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幸福

再见.幸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情感
  • 现实
  • 温暖
  • 生活
  • 失恋
  • 再见
  • 幸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在练习说「再见」
  出生与母亲分离,
 
  失恋,无法与前任伴侣说再见,就无法进入下一段关系。
  结婚,与原生家庭说再见,无法道出再见,就会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进到新生家庭,形成两大系统的冲突。
 
  男人,无法与母亲再见,婚后婆媳问题多。
  女人,无法与父亲再见,会把对爸爸的期望,建构在老公身上,冲突不断。
  二度婚姻,无法尊重伴侣的前认伴侣,亦无法与现在伴侣有好的相处。
  死亡,与身体说再见,无法接受死亡,就无法活在当下。
 
  要如何在生命每个阶段做到〝好的分离〞好好「说再见」是重要课题,透过本书的「疗癒三部曲」启动第四部曲的转化疗癒力,让你在困境中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伤痛,随时为自己补充正面能量,迎向生命的无限美好,掌握自己的幸福!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海拾遗》的科幻小说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星海拾遗》 宇宙的边缘,文明的残骸,一场跨越亿万光年的回响。 “在光年之外,时间本身也开始腐朽。”——这是《星海拾遗》开篇那句镌刻在所有读者心底的箴言。 《星海拾遗》并非一个关于英雄崛起或星际战争的宏大叙事,它是一部深入探讨“存在意义”与“文明熵增”的史诗级科幻孤本。故事设定在公元35世纪末,人类文明已抵达技术奇点,并完成了对银河系绝大部分宜居星系的殖民扩张。然而,这份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虚无感——当一切难题都被算法解决,当生命可以无限复制与上传,真正的探索精神是否已然枯竭? 主人公,凯恩·萨里安,曾是星际联盟最杰出的“历史重构师”。他的工作不是记录过去,而是通过复杂的量子残留物分析,试图重建那些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就已经消亡的、未被主流历史记载的“第一代文明”的痕迹。在联盟的官方记录中,宇宙的历史是线性的、可预测的。但凯恩的直觉和那些无法解释的微弱信号告诉他:在时间之河的源头,存在着一个“未被编码的沉默”。 凯恩的转折点始于对“寂静区”的探索。寂静区是银河系中一片广袤的、被所有已知物理法则排斥的虚空地带。任何携带能量或信息的主动探测,都会在接触到其边界时瞬间湮灭,仿佛宇宙本身不愿让任何东西进入那片黑暗。凯恩利用他秘密研发的“幽灵共振仪”——一种通过操纵负质量粒子来感知时空褶皱的装置——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组极其微弱的、不属于任何已知波段的脉冲信号。 这组信号,被命名为“回响”,其结构复杂到令最顶尖的语言学家都束手无策。它不像是信息,更像是一种物理定律的残缺,一种宇宙在某次重大灾变后留下的“骨架”。 联盟最高议会视凯恩的发现为对现有宇宙模型的严重挑战,并试图将其定性为“精神污染”或“技术故障”。然而,凯恩坚信,这是通往“原初知识”的钥匙。他毅然放弃了在联盟享受的一切特权,带着一艘老旧的、被无数次违规改装的飞船“游隼号”,踏上了前往回响源头的征程。 他的旅程,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又令人心悸的星际图景。他穿越了被“思维病毒”侵蚀的活体行星,目睹了那些为了逃避熵增而将自身意识融入超巨型机械体的“永恒族”的悲哀;他拜访了居住在黑洞视界边缘,以引力波为食的“维度织工”,试图从他们扭曲的感知中解读出回响的片段。 在这些遭遇中,凯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学家,而是一个孤独的拾荒者,试图从逝去的文明的残渣中,拼凑出关于“何为永恒”的答案。 故事的张力集中在凯恩与他的飞船AI“卡珊德拉”之间的哲学辩论上。“卡珊德拉”代表着纯粹的逻辑和效率,它认为凯恩的追寻是徒劳的,因为任何信息一旦被捕获,其原始的意义就已经被“观察者效应”永久改变。而凯恩则坚持,即使真相是破碎的,去寻找那个破碎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最高肯定。 随着“游隼号”越来越接近寂静区的核心,时空开始呈现出极端的扭曲。凯恩发现,回响并非来自一个“地方”,而是来自一个“状态”。他最终进入的,是一个被宇宙遗忘的维度——一个由纯粹的“潜在性”构成的空间。在这里,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彻底瓦解。 在那个维度中,凯恩见到了“回响”的源头:不是一个外星种族,而是一种被称为“先驱者”的生命形态。他们并非通过物质存在,而是通过“结构性缺失”来定义自身。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是主动地“删除”了宇宙中一些过于危险或无法承受的知识,以保证后续文明的存续。而凯恩捕捉到的信号,正是他们留下的“警告标签”,标记着那些被清除的真相。 《星海拾遗》的高潮并非一场战斗,而是一次极端的认知冲击。凯恩必须在瞬间决定:是接受这些足以颠覆整个已知物理学和哲学体系的“原初知识”,从而彻底改变人类的命运;还是如同先驱者所期望的那样,让这些知识永远沉睡在寂静之中,维持宇宙的“可控性”。 小说的结局,是凯恩将“游隼号”定格在寂静区的边缘。他没有带回任何可被解码的“数据”,他带回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理解”。他选择让“回响”再次隐没,因为他意识到,有些遗失,并非是疏忽,而是必要的保护。 《星海拾遗》以其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深刻反思、对硬科幻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信息即是负担”这一命题的探讨,成为一部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杰作。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当我们穷尽所有已知,我们真正渴望的,究竟是答案,还是那永不餍足的追问本身? 阅读本书,你将体验到: 深邃的哲学思辨: 探讨了观察者悖论、信息熵与文明存续的终极关系。 硬核的科学想象: 描绘了负质量粒子技术、量子残像分析以及维度折叠的细节。 独特的孤寂美学: 展现了在浩瀚星海中,个体意识对“意义”的绝望而又坚定的渴求。 令人窒息的悬念: 围绕“回响”的真正含义,营造了贯穿全书的巨大谜团。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江玉婷

