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疗法

一针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针灸
  • 中医
  • 疗法
  • 健康
  • 医学
  • 养生
  • 穴位
  • 疾病
  • 传统医学
  • 康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用意在于,让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从事针灸的人享受针灸,让中国的针灸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因此,本书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经络病症、脏腑病症、时间性病症以及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适合喜欢针灸的人和从事针灸的人学习阅读。
   
  这本小书有个副标题——《灵框诠用》。原来想叫《灵枢导读》,作者的本意是将多年来给针灸专业研究生讲授《灵枢》的一些心得和临床应用的体会梳理一下,希望对研究和本科生们学习和研究《灵枢》有所帮助。但反覆推敲,终觉不妥。当今中医界,对《灵枢》研究有素者大有人在,此书出版面世,尤其是在众多中医前辈面前,我等岂敢大言“导读“二字?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草药的智慧》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内容专注于传统草药的应用与哲学,完全不涉及“一针疗法”的主题。 --- 《草药的智慧:从田间到药方的自然疗愈艺术》 导言:回归大地之源的生命力 在现代医学的宏大叙事之下,我们似乎忘记了身边最古老、最淳朴的药房——那片承载了数千年人类智慧的土地。《草药的智慧:从田间到药方的自然疗愈艺术》并非一本速效手册,而是一部深入人心灵的田园史诗,它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默默生长在山野、田埂之畔的植物,探寻它们如何以其独特的生命能量,调和人体的阴阳,抚慰身心的疾苦。 本书旨在构建一座连接现代生活与古老自然哲学的桥梁。我们深信,真正的健康并非仅仅是疾病的缺席,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通过对植物形态、生长习性、化学构成及其在不同文化中应用方式的细致描摹,本书试图唤醒读者与自然对话的本能,重建人与植物之间久违的、互惠互利的古老关系。 第一部分:植物的语言与生存哲学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如何使用草药,而是如何“阅读”植物。 1.1 形态学的隐喻:草药的指纹 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签名”。我们将深入探讨植物形态学与药效之间的神秘联系。例如,叶片形状、花朵颜色、根系的深度和密度,乃至生长环境的酸碱度,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们对人体内部系统的作用倾向。我们会剖析“根、茎、叶、花、果”各自所代表的能量流向,理解为何有些植物的根部药性厚重沉降,而有些开花植物则轻盈向上。这部分内容摒弃了生硬的科学术语,转而采用更具感性认知的方式,让读者通过观察自然界中最直观的特征来推断其内在功效。 1.2 生长环境的哲学:天人合一的实践 草药的效力与其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本书详细论述了土壤质量、光照强度、水分和季节变化如何塑造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和药用价值。我们将探讨“道地产区”的概念,并不仅仅将其视为地理标签,而是理解特定气候、水文与地质条件如何共同作用,催生出具有独特疗效的“地域精华”。例如,生长在高海拔、日照充足地区的植物,其抗氧化剂的含量如何高于温室中培养的同类。这是对“环境即是良药”这一理念的深入阐释。 1.3 采收的伦理与时机:尊重生命的艺术 如何采收是决定草药效力的关键环节。本书花了大量篇幅阐述采摘的时节、时辰以及部位的选择。我们讨论了月相(新月、满月)对植物体内汁液流动的潜在影响,以及清晨露水未干时采集的植物与正午烈日下采集的植物在能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采摘的伦理——如何在获取所需的同时,确保植物种群的可持续性,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与回馈。 第二部分:经典草药的深度档案 本部分的焦点在于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草药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剖析,涵盖它们在东西方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应用历史、化学基础和现代研究的佐证。 2.1 芳香疗法与精微能量 我们将聚焦于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乳香和没药。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它们的挥发性油(精油)如何通过嗅觉系统直接影响边缘系统,进而调节情绪和神经功能。我们不会仅仅列出其“镇静”或“提振”的标签,而是探究它们如何通过特定的气味分子,引导大脑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回归到平衡与修复的模式。 2.2 根茎类:大地的沉稳力量 深入探讨如龙胆、人参、姜黄等根茎类药材。这类草药通常代表着“固化”、“滋养”和“深层修复”的力量。我们将对比不同种类的参(西洋参、党参、三七)在补气和活血方面的细微差别,并探讨它们如何帮助身体建立长期的能量储备,而非仅仅提供短暂的刺激。 2.3 绿色叶片与花朵:平衡与流动的调和剂 针对如薄荷、洋甘菊、接骨木花等,本书重点描述它们如何作为调理剂,参与到消化系统的运作和免疫反应的调节中。例如,洋甘菊如何通过其温和的抗炎作用,舒缓肠胃的痉挛,同时其平静的香气如何作用于心神。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整体观”——植物的疗愈作用是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部分:传统炮制的科学与艺术 采集到的草药需要经过适当的加工才能释放其最大的潜力。本部分揭示了传统炮制技术的精妙之处。 3.1 干燥、浸渍与发酵 详细介绍干燥过程的温度控制和通风要求,解释为何错误的干燥方式会破坏植物的活性成分。随后,我们将探讨浸渍技术——如何使用水、油或酒精作为溶剂,以不同的方式萃取出目标化合物。浸渍的时间长度、溶剂的极性与最终产物的药效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 3.2 蒸馏与冷压:精粹的提炼 对于芳香植物,蒸馏是至关重要的步骤。本书阐述了蒸汽蒸馏和水蒸馏的区别,以及冷压法(适用于柑橘类果皮)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果实的原始生命力。对这些过程的理解,能帮助使用者区分市面上各种产品在纯度和效力上的巨大差异。 3.3 传统合剂的哲学:复方的协同增效 草药很少单独使用。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复方”的构建。我们将介绍如何根据中医的君臣佐使原则、阿育吠陀的“三多沙”理论,或西方草药学的配伍规律,将不同性质的植物组合在一起,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并确保药力能够精准导向所需的作用部位。这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一门关于平衡与协同的艺术。 结语:成为你自身健康的守护者 《草药的智慧》最终的目标,是赋予读者自我赋权的能力。通过了解植物的内在逻辑和传统应用法则,读者将不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能主动与自然界建立联系的实践者。本书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对生命细微之处保持好奇心的态度,引导大家从快节奏的化学干预中抽离出来,重新拥抱大地所给予的最深沉、最持久的疗愈力量。 适合人群: 传统医学爱好者、自然疗法从业者、园艺爱好者、追求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都市人,以及所有对植物生命力抱有敬畏之心的人士。 --- (字数统计:本简介内容约为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树中


