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各养五脏

酸甜苦辣咸各养五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五脏养护
  • 饮食养生
  • 传统文化
  • 健康生活
  • 食疗
  • 养生食谱
  • 中式烹饪
  • 膳食调理
  • 养生之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味入五脏,并非越多越补。用得好,补益的作用最强。用得不好,损害的作用也最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粥一饭五味俱全。

  五味入五脏,作用是“泄”。这里所说的“泄”,是与“补”相对而言的。“补”是补这个脏腑之所长,也就是加强它的特性。而“泄”是指补这个脏腑之所缺,也就是抑制它的特性,保持阴阳的平衡。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以季节来说,养生最重要的时间,就在于冬与夏。

  一冬一夏养好了,整年就不容易生病了。

特色

  中医的归经理论讲:“五味入口,各有所归”,这个“归”是指五味在进入人体后喜欢进入哪个脏器,具体来讲就是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进入人体的脏器不一样,对身体所起的功效就不一样。饮食的味道越丰富,就越能汲取各种五行属性的精华。养生之道在于适度和全面,调和五味,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味人生:舌尖上的养生智慧》 引言:五味调和,健康之源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吃”的讲究,早已超越了果腹之需,上升为一种关乎生命健康与情志调和的哲学。《黄帝内经》有云:“五味所入,五脏所主。”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基本滋味,如同五行般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机能与精神状态。然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对单一风味过度追求的饮食习惯,使得“五味失衡”成为当代人健康的一大隐患。 《五味人生:舌尖上的养生智慧》并非一本单纯的食谱集,亦非枯燥的医学理论著作。它是一部深入浅出、结合古代经典智慧与现代营养学观点的生活指南,旨在引导读者重新认识五味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并学会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实现“五味调和,五脏安康”的理想状态。 第一部:五味本源与五脏归属——探寻舌尖上的生命密码 本部分将从基础理论入手,细致梳理五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它们在人体脏腑中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酸——肝之气的收敛与生发 酸味,主收敛、主生发。它与肝脏紧密相关。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酸味如何调和肝气郁结,促进胆汁分泌。我们会详细解析“酸入肝”的生理机制,并介绍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且适宜的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柠檬等。但同时,我们也会警示过度酸食对脾胃的克制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搭配甘味来达到平衡。例如,陈醋在烹饪中的妙用,并非仅为增添风味,更是为了疏肝理气。 第二章:苦——心火的清泻与静心 苦味,是天然的清凉剂,它对应着心脏与小肠。在炎热的夏季或心火旺盛时,适度的苦味能够泻火安神,帮助我们保持心境的平和。本章将深入介绍莲子心、苦瓜、蒲公英等经典“苦味药食同源”的代表。我们探讨“良药苦口利于病”背后的养生逻辑,并提供一系列将苦味融入日常汤饮和沙拉的创新方法,让“苦”不再是难以下咽的代名词,而是清心解郁的良方。 第三章:甘——脾胃的滋养与中和 甘味,是五味之首,是脾胃最喜欢的味道。它具有补益、缓急、调和诸味的作用。本章重点阐述甘味如何滋养后天之本——脾胃,保证气血生化之源的充沛。我们不仅探讨红薯、大枣、蜂蜜等天然甘味来源,更着重区分“天然之甘”与“精制之甘”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本章会详细解析如何在烹饪中运用甘味,如用冰糖煨炖,以中和酸、咸、辣等其他味带来的刺激性,实现整体口感与养生的和谐统一。 第四章:辛——肺气的宣发与通达 辛味,主发散、主行气。它与肺脏相通,能助益气血流通,驱散寒邪。姜、葱、蒜、花椒,这些厨房里的“常客”都是辛味的代表。本章将引导读者认识辛味在感冒初起、风寒侵袭时的重要作用。然而,辛味过盛易伤津耗气,因此,我们探讨如何在行气散寒的同时,配伍滋阴的食物,实现“辛而不燥,行而不滞”的养生境界。 第五章:咸——肾气的潜藏与固摄 咸味,主软坚、主滋润,是五味中与肾脏关联最深的味道。它对于维持人体的水液平衡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于海带、紫菜、适量的食盐等。我们将剖析咸味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基础作用,并深入讨论“过咸伤肾”的风险。如何精确控制每日的盐分摄入,并通过天然食物如味噌、酱油来获取所需的咸味,是本章的实践重点。 第二部:五味相生相克——构建动态平衡的饮食结构 仅仅认识五味的基础功能是不够的。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动态的平衡。《周易》中的生克关系,完美映射在五味的应用之上。 第六章:生化之理——如何利用“相生”促进吸收 本章将详细介绍五味相生链条,如“木生火(酸生苦)”、“火生土(苦生甘)”等。我们将通过具体的食谱案例,展示如何将相生的食物组合在一起,以增强药物的疗效或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在炖煮鱼类时加入少许山楂(酸),可以帮助脾胃更好地运化鱼肉中的营养(甘/咸)。 第七章:制约之道——如何使用“相克”化解偏颇 当身体出现偏颇时,利用五味的相克关系进行快速调理至关重要。例如,若因思虑过度导致心火(苦)过旺,可适量增加具有收敛作用的酸味食物来制约心火。反之,若脾胃虚弱(甘受损),则需谨慎使用辛味和咸味来“攻伐”。本章提供了一套简明的“五味失衡自测与调理图谱”。 第八章:季节与五味——顺应天时的饮食转换 人体的五脏活动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息息相关。春季养肝宜增酸而减辛;夏季养心宜增苦而固涩;长夏养脾宜重甘以健运;秋季养肺宜调辛以润燥;冬季养肾宜重咸以潜藏。本部分将提供详尽的四季饮食指南,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节气变化调整五味配比,实现与自然同频的健康节奏。 第三部:味觉觉醒与个性化调味——重塑健康味蕾 现代人由于过度依赖浓油赤酱、重口味调味,味蕾往往变得迟钝,无法感知食物本身最纯净的滋味。 第九章:味觉的疲劳与重建 本章探讨味觉疲劳对食欲和消化系统的负面影响。我们将提出“味觉排毒计划”,建议读者在特定时间内减少精制糖、盐和人工香精的摄入,重新敏感于食物的天然风味。通过冥想式的品尝练习,学会区分食物中细微的酸、甜、苦、辣、咸的层次感。 第十章:厨房中的平衡艺术——从配菜到调味 这是全书最实用的部分。我们将不再孤立地看待某种调料,而是将其视为平衡整体风味的工具。例如,在制作一碗麻辣火锅底料时,如何通过加入少量陈皮(辛中带酸)或适当的根茎类(甘甜)来减弱纯粹的辛辣刺激,同时提升整体的层次感。本章提供多种经典中式菜肴的“五味优化方案”,旨在帮助家庭烹饪者,用最简单的食材组合,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结语:五味归中,身心自安 《五味人生:舌尖上的养生智慧》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明白:健康并非某一种“超级食物”或某种单一的饮食禁忌所能带来,而是来自于对五味平衡的持久追求。当我们学会倾听舌尖的反馈,尊重身体的需要,让五味在我们的餐盘中和谐共舞时,人体的五脏自然会归于安宁,生活也终将品尝到那份久违的、天然的“中和之美”。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渴望通过餐桌实现生命和谐的追求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药补不如食补
药食同源,食物才是最安全的「药」

