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之后才明白: 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

大病之后才明白: 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癌症
  • 肿瘤
  • 医学
  • 生命
  • 健康
  • 何裕民
  • 体悟
  • 医生
  • 疾病
  • 生死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生命为何存在?生命又有什么意义?
 
  当我们汲汲营营于生活中的盲目追求,全然不知道健康的可贵,疾病的危险往往正悄然靠近;当我们面临疾病,尤其是癌症,我们面对的其实是死亡的恐惧,以及生命逝去的遗憾。
 
  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癌症,关于死亡,临床医生何裕民想要告诉你的是……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哲学家 尼采(Nietzsche)

  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苹果创办人 贾伯斯(Steve Jobs)

  医学科技进步如此之大,如此之快,以至人们来不及思考进步中带来的很多问题,常常忘记医疗的根本目的,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韩启德

  当我们大病一场,才会真切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从而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生命的意义,然后找到那些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

  何裕民医师,肿瘤治疗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以一介临床医师的身分,长期与癌症患者接触,在他们痛苦而备受磨难的抗癌历练中,从他们身上感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从他们的人生中体悟到,除了认识疾病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先认识疾病中的自己。

  有些事,千万别等大病之后才明白!
《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图书简介 生命转折点的深度回望:一位医学专家的亲历与反思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医学教科书,也不是单纯的癌症治疗指南,而是一部饱含深沉生命哲思的个人叙事与专业洞察的结晶。它聚焦于著名中医学家、肿瘤防治专家何裕民教授在跨越数十年、面对无数癌症患者,以及自身经历重大疾病危机之后,对生命、疾病、医患关系乃至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与体悟。全书以“大病之后才明白”为主旨,揭示了许多在病痛来临之前,健康状态下难以触及或被忽略的生命真相。 第一部分:病灶之外的风景——对现代医疗困境的审视与超越 何裕民医师的行医生涯见证了现代医学的辉煌与局限。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以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当前癌症治疗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过度治疗”与“忽略个体差异”的现象。他并非否定西医的进步,而是强调,当疾病进入临床阶段,尤其是晚期阶段,一味追求技术层面的“清除”或“抑制”,往往会以牺牲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剩余生命的尊严为代价。 作者深刻阐述了“肿瘤的本质并非单一的细胞失控,而是系统性失衡的标志”。这种失衡涉及情志、饮食、环境、心理压力等多重因素的长期累积。他详述了自己如何从传统的“对症下药”模式,逐渐转向“整体调理、个体化干预”的理念,强调治病先治“人”。书中细腻描绘了数个典型的医案——那些在传统治疗路径上陷入绝境,最终通过重塑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认知而获得长期生存和生命质量提升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是治疗技术的展示,更是对生命韧性的赞颂。 第二部分:身体的语言——疾病信号的深度解读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未病”与“初病”阶段的重视。何裕民教授认为,癌症和其他慢性大病,往往在身体发出明确信号之前,就已经在微妙地改变着人体的能量场和内部环境。他详细介绍了身体发出的各种“非典型”信号——例如长期难以解释的疲惫感、睡眠模式的改变、情绪的低落波动,以及消化系统微小的变化——这些都是系统功能开始失调的早期警报。 书中特别辟章节探讨了“情志致病”的机理,用中医学的智慧结合现代心理学的观察,解释了长期的焦虑、愤怒、压抑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理负担,成为癌症得以滋生的土壤。作者并非简单地指责情绪,而是提供了如何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生命动力的具体方法论。他强调,认知改变是治疗的第一步,唯有真正理解身体发出的警告,才能主动参与到自身的康复过程中去。 第三部分:生命教育的课堂——当医师成为患者 本书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在于何裕民医师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重大疾病挑战的心路历程。这种“医师即病人”的角色转换,使他对患者的恐惧、无助、对治疗方案的纠结有了更深刻的同理心。 他详述了在面对自身的健康危机时,如何运用自己毕生的医学知识来指导自我管理,同时又如何面对知识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这段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面对死亡的威胁时,金钱、地位、学术成就都变得苍白无力,唯有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对当下每一刻的珍惜才最为珍贵。他反思了传统医学教育中对“死亡教育”的缺失,指出一位真正优秀的医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延长生命,更要懂得如何有尊严、有质量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尤其是在疾病的阴影下。 第四部分:重塑生命秩序——回归自然与平衡的实践 在深入探讨了病理和心理之后,本书落脚于“如何重建健康秩序”的实践层面。这部分内容避开了玄奥的理论,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点滴重建: 饮食观的革新: 阐述了“食物即药物”的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应用,强调因人而异的食疗原则,反对一刀切的“超级食物”崇提倡,回归到基于地域、体质和时令的平衡膳食观。 慢生活哲学: 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减速,对抗现代社会的“速度崇拜”,重新校准人体的生物钟和内在节奏,让身体有时间自我修复。 医患关系的升华: 作者呼吁将医患关系从“施予者与接受者”转变为“共同探索者”。他鼓励患者主动学习、积极提问,与医师共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实现真正的“赋权病人”。 结语:大病之后的领悟——生的丰盈远胜于病的恐惧 全书的基调是清醒的乐观,而非盲目的鼓吹。何裕民医师坦言,有些疾病确实难以逆转,但即便是有限的生命,也可以被赋予无限的价值。大病是一面镜子,它迫使我们停下来,审视那些被日常奔波所遮蔽的真正重要的事物——亲情、自然、内心的平静。 《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是一部献给所有关注健康、经历过或正经历人生重大考验者的心灵之作。它不仅提供了医学视角的洞察,更提供了一种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生命哲学,教导我们在疾病的阴影下,如何发现并珍惜生命本身所蕴含的丰盈与光彩。通过何裕民医师的真诚分享,读者将获得一种力量:认识到真正的健康,是身、心、灵三者和谐共振的圆满状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裕民