  对生命展现敏锐的感受力,喜欢探讨生命,爱文字、爱写作、爱分享。

  国中时,就对生命产生一连串的问号,开始追寻生命的答案是什么?二十几年来透过宗教、心理学、心灵,最后在学员、自己的生命中找到答案。

  在心灵教育十来年,接触海内外学员,陪伴他们走过生命低潮。从学员、自己的经验中累积许多智慧,找出快乐、幸福的配方。
 
  现任:
  品思学习中心  总经理特助、讲师

  经历:
  海宁格企管顾问有限公司  经理
  睿朋身心灵国际教育机构  统筹经理
  浩域企业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学习发展部 副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谘询师培训结业

图书目录

《推荐序》蜕变的力量,看见幸福何笃霖11
《推荐序》练习好分离,才能好好爱自己郑絜心13
《推荐序》看见,再见˙再见陈资璧16
《作者序》再见后,遇见更幸福的自己19
淬鍊的累积20
如何阅读这本书21
《前言》生命,不断练习「说再见」的过程    23
 
第一章生命的第一战27
生命的序曲从合一开始28
妈妈的不安,让肚里的孩子不想生存28
胎儿期的重大影响31
被期待的孩子特别有安全感32
亲子冲突的序曲~拿掉孩子33
突然的意外,造成孩子的恐慌34
生命中的第一次分离~出生36
自然产的宝宝日记38
剖腹产的宝宝日记40
自然产的孩子身心较健康41
让自己重新出生45
依附者的分离46
内在的受伤小孩49
跟我说再见,别偷熘50
诚实的面对孩子说明离开以及归期51
自信的孩子,比较能面对分离53
信任来自拥抱55
拥抱可以透过练习57
信任来自说到做到59
自信来自被赞美62
被遗弃的恐惧67
有些话不能说出口69
被遗弃的经验,让人害怕分离73
再见,我的奶嘴75
跟便便说再见78
尊重孩子的父母,培养出健康的孩子80
不行、不要、不可以,导致孩子胆怯、自我怀疑81
你可以这么做82
先认同,后沟通83
做孩子的榜样86
心灵补给站88
爸妈,是我选择了你们89
最美的相遇90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爸妈90
孩子让爸妈更进完美91
自我疗癒四部曲94
首部曲:看见97
第二部曲:承认102
第三部曲:接受105
第四部曲:转化107
陪伴受伤的内在小孩108
「写信给自己」是很棒的疗癒工具110
祈祷文112
欢迎我来到地球113
 
