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铁桿中医

我是铁桿中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 文化
  • 中医养生
  • 疾病预防
  • 中医药
  • 自然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医学说,是在古代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成长出来的一门科学。祝世讷教授精辟地指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化、医学化的产物。

  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医;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理解和掌握中医;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地发展中医。」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周易》,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他们的学说都是只谈人,不谈神,只谈生,不谈死,以人为本,贯穿着真正的人文精神。孔子重干道,尚阳刚之气,自强不息;老子重坤道,尚阴柔之力,上善若水。这一刚一柔两种哲学体系的对峙与交融,构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文化的主流精神,也浇灌出了中医这朵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主要在医学道德方面居多,而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则在养生保健方面较大。

  彭坚的《我是铁桿中医》,有一种期盼多年而难得的欣喜——终于看到一位现代式铁桿「纯中医」的范例。从30年前起,对于教过的每一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我都郑重地提出一项建议和希望——博学多才,做个「纯中医」,在未来世纪将是「国宝」。但是,各种潮流和时髦在冲击,各种条件在诱惑和制约,在今天要做一个「纯中医」越来越难。

  中医传统的成才之路是家传、师承、自学、临证,彭坚从这种传统道路上走来,又接受了现代式的中医规范化教育,但其传统的根底没有被「现代规范」所扭曲,没有被各种潮流和时髦所动摇,相反,他用西医的和科学技术的多种新知,来灌中医之根,固中医之本,从比较中认清中西医之别,领悟中医之「纯」的价值、优势、必由,炼得中医之心铁、道铁、术铁。彭坚以亲身实践证明,在现代条件下,可以培养和成长为「纯中医」,并且可以用各种现代条件把「纯中医」锻造得更铁。

  在西医东渐之前,中医「纯」了几千年,只是近百年来,因为西医进到中国,才在中国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形成了三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西医自然要发展「纯西医」,中西医结合则要把中医和西医统一起来,那么,中医要不要像西医发展「纯西医」那样,坚持和发展「纯中医」?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却成了问题。有些人否定中医的自主发展,反对发展「纯中医」,这不像「废止旧医」、「远离中医」那样公开地取消中医,而是在从内部瓦解中医。奇怪的是,中医界的有些人也持这种观点,使人不能不问,这些人是不是真正的中医,难道煳涂得迷失了自我。

  近50年来,关于中医在当代条件下如何发展,在指导思想、学术思想上,发生了战略性的偏差或失误——模煳甚至背离了中医的自主发展之路,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医的发展合併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去,出现了两种时髦。一是学术研究搞「以西解中」——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来验证和解释中医,有些较为表浅的内容被西医化,而那些基本的核心性内容根本不能做这样的验证和解释,立项的几个重大课题几乎都无果而终,事实证明了中西医「不可通约」,证明了向中医掺杂掺不进去,不能掺杂就必然是纯的;二是临床防治搞「衷中参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互参,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用。许多中医师不以中医特色为本,反以「中医不丢,西医不低」为豪,搞亦中亦西、半中半西,实则不中不西;有些人打着中医的旗号搞西医辨病中药治疗、西医之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西医诊断互参中西药并用治疗;有些中医专科把中西医结合作为特色,专攻某某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些中医院把「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列为办院宗旨,甚至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牌子。有人立志要搞中西医结合,应当支持;但是,有些人却在以中医之名,务中西医结合之实,说当代中医就是这个搞法,这就把事情搞乱了,把思想搞乱了,把方向和道路搞乱了。这种做法至今有增无减,许多人乐此不疲,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不过是20世纪末叶出现的一种浮躁,是在历史洪流的潮头上翻滚的泡沫和垃圾。决定历史进程的不是这些漂浮物,而在沉在潮头之下的深流。

  为了纠正这种不健康的混乱态势,人们才提出要坚持和发展「纯中医」。所谓「纯中医」,就是不掺杂西医、未与西医混合的中医,就是原汁原味、不掺杂、不变质、不异化的「纯正」、「纯真」的中医。「纯中医」之「纯」有两个重点:

  第一,经典学术要纯真。原版的、本义的中医学术要原原本本地、不走样地保持,可称之为经典中医学。不能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把经典中医学术验证、诠释得掺杂、变质、异化,更不能「解构」、「重建」。要把纯真的经典中医学术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学到原版的、本义的经典中医学,而不是把掺了杂、变了质东西当作中医学传给后代,以讹传讹。中医历来主张博采众方,现代发展更要借他山之石,中医学术的纯真并不排斥外来的东西,而是要吸收、同化,为中医所用,推动中医的突破和创造,建立和发展现代中医学。现代中医学是中医学的现代发展阶段,它以经典中医学为基础,掌握和运用现代条件,研究和揭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形成新体系。现代中医学是中医独立自主地创新和发展的成就,绝不是对经典中医学进行的西医式验证和诠释,绝不是中西医两种理论的混杂。

  第二,辨证论治要纯真。辨证论治不纯、不真、不准,是目前严重束缚中医临床疗效的一大瓶颈,限制着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有些中医师学识很多,但不善辨证论治,或虽讲辨证但是不纯、不真、不准,嘴上千百良方,手下辨证茫茫,举方难应其证,效如隔靴搔痒。病人们日益厌倦了那种亦中亦西、半中半西、不中不西的把式,欲求纯正的辨证论治常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当非典流行、甲型H1N1流感到来时,人们特别怀念50年前的蒲辅周们,希望中医真的拿出过人的杀手锏。「纯中医」并非要中医师只懂中医,其他的一概不要学。不,中医历来讲究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当代的中医师需要或应当懂得西医、中西医结合,但是,纯正的辨证论治是第一的、核心的,是立身看家的本事,要将西医、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和方法服从和服务于辨证论治,通过比较研究使辨证论治更纯、更真、更准,特别要靠纯、真、准的辨证论治解决医疗难题。

