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自在‧步佛足迹(上)

大悟自在‧步佛足迹(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修行
  • 禅修
  • 心灵成长
  • 佛学
  • 人生哲理
  • 自我提升
  • 正念
  • 智慧
  • 觉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经中提取佛陀的修行要义,让隐微已久的明珠重显光华。白话讲解,搭配具体实用的修习方法,融入生活、时事、寓言故事,易读易懂。

  ◎以白话讲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佛法的义理。
  ◎搭配具体实用的修习方法,融入生活、时事、寓言故事,易读易懂。


  回归佛陀最原始的教法,白话直解佛陀本怀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作者继《见缘起即见佛》后,又一佛法修行着作。

  话说,有位农夫来到佛陀座前,向佛陀倾诉生活的种种烦恼并询问解决之道。

  佛陀回答:「很抱歉呀!我无法帮助你解决这些痛苦。」

  「佛陀,您是伟大的导师,一生都在教导弟子离苦得乐,解脱烦恼不是吗?」农夫不解地说。

  「亲爱的老农,事情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这些烦恼来来去去,有时解决了,但很快又会生起其他的烦恼。活着,就都有这八十三种烦恼。」

  农夫更加不解:「那您说一大套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

  佛陀答道:「我的教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帮助人们解脱第八十四个烦恼。」

  农夫急着问道:「那第八十四个烦恼是什么?」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个烦恼就是『我根本不想要有任何烦恼』。」