 
  肿瘤治疗专家。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哲学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心理学》主编,《医学与哲学》杂志副主编等,曾获中国杰出青年中医、中国优秀青年教师、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等殊荣,在国际心身医学、肿瘤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领域享有崇高学术声誉。潜心肿瘤研究与临床治疗三十多年,累积万笔病例,于临床实践方面,老年患者及晚期肿瘤,尤其对胰脏癌、脑瘤、恶性肉瘤等难治性肿瘤的治疗疗效显着,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图书目录

捱过寒冬,倍觉春暖(代前言)
 
第一章 癌症将是人类新常态
癌症,就是人类的新常态
患癌,再常见不过的一类现象
人类抗癌成败史百年回顾
从躲避,到征服,到博弈
与癌博弈的战略性转折:成效初显
 
第二章 应对癌症新常态,从改变认知做起
一个悖论引发的质疑
癌症的概念须重新界定
癌症新共识:只是一类慢性病
癌症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癌症机制的「同花顺」假说
癌症需不需要「早诊断」?
来自患者的感受:积极治疗未必是福
何谓「抗癌」成功
癌症发病的「车祸」隐喻
 
第三章 面对癌症肆虐,该认真思考生命意义了
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乔布斯临终遗愿:想与苏格拉底喝半天茶
于娟: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美国才女崔雅临终前的反省
癌症患者遗憾启示录
台湾「美名富」的生死经历感悟
钱买不回来命:赚那么多钱,结果只是让你能住特需病房
生命的主张不能放弃
中国亟须生命观启蒙教育
借着意义的寻找,体悟人生,学会好好地活
 
第四章 生命的神圣及脆弱
天人合一:生命是大自然的餽赠
生命——自然之礼的缺憾及困顿
生命:呈现为抛物线样规律
生命是「瓷花瓶」,有使用期限且脆弱
生命:不堪承受之轻,超载超重早晚易折
生命有自我修复功能,但能力有限
喧闹的医院与「万中国人早死」
为什么医生生了癌,死得更快
远离大病盯缠,常始于对自我生命的尊重
你怎么珍惜生命,生命就怎样回馈你
 
第五章 生命的本能与智慧需尊重
西方的本能及需求说
肝主疏洩的中国「本能说」
郁为百病之源
过度压抑本能:类同于自我渐灭生机
放纵自我:不亚于自寻短见
躯体智慧超乎想像,善领悟者康
学会「顺纳」自己的一切
康复本能的内外因激励之差异
快乐追求的双重属性
生命不欣赏赌徒性格
 
第六章 心身和合,方为完整的生命
心身和合,人方为天下「贵」
心理(神)的最高层次是「灵(魂)」
心身关系:莫衷一是之历史认识
心身「共轭」:用科学数值揭示的客观事实
中医传统认识:心身互动的层次特点
心理常可「暗中支配」躯体
临床医学:从关注实验室,到查论文,再到讲故事
善于从「世纪困惑」中走出
从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到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拓延-构建」理论的启示
 