•五味入五脏/8
•五色入五脏/10
•四季对应五脏的饮食原则/15

将军之官——肝
•肝脏不好的症状/19
•肝脏的主要功能/23
•从西医的角度分析肝脏的功能/26
•肝脏对应的五行——木/27
•有益肝脏的食材——青色/27
•养肝中药及药膳料理/28
•养肝食材及食物料理/33
•调养方法/48

君主之官——心
•心脏不好的症状/53
•常见病症与解析/54
•中医分析心脏的主要功能/58
•西医分析心脏的主要功能/60
•心脏对应的五行——火/60
•有益心脏的食材——红色/61
•养心中药及药膳料理/62
•养心食材及食物料理/65
•调养方法/77
•心脏保健/83

仓廪之官——脾
•脾脏不好的症状/86
•常见病症与解析/87
•中医分析脾脏的主要功能/91
•西医分析脾脏的主要功能/92
•脾脏对应的五行——土/93
•有益脾脏的食材——黄色/93
•养脾中药及药膳料理/94
•养脾食材及食物料理/100
•调养方法/120
•脾脏保健/120

娇嫩之脏——肺
•肺脏不好的症状/123
•常见病症与解析/124
•中医分析肺脏的主要功能/129
•肺脏对应的五行——金/132
•有益肺脏的食材——白色/133
•养肺中药及药膳料理/134
•养肺食材及食物料理/141
•调养方法/157
•肺脏保健/158

