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癌癥治療的迷思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好書,作者是具有實戰經驗的治癌醫師。
從一開捲之後我就馬不停蹄讀到最後一個字,書中每一句話幾乎都是我輔導癌癥病人所說的話。每一位癌友或傢屬都應該仔細詳讀這本書!
我個人罹癌已經八年,從恐懼害怕、治療痛苦、拒絕手術,到立下遺囑、勇敢麵對、力行我的雞尾酒療法。2005年底成立颱灣第一傢癌癥自然診所,到2010年底五年來共診治過超過6000位癌癥病人。期間一方麵我個人勤讀醫學,生技專書,訪問養生專傢與學者,同時見證眾多癌友的生生死死、纍積非常豐富之癌癥臨床經驗,更重要的是,我仔細追蹤每一位癌癥病人的病情,病史,環境,飲食,習慣,心境等等,努力要找齣治癌良方。到今天我很肯定的提齣以下癌癥防治的說帖:
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不要早期痛苦
癌癥原因尚不清楚,但是來自身心汙染是最主要原因,所以預防癌癥首先是遠離身心汙染,任何負麵情緒,錯誤飲食,汙染環境、生活惡習都必須避免,同時要正麵思考,天天運動,喝好水(AQ1400抗氧化水),正確飲食等。如果身體發生異樣,如摸到腫塊,齣血都必須立即就醫,切忌逃避或自我解釋。在我診治6000位病人中已經有一韆多人死亡(約20%),死亡病例中又有30%左右是源自病人逃避,延誤病情所導緻。
由於正統西醫所提供的癌癥治療,都是破壞細胞,降低免疫力,到最後是兩敗俱傷,在此我要慎重的呼籲,西醫治療要適可而止!如何適可而止則需要依病情,病理加上病人個性,環境等因素,綜閤考慮纔能決定。中醫有一句名言:「去邪扶正」,所有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之時,要自求多福,自我保護!
最近我統計瞭550位來就醫的乳癌病人,即使是模範病人,完全遵照醫師的治療,依然有21.5%治療無效而死亡,這比美國的數字(20%)更嚴重,試想醫師把乳房全切除,化療讓病人秀發掉光光,食欲不振,體力衰退,加上五年抗賀爾濛治療,病人月經停止,提早進入更年期,請問沒有乳房,戴假發,無月經,這樣子還是「女人」嗎?
正統西醫是醫病不醫人,當然治不好癌癥,我是醫人不醫病,盡管癌癥末期依然可以活下來,因為癌癥不是身體的病,而是身心靈的病。與人爭執,伸手打人,不是手要打人而是心要打人!
我常常告訴病人颱灣社會已經是癌癥末期,天天有搶劫殺人,警察抓壞人永遠抓不完!同樣的,癌細胞永遠殺不完。這個社會要好起來不是壞人減少,而是好人增加;身體要恢復健康不是癌細胞減少,而是免疫力提升!
寫好遺囑、積極麵對、力行許醫師雞尾酒療法
癌癥讓人恐懼害怕,治療又破壞身體,最後病人是身心受創而死亡。所以罹癌之後,首要剋服恐懼,剋服恐懼唯一之道隻有遺囑寫好生死看開,然後積極麵對,勇敢走齣癌癥陰霾,積極練功,大量喝AQ1400好水,服用有現代科學根據的中草藥,具高度能量的細胞食物,或接受具高科技的細胞免疫療法,癌癥治療多樣化,絕不隻是西醫的手術、放療及化療而已!
感恩、感謝、感動
無論是蚊子或恐龍,生命隻要兩個目的,一個是要努力活下去,要活得久活得好,一個是傳宗接代。小老鼠看到人為甚麼跑掉,因為老鼠媽媽告訴牠,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癌細胞也是生命,它會變,會逃,一路趕盡殺絕,癌細胞是會狗急跳牆,反撲迴來!天天化療就是在自相殘殺!
事實上「癌癥」是讓人一個反省深思的機會,能夠大徹大悟,心念轉變的人,不僅能化危機為轉機,更能忘記癌癥,重新審視價值觀,開始新生命。一種米養百種人,人人不同。人有三種層次,99%是後知後覺,天天接受醫院治療,把生命交給醫師,任人擺佈。隻有不到1%的人能夠懺悔,願意改變,正麵思考,訂立計畫,做最壞的打算,最大的努力。若能昇華到天天感恩,感謝與感動,則癌癥已不復存在,更不具任何威脅。
活多久無人知,活在當下,活得幸福,纔是重點!
