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中西医对症疗法全指南

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中西医对症疗法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西医
  • 养生
  • 保健
  • 疾病
  • 治疗
  • 健康
  • 家庭医学
  • 常见病
  • 中西医结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疾病治疗关键 在于选对疗法

  ◎最实用:38种常见疾病精辟介绍
  本书介绍38种常见疾病,包含全身性、皮肤、头部、胸腔、腹腔、骨骼肌肉关节、男女性等专属问题,让您一本在手,轻松管理自我健康。

  ◎最专业:中西医看法完整解析
  生病时到底该看中医还是西医?中西医并非只能择一,不同疾病、病程,甚至治疗目的,都有其适合的疗法。本书详细分析中西医各别治疗法及优缺点,帮助读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最正确:97则疾病Q&A一次解惑
  精选97题常见疾病Q&A,医师提供专业解答,不论疾病治疗、日常保健都能掌握最正确的观念,重拾健康乐活人生。

本书特色

  中西医疗法双管齐下,健康长寿最佳指南
  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97则对症保健关键Q&A
  中西医无高下之别,只有适合与否。选对治疗法,无病一身轻

名人推荐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院区院长许中华医师◎推荐
  花莲慈济医院中医部兼任主治医师林宜信医师◎推荐
探寻健康的智慧:中西医并重,照亮您的康复之路 当疾病来袭,我们应如何抉择?是信赖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还是回归传统医学的整体调理?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中医好还是西医好”的争论之书,亦非一本详尽列举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工具书,更不是一本收录了97则养生保健关键问答的速查手册。相反,它是一部深度剖析现代医疗格局、引导读者建立理性健康观的思辨之作,一部致力于提升个体健康素养、倡导身心和谐的哲学指南。 我们深知,每一位求医者都渴望找到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治疗途径。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的困境愈发凸显。许多书籍只是机械地罗列疗法,却未能触及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与个体差异。本书将引领您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从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中西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 第一部分:医疗哲学的碰撞与融合——理解两种医学体系的底层逻辑 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异。我们不会着墨于具体的疾病治疗细节,而是聚焦于“为什么”它们会有不同的着力点。 一、中医的系统观与动态平衡: 我们将剖析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阐述其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重点将放在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来把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关注个体体质、情绪、环境等非病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将超越药方的层面,探讨中医对“生命力”与“自愈能力”的独特理解。 二、西医的还原论与精准干预: 我们将客观描述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即其对物质层面的精确分解、对病原体的靶向清除以及对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本书会阐述西医在急症处理、病理诊断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其依赖循证医学和量化数据的严谨性。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西医如何将复杂的生命现象还原为可观测、可测量的指标。 三、跨越鸿沟的对话: 这一部分着重于探讨两种思维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补。我们探讨的并非是某一病症的治疗方案对比,而是如何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能够吸纳两种智慧的综合医疗框架。 这涉及到对“循证”定义的拓宽,以及如何看待那些难以被现有科学工具完全量化的临床经验。 第二部分:健康素养的构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管理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读者,使其能够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我们不提供现成的治疗手册,而是提供一套审视信息、评估风险、制定长期健康策略的思维工具。 一、识别信息噪音: 在充斥着“神药”与“秘方”的时代,如何辨别医疗信息的真伪与价值?本书提供了一套批判性思维框架,帮助读者去伪存真,识别那些打着“疗效”旗号,实则缺乏科学依据的宣传。我们强调对医疗广告、非专业人士建议的警惕性,侧重于培养读者对“证据等级”的初步认知,而不是罗列具体疾病的对错。 二、理解个体化差异的重要性: 为何同样的症状,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干预?本书将探讨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如压力、睡眠质量)如何塑造个体的“体质”或“健康储备”。我们强调,健康管理必须是个性化的过程,任何脱离个体情况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都应持保留态度。这部分内容关注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而非如何套用通用模板。 三、构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干预模型: 我们认为,长期的健康维护远比短期的疾病治疗更为重要。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营养学、运动生理学与传统养生理念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出能够融入日常、长期坚持的生活干预方案。这包括对情绪调适、睡眠卫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超越具体病症治疗范畴的宏观健康要素。我们着重于“如何做”生活管理,而非“吃什么药”来应对症状。 第三部分:医疗决策的伦理与实践——在不确定性中航行 在面对重大疾病决策时,患者常常面临复杂的伦理困境和信息不对称。本书致力于提升读者的决策能力,使其能够更自信地与医疗提供者进行有效沟通。 一、知情同意的深度解读: 本书将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充分知情”。这不仅包括对治疗方案的成功率和副作用的了解,更包括对替代方案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在治疗选择中的权衡。我们将讨论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确保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双向且平等的。 二、应对不确定性: 医学并非万能,许多健康问题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书将引导读者以更成熟的心态接纳医学的局限性。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保证治愈,而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符合当前认知和个人价值观的最佳选择,以及如何管理治疗过程中的焦虑与期望。 三、从疾病到健康的视角转换: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完成从“与病对抗”到“追求健康”的思维转型。真正的健康状态,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达到良好平衡的状态。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治愈某一种病,而是如何系统性地提升整体的生命质量与抗逆力。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成为您的健康思维训练营,它不提供诊断手册,不提供具体处方,而是提供一套高阶的、跨越学科界限的健康认知工具箱,帮助您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做出明智、自主的健康决策,最终实现对自身健康的深刻掌握与主动管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宗瀚 医师


