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理想的父母

世上没有理想的父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家庭教育
  • 父母成长
  • 心理学
  • 沟通
  • 教育方法
  • 情绪管理
  • 自我反思
  • 原生家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总担心自己想得不够多,爱得不够深?
其实一切都是因为,那是「我的」孩子啊。


你被「理想父母」的形象绑架了吗!?
放弃完美,才能真正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

  孩子从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
  父母的目标,不是当完美的父母,也不是让孩子成为理想的孩子。
  不理想,才是真实。在孩子最真实的日常样貌中,藏着教养的契机。

  当孩子把你口中的「道理」当耳边风←→信任是需要培养的
  当孩子对你的「日常关怀」毫无感觉←→多少爱才「够用」?
  当孩子每天都有事要「申诉」←→你眼中的小事不是小事
  当孩子跟你说「这不公平」←→公平不是一种绝对
  是给孩子自由?还是限制?←→别被一时的「假自由」迷惑
  当孩子被批评不礼貌←→是礼貌,还是权力关系?
  当孩子对事情的看法与你不同←→保有孩子自己诠释世界的权利

  生活就是一连串选择的结果总合,也是无法走回头路的旅程,身为孩子的人生旅伴,我们该如何让孩子越走越开心、越走越独立?

  身为亲子思辨专家的罗怡君,在这本书里,以冷静不失温柔的视角,直探亲子关系的本质,并对大人抛出惊人的建言:别急着给予,没有人是理想的父母,够好就好。陪伴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陪孩子学习选择,孩子最终就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名人推荐

  ◎王政忠(南投县爽文国中老师、作家)撰推荐序。
  ◎徐玫怡(畅销图文作家)、彭菊仙(畅销亲子教养书作家)、罗文嘉(水牛书店社长/作家)、苏明进(老ㄙㄨ老师),感动推荐。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现代都市青年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与平衡的指南性书籍的详细简介。 --- 《心泊之处:都市漂泊者的内心航线图》 导言:迷失在速度与喧嚣中的灵魂 在二十一世纪的都市丛林里,我们追求效率、渴望成功,却常常在追逐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永不停歇的地铁,以及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信息流,共同构筑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速度场”。我们像被高速列车推着走的乘客,只顾向前看,却忘了脚下的土地,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地。 《心泊之处:都市漂泊者的内心航线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它不是一本心灵鸡汤,也不是枯燥的哲学说教,而是一份为所有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感到迷茫、疲惫、焦虑的都市人准备的“生存手册”与“心灵罗盘”。本书将引导读者跳出日常的惯性思维,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并在看似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锚点。 第一部分:解构现代焦虑——你为什么停不下来?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生活中的核心压力源,帮助读者精准定位自己的焦虑根源。 第一章:效率至上主义的陷阱 我们被教导“时间就是金钱”,从而陷入无休止的“时间利用最大化”的怪圈。本章探讨了“忙碌崇拜”的社会心理学根源,分析了过度规划如何扼杀创造力与自发性。我们将介绍“深度工作”与“刻意放空”的辩证关系,强调留白对于大脑信息处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虚拟人设与真实自我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设构建”成为一种隐形的生存压力。我们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之间的巨大鸿沟中。本章将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探讨身份认同的碎片化现象,并提供一套实用的“数字排毒”技巧,帮助读者回归到更真实、更具韧性的自我连接中。 第三章:消费主义的隐形契约 从“拥有”到“体验”,再到“再拥有”的循环,消费主义如何利用人类的本能恐惧(FOMO,错失恐惧症)来驱动购买欲?本章将探讨极简主义哲学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解读,区分“必需品”、“装饰品”与“精神寄托”,引导读者建立更具可持续性的消费观。 第二部分:重塑内在秩序——建立你的“心之堡垒” 找到问题所在后,本书进入核心环节: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外部风暴的内在稳定结构。 第四章:锚定时刻:正念与呼吸的力量 这不是关于复杂的冥想技巧,而是关于“如何在一分钟内回到当下”。本章详细介绍了呼吸作为生命能量的“总开关”的作用。我们将阐释微小而频繁的“锚定练习”(如走路时专注于脚掌接触地面的感觉,喝水时感受温度的变化)如何在不知不觉中重塑神经通路,降低基线焦虑水平。 第五章:边界感的艺术:学会说“不”的优雅 在人际关系中,边界感是自我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许多都市人因为害怕冲突或被孤立,过度牺牲自己的需求。本章提供了清晰的沟通模型,教导读者如何在保持善良和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清晰、坚定地设立和维护个人界限,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精力。 第六章:心流再激活:找回工作的乐趣 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最大的份额,但如何让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生存手段,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本章基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任务难度、清晰目标设定,将日常工作中的“例行公事”转化为“有挑战的创造”。 第三部分:慢下来的导航系统——探索生活的复调性 真正的平衡并非将生活分割成“工作”和“生活”两个互相对立的区块,而是让它们和谐共存,呈现出丰富的“复调”效果。 第七章:非线性的时间感:重拾“无用之用” 我们习惯于线性和目标导向的时间规划。然而,许多重要的灵感和突破恰恰发生在“浪费时间”的时候。本章推崇“无目的的漫游”,鼓励读者重拾那些在童年时期带来纯粹快乐的活动,无论是涂鸦、听音乐还是纯粹地观察天空。这些“非生产性活动”是创造力的温床。 第八章:社区的微光:从原子化到连接 在城市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连接”,却也更“孤立”。本书倡导构建“选择性社群”——那些基于共同价值观而非地理位置或工作关系的小型支持网络。我们将探讨如何以最小的社交成本,建立起深入且有意义的人际连接,对抗孤独感。 第九章:自我同情: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完美主义是城市生活中最耗能的副产品之一。本章引入了克里斯汀·内夫的自我同情理论,指导读者如何将对待最好朋友的善意,转向对待自己。认识到“人类的共同体验”——即犯错是生存的一部分,是实现真正内心平静的最后一步。 结语:停泊,是为了更远的前行 《心泊之处》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你逃离都市,而是让你学会在都市中“安营扎寨”。真正的强大,不是能跑得多快,而是在风暴来临时,知道如何稳稳地停靠。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可随时取用的工具箱,帮助你在喧嚣中听到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泊之处”,从而以更充沛、更有智慧的姿态,继续前行。 --- 目标读者群体: 25至45岁,面临职业倦怠、信息过载、人际关系压力,并积极寻求内在平衡的都市专业人士、创业者及所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群。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怡君