  男,1962年生,山东临朐县人,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针灸学术学科领导人。曾任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职。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新型给药技术协作组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新型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中医外治杂志》编委等。
   
  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为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领导人培养对象、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份子、首批山东省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
   
  已出版的主要着作有:《中医脐疗大全》、《中医鼻疗法全书》、《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疗法丛书》等计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已获6项科研奖励,现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一五支撑计画”、“973”等多项科研课题,临床擅长应用单穴治疗疾病,倡导针药并用,内外合治,长于胃肠疾病、男性病、颈肩腰腿痛、时间性病症及疑难杂症的治疗。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经络病症的一针疗法
一、认识针灸
1.针灸与针灸疗法
2.针灸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漫谈经络
1.经络是什么?
2.经络的重要性
三、经络病症的辨证方法
1.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2.经络辨证
四、一针疗法与多米诺骨牌
五、经络病症的一针疗法举要
1.头痛
2.眉棱骨痛
3.麦粒肿
4.牙痛
5.落枕
6.颈椎病
7.肩周炎
8.中风手指拘挛
9.乳腺增生病
10.急性腰扭伤
11.膝骨关节炎
12.腓肠肌痉挛
13.癔病性失语

第二章脏腑病症的一针疗法
一、四关主治五脏
1.历代医家对“四关”的认识
2.四关的本义
3.腕、踝、膈、脐四关可治五脏之疾
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三、合治内腑
四、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五、病在脏者,取之井
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募穴的应用
七、脏腑病症的用穴规律
1.五脏病的用穴规律
2.六腑病的用穴规律
八、脏腑病症的一针疗法举要
1.胃脘痛
2.腹痛
3.膈肌痉挛
4.急性胰腺炎
5.支气管哮喘
6.心绞痛
7.喜笑不休
8.脏躁
9.慢性胆囊炎
10.痛经
11.急性扁桃腺炎
12.美容
13.养生保健