許達夫
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感謝老天,我得瞭癌癥》、《感謝老天,我活下來瞭》作者
推薦序2
抗癌要素----信心&念力 我想,這本書會讓許多治療癌癥的醫師們跳腳,並且咒罵作者鬍說八道,醫界對於癌癥的治療與研究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怎會是作者所標榜的「90%的醫師都誤解癌癥」?
剛開始我也不斷在作者的文章中畫上一大堆的問號,近十年所採訪的癌癥新聞以及父親於2009年罹癌過世的經驗發現,癌癥的治療最重要的是病人和傢屬與醫師要充分溝通及配閤。
但是作者卻認為,「醫師對於癌癥病人成功存活的貢獻度比『運氣』還低」,「不要被醫師牽著鼻子走」…直到我再次閱讀,纔有瞭重新的體會,拋開醫師的本位主義,作者想要傳達的是「癌癥本來就不是依賴醫師或是民俗療法可以治好的,而是善加利用醫師和民俗療法之外,配閤自己的力量纔能痊癒」。
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用樂觀的態度麵對癌癥,抗癌成功率會遠遠高於悲觀者,尤其是治癒率高的癌癥。然而麵對醫師束手無策的癌癥,例如傢父的胰髒癌,從確定診斷到辭世,剛好一年,在這場抗癌戰役中,缺乏有用的武器,但凝聚瞭傢庭的力量,讓父親帶著感恩的心離開,臨走前告訴母親「我百分之百好舒服!」雖然抗癌沒有成功,但我們學習到讓病患有尊嚴、傢屬沒有遺憾。
麵對癌癥的治療,本書提供瞭很多實際有用的資訊,尤其是「自我療癒」部分,從心理、營養到運動,作者提醒「癌癥完全根治的唯一方法,在於患者必須意識到癌癥是可以治好的,而且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治療。」除瞭治療之外,信心加上念力是抗癌成功的很大的助力。
全嘉莉
資深醫藥記者、醫療保健類叢書作傢、醫學院講師
推薦序3
癌癥患者需要的是希望甚過於新的治療方法 癌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麵對癌癥時的態度。如果我們以驚慌失措、消極、放棄的態度來麵對,那麼癌癥纔真的是絕癥。
我在1998年因子宮頸癌,在美國舊金山矽榖,接受Conization子宮頸環狀切除手術,兩星期後血崩大齣血,在鬼門關前轉瞭一圈。隔年又發現得瞭右胸乳腺癌,之後動手術切除局部乳房,取齣2.5公分腫瘤,右腋下淋巴結摘除手術。接著在E1 Camino Hospital接受7星期,33次,共5400 Rods 的放射綫治療。
治療期間,該有的副作用一樣沒少,口乾舌燥、發燒、筋骨疼痛、鼻塞、氣喘、呼吸睏難、食欲不振……。
放射綫治療結束後,醫生要我繼續進行6個月的化學治療。在醫院裏,看著接受化療的病人,枯瘦如柴的身形,無奈、虛弱的眼神,空氣中散發著一股無助的氣息。我不禁自問:我能麵對這半年的摺騰嗎?我又要如何從這些摺磨中存活下來?
岡本醫生在「90%的醫生都誤解癌癥」這本書中提齣瞭在癌癥治療中最關鍵的原則,那就是「治療癌癥要靠自己」,這也是我身為「癌癥存活者」的親身體驗。不管醫學技術多發達多先進,如果罹患癌癥者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心,就算醫療技術多先進都無法趕上癌細胞增生的速度。反之,如果病患本身所擁有的抗癌能力夠強瞭,自身的免疫係統和自療能力強過癌細胞增生速度,癌細胞似乎在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投降瞭。但是這些觀念誰來告訴你?這些能力誰來幫你加強?因此我於2005年成立瞭「中華國際癌病康復協會」。
正如本書所一再強調的,癌癥病患要嚮癌癥存活者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也藉此從中得到信心和決心。我們常常從醫生或者是親友口中聽到「永不放棄」的勉勵話,但是連「不放棄」都是需要方法的,我們藉由癌友互相支持的活動學習更多有效的方法。而「90%的醫生都誤解癌癥」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觀念和方法,等於是給瞭我們最重要、最有效的利器來對抗癌癥,那就是加強自身的抗癌能力。
身為子宮頸癌、乳癌的存活者,對於癌癥病人的苦,更是有切身之痛。癌癥治療的過程,就像走進永無止境的黑暗隧道。而在隧道中,我們最迫切的就是一盞讓我看到前方看到希望的燈光。所有癌癥存活者以及一心隻想幫病人痊癒的醫生和這本書,都是我們在黑暗中的燈光。
施懿德
中華國際癌病康復協會理事長
作者序
我不想再當臨床醫師的理由 癌癥痊癒真正的理由何在?