  本书借着「苦集灭道」四个修行真理的大架构,来阐述佛陀的核心教法,将佛法与现代生活型态相结合,从如实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忧悲苦恼,引导读者「步佛足迹」,最后以八正道的修习方法来契入涅槃,抵达离苦得乐的解脱境界!
探索人性的幽微与智慧的深邃:《尘世微光:一卷关于自我与世界的沉思录》 图书简介 《尘世微光:一卷关于自我与世界的沉思录》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论著,亦非一篇流水账式的个人日记。它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人在复杂社会结构中如何安顿心灵、探寻生命本真意义的文献。本书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观察视角,结合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为读者构建了一幅关于“存在”的宏大图景,并试图在其中找到个体与集体、理性与情感之间微妙的平衡点。 全书分为“城市寓言”、“记忆的迷宫”、“伦理的边界”与“重塑的秩序”四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外部世界的喧嚣,深入到个体意识的幽暗角落,最终触及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问。 第一部分:城市寓言——异化与连接的悖论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都市生活对个体精神的影响。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城市病”的表面批判,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原子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1. 屏幕背后的凝视: 探讨了数字媒介如何重塑人际交往的质地。社交媒体看似提供了无边界的连接,实则加剧了“在场”的缺席。我们通过屏幕观看世界,却忘记了如何真实地感知风的流动、阳光的温度,以及他人的呼吸。作者引用社会学理论,阐述了在“表演性自我”的驱使下,个体如何陷入无休止的自我包装陷阱,最终导致精神上的疲惫与空虚。 2. 效率至上的陷阱: 深入分析了“时间就是金钱”这一信条在后工业社会中的极端化。效率的追求如何吞噬了“无目的的闲暇”,而恰恰是在这种闲暇中,创造力、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才得以萌芽。书中通过几个富有张力的短篇案例,描绘了那些在“生产力”的铁笼中挣扎的职场人,他们拥有物质的富裕,却在精神上极度贫瘠。 3. 空间的消融与重建: 本节探讨了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如何影响心理结构。从包豪斯到赛博朋克的美学倾向,作者分析了冰冷、模块化的空间如何强化个体的孤立感。同时,也探讨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消亡,以及如何在被标准化设计的环境中,重新寻觅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庇护所。 第二部分:记忆的迷宫——历史、创伤与叙事的重构 “记忆”是构建自我身份的基石,但记忆本身是流动的、易变的,且常常充满偏见。《尘世微光》的第二部分便致力于解构这些记忆的复杂性。 1. 非线性的时间观: 挑战了主流文化中对时间必须“向前发展”的线性叙事。作者援引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观点,阐述了创伤记忆如何以非线性的方式反复侵入当下,以及个体如何需要学会与这些“滞留的瞬间”共存,而非试图将其彻底抹除。 2. 家族遗传的阴影: 这一部分深入挖掘了代际创伤(Intergenerational Trauma)的影响。我们携带的不仅是基因,更有祖辈未被言说的痛苦和未完成的挣扎。书中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沉默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代代相传的叙事结构,阻碍了当下个体对自我情感的完全表达。 3. 历史的不可靠证人: 批判性地审视了官方历史叙事。历史不是事实的堆砌,而是权力与解释权力的产物。作者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选择相信哪一个版本的故事时,我们同时也在选择构建哪一个自我。如何从主流叙事的裂缝中,挖掘出被压抑的声音,是重建真实自我的关键一步。 第三部分:伦理的边界——选择的重负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的道德准则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本部分直面现代生活中的伦理困境,探讨在缺乏绝对真理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出艰难的选择。 1. 算法下的道德困境: 探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决策对传统伦理学的冲击。当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电车难题”的变体时,其背后的编程逻辑反映了设计者怎样的价值取向?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技术正在将“道德选择”外包给代码,而人类却因此失去了实践道德判断的契机。 2. 责任的稀释与扩散: 在全球化和巨型机构的运作下,个体行为的后果常常被稀释到无法追溯。小人物的善举或恶行,在庞大的系统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本书追问:在这种责任分散的结构中,个体的道德能动性是否仍然重要?如何避免“责任的共谋”? 3. 真实性与表演的张力: 延续第一部分的讨论,但在伦理层面进行深化。在公共领域中,我们是否应该追求绝对的真实?某些情况下,善意的谎言或必要的“角色扮演”是否构成了更高层次的伦理实践?这一讨论充满了思辨的张力,拒绝给出简单的二元对立答案。 第四部分:重塑的秩序——内在的觉醒与存在之锚 在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冲突进行彻底的审视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可能——如何建立一个能抵御外部冲击的内在秩序。 1. 接受有限性即是自由: 本节的核心观点在于,真正的自由并非无限选择,而是对自身局限性(包括死亡、无常和能力范围)的清醒认知与接纳。通过对斯多葛哲学与禅宗思想的当代性解读,作者展示了如何将“限制”转化为构建清晰边界的力量。 2. 微小实践的力量: 作者强调,宏大的变革往往源于极度微小、近乎隐形的日常实践。这些实践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宏伟目标,而是为了在“此时此地”保持专注和觉知。无论是对待呼吸、对待一杯茶,还是对待一次对话,这些微小的锚点构成了抵抗存在焦虑的有力支撑。 3. 遗忘的艺术与创造性的遗忘: 与记忆的迷宫形成呼应,本章提出“遗忘”同样是构建心智秩序的重要手段。并非所有经验都需要被铭记和反刍。学会适当地“放手”那些不再服务于当下成长的记忆负担,是实现精神轻盈的关键步骤。 结语: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平衡的舞蹈 《尘世微光》最终导向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种持续的探寻姿态。它邀请读者直面人性的幽微、认知的偏颇以及世界的复杂性,学会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洪流中,保持内心的沉稳与清醒的洞察力。这是一本为那些不满足于肤浅解释、渴望深入理解自身与周遭世界的思考者所准备的深度阅读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了空无云 和尚


  佛学家。自幼聪颖勤奋,精研佛理、中医,曾被已故的国语日报社卢总经理誉为「神医」。同时还精研武术,赴日特训。

  在台开创星流派复国实战空手道总馆,武艺高超禅武合一,达至空手道九段。之后,放下俗世一切出家修行,近乎归隐山林。

  出家近四十年以来,博览经藏,教化无数弟子。

  近年不仅教导向学佛法者迈向解脱之道,更秉着地藏王菩萨的精神,于矫正机关各监所教化收容人,孜孜不倦。

  2008年荣获教育部社教公益个人奖、2009年荣获中华民国第八届金舵奖、2011年续获教育部社教公益团体奖,足见法师用心于社会教化,成果卓着。

  现为真如佛教研修学院院长、社团法人台湾佛学心理辅导学会理事长。

  与释慧空合着有《见缘起即见佛》(白象文化出版)

释慧空  

  台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组毕业、中正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班课程修毕。专修根本佛法、心智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

  从踏出台大校园后,征得父母家人同意即进入台湾云居山真如禅寺了空无云 上人座下修行。

  兴趣于意识流的研究,2008年参加国际意识科学研究学会,在高度筛选下,以Is the Mind equal to the Brain? 论文入选,之后结束学术研究,常住僧团专心修行。

