管理外部行为。 第一部分:理解当代儿童的心智疆域——从生理到心理的绘制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当代儿童的内在世界,探讨在信息爆炸、环境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的。 1. 情绪的基石:安全感与依恋系统的重塑 我们首先探讨的是情绪调节的底层机制。这部分内容着重于理解儿童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s)如何影响其成年后的情感处理能力。书中会详细解析“安全依恋”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情境演练,教导父母如何通过共情性回应(Empathic Responsiveness)来稳定孩子的神经系统。内容涉及如何识别孩子发出的微小求助信号,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反应”或“情感忽视”对孩子长期情绪健康造成的隐形损害。这不是关于如何“平息”一次哭闹,而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永远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情感避风港”。 2. 专注力的非线性发展:从抑制到引导 当代教育体系对“专注力”的定义往往过于僵化。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单一标准,转而探讨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真实发展轨迹。我们将深入研究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熟速度差异,解释为什么一个五岁的孩子无法像一个十岁的孩子那样保持持续的、单一目标的专注。重点在于教授家长如何设计“有目的性的游戏”和“结构化的自由探索时间”,这些活动能自然地锻炼到计划、组织、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而非仅仅是要求孩子“坐好”。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内在驱动专注,而不是通过外部奖励或惩罚来强迫专注。 3. 社交智能的深度培养:从屏幕到面对面互动的桥梁 本书强调,真正的社交智能不仅仅是礼貌用语,而是包括解读非语言线索、管理冲突以及培养同理心的复杂技能。我们会分析在缺乏真实互动场景时,儿童在理解“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的滞后性。提供实用的情景模拟练习,例如“角色扮演的深度应用”,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分析戏剧、故事中的人物动机,从而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理解他人的视角(Theory of Mind)。 --- 第二部分:构建支持性环境的艺术——超越管教的育儿智慧 本部分聚焦于父母的自我觉察和家庭环境的结构设计,强调环境对儿童心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 4. 父母的“情绪回响”:自我调节的示范力量 儿童最强大的学习方式是模仿。本书将父母视为孩子“情感的调音器”。这里的内容要求父母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识别自身的压力源和未解决的童年阴影如何不自觉地投射到育儿实践中。我们提供了一套“暂停与反思”的日常练习,旨在帮助父母在感受到压力时,能够先稳定自己的神经系统,再以清晰、有意识的方式回应孩子的需求。这部分强调的是,一个平静的父母,是孩子情绪稳定的最好保证。 5. 重新定义“休息”与“恢复”:大脑需要的真实停机 高质量的休息不仅是睡眠,更是大脑处理信息、巩固记忆和清除代谢废物的关键时间。本书详细阐述了感官超载(Sensory Overload)的生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身体的过度刺激会导致“大脑罢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感官饮食”(Sensory Diet)的概念,为孩子设计符合其神经类型需求的活动,包括有节奏的运动、触觉输入和环境的宁静时间,以确保他们在“真正”放松和整合信息,而非仅仅是“无所事事”。 6. 培养内在动机与自主感:从“听话”到“有责任感”的飞跃 本书深度探讨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强调自主性、胜任感和联结感是人类幸福和成长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提供有限的选择权、设置清晰且可协商的界限,以及庆祝努力而非仅成果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驱动力。这不是关于放任自流,而是关于权力下放——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体验决策的后果,从而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 第三部分:长期成长的蓝图——超越年龄的智慧传递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放得更远,探讨如何将这些基础建立起来,支撑孩子未来面对复杂世界的韧性。 7. 失败的价值:培养成长的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我们深入解析了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对个体学习路径的深远影响。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语言工具和反馈机制,教导父母如何将“我做不到”转化为“我目前还做不到,我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对“挑战的渴望”,将错误视为宝贵的数据点,而非个人缺陷的证明。 8. 建立家庭叙事:连结过去与未来的意义感 一个强大的家庭叙事(Family Narrative)能为孩子提供归属感和方向感。这部分内容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回顾家庭的历史、价值观和克服的困难。通过定期的“意义分享会”或“家庭故事时间”,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是更大图景中的一环,从而建立起超越眼前小挫折的韧性。这是一种深层的价值传承,确保孩子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拥有清晰的内在指南针。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深刻的、实践性的、对人性充满理解的育儿哲学读本,它引导父母放下对“完美”育儿的焦虑,转而投入到对孩子心智结构和情感健康的精耕细作中,培养出具有强大内在力量和适应能力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