  现任
  上海鼎瀚中医门诊部院长/主治医师

  学历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西结合妇科肿瘤)
  妇科临床医学硕士
  临床医学学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院长高级研修班

  经历
  WHO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分会理事
  WHO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针灸医师
  台湾鼎瀚中西草堂医疗顾问
  台中市推拿学会伤科医学顾问
  香港註册执业中医师
  香港註册医师学会会员
  上海市针灸学会会员
  上海辰新医院中医部部长/医师

  专长
  内科、儿科、妇产科、骨伤科、皮肤科、各种亚健康及调理性疾病

索承美 医师

  现任
  上海鼎瀚中医门诊部副院长/主治医师

  学经历
  上海中医药大学妇科临床医学硕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学士
  上海复旦现代医院管理高级研修班
  上海鼎瀚中医门诊部妇儿科研究室主任
  台湾鼎瀚中西医草堂医疗顾问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会员

  专长
  妇科、内儿科、产前安胎、产后诸症杂病、产后体质调理、
  产后坐月子、药膳规划等产科调理

推荐者简介

林宜信 医师


  现任
  花莲慈济医院中医部兼任主治医师
  花莲慈济大学学士后中医系教授兼系主任

  学经历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理学博士
  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卫福部中医药委员会主委

  专长
  中医内科学(免疫、肿瘤)、家庭医学科、临床试验、中医基础医学

许中华 医师

  现任
  台北市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院长
  国立阳明大学传统医学研究所教授
  台湾宽心癌症关怀协会理事长

  学历
  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
  中国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硕士
  中医学系医学士

  专长
  中医内妇儿科、代谢疾病、整合医学

图书目录

2 【推荐序】中西医学汇通,医疗力更全面、更强大
3 【作者序】中西医各取所长,创造病家之福
4 【作者序】中西医结合,提供病人最大利益的医疗照护资讯
8 【38种常见病症速查表】

Chapter 1 常见慢性病
14 糖尿病
20 高血压
26 高血脂
32 中风
38 失眠

Chapter 2 皮肤病症
46 青春痘
52 湿疹
58 荨麻疹
64 异位性皮肤炎

Chapter 3 头部、眼睛病症
72 头痛
78 偏头痛
84 晕眩
90 白内障
96 黄斑部病变
102 青光眼

Chapter 4 唿吸、胸腔器官病症
110 感冒
116 流感
122 气喘
128 鼻过敏
134 鼻窦炎
140 支气管炎

Chapter 5 肠胃、腹腔病症
148 便祕
154 腹泻
160 消化不良与胀气
166 痔疮
172 胃食道逆流
178 肠躁症

Chapter 6 骨骼、肌肉、关节病症
186 骨质疏松
192 五十肩
198 退化性关节炎
204 类风湿性关节炎
210 滑鼠手
216 板机指

Chapter 7 女人病&男人病
224 经痛
230 更年期症候群
236 子宫肌瘤
242 泌尿道感染
248 摄护腺肥大

【附录】对症穴位保健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善用中西医资源,提升治疗效果
花莲慈济医院中医部兼任主治医师 林宜信