  与了空无云和尚合着有《见缘起即见佛》(白象文化出版)。

  近年来亦将生命奉献于矫正机关的教化课程,2015年荣获中华民国第十四届金舵奖;有感于了空无云上人所说:「宽恕别人、解脱自己」给别人一个良善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看见内在生命良善的机会。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四圣谛」实修导引
推荐序二 步佛足迹
前言 第八十四种烦恼──我不想要任何烦恼

上册

卷一 苦圣谛──苦如实知

【第一章】明明有乐?为何说苦?
人生得面对的三苦
苦苦/行苦/坏苦
如实知苦──脱离「我」的认知
无我的认知
世间苦的八种类型
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看见欲求
面对苦的态度
知苦修行/身苦心不苦/避开第二支箭

【第二章】现象的真理──无常、无我
如何面对无常现象
因缘变化的无常/咫尺天涯/行善要即时/面对无常的修行态度──把握当下/无常也是令人欢喜
如何说无我?
这样的「我」不存在/五蕴无我/因缘和合的我/非我的主宰性
正观缘起生灭
不常不断的相续性/「常见」──死后存在吗?/记忆连续的我

【第三章】痛苦来自五取蕴
五蕴与我
我与常见的妄执/为何说五蕴?/五蕴皆空──如实知见的智慧/痛苦来自五取蕴/小时候的领悟──意识执取的扭曲
「想像」的苦恼
五取蕴是苦,受蕴是火车头/内观作意,清净受/苦的关系性分析

卷二 苦集圣谛──探索痛苦烦恼的原因

【第四章】缘起的流转──看见苦的缘由
苦的缘由──渴爱
渴爱,覆盖理性
无明──爱欲──业行
烦恼的真面目/我见如影随行/业力──业因──业行
从当下解析十二缘起
十二支缘起交错并存/六触入处是最好的观照点/眼识不同于鼻识/认知的关键:六入──触──「识」/杏仁核效应:六入──触──「受」/想像的造作:六入──触──「想」「行」/执取的痛苦:六入──触──受──「爱──取」/无明的始作俑者/经验记忆的制约
观照自他的五蕴身心
虚心──不虚心/反应前的认知观点/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生──老(病)死的流转

【第五章】觉知──当离除执着
正念认知转化感受
喜爱的是意识
觉察习性
觉知──当离除执着
不让坏习性养成
正见──无无明
正见我与我所/正见──不住着/正见习气的惯性力量/正见的判断与承担/当下的正见智慧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四圣谛」实修导引
廖禄立/财团法人台中市正觉堂董事长


  当我拜读了空无云师父和慧空法师这本新着作《大悟自在‧步佛足迹》的书稿时,深深燃起感佩之心。本书论述的核心是「四圣谛」。世尊于BC528(35岁)证悟「四圣谛」的正法而成佛,并于鹿野苑为五比丘所说的法,是最原始的教法──证悟佛法,也是佛教最基本理念「苦集灭道的因缘果的关系」,最后进入到离苦得乐的涅槃境界的修持方法(苦灭道)。

  作者的学理基础扎实,本书的论述很严谨、完整,从如实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忧悲苦恼,最后以八正道的修习方法来契入涅槃。我要特别推荐的是作者,除了理论的论述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之外,他引用了很多简短有力的例子供我们修习的参考。可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引用到《杂阿含经》,也就是世尊最原始的教法,把它译成白话文,让我们回归到佛陀最原始的教法,这也与我前面所提「重视原始佛法──阿含经的理念」相契合。另外一类的例子,就比较活泼地与现代生活型态相结合,以求把佛法应

  用到生活、工作之中,如志工送餐服务等,也是一种可供实修的例子。我在前面用这么多文字来叙述我们学佛的心路历程主要强调实修的重要性,佛法一定是要经过自身的闻、思、修、证,才能产生对自己的人生、对社会、对环境有正向的影响力,进而达到解脱自在的涅槃境界。

  本书作者提供很多实际修习的方法、步骤以正知见作修学依据,在薰陶、修持与体解中带入正轨,达到「觉」的解脱人生。其中叙述的非常仔细,可依此在日常生活中实用、修习。

  因此我乐意推荐本书给大家,并且再强调务必「身心力行」──实修才能步佛足迹,抵达我们的目的地。

(作者同时为财团法人台湾阅读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及美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荐序