近年來,在日本,平均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罹患癌癥,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死於癌癥,即使情況是如此嚴重,但從我們研究調查的結論來看,大部分人似乎仍然並不太瞭解癌癥。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雖然癌癥存活者都錶示,醫生並非他們癌癥痊癒的主要原因,可是大部分人仍然相信醫生會幫他們治好癌癥。然而,從某種角度來看,也許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醫生本來應該對癌癥非常瞭解,但是無論我們再怎麼偏袒,估算起來,就算是醫生,也頂多就隻有大約10%的人真正瞭解癌癥吧。
換言之,有九成的醫師不太瞭解癌癥,或者對癌癥有所誤解。
而這種狀況也導緻許多癌癥病患在接受癌癥治療時,必須麵對許多苦難。因為不瞭解或誤解癌癥,而以不當方式對待病患的醫師類型有:
.認為末期癌癥不可能被治癒,從一開始就放棄治療的醫師
.不想醫治已被認定為末期的癌癥患者的醫師
.盲目相信隻有三大療法(手術、放射綫和抗癌藥劑)纔能治療癌癥的醫師
.按照工作手則治療癌癥,完全不斟酌病患個彆病情的醫師
.隻憑單一方法就想治好癌癥的醫師
.認為癌癥治療本來就很痛苦,強迫患者必須忍耐的醫師
.斷言癌癥痊癒與心理狀態和飲食之類的事物無關的醫師
.麵對癌癥病人時,認為自己高高在上的醫師
.嚮癌癥病患推薦價格高昂內容卻不可靠的治療方式的醫師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很遺憾的是,這種醫師真的存在,而且為數不少!
雖然醫界確實有如此可悲的情況發生,但時至今日,大多數的患者實際上仍然不得不將性命託付給醫師。但是,這一切全都是誤解造成的。
我不想再當臨床醫師的理由
我雖然不曾強烈希望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成為一個醫生,但是,我小時候確實期待將來能從事不受他人左右,可以自己做主的工作,也強烈盼望有機會從事能在國際間嶄露頭角的工作。
我曾經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不受限於國傢或社會這種框架限製,可以保有自己的信念並且自由發揮想像,行動也可以不受束縛。
但是,一旦當上醫師,胸懷大誌的我進入醫療現場後,覺得非常不能適應。這也許是因為以癌癥為主的慢性疾病多半無法治癒的現實,以及醫療現場漠視這種現實的態度,令我心生畏懼。此外,我還發現想要自己做主,自由決定治療方針,在正統的醫療環境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醫學院畢業後第三年。我成為一個腦外科醫師,在大學附設醫院診治惡性腦腫瘤(腦癌)患者的過程中,我發現隻依賴三大療法(手術、放射綫、抗癌藥劑)的標準(工作手冊)治療是不夠的,得到患者同意之後,我開始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提升治癒率的實驗,例如在三大療法之外,兼採利用淋巴球治療的「活性化淋巴球療法(免疫細胞療法)」,或者以三大療法附加飲食療法。
實驗過程當中,若要詳細追究到底是哪一項因素奏效,我也不敢斷言,但是七個病例中有兩例惡性腦瘤患者最後得以痊癒,彷彿在癌癥治療的暗夜裏,看到一綫希望的曙光。
然而,事情並非一切進展順利,所以即使齣現腦癌痊癒的案例,我仍無法開懷慶祝。我心裏納悶為什麼有些病人的治療進展順利,有些病人卻不順利,造成差異的關鍵何在?此外,促使治療順利進展的機製究竟是什麼?還有,如何從細胞或分子的的層麵來說明這個機製的運作呢…。我認為若無法解開這些疑惑,就無法使有效的癌癥療法普及,幫助更多人治好癌癥,因此我進入研究所繼續深造。
之後的四年裏,我終日埋首於遺傳因子的研究,設法找齣引發癌癥的機製。當時(1986到1990年間),遺傳工程學和分子生物學剛開始受到矚目,而引發癌癥的機製在分子和遺傳基因層麵的詳細運作,也漸漸被瞭解。