  坚持和发展「纯中医」不是什么门派之争,而是一种客观规律。因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其基本理论和实践包含着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发明,但都远在西医的视野之外,西医迄今无法企及、无法理解、无法研究。人们用了一个世纪的努力,希望将中西医汇通、结合,结果是「汇」而不「通」,「结」而难「合」,实践证明中西医「不可通约」。「不可通约」就是「纯」,中医无法不纯,不能不纯,不纯也得纯。坚持和发展「纯中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不论绕多少弯,都要走上这条必由之路。

  培根当年曾说:「若期待用在旧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来在科学中取得什么巨大的进步,这是无聊的空想。我们若是不愿意老兜圈子而仅有极微小可鄙的进步,我们就必须从基础上重新开始。」不要再枉费劳动去兜圈子了,中医的自主创新和现代发展,应当从坚持和发展「纯中医」这个基础上开拓。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批又一批有胆有识的纯正中医,一定会冲破各种羁绊成长起来,把纯正的中医学术、纯正的辨证论治坚持和发展下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把纯正、纯真的中医贡献给世界人民。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构思的、与《我是铁桿中医》这本书内容完全无关的一部图书简介。 --- 《风声古道:大漠孤烟中的医学传承》 作者: 陆怀远 出版社: 瀚海文轩 装帧: 精装 页数: 800页 定价: 168.00 元 内容简介: 在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流传着一个关于“风声古道”的传说。这条古道,不仅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与朝圣者避开沙暴、寻找绿洲的生命线,更深藏着一个世代守护的秘密——失传已久的“沙海医术”。 《风声古道》并非一部传统的医学专著,而是一部融入了历史、地理、民族风情与精微诊脉技艺的宏大叙事。故事的开端,设定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西北边陲的局势风雨飘摇,传统文化的根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一卷:风沙埋骨 主人公贺兰川,是敦煌莫高窟附近一个世代以骆驼商队为生的家族的后裔。他的祖父,曾是当地流传的民间郎中,却因卷入一场牵涉官府与地方恶霸的药材走私案而家破人亡。贺兰川自幼便带着对世事不公的愤懑与对家族传承的好奇,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旅程。 他最初的求医之路,是跟随一位行迹飘忽、被当地人称为“疯和尚”的僧人。这位僧人并不传授具体的方剂,而是要求贺兰川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中磨砺心性:在零下四十度的戈壁彻夜不眠以体察“寒邪”的本质;在酷暑烈日下观察植物蒸腾以理解“湿热”的升降规律。这种近乎苦修的训练,让贺兰川对人体的感受力,超越了单纯的教科书知识。 书中详尽描绘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药材采集环境:从昆仑山脉的雪线以下采集的“雪莲花蕊”,到罗布泊干涸湖底的特殊盐碱植物。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药师如何因地制宜,从看似贫瘠的土地中榨取出生命的精华。这不是对传统中药的简单罗列,而是对环境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哲学探讨。 第二卷:迷失的经卷 随着剧情推进,贺兰川发现,祖父留下的线索指向一卷失踪的古老医书——《九卷沙经》。传说这部经书包含了对荒漠气候下疫病爆发规律的预测方法,以及一套失传已久的“脉象辨识法”。 为了追寻这卷经书,贺兰川进入了西域腹地的几个封闭部落。在这里,他遇到了精通传统萨满祭祀与巫医结合疗法的部落长老阿依古丽。阿依古丽教会了他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神、皮肤的纹理、以及呼吸带出的气味,来判断深层脏腑的病变,这与中原传统的望闻问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出了独特的侧重点。 小说并未回避医学史上的争议。书中探讨了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疾病认知上的冲突与融合。例如,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商队时,中原的理性治疗方法与部落的集体仪式疗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贺兰川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利用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对当地风俗的尊重,才能挽救生命。 第三卷:医道与天道 高潮部分,贺兰川终于在丝绸古道上一个被黄沙掩埋的古城遗址中,找到了《九卷沙经》的残卷。但经文并非记载具体的治病方子,而是阐述了一种超越治疗本身的理念——“顺应天道,不与病机相争”。 这套理论强调,在极端的自然压力下,许多疾病的根源在于人与环境的“失序”。治疗不再是简单的“祛邪”,而是帮助身体重新找到与天地运行的和谐节奏。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调整生活起居、饮食结构,配合特殊的呼吸导引术(而非气功),来重塑人体的“场域”。 其中,有一段关于“热毒”的论述尤为精妙。作者引用了对古西域天文历法的研究,提出在特定星象下,人体火毒的排解机制会发生改变,因此需要改变用药的“时间窗口”,而非剂量。 尾声:古道新生 最终,贺兰川不仅揭露了当年家族蒙冤的真相,更重要的是,他将“风声古道”的医术重新带回了世人视野。他没有选择成为宫廷御医或富甲一方的“神仙”,而是回到了起点——那位被遗忘的沙漠绿洲。他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结合了现代科学认知与古老沙漠智慧的医疗站,致力于保护那些即将消亡的边缘医学知识。 《风声古道》是一部关于坚守、融合与传承的史诗。它带领读者穿越千年风沙,去探寻医学不朽的生命力,感受那些隐藏在黄沙深处的智慧之光,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奥义。全书语言凝练,考据扎实,是了解古代边塞医学思想的一部重要非虚构性历史小说。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坚