步佛足迹
慧无法师/财团法人台中市正觉堂住持


  慧空法师一生常随 上人座下闻法修行,深得 上人法义本怀,其学养圆熟,逻辑严明,思惟周延,组织表达清晰,且又融入本身修行体悟经验,使得上人这些珍贵法义终能汇整编撰合着成书,让佛陀成道法教明珠重耀人间,实是欲实修实证者之深福。尤其《大悟自在‧步佛足迹》一书后面章节(下册)中,阐述了 上人佛学演讲时,对现代佛法出现歧议说法的解脱与涅槃、空性、无分别智、真如、如来藏、有为与无为、苦空无常与常净我乐、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自由意志等等直接白话精解,断除行人盲目臆测,直指佛陀缘起教法的真实足迹,大大减少修行人在修行路上的摸索、迟疑、停滞障碍。

  《大悟自在‧步佛足迹》一书是 恩师上人的证量与慧空师的慧见总成,它从浩翰的三藏十二部经中提取佛陀的修行要义,让尘封隐微已久的明珠重显光华。慧空法师更以其专擅的表达力及说故事的能力,白话直解佛陀本怀,书中法义精湛实难遇,值得有志修行的行人一读再读,当成个人的修行宝典与照亮菩提道途的灯塔。

前言

第八十四种烦恼──我不想要任何烦恼


  很多想要修行的人,不论出家或在家,其出发点和动机大都不尽相同。但主要也可分为几类:一者,原本俗世生活不虞匮乏,在社会上甚或位高权重,但为追求真理,探寻生命真相,舍弃俗世一切名闻利养,一心向道。佛陀本身就是最好的一例,清朝顺治皇帝亦是如此。

  再者,在茫茫人生大海中,寻求心灵寄託、平静与依靠,试图找寻安身立命之处。三者,希求诸佛菩萨护佑,以满足我所求的交易式信仰;来寺院供养,带了四样水果往佛殿一摆,祈求诸佛菩萨要保佑她家媳妇这胎要生男孩,保佑先生升官发财、孩子学业顺遂、高中金榜……。

  无论出发点为何,在现象上有一个共通的,皆希望能离苦得乐。前二者,希望自己找到生命真相,发现解脱自在的方法。后者,希望透过布施供养的福德,祈求佛菩萨护佑她/他不要遭遇任何天灾人祸,平安顺遂,更能飞黄腾达。从俗世的眼光来看,这也无可厚非。但此类交易式的行善布施,以我执为出发点,恐早已离佛法核心要义远矣!倘若佛菩萨当下显灵回应:「施主呀!吃你一颗水果,就要保你一生平安顺遂,我不敢打妄语,我不能收你这些水果呀?这些水果请你拎回去吧!」恐怕有所求的供养者这下子要气急败坏,甚或衍生出瞋恚之心啰!可想而知,没有办法让我们离开贪瞋痴的行持,都远离了修行的本质!

  没有人喜欢忧悲苦恼;趋乐避苦,想要离苦得安乐,是生存本能。可不巧地,我们想要所求皆顺遂,想要恩爱永不离,这在世间却是永不可能的事情。

  佛陀说:「……所有的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古印度常用来比喻烦恼数量很多之意)。其中有些烦恼生起了,没多久就消失,但很快又会生起其他的烦恼。因此,我们永远都有这八十三种烦恼。我的教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舒解第八十四个烦恼──『我不想要有任何烦恼』的烦恼。」

  话说有位农夫来到佛陀座前,向佛陀倾诉生活的种种烦恼。

  「佛陀呀,我们务农的工作很辛苦;老天不下雨会干旱,雨季时,若下太多雨又担心农作物被淹死。无论是雨季或干季都会带来各种令人担心的问题。工作很辛苦,回到家还要受太太孩子的气。」农夫告诉佛陀虽然他很爱自己的太太、孩子,但他们总有许多缺点,无法令他满意,生活上总为这些痛苦所困扰。「佛陀呀!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农夫充满期待着问。