   
  战后婴儿潮这一代的人,对于医疗,记忆中总有一段属于运用中医药治病强身的经验。然而,在西方医学强势登场后,才不过几十年的光景,年轻的一代对于医疗的印象,则是崭新大楼、宽敞明亮的就诊间、听诊器、先进仪器、电脑连线、淡淡的消毒水及药水味。曾几何时,西方医学已成于主流医学。
   
  在为数不少人的心中,西方医学代表着进步与科学,而中医学则意味着经验与传说。然而宜信认为,西医学确实先进,但中医学也有其价值。自古以来,中医一直是台湾社会主要的医疗模式,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懂得用中医药之实用医学,来治疗各种大小疾病,相当跟得上时代。
   
  宜信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西医的诊断系统如同一张鱼网,网眼小而绵密,可以很精准解决问题,但却较缺乏整体性,而这个缺漏正好由中医补足。中医凭借着传统与智慧的累积,以全人(整体)的观点来照顾患者,可弥补西医过度分科,见树不见林之缺失。因此,我想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由中西医轮流扮演主角或配角,才是最佳治疗策略。
   
  介绍30多种常见疾病,分述中西医的看法与疗法,并用客观角度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建议在什么状况下,可适合选择何种医疗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实用,描述方式也易懂。作者试着以正确的观念引导读者理解二大体系,并让读者了解如何善用这二大体系,来守护我们的健康;宜信认为这是本书的特色,因此乐于推荐这本书,也期望读者们能从中获得更全面的医疗新知。
   
  宜信以中、西医行医30年之经验,深深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更了解中、西医结合之好处,而这几年与各方专业人士齐心努力推动中医现代化,期望中医学在与西医学的竞合关系中,能找到新的定位,免于淹没在时代洪流中。中、西医对谈与沟通,不仅是台湾医疗趋势,也是全世界的趋势。
   
  WHO在2002年曾发表了「2002-2005年传统医药及替代医药全球策略」,并建议全球180多国,将这个策略纳入国家医疗政策中。可见中、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已是一股世界医疗的新潮流,若能够同时接受中、西医二大医疗体系的照护,将是台湾民众的幸福。而依不同疾病与病程,让中西医轮流当主角或配角,则是最佳治疗策略

中西医学汇通,医疗力更全面、更强大
台北市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院长 许中华


  许多人对我的认识,应该是「一名中医师」吧!其实,在求学时期我中西医双修,后来甚至完整接受了西医内科的训练,打算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西医师。想想真要感谢那美丽的意外,让我踏上中医的道路,更进一步开拓了我的医学视野。

  「中西医孰好、孰坏」一直以来是个纷嚷不休的争议。若从我的角度来看,中、西医并没有好、坏的分别,只是治疗疾病着手的角度不同。如同食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以癌症治疗为例,西医治疗长于驱邪、善「攻」,西方医学透过化疗、放疗、手术等方式,企图将体内癌细胞一举歼灭;中医药善长于扶正固本、善「守」,中医透过全身调理,巩固元气,让健康防护网能完整不破洞。因此,我向来主张如能同时看中西医,让中西医共同照护,会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虽然,近年来中西医共同照护在不同医院间已悄然展开,不置可否地是,目前台湾中西医之间的对话、切磋与理解仍有长足的进步空间,不论诊间、网路媒体,偶尔难免还是会有对彼此充满成见、误会的言论出现,特别是对中医学科学性的质疑。坦白说,这实非病人之福。再加上西方医学长年成为台湾医疗体系的主流,大众对于中医学的了解有限、政府给予的关注较少,种种现象使得中医医疗体系向来趋于弱势。但可喜的是,这几年经过众医师们的努力耕耘,中医界已经发展出一套融合中西医的治疗经验与技术,越来越多患者懂得寻求中西医共同的照护。这对于在临床第一线拚搏的中医师们来说,是莫大的肯定。

  我在临床上深刻体认到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各有所长,如大众们能对二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疾病治疗选择绝对有所助益。黄宗瀚、索承美两位医师和我一样,同时具有中西医背景,如今二人合力完成之着作-《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即将出版,我实感喜悦与欣慰。书中单元设计清楚明了,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理解该疾病中西医的看法、治疗法,并分析所长,另外,问答的设计也让大众彷彿来到诊间,一解心中疑惑。诚心推荐此书,并希望它能成为各位中西医治疗指南。