第七章 患了癌,先学会心灵自救
三分之一癌症长在心上
恐癌之害,关键在于恐惧本身
木桶短板理论:癌症患者先救心
患者需要的,首先是安全感重建
自救:先从爱自己,尊重自己开始
善于及时自我激励和「奖赏」
不断给自己加油,输入正能量
学会自我转移聚焦焦点
及时适度调整期望目标
「逆时针」心理效应,重返最佳状态
期待效应:心存企盼,会有善果
善用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
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启示
加入组织,找到「家」
需要社会支持,善与健康者为伍
 
第八章 人生意义的多元性
一段对话引发优秀生自杀:需尽早思考人生意义
「我」的本性之多重
人生意义的多元性:「合乎德」即可
受本能驱使,充其量只是「宠物生活」
别过他人给你设定的人生
也别给他人指定或计划人生
控制慾:双刃利剑,内心虚弱的表现
愤青:社会并不只有一个标准
拓宽视野,或许就能改善
会生活,从理解生活意义开始
听从内心的真实唿唤
康宁在「五福」中的核心意义
合乎德,益康宁,就是有意义的生活
同样快乐:或益寿,或折寿,取决于合德与否
 
第九章 生活,只是自我态度的映射
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么回报你
雨中情、艳阳天,都包含着美
积极态度者,更容易体验成功
支撑生活的正是这些点滴小事
从做最好的自己,到生活在闲暇随性中
挣脱完美主义,才能享受生活
放低标准就幸福:很多事,够好了就可以了
别被虚幻的「面子」囚禁了
双面人的生活:即使再成功,也要不得
言情小说不等于现实
生活无处不精彩
只过自己能够承受的生活
 
第十章 生存:最核心的是简单
关于快乐:哲学家与亚历山大的对话
莫言:人类的好日子不多了
简单:生存的本质,远离慢性病的关键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要想活得长久些,只能活得简单些
千万别把「想要」的,统统变成「需要」的
是你拥有了房产,还是房产囚禁了你
过于算计和功利:戕害健康
富翁姐弟「比拚」的悲剧
胰腺癌患者:「幸福藏在简单里」
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
停一停脚步,让灵魂跟上
减法生活,带给你快乐
知足,不仅常乐,且可助成功
 
第十一章 给予和接受:人生最大意义所在
学会给予,幸福人生的真谛
笑纳生活赐予的一切
若只是佔有,定会空虚,索然乏味
人,赖他人以活!核心是「爱」
家属亲友的爱,不可替代
一句我爱你,让我多活了好几年
「给予」与「爱」,其实很简单
给予,可以使人长寿
被需要不仅是幸福和责任,也是生存动力
救人者,也救了自己
心存感恩与感激:不仅关乎道德,也关涉康寿
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奉献
精神上的「授」与「受」:最丰满的意义
 
第十二章 生命:在适度张力中最滋润
在悲观与乐观两极中,尽可能游近乐观
面对病困险厄:善在征服和妥协中选择
学会在认真及煳涂之间做「二八」区分
在奉献与当下享受中求得平衡
协调好人生的最高目标及最低期望
张弛于积极进取及惬意闲暇之中
革命与保命中的取舍——不值得的拚命
在感性与理性中自在地游弋
做好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
「登得了峰」与「下得了山」皆英雄
生活打不打折中的辩证法
生活,「允执厥中」才滋润
 
第十三章 重新认识自我,活在本真中
无聊为百病之源
最简单的,就是把分分秒秒填满
生活,虽缺憾很多,但仍是美好的
哲人眼里的生活意义
「生活意义」的自我评估
善于讲和,生活的第一课
舍弃琐屑,获得大益
不行春风,焉得秋雨
宽容、包容与从容,愉悦生活的要素
认清自我,安顿好心灵
过灵魂相伴随的生活
 
第十四章 乐龄患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老年,人生新的驿站
「阶梯人生」和「黄金时段」
乐龄中的人生哲学
智者:「胸无块垒」而康寿
高龄患病,乐龄之事
知晓生老病死之理,更需要追求善终
向死而生,活出真滋味
从容善对生死离别
能否让人们安详地睡去
活着惬意,死有尊严
 
后记

图书序言

捱过寒冬,倍觉春暖(代前言)

