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到科学中医VS西医

从文化到科学中医VS西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西医
  • 文化
  • 科学
  • 医学史
  • 比较医学
  • 传统医学
  • 现代医学
  • 健康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中西医的本质?
  中西医的源头?
  想彻底了解中西医区别,必溯源到东西方文化根源。
  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东西方文化差异。
 
  追溯中西文化之根源,析缕中西医学之异同。全书6篇简述中西医发展历程,寻觅交流借鉴踪迹,分析中西医临床、药物、保差别。同中求异,追溯东西思维之不同;异中寻同,寻人类文化之普适根源。无论中西医其精华皆予盛赞,其糟粕皆予批评。此书图文并茂,叙事说理并重,将严谨的科学态度寓于通俗的文字之中,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中西医比较书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海升

  辽宁阜新人,1961出生于彰武,1981年入阜新卫校中药班学习四年。毕业后先后从事中药调剂,药品生产管理,新药研发工作。2008年拜中医大家赵洪钧为师,从事中医临床与中西医比较研究。曾在《中国医药报》《健康报》、《东方药膳》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数十篇,与夫人合着《从古至今:图说中西医》。

图书目录

第 1 篇  文化溯源
一、思维的差异 17
二、认识自然     29
三、改造自然     40
四、哲学的影响 43
五、类比思维     51
六、天人合一     54

第 2 篇  发展历史钩沉
一、医学起源               61
二、五行与四元素       65
三、中西方医学的「圣经」 74
四、中西医圣               84
五、渐行渐远的发展历程     94

第 3 篇  交流借鉴觅踪
一、早期的交流             124
二、汉唐时代的交流     126
三、宋元时代的中西医交流 131  
四、明朝后的中西医交流     134
五、近百年的学习与借鉴     143
附:是她让中医走出国门     156

第 4 篇  基础临床析缕
一、脏腑学说和解剖理论   165
二、临床异同             171

第 5 篇  药物应用对比
一、本草与草药               194
二、药物排列组合与分子积木   204
三、药效的悖论               219

第 6 篇  养生梳理
一、防病原则   240
二、饮食保健   243
三、体育健身   248
四、性爱保健   250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赵洪钧

  赵洪钧,海内外知名中医学家,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数年。96年辞去教职,赴英国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现在家乡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海升与我相识在网路,进而成为我的弟子,学习中医临床与中西医比较。2009年他来信说欲写一本中西医比较的书,立意为:「让中医多了解西医,西医多了解中医,世人多了解中西医。」随信附有写作大纲。我很欣赏这一立意。很快回信对他进行鼓励,并谈了我的看法。

  2009年6月中旬,他专程从辽宁阜新到河北白伏,在我家住10余日。在白伏期间,我们就中医理论,历史、临床诸多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讨论。

  海升回阜新后,数次寄来此书的一些章节。2010年10月他再次来白伏,带来完整书稿。我指出了书中的缺点与不足,希望他继续补充内容。又历5个春秋,他翻阅各种资料,不断修改书稿。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是第六稿,此书基本达到了他的三个初衷。四元素学说,十二宫放血,即使今天的西医也是知之甚少。苏合香丸,金针拨障源于西域中医知者不多。医学不像数理化那样的纯科学,它是以科学为基础,并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正是由于医学的文化特色才导致中西诸多不同。二十年多年前我曾经说过「在世界古代史上,也许再没有别的自然科学能像中医这样,把一个民族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医学只能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不可想像,一个草原或沙漠游牧民族,或一个较小的岛国民族,能够认识如此多样的、以植物药为主的生药。古代欧洲、阿拉伯世界和印度次大陆,大体上都具备类似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但不具备类似中国的人文环境。简言之,明代之前,李时珍不可能出现在其他国家。海升从地缘哲学开始,追溯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根源,析缕史料探究不同发展及交流历程,比较临床用药乃至预防保健之异同。