先天之本——肾
•肾脏不好的症状/163
•常见病症与解析/164
•中医分析肾脏的主要功能/167
•西医分析肾脏的主要功能/171
•肾脏对应的五行——水/172
•有益肾脏的食材——黑色/173
•养生中药及药膳料理/173
•养肾食材及食物料理/179
•调养方法/189
•肾脏保健/19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苦”这个字眼总是带着一丝敬畏,总觉得它代表着难以入口的药材,或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磨难。然而,这本书中的“苦”,却让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它没有回避“苦”所带来的不适感,但更侧重于挖掘“苦”的“甘”的另一面。书中对苦味食物的分析,远不止于简单的“败火”或“排毒”这么简单。它深入到苦味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比如生物碱、多酚类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如何与人体内的特定受体相互作用。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们认为“苦”的食物,比如苦瓜、苦荞麦,甚至一些蔬菜的叶片,都富含着强大的抗氧化剂和具有独特健康益处的成分。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巧妙处理苦味食材的方法,比如搭配甜味或酸味的食材来平衡口感,或者通过焯水、腌制等方式来减轻苦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咖啡”和“茶”的章节,它并没有简单地把它们归类为“苦”,而是探讨了它们复杂的风味层次,以及其中蕴含的咖啡因、茶多酚等对我们提神醒脑、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苦”,明白它往往是通往更深层次健康与智慧的钥匙。

评分

我是一个对“辣”情有独钟的人,几乎无辣不欢。所以当我在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尤其是看到“辣”这个字眼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时,我迫不及待地借来翻阅。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辣椒素的科普,或者各地辣味菜肴的介绍,但这本书的“辣”字,却带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从“辣”的本质——一种痛觉而非味觉——开始讲起,然后细致地分析了不同辣度来源的化学成分,比如辣椒素、芥子油苷等等。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将“辣”与“通”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它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吃辣后会感觉身体发热、出汗,这并非仅仅是生理反应,而是辣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一种体现。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辣”的文化故事和历史渊源,比如古代人们如何利用辛辣食物来保存食材,或者在寒冷地区,辣味如何成为一种驱寒保暖的必需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姜”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生姜、老姜的药用价值,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来激发姜的“辣”与“暖”的能量,甚至还附带了几个适合冬季食用的姜汤配方,让我觉得既实用又充满人文关怀。

评分

“咸”这个字,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再寻常不过,但这本书却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我原本以为,关于“咸”的内容无非是关于盐的种类,比如海盐、岩盐,以及建议我们少摄入钠。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从“咸”作为生命必需的元素开始讲起,深入到矿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比如钠、钾、钙、镁等电解质平衡对于维持细胞功能、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的至关重要性。书中对“咸”的解读,不再局限于“钠”这个单一的离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矿物世界。它详细介绍了海带、紫菜、贝类等富含碘、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食材,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咸”的风味来体现其营养价值。更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咸”与“肾”的关系,但并非简单地教导我们要“少吃盐”,而是更 nuanced 地阐述了适量摄入优质矿物质对肾脏功能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巧妙地运用“咸”来达到平衡。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海鲜”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不同海鲜的鲜味来源,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所含的矿物质对人体的好处,让我觉得既长了见识,又对厨房里的食材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酸甜苦辣咸各养五脏”这几个字,光是看着就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我一直对食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笼统,很难找到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深度的内容。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对“酸”的解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说“吃点酸的养肝”,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酸味背后蕴含的多种物质,比如有机酸的种类、它们在不同食材中的分布,以及摄入适量酸味对消化系统、甚至情绪的微妙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梅子”的部分,详细介绍了青梅、黄梅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发酵过程产生更丰富的风味和益生菌,甚至还分享了几款简单易学的梅子饮品食谱。让我意外的是,书中还提到了酸味与“苦”的关联,比如一些酸味食物也能带来轻微的苦涩,这恰恰是某些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而我们往往因为口感而忽略它们。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解读,让我对日常饮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味觉不仅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一门关于身体智慧的语言,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耐心翻译这门语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五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智慧的书。“五味”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味觉感受,而是五种不同的能量,五种不同的生命体验,它们共同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也塑造着我们的心灵。书中对“甜”的阐述,让我不再仅仅将它看作是糖分,而是理解了它在提供能量、愉悦心情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辨别天然的甜味和添加糖的区别。而“五味”的组合,书中也给出了许多精彩的解读。例如,它会探讨“酸甜”的组合如何开胃健脾,“苦咸”的搭配如何清热解毒。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通过对这五种味道的深入剖析,最终引导读者去思考“平和”的力量——即在品尝五味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仅在于摄入多少营养,更在于如何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滋味,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对生活、对饮食、对自身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