  佛陀回答:「很抱歉呀!我无法帮助你解决这些痛苦。」

  「佛陀,您是伟大的导师,一生都在教导弟子离苦得乐,解脱烦恼不是吗?」农夫不解地说。

  佛陀又回答:「亲爱的老农,事情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这些烦恼来来去去,有时解决了,但很快又会生起其他的烦恼。活着,就都有这八十三种烦恼。」

  农夫的反应更加不解:「那您说一大套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

  佛陀答道:「我的教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帮助人们解脱第八十四个烦恼。」

  农夫急着问道:「那第八十四个烦恼是什么?」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个烦恼就是『我根本不想要有任何烦恼』。」

  其实佛陀要说的是:有些苦是避免不了的。生命中的八苦──生老病死苦是属于身苦;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苦属于心苦。认真思惟时会发现身体的苦是避免不了的,老的时候就知道,身体自然会老化,一下这里痛,一下那里痛的任谁都如此。而心理的苦如嫉妒、瞋恨、愚痴、求不得、爱别离……,种种纠结感受情绪的苦,这类的苦却是可以消除的。第八十四种烦恼正是比喻这类的心苦,全是因执着「我」而起的。心固着在「我」──「合我意、不合我意」,不合我意就起懊恼、瞋恨,合我意的人事物又想贪取,希求这些美好的人事物一直这样保持下去。结果是,得不到时很痛苦,得到了也会因害怕失去而担忧痛苦。这都是由「我执」而来的第八十四种烦恼呀!解决了第八十四种烦恼,那八十三种烦恼自然就不会觉得苦了!

  佛说八万四千法,为治八万四千尘劳。而这八万四千尘劳总括来说不出身、心二法。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后的箴言。因为,已经破除无明,澈悟生命真相,身体、生理虽有病苦,但已然不会引起任何心理、精神层面的忧悲苦恼了。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明明有乐?为何说苦?
 
任谁都知道令人快乐满足的事情,才会引起大脑动机系统的注意,让人有兴趣、有动机、自发地想去做,这是我们生理奖赏系统(rewarding system)所预设的机制。感到快乐满足的人、事、物,我们大都会想办法,努力地去获得;相反地,令人痛苦厌恶的,我们也会想方设法地避开或逃离。追求快乐,是生存的本能动机。
 
于是人们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刺激感官快乐的活动,各种声色刺激,只为获取感官的快乐,不断地刺激奖赏系统。然而,对于一项事物或活动,久而久之习惯了,就又想要寻求新的、不一样的或是强度更强的刺激,来满足奖赏系统的欲求。心,没有一刻安静,无止境地追求下去,空虚、苦恼也一再出现。
 
现今社会最典型的由快乐落入痛苦深渊,不可自拔的情况,显见地就是各种成瘾的患者;像是酒精成瘾、药物滥用成瘾、网路成瘾、吸菸成瘾、性成瘾……等等。成瘾患者不只自己痛苦,家人受苦,更衍生出各类的社会道德、法律安全等问题,变成社会安全的隐忧。
 
事实上,现象的快乐,佛陀不否认。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说法,教示其所证悟的四圣谛──苦、集、灭、道。「苦谛」──如实观世间无常变异的特性。「集谛」──探寻世间苦恼逼迫的原因。「灭谛」──超越世间灭除一切苦的境地;「道谛」──达到灭除苦恼的方法。佛陀教法是以信、智相成,绝不说信了就可以得救;必须先认清人生的苦迫性,以及忧悲苦恼的原因,找到问题的原因,消除痛苦,得到解脱,不再受无限生死的苦迫。常有人受了痛苦、挫折、打击之后,才慢慢体会人世间的真实,所以苦也是得道的契机。
 
「苦谛」,是希望人们能真实观照了知「人生本质的苦」,进而勇敢面对世间──苦的真实相,找出苦的原因,离除苦的束缚,真正获至心灵的平静。

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佛陀谈的苦到底是什么?
 