  曾任职于奥美公关、三立电视及美商3M台湾子公司,扮演行销公关、媒体企划与企业沟通之角色;三年前离开职场,专心享受亲职生活并从事写作、演讲活动。

  喜欢说话,胜于写字;喜欢冒险,多过安定。

  比孩子还喜欢问「为什么」,尤其针对那些被社会、被学校、被大家习惯禁止的事;比以往更关心社会时事,认为只有「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快乐。
  期待所有的大人因为孩子无私的爱,也有勇气改变生活,让自己越变越好。

  着有《刺猬妈妈与穿山甲女儿的思辨对话》,《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

  【FB粉丝团】罗怡君:孩子教我们的事:www.facebook.com/KayandAmber
  【亲子天下严选部落客】罗怡君: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list/Kaylo
  【未来Family数位专栏】罗怡君:gfamily.cwgv.com.tw/monograph_author/index/9177
  【Udn鸣人堂】opinion.udn.com/opinion/search/wacow

内页绘图

妹妹

  (公立国小三年级学生)
 

图书目录

【推荐序】请走在孩子身边  王政忠    009
【自序】爱平凡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013

第一章 建立独一无二的价值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母亲
孩子,你可以既独立又依赖    024
我们是别人眼中美好的风景吗?    031
别为了「想要」,而忽略「必要」    039
人生很宽阔,不急着「专精」    044
别轻易定义孩子    052
世上没有一个是理想的孩子    059
保留孩子诠释世界的权利,就是对世界最大的温柔    065
因为是你,孩子才放心脆弱    073

第二章 每个决定都关乎如何选择
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选择设计师」    080
让孩子决定交什么朋友    089
感兴趣的,未必就是天赋    095
是协助孩子,还是借机控制    100
观看事情的角度,是可以选择的    105
有些事,其实父母别无选择    113
让孩子作决定就是自由吗?    122

第三章 开启对话的钥匙──尊重与同理
借由重要的小事,展现真正的尊重    130
跟孩子说真话的沟通艺术    135
为何你的孩子「不讲道理」    142
「用说的都不听」的背后真相    147
守规矩反而会吃亏,怎么办?    153
什么是真正的礼貌?    158
用礼貌传递正面讯息    164

第四章 环境给我们的教养挑战
反悔,可以吗?    172
说一套做一套的生活教育    178
有比较才有进步吗?    184
从输赢中,孩子可以学到什么?    191
妈!我觉得不公平    197
孩子,你不必那么完美    202
用Line沟通的后遗症    209

第五章 永无止尽的学习之路
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成功标准    216
是学习?还是「集点活动」?    222
别急着给,当「够好的妈」就已足够    228
我只能跟妳一起伤心    233
谁说一定要笑?哭也很有力量    239
转换身分,让孩子学习接受批评    244
别让「有用」毁了阅读的乐趣    252
她只是不知道她办得到    261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请走在孩子身边
◎王政忠(南投县爽文国中老师、作家)