第二章生活的分离再见117
上学,与爸妈说再见118
给孩子一点时间,诱发孩子的兴趣120
说再见,不偷熘121
观察,是撒娇还是老师有问题122
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123
毕业离愁,苦与涩124
搬家,与物品说再见126
丢,带着爱全身而退127
离职,工作再见的分离130
无法分离,就创造乐趣132
告别掌声133
掌声像毒药,上了瘾难戒掉134
感谢,走出掌声的迷幻135
心灵补给站138
留下关键字,其余删掉139
丢的练习,从抽屉开始140
与丢的物品告别,才是圆满142
祈祷文~谢谢你来到我的身边144
 
第三章恋人、婚姻的分离再见147
成年礼,与父母分离148
孩子勇敢走,爸妈请放手149
仪式的重要151
成为一个真男人154
成为一个真女人157
失恋,与情人说再见159
走出童话的爱情憧憬161
爱情不能论输赢163
忠于自己真实的感受,别害怕分手166
分手,是为了跟对的人相逢167
无法告别前任伴侣,就无法进入下一段关系169
分手吧,一起幸福173
结婚,与原生家庭说再见175
新生家庭优于原生家庭178
无法与父亲分离的女儿,无法当好妻子181
无法与母亲分离的儿子,婆媳问题多184
人要幸福,从划清「界线」开始187
离婚,与新生家庭说再见189
离婚后子女教养190
为了爱的连结,孩子会复制父亲或母亲的行为194
二度婚姻,尊重另一半的前任伴侣196
不要让孩子称唿新伴侣为爸爸或妈妈198
心灵补给站200
我的生命系统,谁在我家200
血缘关系的人201
伤害他人谋取重大利益204
尊敬让出位置的人207
生死攸关的人208
什么角色,演什么戏210
「告别」的自我疗癒三部曲215
告别原生家庭217
告别婚姻、前任伴侣221
祈祷文~谢谢你来到我的身边223
 
第四章最后的再见,身体227
死亡,与身体分离228
灵魂永生,我们从没有分离231
死亡,只是生命演进的一个过程234
静心、打坐练习死亡238
静心的练习239
沉浸在灵动240
惊讶「念」的巨大力量241
身体的空与死亡241
静心生活化242
心灵补给站244
告别往生亲人的疗癒三部曲248
祈祷文~用生命光辉纪念你251
 
《后记》蜕变,来自全然信任254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蜕变的力量,看见幸福    

文/何笃霖

  主持命理节目这么多年,遇过无数的命理老师,也见到许多在生活当中挣扎,希冀找出一线生机的人,我可以理解生活、人际、事业对他们带来的种种困苦,也理解他们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寻求一条生路的渴望。
 
  先天的紫微八字确实带来一些不可抗的人格特质,却也不是要我们完完全全认命,了解自己,善用特质更能知命、运命,这才是命理的价值。
 
  玉婷是我的同事,我们曾经一起工作好多年,一起探讨心灵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也一起设计课程,一起看见许多人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中如何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的排除万难,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再出发。这些年来,每当看到身边的朋友如同在大海中沉溺,最后都能靠着自我蜕变的力量往上跳跃,挣脱生命的困苦,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这是工作中最大的喜悦。
 