  近百年来,每当国家变革之时,即将中医置于风口浪尖。激进者以西医马首是瞻对中医大加伐挞,视玑珠如草芥,全面否定;守旧者全面赞扬,敝帚自珍,把裹脚布当锦绣视于众人。众多有失公允的评价者中不乏文化精英,社会名流。正因如此,公证客观比较评价中西医,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都极有必要。海升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史料事实为依据,理性分析不偏不倚,六易其稿完成此书,无疑是在中西医比较方面做了一项有益的工作。

  书中介绍诸多源自异域的方药,其中不乏今日中医之常见方药,读此内容,应该让那些宣导纯中医的先生们反思。

  海升学中药出身,从事过西药研发工作,对中西药物都有一定了解。因此,书中关于中药方剂嬗变,西药药物结构演变一节写得尤其可圈可点,他将方剂变化称之为排列组合,将西药结构演变喻之为分子积木。西医常以新药层出不穷为荣,反讽中医药食古不化千年不变。读此一节你将知道千年不变的古方每天都在新意迭出,新上市的西药仍可寻到老药的痕迹。中医知此理,不必面对西医的讽刺而无言以对,西医了解这些也不必为一个个新药而沾沾自喜。

  海升用几年时间完成此书,并非十全十美,但一个没有研究经费,远离学术中心,全凭业余时间,能够完成这样一本书实属不易。此书与一些专家着作相比毫不逊色。

  2015年7月于白伏故居



  面对新一轮中西医论争,一日突发奇想,欲从事中西医对比的研究。自己当时也觉得这个想法有些可笑,从事中西医比较应该是对中西医都有深入研究者,自己对中医略知一二,对西医知之有限。如何研究,从何处着手,一片茫然。

  经过几天的思考,渐渐有一点思路,欲比较中西医必须从源头开始。于是一头栽到书堆里恶补相关知识,从古希腊哲学读起,西方哲学史,世界历史,医学史,只要能找到与此相关的书籍,统统拿来,或泛读或精读。一日觅得赵洪钧着《回眸与展望: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感觉甚好,诸多问题豁然冰释。后借助中医药论坛结识了赵先生并拜其为师。在拜师信中我谈到欲写一本中西医比较的书,目的让中医多了解西医,西医多了解中医,世人进一步了解中西医。赵老师得知我的想法后,颇为高兴,欣然答应将鼎力帮我完成这项工作。2009年夏我专程去邢台白伏拜见赵老师,就中医临床、中西医比较等问题当面向他进行请教。2010年10月带初稿再去向老师请教。老师对书中内容逐字逐句的推敲,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提出诸多宝贵意见,建议暂不要急于出版,应该继续补充内容。从赵老师家回阜新后进一步查找资料,六易其稿,完成这本小书。

  本书在写作上力求不偏不倚的原则,同中求异,异中寻同。见同则力寻人类文化之普适根源,遇异则追溯东西思维之不同。书中对西医唯实验室结论为是,中医食古不化都进行了批评。这样做或许两面都不讨好,中医会批评我是数典忘祖,西医会批评我对现代科技了解不够。他们的批评或许是对的,因为自己对中西医知识掌握得都很有限,因此书中瑕疵将随处可见。还望中西医学者及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在写作最困难时,聂广教授寄来了他的两本新着,受益匪浅。 范德堡大学(Vandy)易亚军教授不辞辛劳为我找到英文电子版《De Materia medica》,使我对2000年前西方用药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着名性学家马晓年教授寄来性学资料,在此对他们的帮助深表谢意。

  对提供免费图片的美国医学图书馆(NLM),董少新博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尚有些图片未能与版权人取得联系,在此深表歉意,望版权人与我们联系,经确认版权后,按法律支付费用。

  作者电子邮箱   whs1961@126.com
  个人博客        blog.sina.com.cn/greathai   
  2015年5月5日  于煤城阜新家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