作者序

中西医各取所长,创造病家之福
上海鼎瀚中医门诊部院长 黄宗瀚医师


  中西医结合在两岸都有其问题,在台湾由于法令与壁垒无法形成友善环境,甚至造成病人困扰与失去机会;在大陆虽然中西医不排斥,但也造成中医西化与中药西用的偏差。整合医学是一门专业学问,这样的专家养成不易,既要抛弃主观又要能够汇通,除了一心为患者着想外,实在不作第二个心念了。

  疾病与人的关系是复杂但直接的,西医将疾病机制研究得很透彻,运用化学药治疗并及时侵入排除危险;中医注重人的体质与疾病性质,及人与疾病的关系,给予治养同时的处理。因为出发点与历史背景的差异,造就中西医这两门「皆有优势与缺点」的学科。过去一百年里,西医成了医学主流,近代尝试用西方科研方式,来研究中医或中药西用,不失为一种科学方法,但许多谬误却反而让情况雪上加霜。而在治疗上,屏除中医的辩证去嫁接西医的方式,更是让事情打架。我想,我们须承认这是两门不同角度的学科,但都须继续发展与汇通,患者最希望的是了解中西医各自能带来什么好处,或者生病时应该选择谁、如何同时应用。

  本书我们归纳常见疾病,简单说明中西医的治疗方式,并点出好处与难点,盼能成为读者们中西医治疗指南工具书。期待未来中西医的汇通更加顺畅,从不批评到努力了解对方,共同创造病家之福。

中西医结合,提供病人最大利益的医疗照护资讯
上海鼎瀚中医门诊部副院长 索承美医师


  在看诊过程中,经常看到患者面对中西医的拉扯。有人求助西医,无奈疾病反覆不癒,在无可奈何下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走进中医师的诊间,没想到3个月不到,问题居然解决了,疾病不再复发!也有死忠的中医控,拒绝一切西医检查与手段,死守中医,结果错过最佳治癒时间,病程拉长,承受多余的煎熬与痛苦。

  实际上,中西医并非只能对立,如能携手合作,对患者无疑是福音。举例来说,在治疗不孕症中,西医最常採用的对策是促排卵与人工受孕,但许多临床经验及研究证明,这并非是每个不孕患者的捷径,成功率也才约30~40%。在我的临床经验中,中医体质调理能对培育优质卵泡提供重要的帮助,间接提升成功率。

  这些年在医疗第一线打拼的经验,总是让我忍不住想着:无论身为中医师或西医师,如能屏除心中对彼此的定见或偏见,甚至对对方的领域能有多点认识与了解,或许医者背上就能成长出更大的翅膀,在专业领域上飞得更持久,看得更远、照顾更多的患者。我相信,以「病人」为中心的去思考,从中西医中各取所长,融合中医的整体与个性化辩证论治,西医的效率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就能提供病人最大利益的医疗照护资讯。而此书正是我本着这样的信念所完成,愿能成为大家加添健康的小帮手。

图书试读

糖尿病
 
西医 快速控制血糖、缓解急症
中医 全身调养,预防併发症
就诊科别 家医科、新陈代谢科、中医内科
 
糖尿病西医怎么说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名叫「胰岛素」的荷尔蒙,能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当胰岛素无法正常分泌或是难以发挥正常作用,使得血糖长期偏高降不下来,就会演变成糖尿病。
 
临床上糖尿病主要分为4个类型:第一型糖尿病(先天)、第二型糖尿病(后天)、妊娠型糖尿病(怀孕)、其他型糖尿病(疾病引起)。体质遗传、饮食过度、缺乏运动、肥胖、压力等都是诱发因子。其中,95%的糖尿病属于第二型糖尿病,即后天不当生活、饮食习惯所引起。
 
糖尿病初期并没有明显不适,很容易被忽略。随着血糖持续升高好一阵子,各种自觉症状才会慢慢出现,但因人而异。部分会出现「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体重减少)的现象,而易疲劳、伤口不易癒合、泌尿道感染也是常见症状。糖尿病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带来全身性的血管、神经病变,造成诸如眼睛视网膜病变、肾衰竭、足部麻痺等疾病。此外,也会造成动脉硬化、脑中风、心肌梗塞、心绞痛等併发症。
 
糖尿病中医怎么说
 
传统中医并没有「糖尿病」的称唿,若根据糖尿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症予以分类,最符合的范畴就是「消渴」或「消瘅」。
 