第三章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
一、子午流注与营气的时间运行规律
二、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1.太沖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2.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3.三间穴治疗卯时(5~7点)病症
4.陷谷穴治疗辰时(7~9点)病症
5.太白穴治疗巳时(9~11点)病症
6.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点)病症
7.太溪穴治疗酉时(17~19点)病症
8.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点)病症
三、治疗时间性病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治疗时间问题
2.针灸选穴问题

第四章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
一、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1.指导针灸的理论只有经络学说吗?
2.《内经》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3.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读几千年前的经典着作吗?
二、缪刺与关节对应取穴法
1.踝关节扭伤
2.膝关节扭伤
3.下肢肌肉拉伤
4.肱骨外上髁炎
5.足跟痛
三、生物全息律与一针疗法
1.第二掌骨侧的临床应用
2.耳穴的临床应用
3.脐周穴位的临床应用
4.面针穴位的临床应用
5.尺肤穴位的临床应用
6.五脏开窍理论全息观

附 张士杰教授的信
后记
再版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效率”和“方法论”这类话题有些抵触的人。总觉得那些过于追求“快”和“省力”的东西,往往会忽略掉过程中的体验和人情味。我选择阅读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名字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最初印象是正确的。作者并没有教你如何“走捷径”,而是引导你去发现那些最根本、最直接的联系。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是关于“直觉”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往往比经过层层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可靠。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做决策时的惯性思维。书中的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我并没有从这本书里找到什么“秘籍”,但我获得了一种更深的理解:真正的“效率”并非来自于技巧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以及对自身内在智慧的信任。这种理解,让我看待很多事情,都多了一层从容和淡定。

评分

我一直坚信,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一个非常简单的核心。只是我们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这一认知。它并没有提供什么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用一种极其精炼和直观的方式,阐述了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聚焦”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惑和无力,并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难以解决,而是因为我们把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说明如何通过一次“精准的干预”,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少即是多”之中。它鼓励我去质疑那些看似合理但实则无效的复杂方法,转而寻找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更快地穿透迷雾,直达问题的本质。这是一种非常赋能的体验,让我对解决各种挑战都充满了信心。

评分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并解决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小摩擦。市面上的沟通技巧书籍很多,但很多都显得过于套路化,缺乏真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的重点并不在于教会你多少“话术”,而是强调一种“恰到好处”的力量。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如何在不经意间,用一种“点到为止”的方式,化解误会,增进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倾听”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声音,更是要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需求。这种“精准感知”的能力,才是建立深度连接的关键。我尝试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中运用书中提到的理念,惊喜地发现,原来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在用一种更柔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沟通时,都能够迎刃而解。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固定的沟通模式,而是给了我一种“觉察”的能力,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人际互动中的微妙之处,并做出最合适的反应。它让我明白,有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话,比滔滔不绝的辩解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简洁又不失力量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值我人生中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总觉得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找不到线头,也理不清头绪。翻开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写的一段话,大概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是一次精准而有力的“点拨”。这句话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仿佛一束光照进了我黑暗的内心。接下来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引导我去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信念的力量”的篇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模式,意识到很多限制其实都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的设定。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获得解决所有问题的“神奇药方”,但我的心态却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我开始能够更加平和地看待生活中的挑战,也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它们。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而智慧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轻轻地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你并不孤单,而且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评分

自从我开始涉足一些需要深度专注和细致操作的领域后,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效率和精度的书籍。我并非专业人士,但我对细节的追求却异常苛刻。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好奇它是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方法论的视角。阅读的体验是令人惊喜的,作者没有用那种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具象的方式,描绘了“精准”和“有效”背后的逻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微调”的阐述印象深刻,它不是让你从头开始推翻一切,而是教你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调整,就能带来显著的提升。书中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但它传递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事物本质,并抓住核心问题的能力。我尝试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敏锐,也能够更快地识别出那些真正影响结果的关键点。这种“点到为止”的智慧,让我避免了在不必要的细节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是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