  我发现,一个人从失败与痛苦中学到的,远比成功所给的还要多。—【美国】凯瑟琳.赫本

  我的藏书中,有几十本特别值得珍视的书,都是关于癌症康复者的书。这些书,一大半是当事人成功抗癌后写下的自我体验,送给我留作纪念,弥足珍贵;有些则是临终前他对生命的感怀及醒悟,就像于娟写的《此生未完成》,令人唏嘘不已,心痛彻背;也有些是他们走后,别人对他们的留念和回忆,如《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折射出对生存智慧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的检视等,有着特别沉甸甸的人生哲理。在我几千册藏书中,这些书充其量只占1%左右。但因为这些书都是当事人面临死神时泣血滴泪写就的,闪烁着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凝聚着对生活本质及人生意义思索的结晶。生活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中的普罗大众,因缺乏对这些关乎生死等严肃重大问题的思索及领悟,全然不知健康之可贵,疾病危险之临近,大多仍犹如温水中的青蛙,故泣血滴泪写就的这些书,就显得十分凝重而有普遍意义与价值。俗话说得好:「参悟了死,才能更好地活。」我十分看重这些书中所提及关乎人类共性的难题:一些拷问结论及心得,尽管我没有每本书都认真看完,但是书放在那里,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经常提醒我,也促使我——一直在反思生命、生活及人生的一系列最基本问题。

  在某大城市癌症俱乐部的会议室里,挂着一幅该城市副市长亲笔写的一个条幅——「向战胜癌症的生命强者致敬!」这句话我赞同一半——的确,癌症康复者是生命的强者,他们经历了苦难的折磨,渡过了癌症难关,赢得了胜利;但不是战胜了癌症——人类最好别奢谈「战胜」癌症(包括各种疾病),曾经有人假冒我的名义出版《癌症完全可以战胜》一书,我第一时间提出抗议,要求立即下架。因为战胜疾病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梦想,体现着新教主义人类至上、无所不能的狂妄。其实,人类应该卑谦点,不用说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包括风湿、关节炎、感冒等,人类能够「战胜」吗?除非江湖郎中或医学骗子,否则,严肃的医学家都会耸耸肩、摇摇头,说不可能,但这不等于人类无能为力。人类能够推迟或延缓它的发生发展,减少它的危害,控制一些症状,帮助当事人守住健康。

  俗语说得好:「缺啥别缺钱,有啥别有病。」因为谁都知道,生病,特别是生了癌是可怕的、要命的,而且是生不起的——不管在身心上、财力上、社会生活中,都是难以承受的。人们离癌症等疾病最好都能远远的,然而,现实又是残酷的,中国平均每分钟就有8个人被确诊为罹癌,而患了其他疾病的就更多了。你越不希望它黏上你,它却非常看中你,不时地就会盯上你。因此,对癌症等疾病的躲避与防范成了人们的一大愿望。但不幸的是,它还是时不时地发生着、发展着。

  俗话说:「经历过寒冬,方知春暖。」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就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磨难,其中不少人才有着坚韧的毅力。与大病博弈也一样——要么大病把人打趴了,一蹶不振;要么坚毅者更强大,并在磨难中得到昇华。

  在与癌症患者长期接触切磋中,我从他们身上获益良多。我特别看重他们通过痛苦而备受折磨的抗癌历练,不少人对生命及生活的意义深有感悟。有些人则对人生的基本难题,进行痛苦思索,凝练出了对生命真谛的深刻认知,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些没经历过病痛的芸芸大众所欠缺的。

  笔者总结出他们的精神财富,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会「活在本真中」。

  「人就是人」(命题看似重复,却是着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的哲学遗着,也是他最后写成的代表性册子《人就是「人」》的书名)。人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诸多特性,就理想状态而言,人应该「活在本真中」。

  何谓「本真」?咬文嚼字的话,指事物(这里指生命、生活、人生)本来所有的属性,不去追求、获取不属于自身之物,或强行改变自己。

  也可以说是本源、真相、天性、原本状态、不加修饰的内心世界及追求等。

  或简单地说,本,就是本来、本质;真,就是真实。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平平淡淡才是真。换句话说:平平淡淡就是真。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自知」——大病一场,有些智者往往痛定思痛,善于自我反思,冷静下来思索——知晓自己的真实需求,明白自身的优劣,找准人生的定位;然后追随内心,凡事坦然,不为外扰,活在真我中。