中医古籍《兰室密藏》的「消渴门」中,对「消渴」的定义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实际上,「消渴」望文生义指的就是消耗、消瘦与口渴,用较为白话的方式来解释,中医认为消渴就是体内缺水(津液),而缺水主要是因为五脏太过虚弱,使得体内发炎发热产生热气,并耗损水分(津液)。
 
那么,为什么五脏会虚弱呢?中医认为饮食过于肥腻、体质先天不良、情绪起伏过大、房室过度、外邪入侵,都是可能原因。尤其现代人口味重且吃得过于油腻,嗜咸、嗜辣、嗜甜,加上生活作息劳累、玩乐过度,身体因而容易出现气虚、阴虚、燥热等状况,若不加以调理,让体内的火继续燃烧,久而久之糖尿病就会找上门了。
 
中医认为,糖尿病并非全然不可逆的疾病,只要把体内的火灭掉,让身体维持足够的津液量,并让五脏六腑回归正常的生理作用,血糖就有机会恢复正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吸引了我:《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中西医对症疗法全指南》。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疾病时,最纠结的莫过于选择看中医还是西医。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医疗信息五花八门,有说中医慢治本,有说西医见效快。每次生病,都像在玩一场赌博,不知道哪种方式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这本书恰恰戳中了我的痛点,它并没有简单地说“中医好”或“西医好”,而是直接提出了这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疑问,并且承诺提供38种常见病的具体治疗方法,还有97个养生保健的关键问题解答。光是看到“38种常见病”和“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我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实用。想象一下,以后家里有人生病,不再是盲目地翻找各种资料,而是可以直接在这本书里找到针对性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并且还能学到一些日常的养生保健知识,避免小病变成大病。这种“全指南”的感觉,让人觉得非常有安全感。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对症疗法”的讲解,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病症在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侧重点和优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家庭的健康宝典,帮助我们全家更加科学地应对健康问题。

评分

说实话,每次生病,尤其是家里孩子生病,我总是特别焦虑。西医见效快,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有时总觉得治标不治本,后面可能还会反复。中医虽然讲究调理,但过程比较漫长,而且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中医,也不知道它具体能怎么治疗。这本书的标题《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中西医对症疗法全指南》,简直像一道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健康之路。38种常见病的中西医治疗法,这太实用了!意味着我不用再大海捞针般地去搜集信息,这本书就整合了最核心的内容。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区分和对比中医西医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的优劣势的?是分别介绍,还是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是后者,那将更有助于我理解。而且“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听起来就像是一本生活百科,能解答我平时遇到的各种养生疑惑。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一些辨证的方法,让我能够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和保健方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拥有了掌控自己健康的底气。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健康生活方式非常注重的人,虽然也看一些养生类的文章,但总是觉得零散,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中西医对症疗法全指南》这个名字,就说明它不仅仅是讲“病”,更注重“治”和“养”。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的部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治疗方案,而不是泛泛而谈。例如,对于女性常见的痛经问题,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哪些治疗方法,各自的原理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配合事项。另外,“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这个版块,我猜里面会有很多我一直想知道但又不知道去哪儿问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哪些食物对肝脏好,哪些要少吃?”等等。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零散的养生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且提供实际的应用指导,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它给我的感觉是,不仅能解决眼前的健康问题,更能提升长期的健康水平。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中医的理解停留在“温补”、“调理”等比较模糊的概念上,缺乏具体指导。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入理解中医的大门。书名中“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的提问,本身就充满了思辨性,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探索。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中医是如何具体地去辨证施治,比如针对感冒、咳嗽、胃痛、失眠等常见病,中医会有哪些独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与西医的异同和互补之处。同时,“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也让我眼前一亮,这部分内容听起来就非常接地气,能够解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健康疑问,例如如何提高免疫力、如何应对疲劳、如何调理体质等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治病,更能教会我们如何预防疾病,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健康。一个能够提供如此全面、细致的健康指导的书籍,无疑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资讯有着持续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答“中医西医如何选择”这个核心问题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生病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中西医对症疗法全指南》,直击痛点,而且内容规划上也非常吸引人。“38种常见病中西医治疗法”这个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能够覆盖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健康问题,并且提供两种不同的治疗思路。“97则养生保健关键Q&A”则展现了这本书在预防和养生方面的深度,这对于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病症下,中医和西医在诊断、治疗原则、用药方式以及疗效评估上的差异,并且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简单地将中西医割裂开来,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整合性的视角,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两种医学体系。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临床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医结合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