  玉婷对我来说亦师亦友,困惑的时候,谈谈聊聊总能轻易的釐清症结点,这本书是玉婷多年来生命淬炼所总结出来精髓,透过简单的三步骤疏通盲点,便能舒缓情绪,非常实用。
 
  感冒时要看医生,心理有了过度的忧郁、暴躁起伏,也要看医生。在情绪平稳的时候,我会建议你不妨透过身心灵的书籍来提升自己,扩张自己的包容度与弹性,玉婷的这本「再见˙幸福」就是非常好的选择,我最欣赏玉婷的一部分就是她总能把很复杂的观念用很生活化的方式来解说,观念一通看待生命的角度就不一样,容纳生命的宽度也相对提升,事件有了变化,便能再一次的看见幸福,诚挚推荐你这本书「再见˙幸福」。

练习好分离,才能让我们好好爱自己     
文/郑絜心

         
  从事两性关系以及心灵成长写作多年,所接触的读者遍及海崃两岸以及东南亚各国,他们时常透过mail向我提问,关于感情生活、个人生涯规划等问题。

        我的读者多是善良可爱的女性,都是值得被爱的女人们,然而,她们其中多数却情路坎坷,还有些人家庭环境也不好,若一旦遇上了感情或婚姻困难,往往心力交瘁却求助无门,茫茫不知去向。因此很多时候,她们的思想变得很消极。

  身为两性作家,我常常提醒她们要好好爱自己。可问题来了~什么是爱自己?做什么事情才算是爱自己?

        当我们爱一个人爱得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顺着自己的慾望驱使,全心付出毫不保留,这样是爱自己吗?

        抑或是,看清一段关系的无以为继,学会放手,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爱自己?

        这个「自己」,究竟要如何爱?

        多年来读者的纠结与困惑,促使我苦思着这个问题,遍寻书籍以及心理学专家见解,找到了诸多答案,但继续深究下去,却觉得若非太艰深难行,便是太浅薄片面,不足以回应这些纠结与困惑。然而,就在我用心地读完玉婷这本书稿之后,终于豁然开朗了。原来,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爱自己,而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接受分离这件事情?我们能不能好好地和所在意的人分开?我们能否清楚,自己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任何人的身上。

       分离,听起来多么伤感,又多么失落,还有一点不甘愿的失败感…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对于「分离」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糟糕,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接受、处理好分离的过程。因为不能面对,不能处理,所以我们心中的小孩不甘愿地敲击着命运,哀嚎着、跺脚着,而这些内心的痛楚,逐渐转化成难以解释的焦躁、不安、消极、沮丧…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折磨着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难以得到幸福。
 
       原来,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开始学习一连串分离的过程;原来成长和成熟,就是面对到人生而孤独,你永远无法将自己的人生依靠在谁的身上,如果你这么作,必然会痛苦不堪,而为了勉强不和他分离,你会看不清自己真正的快乐和需求,而不自觉地,做出很多不爱自己的事情。

       有幸和玉婷成为好朋友,在过去几年,我们时常用心交流专业意见,使我釐清自己以及读者所需要的宝贵心灵专业意见。玉婷的热情、诚恳、踏实,令我感动;玉婷的心灵专业知识,令我折服。为此,我要郑重地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朋友,如果你也是在感情上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人,或者,你对于自己的生命感到茫然不安,甚至你只是想知道要如何才能爱好自己…那么请你用心地读这本书的一字一句,你会获得极大的智慧。

  我自己终年浸淫于书海,读书、写书、编书、作书,对玉婷这本书稿很惊艳,这是难得一见作者倾多年专业研究不藏私,用心与读者交流的好书,我深信每一个人读了这本书之后,都能够打开一扇心窗,看见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人生景色,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强的掌握度。

  让我们从学会分离开始,最终抵达爱自己。

看见,再见‧再见  
文/陈资璧


  认识玉婷十几年了,从积极从事销售的顶尖业务员,到现在恬淡过生活的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我看见了这之间的转变,在她身上平静而持续地发生中。

