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由于东欧边界的开放以及其他国家国际贸易的快速成长,使得过去数十年全球化现象急速发生。无疑地,欧盟的成长是其中一个驱动全球化的力量,但最主要的力量还是因为亚洲海关边境(主要为中国)对全球市场经济的开放及生产区位的重置,有利于厂商进入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这样新的贸易集团。
过去数十年来,竞争环境的演进推动了制造业和物流网路的国际化。事实上,许多制造业早已增加自身在国际上的参与来维持竞争力。
国际营运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包括发展新佈局,例如:国际配送系统、全球供应商网路和多位址式及(或)分散式制造网路。
企业是否该进行国际化,对所有企业而言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决策,因为国际化决策牵涉许多风险,不仅对跨国企业有影响,特别是对那些资源、市场知识、网路的使用及创业者的国际经验相对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影响更是来的大。
现今,分散式的生产流程和多区位的活动之间产生很大的关连。受惠于价值链的延伸配置跨越了国界,企业越来越国际化。因此,在国际间和生产营运相关的生产作业会被拿来进行交换,但资产却不会,这些变化交换影响了採用多区位生产流程的经济体。
启动国际化进程是一个很困难的决策,如前所述其包含许多风险,不仅对跨国企业如此,对资源相对有限的中小企业和工业部门之事业单位更是如此。
许多在国内市场成功的中小企业及工业部门之事业单位,在进入外国市场通常会遭遇困难。他们之中许多企业都是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初始阶段,无论是在新兴市场或是在转型中的国家,这些中小企业都还需要为新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做准备(Szabó, 2002)。因此,在不同国家中进行生产物流网路的管理是一巨大的挑战,其需要完善的规划佈局及协调以达到生产品质、弹性及成本的最佳化水准(De Meyer et al., 1989)。
本书以GlobOpe(全球营运)框架作为填补全球营运进程执行之文献缺口。为此,本书採用两种观点:其一,工厂生产水准法(production plant-level approach);其二,生产网路法(production network approach)。本书将探讨:
• 全球生产网路的设计与配置:协助区位、设计、设计配置、採购、制造配送活动的框架、工具及技术。
• 可加速新设施的辅助工具、供应商网路的发展及多位址生产网路配置的流程;设立新海外生产工厂的风险分析、替代方案的选择方法、制造策略角色的定义及提升、世界级制造方法、工具与最佳实务等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