因此,那時候大傢都抱持很高的期望,認為醫界在癌癥病情的運轉機製方麵,如能解開所有疑惑,遲早能發展齣根治癌癥的具體治療方法。
大多數關於癌癥成因的相關知識確實都很瞭不起,但是那些理論充其量隻能說明試管內的情況(細胞培育的層次),實際發生在生物體內的現象與試管內的情況完全不同。也就是說,我所從事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至少在當時,並未得到與癌癥痊癒直接相關,而且具劃時代意義的成果,我甚至開始認為,說不定,除非徹底改變研究手法,否則我永遠都不可能找齣根治癌癥的方法。
迫不得已,我於1991年再度迴到臨床醫師的崗位上。然後,說來也許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吧,我無法忍受繼續自欺欺人,在不確定是否能治好病人的情況下,繼續擔任醫師的工作,因此在1993年辭去臨床醫師的工作。之後和一些誌同道閤的朋友成立「e-診所」。
我和其他和我有相同想法的醫生都認為醫療的本質在於,以完全根治為目標,分析疾病發生的真正原因,並以喚醒或提升病人原有的自我療癒能力為根治的手段。
「假如生病的是我自己,或者我非常重視的親友,在治療手法和用藥方麵,應該如何選擇纔是最恰當的呢?」嚮病患提供醫療建議時,我們都會以這個前提,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們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嚮。
提供病患真正想知道的資訊
我們發現在我們社會上,很多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罹患的疾病感到不安,對醫師和各層級醫療院所也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這種現象除瞭令人感到驚訝之外,也喚起我們的使命感,希望能幫忙做點什麼,使這種現狀或多或少得到改善。
我們在2001年成立瞭「e-診所」(2003年1月正式登記為非營利組織NPO),這個診所成立的宗旨就是,針對醫界根深蒂固的問題尋求具體對策時,提齣的一項解決方案;這也是我們一項秉持的理念。它也是我們藉以提升世人對醫師的信賴感,幫助大傢減輕上述煩惱與不安的機構。
另外,這傢診所並沒有實質的診間,是一傢「綫上診所」,醫師和患者透過電腦直接互動。診所內的駐站醫師連我在內總共有七位(除瞭醫師之外,診所還有八位員工),其中有些醫師自己就是曾經剋服末期癌癥的存活者,我們的主要工作包括透過電子郵件或實際麵談與患者互動,以及傳播各種不同觀點探討健康議題的資訊,例如舉辦根治癌癥的研討會、提供病友會各項協助,以及透過電子郵件或實際麵談提供醫療諮詢的服務等等,進行上述的活動時,我們總是精力充沛,心中念茲在茲的是「治療癌癥時,該如何以患者為主角?」
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癌癥存活者(抗癌成功者),我們都盡可能設法安排與他們見麵,請他們幫忙填問捲或參與訪談,針對「癌癥痊癒的人」和「癌癥治不好的人」的差異何在?癌癥根治的關鍵何在?等等問題,我們每天都努力地摸索著,希望早日找齣使癌癥根治的必要條件。
我們這些身為醫師的人,以及未受癌癥之苦的人,應該更真誠地聆聽癌癥患者和存活者的心聲,充分理解癌癥。另外,從他們分享的經驗中,可以歸納齣許多與癌癥相關的事實,大傢應該盡可能將這些事實傳遞齣去,我們認為上述兩項努力中的任何一項,都有助於癌癥的防治。如今,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個罹患癌癥,誰都不該認為癌癥事不關己。
所有關心癌癥的人,尤其是醫生,有時候坦率地嚮癌癥患者和存活者學習,其實也能「大有斬獲」,不是嗎?
岡本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