  1948年8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970年代为中医学徒,师从伯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彭崇让先生(1902~1978),1979年考取湖南中医学院医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周贻谋先生。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附一院门诊部知名专家。

  擅长治疗头痛,颈椎病,腰腿疼痛,口疮,痤疮,小儿感冒咳喘,鼻咽炎,扁桃体炎,厌食症,妇科炎症,痛经,闭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乳腺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各科疾病。
 

图书目录

原序:喜见铁桿中医
前言:九年回眸
导论

第一篇我的学徒生涯
一、家学渊源
二、入门之阶
三、最后一课

第二篇中西医学史鸟瞰
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二、中西医学的分道扬镳
三、中医与当代西医比较
1. 基础理论不同
2. 诊断方法不同
3. 治疗观念不同
4. 药物来源不同
5. 文化背景不同
6. 科学方法不同
7. 哲学基础不同

第三篇中医的科学方法
一、拷问中医
二、被中医学扬弃的人体解剖
三、科学方法之谜
四、《伤寒论》的资讯方法
五、辨证论治的本质
六、《黄帝内经》与模型方法
1.阴阳二分模型
2.五行星圆模型
3.天地人三才模型
4.藏象模型
5.网络模型

第四篇中医的优势领域
一、治疗方法的优势
二、文献资源的优势
三、医学模式的优
四、养生保健的优势
五、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六、诺奖之后的冷思考

第五篇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中医
一、百年风云
二、当代中医的反思
1.科研的失误
2.教育的失误
3.临床的失误
4.管理的失误
三、一场取消中医的风波

第六篇中国哲学对中医临床的指导
一、阴阳学说对中医临床的指导
二、五行学说对中医临床的指导
三、六经辨证对中医临床的指导
四、简短的结语

第七篇中医抗击流感的思维模式和防治方法
一、接种疫苗预防流感的困惑
二、张仲景:抗击流感第一人
三、伤寒病即流感的几点证明
四、中医防治流感的科学方法

第八篇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一条捷径
一、从读《伤寒论》始,步入中医之门
二、掌握辨证用方,即可临床看病
三、学会三分思维,回归六经辨证
四、突出方证体系,加强临床教育

第九篇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
一、成才的诀窍
二、读书的诀窍
三、临床的诀窍

第十篇关于中医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医经典着作的学习
二、开设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课
三、调整和重组西医学课程
四、加强对中药的感性认识
五、利用视频跟随名医见习
六、调动校外资源带教学生
七、鼓励中青年教师上临床

第十一篇对话与访谈
一、与马伯英教授的对话
二、巴马採访四题
1.生平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病例
2.方法论是中医最大的优势
3.革命性转捩点不属于中医
4.中医的发展方式是滚雪球
三、答新民週刊记者问

第十二篇书序与书评
一、愿生命像山花一样浪漫盛开--《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序言
二、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名家教你读医案》序言
三、读毛以林吧,相信这位中医界的嵴樑--《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序言
四、我与「法国小虎」的中医缘 --《中西医的思考与展望》序言
五、中医葯史上的两部扛鼎之作----《解码中葯:传统中医药理学概论》与《解码食物:传统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析微》序言
六、引领新潮,别开生面--《我们在香港做中医》导读
七、用我们的双手,去开创中国推拿的明天--《中国推拿》导读
八、薪火传承的篇章,继承创新的典范---《痛风(浊瘀痹)诊疗与康复手册》书评
九、漫漫从医路,切切经方情--《中医人生》书评

第十三篇 探寻中国古代的延年益寿之道
一、长生久视的历史反思
二、中医的养生治病观
三、几首延年益寿的古方
1.首乌延寿丹
2.还少丹与打老儿丸
3.萃仙丸

第十四篇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
一、儒家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二、道家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三、《黄帝内经》中的预防医学思想
1.未病先防
2.有病早治
3.已病防变
四、养生保健与治未病的现实意义
五、中医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

特写蒋子丹:老师累了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我是铁桿中医,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师生皆晓,在百草堂药店里,医患俱知。

  我是天然的铁桿中医,因为我出生于薪火相传的中医世家,伯父彭崇让教授生前是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湘雅医学院1959级(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湖南着名的中医临床家。我从小生活在湘雅医学院的大院里,后随伯父当学徒,走上中医之路。中医治病的卓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病的好处,1960、70年代湘雅医学院老一辈中、西名医相互之间虚心学习,真诚以待的情景,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由此铸就了我对中医事业的忠诚,终生不变,对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主张,深信不疑。

  我是当然的铁桿中医,因为我主讲的课程是中国医学史。倘若一个中医院校的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学科尚无信心,讲不出中医的科学道理,中医的优势所在,中医无法被西医所淘汰或取代的原因,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学生热爱中医,献身于中医事业呢?当然,我对中医的信心,并非出自盲目。一方面,我的专业是医学史研究,这使得我对人类医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和洞察,比一般人清楚得多,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我可以拿出足够的临床例证,说明中医治病的疗效,中医所具有的优势。在主讲中国医学史的同时,我还兼授世界医学史、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科学技术史。从这样的高度和视野来考察中、西医学的过去、今天与明天,就不会被当前中医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风云变幻所困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学生:以近现代科学为背景的西医,在取得极其辉煌成就的同时,为什么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还会留下了许多误区和遗憾?而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中医,在经受了近代科学毁灭性的冲击之后,为什么还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且日益传播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历尽艰难的中西医结合,为什么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妄图取消中医的言行,为什么是极端错误的?我把自己临床治病的心得体会,贯穿到医学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思想、规律的讲解中,使得刚开始踏入中医科学殿堂的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陌生、敬畏、怀疑之心,逐渐冰化雪消。在我30年多的教学生涯中,几次被全校同学海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生最爱戴的老师」。当然,我有自知之明,这只是类似于一种非官方的「民意调查」,并不是对一个教师教学水准的客观评估,不值得张扬。学生们说得好:「是老师对中医事业铁的信念感染了我们!」早在几年之前,学生们就称我为「铁桿中医」。