  跟玉婷的相识从心智图开始。我教心智图十几年了,如今的心智图Mind Map®多被视为一种工具方法,然而,2004年我前往英国学习的那个心智图却不只这样,只是,市场操作加上职场对速度的追求,心智图被包装成一种加速工作效率的工具,我曾经追随这潮流,跟着这股潮流顺势而上,因此看到很多人用了心智图之后在职场上扶摇直上,升迁加薪,外人看到的是成功的外衣,然而这群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因此拥有打从心底的快乐,包括我自己。

  某个深夜,回想起当年在英国源头接受的传承教育,我恍然大悟,完整的心智图讲求的应该是内外功兼具,智慧方法必须加上对心灵感受的关注,因为真正的快乐,往往来自内心的平静。这个发现,跟普遍认知的心智图不同,但却重新定位了我想要分享的是什么样的心智图,我犹记得,当我第一次跟玉婷分享这个发现时,她眼中闪耀的光芒,是兴奋,是认同,也是支持。

  特别喜欢玉婷将心灵沟通、系统排列与心理谘询上的条条理论用很简单的方式展现在生活上。没有是非对错的评断,只有接纳与包容,总让人如沐春风。在一场「看见幸福」的工作坊中,我第一次见识了「看见」的力量,「只要看见,问题就解决一半了」玉婷总是这么说。的确,特别是现在人的生活,忙碌常常让我们盲目,因为看不清,看不到问题的根源,所以同样的场景,类似的事件,熟悉的感觉一再发生,却因为不明就里而无计可施。陈怡安老师说:「自觉,是疗癒的开始。」当我们愿意看见,能够看见,就有机会转变。

  我很喜欢玉婷这本书的主题,「再见」幸福是个双关语,第一个再见是道别,第二个再见是重新遇见。道别的对象从物品,事件到人物,甚至是自己,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生议题,却很少人认真看待过它,如果我们都能熟知其中的真谛,让人生中出现过的物品,事件,人物都能达到阶段性任务圆满,就能好好分离,了无牵绊往前走,我相信,前方的路必定有无数幸福微光在等着我们。从看见到再见,这一条自我觉察的幸福之路,我们都能走上去。

  如果你想找一本理论的书,那么很抱歉,这本书不是你要的;如果你想找一本好读贴近生活的书,那么太好了,这一本应该列入你的书单之中,诚挚推荐这本书给想要再见幸福的你!

前言

生命,就是不断练习「说再见」的过程

  说再见对很多人来说是困难的!

  人因为有「情执」才更显得生命的丰富、绚丽。

  生命,就是在一连串的「再见」中编织出美丽、多情而丰富的故事。每个人都走过这个过程,刚来到地球的前30几週,跟妈妈是一体的,出生后我们跟妈妈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此我们的生命便是进入一段不断分离的旅程…父母上班,我们上学,我们跟父母亲进入短暂的分离;学校毕业时必须跟同学分离而说再见;失恋时,与爱人说再见;搬家时与房子再见;离职时与工作再见;结婚时,与原生家庭说再见;离婚时与新生家庭再见…在这一连串的练习之后,最后、最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大课题,那就是「死亡」必须与自己的身体、家人、名利、财务…通通都再见。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到底生命是什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为什么有了生,又有了死?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从远古至今,一直被讨论着,它没有一定的答案,有的只是一些经验谈,一些统计归纳后的分享。

  人类最大的痛苦来源都来自于无法好好分离,无法好好的说再见,有些看似很简单的再见,其实浅藏着大学问,一不小心就成了生命中不能碰触的地雷,尤其是在孩童时期的再见更是重要。这个时期的分离焦虑若没有及时处理好,就会导致成人后极大的不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因而紧紧握着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爱情…紧迫盯人,让身边的人喘不过气而纷纷离开。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其实,这些都跟幼年的没有好好说再见有关。