  而平平淡淡,既指「自知」后的平常心与淡然(其实,人内心真实的需求是不多的,很多都是相互攀比后添加的);又指因为内心平静后遇事坦然,不易为外扰所困。《黄帝内经》之「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此意。而「真气从之」,生命处于本真中,机能协调,内外平和,自然可活得舒畅、康宁、好德而寿。

  其实,诸葛孔明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名言中,明志,从入世解,可释为明确志向;从出世解,也可释为洞悉自我需求。致远也一样,从入世解,可释为实现巨大抱负;从出世解,可释为活得更久远、舒畅。前提都是淡泊、宁静。

  当然,这些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老生常谈,但结合罹患癌症等大病之后的思索,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存故事及人生领悟,可就显得沉甸甸且富有醒世意义了。

  众所周知,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是20世纪一代影后,一生获奖无数,被评为美国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位居第一名。晚年,她患有恶性肿瘤,并兼有帕金森氏症等病。关于恶性肿瘤,由于年事已高,她自己决定不进行医学干预,医生尊重了她的选择。96岁时,她在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安详地驾鹤西去。她曾经富有哲理地说:「我发现,一个人从失败与痛苦中学到的,远比成功所给的还要多。」

  笔者只是一位临床医生,充其量是个对某些医学哲学问题爱好思考者,何以不知天高地厚地涉及生命、生存、人生等纯哲学命题或宗教范畴?绝非闲来无事,而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在与大难不死的癌症患者长期交往中,历历在目的所见所闻,触动了我的神经,有时,甚至深深地戳痛了我(笔者在电视节目中,谈到一些勇者抗癌经历时,眼睛多次湿润就是例证)。我心静时会反思他们的经历,回味他们的体验,感受他们的领悟。与数万例患者或长或短地接触后,我有种使命感,非要把这些人类痛苦体验的「精华」(或者说财富)化作文字不可,以便有一本当今众人可以享用关乎生命、生存、人生意义的活教材。

  当然,平素笔者还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颇感兴趣,近年来又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中医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在温习古文献的过程中,我们深刻领会到了中华民族既是个伟大的民族,也是个经历了诸多磨难和坎坷的民族。先秦的哲人们就已睿智地归纳出了人生的要义,这些体现在儒家、道家等典籍中。例如,《尚书》中就归纳了「五福」一说,历代也肯定并延续了这一说法。所谓「五福」非常明确,「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核心则是「康宁」,康宁包含「体康」、「心宁」;康宁决定着寿和富;寿、富、康宁又取决于「好德」,取决于品行;而这些又决定着寿命。重要的是,只有平平淡淡,活在本真中,才能体康心宁。

  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古文献及古代中国智者们,践行着「五福」等的宗旨。历史的深厚积淀给了后世(包括现代人)莫大的智慧,指引着人们思考该怎么活,该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生命、生活的本真……这些,可以说是指引人生活的一盏明灯。而如今,由于社会急剧变化,旧有的秩序被打乱了,新的秩序尚在建构中。芸芸众生的人生旅程缺乏路标和目的地,光怪陆离、诱惑无穷的现实商业世界,直把人刺激得神魂颠倒,天天踮起脚尖、拚命地赶路,却不知路在何方?目的地在何处?如此赶路究竟为了什么?因此,放眼当今世界,财富倍增,幸福感却暴跌;生活必需品不缺,温饱唾手可得,心里却慌得很;医疗技术迅勐发展,各种疾病(怪病,包括癌症)却氾滥成灾;期望寿命有所延伸,心身康宁却成奢望……在如此喧闹而无所适从的时代,静下心,好好重温古贤哲们的教诲,并结合癌症康复者磨难后的领悟(他们毕竟是在生活旅途中有过大坎坷、摔过大觔斗、经历过极地酷寒而倍知生活之春暖者),也许能够平静我们内心的浮躁,抚慰我们枯竭了的心灵,唤起你我重新寻找真实的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人生真谛。至少,我们应该开始思考这类问题。

  透过癌症领悟人生,学会好好地「活在本真中」。

  因为平平淡淡,身心康宁才是真。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癌症——人类的新常态
 
很可能,癌症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常态,而我们注定最终走向致命的结局。—美国 辛达塔.穆克吉
 
半个多世纪前,恐怕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癌症」这个词。现在却谈癌色变,成了经常纠缠人们、逃不过的最常见话题。癌症究竟怎么了?我们还是从它的发病史及危害现状说起吧。
 