  我是必然的铁桿中医,由于特殊的师从、自学之路,使我不具备西医的系统知识,只有较扎实的中医功底;没有在分科严格的中医医院看门诊,进病房,只在「百草堂」药号这样的诊所坐堂,是沿袭中医传统的治病模式,是地道的中医全科医生。所治疾病,不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肿瘤各科;诊断疾病,全凭望闻问切;遣方开药,纯用汤散膏丸;不会看片子,不用听诊器,不开西药,治病的成败得失,全凭中医的本事。多年来,我所治疗的疾病,大部分是找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用西药副作用大,或西医诊断不明,转而「慕名」来找中医治疗的。在知识爆炸、专业分科越来越细的现代资讯社会,一个中医大夫,甚至连西医解剖、生理、病理都没有系统学过的中医大夫,怎么会看病?怎么可能「百病都治」?单凭望闻问切、汤散膏丸这一套看似原始落后的诊断治疗方法,怎么能够治好病?心存疑惑的人当然不少,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了解到并没有什么蹊跷,这其实就是纯中医、本色的中医。自古以来,中医不就是这么看病的吗?

  我认为,铁桿中医之「铁」,不表现在排斥西医,而是指铁心搞中医,对中医事业充满信心,并且有能力运用中医自身的一套方法治好病,即对中医,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又要有过硬的本事,才「铁」得起来。中医是独立的医学体系,即使不学西医,不靠西医,用纯中医的方法也能够治好病,正如学好了西医,不必懂中医,也能治病一样。中国古代哪有西医呢,不同样可以治好病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固守本学科的既成体系,不思改变,不图进取,拒绝接受西医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即使作为一个纯中医,本色中医、在临床中了解一些西医有关的、必要的临床知识,参考西医的检测结果和治疗药物,不是坏事,是好事,有助于提高对疾病认识的精确性,有助于检验中医的用药疗效,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不能让西医的观点主宰或干扰中医的辨证思维。中医的病名可以变,剂型可以变,投药方式可以变,这些都可以学习和吸取西医的长处,可以权变,唯一不能变、不能丢的是「辨证论治」的方法论,这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我赞成并奉行「衷中参西」的学术主张,既然学的是中医,就应当以中医为本,花大力气,扎扎实实打好中医的功底,用纯中医的方法治病,在临床中也可以吸取并参考必要的西医知识,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中医和西医,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无一不博大精深,一个医生,穷毕生之力,能够精通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并且完美地结合运用于临床,固然是上乘之选,但绝大多数中医、西医难以做到。我并不忌讳自己在西医知识方面的缺陷,常自嘲是一个「跛足」的医生,既然不能两条腿平均施力,就只能让中医这条腿踩得更踏实,让西医那条腿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我对「衷中参西」的理解,即作如是观。

  作为一个铁桿中医,对本学科的长处与不足,西医的优势和短处,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估计,知己知彼,才能领会中医体系的精髓,在临床中做到扬长避短。

  西医与中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方法论。西医是近代科学,是在近代西方征服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学科,「对抗治疗」是其对付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是古代科学,是在中国古代和谐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学科,「调节平衡,扶正祛邪」是其治病养生的主要方法。西医建立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上,「原子论」是其哲学基础,「还原论」为其主要方法,近代科学强调精确和清晰,长于实验与数理统计,长于微观认识;中医建立在古代科学的基础之上,「元气论」是其哲学基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为其主要的方法论,古代科学强调和谐统一,长于动态观察,长于整体联系,长于宏观把握。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从生理和病理解剖出发的,西医重实体,重形态,近百年来,更借助于现代仪器的发明,从器官、组织一直认识到细胞、基因,微观的认识论几乎登峰造极,因此,西医重视检测指标,注重疾病的病因和结果;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了解,建立在对生命活体的动态考察之上,中医重结构,重功能,通过望闻问切,面对面地收集患者体内发出的动态的资讯,由于重视个体差异、气候环境、心理因素对于发病的影响,中医才有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临床要求,才有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医重视证候表现,注重疾病的过程和趋势。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方法论,导致中、西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和不足。

  西医是当代主流医学,其优势是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它的长处在于有不断创新的外科手术与检测仪器,有一套成熟的常规抢救和生命维系措施,在对一些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和对疾病的实质性的诊断方面,在接种疫苗、预防大规模疾病传播方面,在整体上佔有绝对优势,中医无法替代;中医的优势则是通过对传统的继承而体现出来的,其长处在于有几千年积淀的丰富理论与临床经验作为后盾,无论是药物还是针灸,都有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势。中医不但长于治病,而且长于养生,对于人体亚健康状态,对许多需要通过服药治疗而不是手术治疗的疾病,特别是对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老年性疾病、诊断不明的疑难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总的来说,微观认识,是西医所长,而宏观认识、整体联系,是其不足;宏观认识,是中医所长,而微观认识,定量研究,是其不足。这两者都能从东西方哲学科学史上找到根源,从临床中找到实证。

  总之,由于医学研究的是人,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并非一种完全可以在实验室进行静态研究的纯自然科学,故医学应当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是科学、技术、经验三者的结合。以自然科学精神和方法为特长的西医,往往在人文科学方面有所缺失,而以人文科学精神和方法为特长的中医,往往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所不足,这就导致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其本身都不是完美的科学,都存在缺陷,有的疾病用西医治疗效果好,有的疾病用中医治疗效果好,有的疾病西医与中医共同治疗效果好。因此,纯中医、纯西医、中西医临床结合,这三种医学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国三种医学同时并举,这实在是中国人的福气!

