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明鑑:日常养生精论与对症佛禅疗法

医方明鑑:日常养生精论与对症佛禅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巧心结合佛医学、中医学和心理学,为有缘人排解深层的心理疾苦,治癒生理的疑难杂症。

  1.本书是作者慧缘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书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

  2.本书详细介绍了佛教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3.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疗病方法,书中运用中医和佛医共同对疾病的诊断和描述方法,详细介绍了佛医和中医的良效,治疗方法,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和实用。

  4.本书为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慧缘


  俗名陈长义,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承庭训,禅心研习岐黄医易及佛道。曾就读于陕西中医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先后受师于陈明科、太乙上人、青云禅师等三十多位医易名士和佛道大师。

  现任香港堪舆大学校长、香港慧缘中医针灸大学校、世界堪舆家协会主席、香港国际佛教医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自然科学院客座教授、香港风水科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将中医学、气功、佛教医学、易学和风水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综合学科。

  创立三宝功德功、丰蛊缘功、气功针和科学风水学、佛医学和人体资讯预测学等方法,其功效非凡,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

  着有《慧缘风水学》《慧缘姓名学》《慧缘佛医学(即本书)》《慧缘预测学》《慧缘星相学》《慧缘养生学》《慧缘智慧学》《慧缘气功针法》《慧缘禅语》《慧缘命相学》《慧缘医学奇方秘法》《慧缘易经讲义》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佛医学要论
第二章‧佛教心理医学
第三章‧微笑、宽容与身体健康
第四章‧佛教饮食疗法
第五章‧佛教药物疗法
第六章‧佛教拿捏与按摩疗法
第七章‧佛医神奇疗法
第八章‧修禅练功疗法
第九章‧素食疗法
第十章‧慧缘功修炼养生法
第十一章‧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法
第十二章‧外科杂病治疗法
第十三章‧妇科杂病治疗法
第十四章‧儿科杂病治疗法
第十五章‧骨关节脱位治疗法
第十六章‧扭挫伤治疗法
第十七章‧皮肤科疾病治疗法
第十八章‧眼科病治疗法
第十九章‧耳鼻咽喉口腔科病治疗法
第二十章‧肛肠疾病治疗法
附 录‧佛学小常识

图书序言



全方位的佛教医学


  佛教医学是印度佛教医学和中国中医学相结合的修炼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独特的医疗养生学。西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便放弃了印度的王族生活,离家修炼并创立了佛教,其教义长期以来在亚洲及欧美地区流行,成为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

  在佛教经典着作中,有很大一部分着作总结了人类治疗疾病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据隋唐史书记载,借着佛教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10余种。据有关统计资料,集佛教经典之大成的《大藏经》中专医学或涉论医学的经书约有400部,既有关于医药卫生、生理病理的记录,也有心理健康、修心养性方面的叙述,仅此类名词术语就有4600多条。

  《大智度论》认为,生病有「外缘」和「内缘」两因。外缘是生病的外在条件,如寒热、饥渴、摔伤、扭伤等;内缘是生病的内在条件,如纵欲贪色、发怒、恐惧、思虑等。《摩诃止观辅行》第32卷说,贪恋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可产生相应的内脏疾病,认为人体一切生命现象都会在体内器官机能活动中有所反应,借着对这些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测内在器官的病理和生理变化。

  在汉末三国时期流传的小乘佛教,吸取中医「元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认为「元气」配合得好,则人心神平和,不会产生种种欲望和烦恼;如果「元气」配合不好,「阴阳五行」不协调,心神就会失去平和,种种欲望和烦恼就会油然而生。

  在分析疾病原因的基础上,佛教还把疾病分为「身病」和「心病」两种。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佛教的「心病」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等苦恼,实际上便包含着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身病」是指身体的皮肤、肌肉、骨骼、神经和五脏六腑的不适,是生理性疾病。