癌症,就是人类的新常态
 
辛达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是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担任癌症医生和研究员,有感于人类应对癌症的尴尬窘境,他历时六年,凭借详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患者专访等资讯,追寻和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且较系统地分析、总结了人类对抗癌症的漫长历史过程及现代状况,写下了洋洋大作《万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此书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获得了普立兹奖等殊荣。他通过前瞻性分析,在《万病之王》中明确指出:尽管历史上癌症并不多见,但进入现代后,由于多种因素,癌症,就是人类的新常态。他在书的最后总结道:「很可能,癌症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常态,而我们注定最终走向致命的结局。的确,在一些国家受癌症影响的人口比例无情地从四分之一增长到三分之一,再增长到二分之一时,癌症无疑将成为无法避免的新常态。于是,问题不再是我们在生命中是否会遇到这种永恆的疾病,而是我们何时会遇到它。」
 
以前(几乎包括整个二十世纪前半叶之前的所有时代),人们总认为癌症只是生命中的一种例外,是灾难降临当事人,是身外的「恶魔」缠身。因此,汲汲于用各种方法来去除此恶魔—包括早期的宗教驱邪、烙铁烫烤、截肢隔断,也包括近代的扩大根治术、大剂量化疗、放疗等等。究其认识论根源,都是基于癌症是恶魔缠身,务必澈底清除干净这一基本点。就其病因而言,无论是病毒说、放射说、污染说、毒素堆积说等,都只是对「恶魔」缠身改换了「门面」的解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这个书名,如同一记温柔的警钟,提醒着我生命的可贵与无常。它并非预示着某种消极,反而充满了“之后才明白”的积极信号,这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然,是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何裕民医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与癌症交手”的特殊视角,必将为我们带来独一无二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当生命遭遇重大考验时,我们内心的力量是如何被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本书,我想会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它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健康状况,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去理解和拥抱生命。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获得一种更加成熟、更加通透的人生观,从而以更平和、更感激的心态去生活。

评分

**评价一:** 初拿到这本书,书名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癌症,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而来,颠覆了平静的生活。然而,这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大病之后才明白”的豁然开朗。这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智慧沉淀,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何裕民医师的视角,窥见他作为一位与癌症“交手”多年的医生,在无数次临床实践中,所累积的关于生命、健康、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困境的宝贵体悟。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生活,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它不仅仅是写给与癌症抗争的患者,更是写给每一个正在认真生活的普通人,去思考,去领悟,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的丰盛,更在于精神的丰盈和内心的平和。

评分

**评价二:** 这部作品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是温润而富有力量的。从书名《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来看,它似乎蕴含着一种超越医学专业性的深度。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本书,它能够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讲述那些关于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故事。何裕民医师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份专业与信赖,而“与癌症交手”的表述,则赋予了这段文字一种近乎战士般的勇气和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命视角,去理解疾病是如何将一个人推向人生的边缘,又如何在挣扎中,意外地发现生命中更宝贵的光芒。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本陪伴心灵的书,在那些迷茫、无助的时刻,给予慰藉和指引。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医学科普,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在痛苦中体悟生命的哲思录。

评分

**评价三:** 拿到《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深深吸引。书名中的“大病之后”是一种时间的沉淀,是经历过风雨后的沉静;而“才明白”则是一种顿悟,一种超越表象的深刻认知。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许多道理,往往是在经历过切肤之痛后,才真正领悟。何裕民医师,作为一位与癌症这个沉重话题长期搏斗的医生,他的“生命体悟”必定是经过反复锤炼、饱含深情的。我非常好奇,他将如何用文字,将那些临床上鲜活的生命故事,那些与病魔斗争的艰辛,以及最终沉淀下来的生命智慧,娓娓道来。这本书,或许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照出我们潜在的坚韧;或许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迷途的灵魂指引方向。我迫切地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学习如何以更积极、更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医师与癌症交手的生命体悟》,散发出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气息。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对话的一方是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另一方则是所有对生命有好奇、有思考的读者。我尤其对“与癌症交手”这句话感到好奇,它并非是冷冰冰的医学术语,而是充满了个体生命搏斗的画面感。这暗示着,书中一定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而非枯燥的理论。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见,在面对疾病的极端考验时,人性会展现出怎样的光辉与脆弱,又能在怎样的磨砺中,升华出对生命更深层的理解。这本书,我相信会给我带来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面对无常生活的勇气,以及对健康和生命的全新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