  尽管中西医两大体系具有一定的「不可通约性」,目前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但两种医学可谓殊途同归,都依靠自身的方法论和长期积累的经验,认识到生命和疾病的一部分规律,两种医学的最终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两种医学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如果中西医结合起来,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特别是在对付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种严重疾病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相互尊重,不存偏见,取长补短,同心协力,争取创造单纯用中医或西医达不到的效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正是中国医学在全世界医学领域中所具有的潜在的、独到的优势所在,这难道不是好事吗?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中医与西医,互相之间,成见很多,误会不少,加上近年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其中挑拨离间,中西医之间的团结面临着考验。面对人类大量尚未认识、无法治癒的疾病,中、西医为什么不能暂时摆脱文化上的差异,理论上的分歧,学术上的偏见,在临床治疗方面互相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呢?这不正是全世界人民所憧憬和期盼的吗?尽管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目前还不够理想,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代表着医学发展的未来方向,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它是现代东西方文明汇合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是花开第一枝,遭遇碰撞的痛楚和早春的严寒在所难免,但前景一定是灿烂辉煌的。

  作为一个铁桿中医,应当了解中医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科技史上的地位,了解中医目前的处境和前景,才能清楚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

  中医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古代科学的门类本来不多,在古代中国,中医历来是一种「显学」,几千年未曾间断地积淀下来,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个世纪以前,当西方文明冲决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堤坝时,中国古代所创造的一切科学成就,都被近代科学淘汰殆尽,倖存的是中医,中医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活的化石,活的熊猫,中国古代科学的全部要素,都保存在中医之中。然而,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式微,中医在自己的国家屡受压制,命运多舛。中医至今能够存在于现代社会,除了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与支持之外,是因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具有西医所不可替代的疗效。临床疗效始终是中医的生命之源。

  进入近现代社会的中医,百年以来,最大的痛苦,不是看不好病,而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这些兵,不是老百姓,是个别具有「唯科学主义」思想的中国人。他们打着科学的旗号,把衡量西医的近代科学方法作为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金标准」。即使读不懂中医的语言,无法解释中医的科学原理,也千方百计要将中医纳入「科学」的轨道,使其窒息和消亡。

  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至今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甚至本身就是从事中医的人。毋庸置疑,中医是科学,不过,中医不是实验科学,不是如同数学、物理那样的纯自然科学,是经验科学,是一种「复杂科学」,这就与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和主要使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人体的西医有了很大的区别。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情感、环境、气候、饮食等各种内外因素密切相关。人体患病时发出的是一种动态的资讯,这种动态的资讯是很难用实验室的方法、动物模型完全做出来的。中医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用望闻问切这种感知的方法来收集这些资讯,予以诊断和治疗,这个过程称作「辨证论治」。这当然需要经验,需要感悟能力,但可贵的是中医并没有停留在纯经验的低层次水准,一千八百年前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了「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把这种动态考察的经验上升为科学,使得掌握了这一方法论的医生,能够将历代积累的有效的经验方重复使用,认定中医属于经验科学并不贬低中医,掌握了辨证论治这种从经验中昇华的科学认识方法,中医的治疗经验,于是经得起重复,经得起亿万次重复,经受了上千年历史考验!中医大量的古方,比如《伤寒论》中的经方,后世的藿香正气散、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至今在临床上疗效卓着,说明了中医经验的可重复性。然而,中医的经验科学不可能在实验室重复,不可能用按照西医标准设计的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因为西医不是採取活体研究、动态考察、经验体会的科学方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取得的疗效,用西医的研究方法衡量,当然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明生搬硬套「统计学原理」对中医的伤害。五十多年以前,受周恩来总理的委託,名老中医蒲辅周深入北京各大西医院,治癒了167例已经昏迷的乙型脑炎患者,他不是用一个处方或一种药物,而是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使用了98首不同的处方,并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别,经过了适当加减。当时的卫生部负责人竟然认为患者被救活了不能算数,符合统计学原理才能算数,一首方子的治癒率还不到两个病人,这不符合统计学原理,也就是「不符合科学」,凭此否定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疗效。五十多年以后,一个文化和经济学者韩德强先生读到这则资料时,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用西医的这种机械论方法来领导、评价中医的整体论,如同让幼儿评价成人行为一样,可笑复可叹!」[1]

  然而,「唯科学主义」思潮在现今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唯科学主义者」乘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迅速传播之机,利用中华民族在振兴国家过程中对西方科学所怀有的特殊的「科学情结」,动辄以「科学」的名义打击中医,阻止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那些动辄挥舞「科学」大棒打击中医的所谓科学家,其言行完全违背了真正的科学精神。

  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西医的模式进行中医的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完全违背了中医的自身规律。导致科研出不了成果,或者出的大部分是假成果,没有临床推广运用的价值;教育出不了人才,培养不出真正能看好病的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办成了西医院,失去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管理成了紧箍咒,扼杀了中医临床的灵活性。随着大批名老中医年事已高,相继离开人世,许多宝贵临床经验无人继承,白白流失,中医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一切失误的根源,就在于「唯科学主义」思潮。

