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医家之医话,犹儒家之笔记,最能益人神明」(《对山医话》)。「较之浏览医书尤有趣味,且足长见识而益智慧」(何廉臣语)。医话一向是为广大医家和中医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中医文化体裁。
近贤谢利恆先生亦推崇医话:「医书所最忌者为空言无实,又其甚者,採缀群书,绝无心得,陈陈相因,尤为可厌。……惟医话则不然,以无门面可拘,且非确有心得者不能着笔。」民国年间,秦伯未先生编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书,因不满于医案体例枯燥,才又编了《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一书,「爰积岁成清代医案书,今复嫌其为体例所拘,未能详备,爰择笔记体者,另辑是编。」
概括说来,医话特点有三:1题材丰富广泛,不拘一格;2语言通俗如话,不同于枯燥的理论说教;3读者乐于翻阅,「较之浏览医书尤有趣味」。
总之,医话是作者「皆本各个人之阅历,或话所闻,或话所见,或话所心得,或转述师友之见闻,或指摘医家之利弊,或宪章先圣之名言。……足长见识而益智慧」(何廉臣语)。像清代《冷庐医话》、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等已成医坛名着,颇受读者喜爱,至今多次重印。本书即仿秦氏《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之意,专择秦氏书中所未收者,计 7 位清代名医的笔记体医案续成本书,名之为《新编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精选名家的医话佳篇
本书所选谢映庐、郑素圃、吴天士、陈掬生、杨乘六、袁桂生、王蓉塘均系卓有影响的清代名医,学验俱富;所录医话皆系佳篇,且均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如姜春华教授称:「古今医案中对我最有启发的要算孙东宿的《医案》、陈匊生的《诊余举隅录》,此二书的辨证论治精神强,值得好好学习。」
蒋洁尘先生举荐最好的医案范本是《谢映庐医案》:「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处方用药,善于选用成方。它在每一则医案的后面,都附有一至两个他所本的成方,而且不偏执经方时方,对初学者来说,此书允称为最好的医案范本。」
潘澄廉先生「认为在医案方面,如《寓意草》、《王孟英医案》、《谢映庐得心集》、《程杏轩医案》之类,对症状的描述、处方的意义、治疗的效果等,叙述得较为详明,端绪易寻。」
2以医案为着眼点,纲目清晰
医话题材广泛,本书则专辑以医案为主要内容者,即医话式医案、笔记体医案,冀其语言平实,言之有物,较之一般医案,医话式医案更好读,「益人神明」。所选医案,系从各家医案中优中选优,堪为取法者。
除了选案之外,编者对入录医案做了若干加工,主要是以病症为纲,合併同类项,同时加了数字序号;另外对某些没有标题或标题过长者,根据案意新拟了标题,这些都是为了纲目清晰,便于研习。对原文未作改动。
3所选医家风格各异,各有所长
所录 7 家各篇起首附以医家简介,他们或长于伤寒,或长于杂病,或长于温补,或长于攻下,或精于脉诊,……特色鲜明,风格各异。清代姚龙光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此乃世医欺人之语,非确论也。心中无此理解,即临证百千,仍属茫然不悟。所以,多读名贤专集为第一义。」
本书可以说是荟萃了 7 家「名贤专集」。
4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互为补充
秦伯未先生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虽说收录了20 位名家的医话精品,然而清代医话毕竟「作者如林」,名着林立,难免遗漏。本书即拣秦氏未录者,尤其是少见的医案佳作,发掘出来以补其不逮。其中如陈掬生的《诊余举隅录》、杨乘六的《潜村医案》、袁桂山的《丛桂草堂医案》至今迄少单行本,市面上根本找不到,而王蓉塘的《醉花窗医案》则是手抄本,允称珍稀。
在此谨向原文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参与本书编着的还有杨洪云、史瑞锋、车群、聂晨旭、李昊、王波、吕涛、李新等,谨此一併致谢。
张存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