人生得面对的三苦
 
我们总会说:「明明就有乐可享?为何说人生的本质是苦呢?为何要将人生看成如此悲哀?」其实,说人生本质是苦,是因了解世间现象虽然有时令人感到快乐,但快乐终究会消失……。佛陀提醒我们认清苦的事实,这样的态度不是悲观,不是消极,反而是积极勇敢面对、因应这存在现象变动的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的封面,就一股莫名的親切感湧上心頭。最近生活有點忙亂,常常覺得心力交瘁,急需一個心靈的出口。《大悟自在》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一股療癒的力量,彷彿在告訴我,放下執著,自在隨心,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而「步佛足跡」,更是讓我對內容充滿了期待。我一直對佛教的智慧和哲理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入門有點困難,像是隔著一層紗,看不透徹。這本書的書名,感覺就像是一把鑰匙,可以引導我踏入佛陀的智慧殿堂,親身感受那份慈悲與開闊。而且,「上」這個字,更是讓我暗自竊喜,代表著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有足夠的空間讓我慢慢品味,慢慢吸收。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貼近生活的故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一些佛學的義理,讓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也許是關於如何面對煩惱,如何培養正念,或是如何與人相處,都希望能在書中找到指引。總之,這是一本我迫不及待想翻開的書,相信它能為我的生活帶來新的啟發和寧靜。

评分

「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這幾個字,真的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最近,我常常陷入一種迷惘的狀態,總覺得自己被困在一個無形的牢籠裡,找不到出路。每當我感到焦慮不安時,心裡就會浮現「自在」兩個字,渴望一種能夠真正釋放自己的狀態。而「步佛足跡」,更是讓我聯想到,也許偉大的佛陀,早就為我們留下了穿越迷霧的指引。我一直對佛教的教義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礙於對佛法研究的不足,總覺得自己對佛陀的智慧,仍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層次。這本書的書名,給了我一個非常具體的行動方向——「步佛足跡」,彷彿在邀請我親身去體驗,去感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性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會如何引導我,去認識生命的本質,去理解苦與樂的根源,以及如何才能達到那種真正的「大悟自在」。這是一本我認為,能夠為我帶來深刻啟發的書。

评分

老實說,看到《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的書名,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就是一條蜿蜒的小徑,陽光灑落,空氣中帶著淡淡的青草香,而我,正跟隨著一串清晰的腳印,緩緩前行。這陣子,生活就像一場馬拉松,跑得氣喘吁吁,常常感到迷失方向。而「大悟自在」,簡直就像一聲及時的提醒,告訴我,是時候停下來,看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一直對佛陀的教誨有著一份莫名的嚮往,但總覺得那些高深的理論,離我的生活太遙遠。這本書的書名,卻巧妙地將「自在」與「佛足跡」結合,讓我感覺,佛陀的智慧,其實是可以融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用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例子,來闡述佛法的觀念,也許是關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如何面對工作上的壓力,或是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一顆澄澈的心。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尋找內心平靜的一盞明燈。

评分

最近在書店閒晃,偶然瞄到這本《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光是書名就讓我駐足了,尤其是「大悟自在」這幾個字,簡直像是在呼喚我內心深處對自由和解脫的渴望。生活中的壓力總是讓人喘不過氣,常常感覺自己被各種瑣事綁架,身心俱疲。這本書的書名,彷彿預告著一場心靈的洗禮,一個能夠讓我暫時擺脫塵囂,尋求內在平靜的旅程。而「步佛足跡」,更是點燃了我對探索佛教智慧的興趣。我一直對佛陀的教誨充滿敬意,但總覺得那些深奧的佛學理論離我有點遙遠。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看到了一種可能,也許它能用一種更為溫和、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們理解佛法的精髓。我希望書中能夠穿插一些充滿智慧的小故事,或是引人深思的譬喻,讓那些看似艱澀的道理變得生動有趣,易於吸收。尤其希望能夠學到一些在面對人生困境時,能夠安頓身心的實用方法。這本書,我認為很有潛力成為我近期最重要的心靈讀物。

评分

一看到《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近來,總覺得內心深處有些空虛,渴望找到能讓心靈安定下來的力量。這本書的書名,不論是「大悟自在」還是「步佛足跡」,都充滿了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彷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為我開闢一片淨土。我一直對佛教的哲學和智慧抱持著濃厚的興趣,但礙於對佛學知識的有限,常常覺得自己像個門外漢,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因此,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像一位慈悲的引導者,帶領我一步步走進佛陀的世界,感受那份超越生死的智慧,以及那份不求外援、由內而生的自在。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些關於如何培養慈悲心、如何放下執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智慧。我相信,透過「步佛足跡」,我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與開闊,讓生命更加豐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