  「唯科学主义」在全世界流行了一百余年,这种思潮把伽利略、牛顿时代所创立的以「还原论」为主的方法论,当作检验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认为所有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经过数学处理、实验室的证明。「唯科学主义者」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化层面的集权主义,而且窒息了当代科学的发展。这种极其有害的思潮在西方科学界已经没有市场,因为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简单科学」,相对于宇宙、气象、人体、生命这些「复杂科学」,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已经远远不够。在中国却时时有人拿它打击中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医在自己的国家一直被人指责为「不科学」,中医发展的方向始终被人误导,中医临床医生纯靠中医治病的高手不多,整个中医界的处境窘迫,直到十年以前,仍然有人在网上炒作,提出取消中医,让中国人「告别中医中药」。另一方面,在近代科学的故乡,最讲究科学与严谨的欧美国家,中医中药,特别是针灸,受到普遍欢迎。西方科学界并没有因为用现代科学方法找不到经络的实质而否定针灸的科学性。相反,他们从中看到了现代科学的不足,他们对「纯中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希望了解中医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了通向生命之门的途径。欧美许多国家开办了中医诊所,这种中医诊所有严格的规定,不准做西医检测,不准开西药,否则违法。即使如此,中医在国外并没有遭遇到生存危机,有一句俗话叫「墙里开花墙外香」,尚不足以形容中医目前的生存状态,中医这棵在自己家园生长了两千多年的大树日渐凋零,移栽到国外反而生机盎然了,岂非咄咄怪事?

  中医的问题盘根错节,积重难返,一些重大失误并非出自中医队伍本身。近百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毁灭性打击,东西方文明激盪冲突的大环境下,失去精神支柱、文化家园的中医,遭遇生存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因为中医治病有疗效,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特别是得到我国政府的坚决支援,将中医纳入宪法保护范围,明确指出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都要发展,这才使得中医不至于被「取消」、「消灭」。面对中医事业的日趋衰落,早在在1960年代就有「五老上书」,80年代又有「八老上书」,二十一世纪初又有「十老上书」,至今仍有几位中医老前辈,如邓铁涛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像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那样,高举火把,引路在先,召集队伍,大声疾唿,唤醒世人,力图使中医脱离困境,其情景感人至深!他们唿吁进行中医教育、科研、临床、管理改革的努力,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多年来,我由衷钦佩中医老前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中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但在熙熙攘攘的中医高层次队伍中,在自诩为「现代中医」的眼光中,像我这种「纯中医」,一个普通教师和普通医生,由于不懂西医,不搞科研,长期被视为「另类」,一个落伍的拾荒者,一个孤独的麦田守望者,几乎没有中医问题的话语权。从事中医四十余年,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我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我能看病,拥有自己的患者群,到老都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执此为业,夫复何求?但作为一个中医教育工作者,我的内心是愧疚的,因为目前的教育方法,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我担忧学生的前途,在走下讲台之前,希望能给他们留下一份个人的诊疗经验与心得体会,以便帮助他们在临床上尽快成熟;我也担忧国内外真正关心、爱好中医的人们,生怕他们在踏进这个圈子时,因为读不懂中医的语言,不明底细,误入歧途。我试图通过对当前中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对「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作出一次全面的解读。总之,我想点燃自己的一盏灯,照亮周围的一点路,一盏灯也许不亮,点的人多了,路就能看清楚了。

  于是,在十多年前,围绕着「中医的科学方法和治疗优势」这样一个主题,我动手将四十多年来学徒、读书、治学、临床以及与朋友的学术交流所得,写成答卷。答卷共分成两个卷轴:上卷谈学术观点,主要从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科学史、医学史的角度,进行系统的阐述,试图回答:中医的科学道理是什么,中医的优势有哪些,中医问题的根源在何处,中医发展的出路在何方;下卷谈临床心得,通过我自己的医疗实践和治癒的案例,试图证明:中医的治疗优势是确实存在的。下卷共选择了七大类疾病,即慢性疼痛、慢性炎症、病毒性疾病、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妇科内分泌失调与功能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己的治疗方法和心得体会。为了让读者更能够直接、迅速学习和掌握本人的临床经验和用方思路,我以医案为载体,以方剂为核心,又撰写了《彭坚汤方实战录》一书,其中部分医案,取自本书的临床篇,为避免重复,临床篇不再纳入本书。新书作为本书的续集,率先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本,2016年下半年,将在大陆出版简化字版本。

  在当今中国,位卑者言轻,曲高者和寡,做学问难,讲真话更难。何况中医问题一旦深究,就有许多忌讳和难言之隐,对个人来讲,沉默是金,实属明哲之举,但在关系着中医事业生死存亡的关头,群体失语,意味着这个阶层知识份子的良知、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泯灭。在开始构思和动手撰写本书的初期,中医事业已经持续跌入了低谷,我的心情是沉重而复杂的。由于书中表达的许多观点,可能与当今中医队伍中主流意识的看法相左,有些见解可能会触动某些人的神经,有的人可能会大为恼火:「谁动了我的乳酪?」我不怕听到批评、反对的意见,甚至准备承受可能招致的无妄之灾,但为了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我计画在离开教学舞台前夕,才拿出这本着作。

  令人欣慰的是,中医问题的解决,在几年前出现了重大转机,转捩点是2003年发生的SARS病之后。SARS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卫生领域中首次遇到的公众危机。在西医治疗该病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情况下,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用中医方法为主,成功治疗了60例SARS病人,取得「三无」:即无一例SARS病患者死亡、无一例转院、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的杰出成就。[2]
我国政府最高决策部门的领导人,通过对这次传染病的传播、控制、治疗等全过程的深入了解,不仅发
  现我国在大规模传染病预防方面存在重大漏洞,而且也看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对付疾病所显示的强大优势。此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表明了中央对中医问题全新的认识。