  佛教医学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摩诃止观辅行》第32卷说,医生必须先正确诊断病情,分析病因,一个好的医生应能很精确地辨别各种疾病症状。在治「身病」时,该书提出了药物、饮食、养生、运动(如瑜伽术、气功、太极拳、武术等)、按摩法、痛捏法、修定功(静坐)、修观想等多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与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理学的作用,他关心人类的心理状况和所谓的「苦难」,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作出了特定的判断,提出了一整套调整人们思想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赋予它们以生动形象的心理学解释。对于「心病」,则认为主要由烦恼产生,无尽的烦恼可归纳为84000种(「八万四千尘劳」),皆因为执蓍于自我(「我执」)而引起。《教乘法数》认为,有84000种对治法门(方法)来治疗烦恼。《天台四教仪》和《大乘义章》则提出了6种对治方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这些与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治疗方法是相通的。

  佛教医学认为,适当的饮食能使人保持健康,而饮食不当则会造成疾病。佛教医学吸收了古代中医的饮食疗法进行治病的尝试。《摩诃止观辅行》就有饮食「五味」与疾病关系的记载。《禅门日诵》也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佛教在「五戒」中,规定了不饮酒。为了收到禁酒的成效,对饮酒者进行严厉的惩罚。它主观上是为了避免酒的刺激,保证个人的精神安宁,客观上则对人体健康不无裨益。

  佛教的素食对民间饮食习惯产生了一定影响,至今仍有人少吃或不吃荤腥,可见素食风尚持久不衰。佛教素食别具风味,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调节情绪。适当素食,对预防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佛教一方面坚持戒酒和素食,另一方面提倡饮茶。僧人早起洗漱后先饮茶再礼佛,饭后先饮茶再作佛,饮茶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后来,饮茶习惯逐渐传向民间,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饮茶的普及,客观上也有利于大众的健康。

  佛教还创造了禅定法作为修炼的方法,希望借着禅定,超出生死轮回,脱离生灭,达到人生的解脱,获得神秘的佛教真理。而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可练就调身养心、息心静坐之功,起到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

  佛教把修炼方法归结为「六度」,除禅定外,还有「佈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宣传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主张去恶从善和自我约束。在「五戒」中,还有「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鼓励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信任和了解。

  佛教医学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浅显通俗的语言,把佛教关于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其中包括佛教基本理论、佛教心理健康、佛教饮食保健、佛教医疗技法、佛教气功、佛教武术等内容,它对于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寻求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书试读

佛门医家的医学活动

佛门医家中有些医术高明者,以名医称着,成为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力量。

西晋高僧于法开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佛门医家,他着有《议论备豫方》一卷。东晋的支法存着有《申苏方》五卷。南北朝惠义着有《寒食解杂论》七卷。昙鸾着《调气治疗法》一卷、《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道洪、莫满等均有着述。以上着作虽已亡佚,但对指导当时僧医的行医实践,为人们治病疗疾作出了很大贡献。

历代佛门医家中,也有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者。如唐代高僧鑑真,历经磨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同时行医治病,着有《鑑真上人秘方》,亲自校正了当时日本草药学中许多名不副实的错误。

日本首任掌管医药的官员曾随鑑真学习药物学,据报导,有部分鑑真的医方现已在日本发现,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组成部分。鑑真被日本药学界推奉为祖师,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草药袋上还有鑑真的肖像。当然,别国的佛门医家也从各地来到中国。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佛教医学得到交流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历代寺院因医而得名的为数不少,如浙江的竹林寺,即以有佛门医家善疗妇科疾病而名传遐迩,此寺所传妇科专着版本有数十种,至清末竹林寺妇科已绵延107世。陕西西安近郊的法门寺附近立有一方医碑,上刻63首妇科疾病药方,「远近知者,对症服药,无不应手而愈」。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古代的佛教历史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其中「药王洞」就有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如今已被整理出了118首医方。

历代佛门医家对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有的便得到皇帝赏赐。如宋代庐山僧人法坚,「医术闻名天下」,曾获得宋太宗赵匡胤召见,赐给紫云袍,是称「广济大师」。元代佛门名医拳衡和尚,因皇后有病献药有功,被赐予「忠顺药师」,封五省採药使。另一位普映和尚也因精于医道,在元武帝时被封为太医,在朝达12年之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