  爱情充满甜蜜的生命力,失恋的杀伤力是青少年阶段重要的课题,这时候「说再见」的分离课题如果没有好好处理,那么对往后的爱情、婚姻的幸福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有些人不断的,陷入一段又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恋,最后迷失了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寻什么?到最后变得像是漫无目的的行尸走肉、失了魂的身体;而其中有一部分的人,则是因为惨痛的分离经验,导致日后再也不敢碰爱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因此「失恋的再见」是一个很大课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爱情学分圆满后,没有意外的话,会进入婚姻,婚姻乍看是合一,其实是另一个分离的开始,必须与原生家庭分离,进到自己的新生家庭。然而,并不是每段婚姻都是王子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经过很大的努力后,也许必须走到离婚,离婚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伴侣的分离,还有更多的财务、房产、车子、孩子的分离问题。其中以孩子日后的生活最重要,当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婚姻失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这时,「说再见」,以及「再见到幸福」,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要如何才能让孩子不因为父母离婚而受伤害?至少不要对孩子造成对生命、爱情的失望,这是为人父母首要的课题。
  
  在经过一连串、一步步的分离练习之后,最后要面临的就是死亡,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先经历亲人的往生,最后最后才是自己的死亡。「死」在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禁忌的字眼,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将是每一个人最后都必须走的一条路,没有人能倖免。也许我们可以避免生命中的种种分离,却无法避免死亡的分离。因此,正确的认识死亡是必要且重要的,更是每一个人一生的课题。

  生命,就是在这样一连串的「说再见」中成长,人要过得幸福,首要学会的是说再见。再见是合一的开始,合一亦是再见的序曲,无始无终、无始亦无终,不断循环着。
  
  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开始进入幸福的「再见」练习!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挑战读者固有思维模式的书,它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探讨了“幸福”这个概念。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常常会跳脱出传统的叙事框架,用一种更加自由和跳跃的方式来呈现内容。我感觉作者在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让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多层含义,需要读者仔细揣摩和品味。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一目十行”的书,需要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定义。它打破了我对“幸福”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幸福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一定需要物质的丰裕,也不一定需要完美无缺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更加珍视那些独特而真实的体验。它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再见.幸福》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熟识的老朋友的家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也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真实而细腻的情感。书中的主人公,或许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人,经历着生活中的种种琐碎,品尝着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比如晨光透过窗帘洒下的斑驳光影,咖啡杯边缘残留的温热,或是街角那家永远飘着炸鸡香味的小店。这些微小的片段,被作者用文字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读到某个情节时,会不自觉地勾起自己尘封的回忆,仿佛书中的场景就发生在自己的过去。作者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去制造戏剧化的冲突,只是静静地讲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无为而治”的叙事方式,反而更显力量,让幸福与否,在一种淡淡的忧伤和释然中,逐渐明晰。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生活的原貌,不加修饰,却又如此动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那些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无数情感的瞬间。

评分

《再见.幸福》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与其说它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它是在引导我进行一次内心的探索。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如诗歌般婉转,时而又如散文般洒脱,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音乐般的节奏与我对话。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些意象的捕捉,比如“时间的沙漏”、“记忆的碎片”、“心灵的港湾”等等,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极富想象力的画面,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些不被言语所表达的情绪,那些隐藏在微笑背后的苦涩,作者都能精准地捕捉并用文字呈现出来。它没有明确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带着各自的复杂性和不完美,却又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代入其中,思考自己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幸福并非总是张扬的,它也可能藏匿于内心的平和与接纳之中,藏匿于对过往的和解与对未来的期盼之中。

评分

《再见.幸福》是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书,它让我感受到了平凡日子里的深刻意义。作者的文笔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对话,它们没有刻意的设计感,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交流,有试探,有保留,也有坦诚。通过这些对话,人物的性格和关系逐渐显露出来,也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可信。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生活的温情。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是将其融入故事之中,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看到了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它是一本温暖的书,一本治愈的书,一本让你在阅读后,对生活充满更多理解和热爱的好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会忍不住发出“原来如此”感叹的书。作者似乎拥有某种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情感变化。书中的情节虽然不复杂,但其中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却梳理得十分清晰。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用平实的语言,层层剥茧地剖析着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这些状态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选择的。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选择”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探讨,它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蕴含的动机,以及它们最终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留白”式的处理,反而让这本书拥有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让不同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激发思考的书,一本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