  首先是在2005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我国政府正准备将中医药、针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2月,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我不知道这一则新闻对别人有何触动,对我来说,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刹那间一切都豁然开朗,无数疑团烟消云散。这则新闻明确地表达了一个资讯:在付出了几十年的代价之后,我们准确地说,是我国政府,终于认清了中医的本质,给予了中医准确的定位:中医是属于中华民族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与西医不一样,不属于近现代科学。

  中医当之无愧地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每一个古老民族都曾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与传播,绝大部分国家的传统医学被西医所淘汰和取代,被视作旁道医学、替代医学,只有西医,成为当前全世界的主流医学。除了中医(包括藏医等少数民族医学)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两千多年来未曾间断地积淀保存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古代医学文献有中国这么丰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被正式列入宪法保护的范围,与西医具有同等的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把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同时发展,作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

  众所周知,对待「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应当是保存、保护、保持原貌,尽量不要用现代人的设想去改造它、破坏它,更不能用近代科学标准去衡量它。以此来审视我们对中医所做的一切,在保存、保护方面,我们下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在「保持原貌」方面,我们没有做到,甚至没有想到,因为「推陈出新」,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崇尚的时代潮流。现在想来:原貌俱失,哪里还有中医?面目全非,哪里还是中医?几十年来,中医科研、教育、临床、管理方面的失误,中医始终未能摆脱后继乏人、乏术的困惑,其源盖出于此!既然意识到中医属于「文化遗产」,而不是与西医相同的近代科学,那么,有关中医的科研、教育、临床、管理,一切都应当颠倒过来,重新认识,重新开始。

  其后,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科技部负责人在「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政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明确提到了「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换句话说,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我们过去沿袭西医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错误的。

  2007年1月11日,我国公佈了以科学技术部领衔、16个国家级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展示了我国在2006~2020年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宏伟蓝图。

  就在同一天,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针对三个多月之前,个别人在网路上掀起的取消中医的风波,吴仪副总理旗帜鲜明地表示:「我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针对中医药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表明坚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态度。」「我以为,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现代的思维,以更宽的视野、从更深的层次看待中医药事业的发展。」[4]

  在几年之内的多次重大决策,说明我国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给予了史无前例的关注,对于中医遇到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找到了正确的解决途径。既要把中医当作一种世界文化遗产来完整地继承好,又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尽快使中医实现现代化,还要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医药特点的研究评估方法体系。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思路,大规格、大手笔、大智慧,定位准确,内容全面,继承与创新并举,是总结了半个世纪中医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正确方针。随后,全国许多省市都相继召开了振兴中医的高规格的大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中医现代化的实现。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自己,作为具体从事中医临床、教育、科研的大多数人,我们该干什么?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务实,是守本分,是解决极为严峻的继承危机,通过多读书、多临床、多研究,把古代中医积累的宝贵遗产完整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作为个人,要有一手靠中医辨证论治治病的过硬本事;作为中医院,要充分体现和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作为中医院校,要培养出能看病的铁桿中医人才。临床疗效始终是中医的生命,治不好病,就无法取信于人,没有一大批能看病的铁桿中医,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千道理,万道理,能看好病才是中医的硬道理。现实情况是:偌大一个中国,偌大一支中医队伍,已难找到几个凭中医的真本事看好病的中医了!决非危言耸听,这正是中医老前辈痛心疾首之处,这也是老百姓对中医不满和失望之处!

  有的人一提到振兴中医,满脑子里想的就是去抢科研课题,争科研经费,要钱买仪器、添设备,扩大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这种人根本不懂得中医问题的要害在哪里,到头来,钱花光了,政策用完了,仍然出不了人才,出不了成果,又会坑害了中医事业。中医几十年来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这种振兴的契机,每一个中医事业的决策者应当有清醒的头脑,钱不可不要,但要用在刀刃上,要用来进行真正意义的科研、教育、临床的彻底改革,才能对得起古人和子孙后代!

  有人认为:「看病只是继承,科研才能创新」,这种观点已被中医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目前大部分中医科研人员,仍然只具备常规科研方法的素质,大部分中医科研,仍然只能使用动物实验、统计学原理等科研方法。这些以还原论为基础,以「简单科学」为对象的科研方法,过去几十年把中医害得够惨,不予以改革,还能期待它再出创新成果吗?而有可能揭示出中医科学内核的现代科学及其科研方法,20世纪刚从近代科学体系中破茧而出,至今才不过几十年,其本身也正在不断发育、完善,这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及其科研方法在当今的各个科学领域仍然广泛存在,「科学主义」在科学界仍然有一定市场的原因。目前用于中医的科研标准和科研方法依旧是沿袭西医的。因此,对于中医的科研,特别是有关中医科学原理的探索与揭示,不能寄予太大的希望。在没有找到适合于中医的科研方法和评估标准之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到脱离临床的中医理论研究,把是否有「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作为衡量中医高级人才学术水准的首要标准。广大中医科研人员,应当在建立适合于中医的科研方法和中医科研成果评估体系方面,大胆探索,努力创新,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1980年,钱学森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分量的话:中医「尽管现在还不被人所认识,被现代科学体系所纳入,但经过认识和研究,真正变成科学理论,其本身就打破现代科学体系,再前进一步,最后将引起一场科学革命」[5]。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唯一的「活化石」,至今仍屹立于现代社会,至今仍拥有许多优势,至今仍无法用现代科学讲清道理,说明其认识生命和疾病规律的方法,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源于中国的古代科学,又蕴涵着现代科学的许多要素,还可能是通向人类生命科学奥秘的一条古径与新路。这是一门「复杂性科学」,我们应当慎重以待,决不能够还像过去那样用对待「简单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医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必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带来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冲击,加速现代科学完成其嬗变。

  至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可能一时无法用现代科学作出圆满的解释,决不要急于作出解答,决不能重复过去的错误。故凡是脱离临床的中医科研,凡是仍然完全按照西医的「金标准」所进行的临床科研,我们宜慎重对待,严格把关,宁可「清静无为」,也胜过于「弄虚作假」!杜绝「科研至上」、「学历第一」、「文凭第一」的错误导向,以看好病为中心,一心务实,中医的临床人才始有出头之日,中医的临床水准才能大幅度提高,中医才能凭其卓越的疗效,得到社会的尊重,赢得自己的尊严!

  中医需要继承,也亟需改革和创新。中药的剂型早已落后于时代,中药材的品质一直在下降,对中医的管理始终是混乱的,大部分中医院的方向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研究中医的方法体系和评价中医疗效的标准需要重新制定,中医教育脱离临床的倾向亟待扭转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国家的统筹下,既靠中医自己,又靠现代科学技术,动员多学科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鉴于目前已有的科学水准尚无法揭示中医的科学原理,我们可以缓一步,先从技术创新着手。例如,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改革中药的剂型,提高中药的效价,使中药的栽培、生产规范化、企业化。将网路技术运用到师承教育中,以弥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临床实践不足等等。多方面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升中医、中药的品位,尽快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要利用自己临床疗效的优势,在治病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带动本学科学术的繁荣,并吸引其他现代相关学科的关注与投入。这些改革的综合措施一旦实现,必将全面提高中医治病的疗效。治病的疗效能够大大超越古人和今人的水准,就目前来说,即是最好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振兴中医不仅对于中华文明的崛起和向全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一切从事中医、热爱中医、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都应当明白这一点。由于笼罩在中医头上的密雾浓云尚未完全散去,由于中医事业刚开始从低谷中走出来,解决好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化两方面的问题,又迫在眉睫,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学中医,就要做铁桿中医!只有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文明的铁桿中医,才能够担负起继承发展中医的历史使命!

  天正好,路正长,拂去历史的尘埃,忘却现实的烦恼,我该上路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刚拿到《我是铁桿中医》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传统中医怀有敬意,但也常常困惑于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下,中医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的种种挑战。这本书的名字“铁桿中医”给我一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感觉,仿佛作者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对中医有着无比坚定信念的老先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医的精髓所在,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那种“铁桿”的精神,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得以保持,甚至发扬光大的。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些作者在中医道路上的坎坷与坚持,那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亦或是对某些被误解的中医理论的拨乱反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医世界,让我感受到中医那份厚重的底蕴和蓬勃的生命力。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能够通过这本书,对中医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面对疾病时,能够多一份选择,多一份安心,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铁桿”中医的力量。

评分

**评价二** 《我是铁桿中医》这本书,让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共鸣。尽管我并非科班出身,也并非每天与药方打交道,但我骨子里对中医的推崇,以及对自然疗法的向往,一直未能消退。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保健品和速效疗法,让人眼花缭乱,却常常忽略了人体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和生命规律。《我是铁桿中医》这个名字,恰好戳中了我的痛点,它似乎在传递一种朴素而强大的中医理念:顺应自然,调理身体,而非对抗。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阐释“铁桿”二字,是坚守古法,还是融会贯通,又或者是在实践中发现了某些被遗忘的智慧?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道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以及如何通过中医的视角去调养。也许书中还会分享一些关于养生、食疗、甚至情志调理的实用建议,这些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承载着一份对健康朴素的追求,以及对古老智慧的探寻。

评分

**评价三** 读到《我是铁桿中医》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长袍,须发皆白,眼神睿智的老中医形象。这不是stereotype,而是我对中医的一种理想化认知,一种对中医传承者身上所应具备的德行与学识的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中医,不仅仅是医术精湛,更应有仁心仁术,有对生命的敬畏,有对病患的关怀。《我是铁桿中医》这个名字,无疑强化了我这种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作者在中医领域的深厚造诣,如何通过对经典的研习、对实践的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治疗体系。我很好奇,在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作者是如何“铁桿”地坚持自己的中医理念,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与尊重。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于中医理论的深度解读,例如对阴阳五行、脏腑辩证的独特理解,或是对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对中医生命力的证明。

评分

**评价四** 《我是铁桿中医》这本书,单看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所认识的许多中医,都带着一股沉静而坚毅的气质,他们深信中医的价值,并为之不懈努力。这个书名,或许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围绕着作者在中医道路上所经历的挑战和感悟展开。也许是对于一些中医理论的坚持,即使在不被理解的时候;也许是对一些传统疗法的守护,即使它们在现代看来显得“古老”;又或许是对中医“整体观”的强调,与现代医学的“局部治疗”形成对比。我希望书中能够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朴素的真理是永恒的,而中医所蕴含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是一份精神的传承。

评分

**评价五** 《我是铁桿中医》——这个名字,像一股清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唤醒了我对中医本源的思考。我一直觉得,中医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以及对“生命力”的尊重。与现代医学侧重于“对抗疾病”不同,中医更强调“调养身体”,通过内外兼修,达到身心平衡。这本书的“铁桿”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种坚守,一种对中医精髓的执着追求,不随波逐流,不轻易妥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并实践“铁桿中医”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医案,展现中医在疑难杂症面前的独特疗效?又或者,会探讨一些被忽视的,但却至关重要的中医理论,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去探寻中医深邃的智慧,理解中医“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活出健康而有活力的生命。这本书,在我眼中,代表着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一种对科学的理性,以及一种对生命的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