  怡君妈妈是个知名的部落客及专栏作家,许多人以为怡君很会说道理,就我看来,她更擅长说故事。因为很多道理她还没说,听完她描绘的生动有意思的故事后,你就懂了。这是一个很棒的方式,根据我在国中教学现场二十年的经验,我敢保证,如果不是这种方式,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在你的故事(很八股的那种)还没说完时,就翻白眼拿出手机在滑了。

  这本书大概就是这种方式写成的──用有意思的故事说天下的父母其实都懂,但未必能真心接纳的道理。尤其是:减法的道理。

  比如说:减去「视角遗传」吧!

  别再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视觉角度去评断孩子与你肯定不会完全相同的视觉角度。我经常在家长或教师场次的演讲中做一个实验,我会拿出一张两面图样或颜色不同的纸,一面朝我,一面朝听众(甚至就请他坐着回答我)地问:「你看见什么?」当听众说出颜色或图案,我就会疑惑地说出:「咦?可是我看的不是这样唉!」他会说:「可是我看的就是这样啊!」我会坚持:「可是我看的是这样!」然后听众就会说:「那是因为你跟我看的角度和高度不一样啊!」我就会停顿,然后回他:「对啊!就是因为这样啊!你有多少次这样评断了你的孩子?」

  现实世界或者职场环境,或许角度或高度的不同,会被认定与你的能力与智慧是正相关的,然后你也只能摸着鼻子为了五斗米折腰闭嘴。但在孩子的世界──在你与孩子的世界,不同就是不同,没有什么高低立判,就只是不同而已。

  要不你蹲下来跟他同一个高度,走到他身边去,跟他同一个角度;要不拉把凳子让他垫着脚跟你同一个高度,然后搂着他跟他同一个角度。或者,轮流交换角度高度。

  你得先听见,才会真正看见;看见,才会真正遇见;遇见了,彼此的生命才有交互作用的可能。

  我说的是:你与你的孩子,生命与生命交互作用的可能。

  当你无法以相同角度与高度,去看待孩子与你的视角势必不同的必然,那么你与你的孩子生命中那么美好的应然,就会失之交臂。

  这是我听到的第一个道理。

  接着是:减去「立场世袭」吧!

  别再过度替你的孩子决定或者过泸他该知道或者不该知道的讯息了,当然,那种十八禁的不在此限。我总是记得我刚刚接任训导工作的时候(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是个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菜鸟实习老师,没有人教我怎么成为一个训导人员,我所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来自于我自己是国中生时被管理的经验,衣服该扎进去要扎进去,头发该理短要理短等等,然后我就发现我在每天的追赶跑跳碰中累得半死,而我的学生就跟当年鬼灵精怪的我一样,以捉弄我、跑给我追、躲给我找为乐。直到有一天,我气喘吁吁地逮住一个学生,因为她的制服下摆又露出来,她看着我,然后问我:「老师,你不累吗?」

  我是很累。更累的是:我这样累的意义究竟何在?我的学生因为我的累(或泪)又获得什么好处?

  于是我换个角度想:当年我最不喜欢我的老师的思维模式及外显行为有哪些?比较起来,我更不喜欢的是他的思维还是行为?

  然后我再换个角度想:当年的我,有没有想过我的老师如果能懂我什么就好了?或者愿意试着懂我就好了!

  那之后,我试着让自己接近后面的那个老师。

  更之后,我发现,我渐渐成为学生愿意接近的那个老师,而且,越来越多。

  父母,何尝不是如此?

  这个世界并不是无菌室,不是喝多了比菲多或者吃了龙根菌,你的孩子就会在你的羽翼下长成像大树一样高;你也曾经教过你的孩子骑脚踏车,当孩子学会了,你就会放手,但如果你一直不放手,你不会知道孩子学会了没有;成为扶翼的风,让孩子试着鼓动翅膀,别成为温室植栽的那个盆,让孩子在直径十二公分的圆框里,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

  别走在我前面,我不一定跟随;别走在我后面,我不一定带领;请走在我身边,成为我的伙伴。

  仅以卡谬的话,註解怡君老师教会我的第二个减法道理。

  第三个是……喔,不该视角遗传或者立场世袭,你要不要自己来看看?

自序

爱平凡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暂时

  我只是你暂时的天使  无法变为你的神
  我只是暂时挡住风雨  而非能使唤什么
  我只是暂时充当向导  事实上路并不清楚

  虽然我有时忘记这些都是暂时

  妳暂时是个孩子
  让我暂时变成母亲
  也许妳暂时不会知道
  或许是我假装妳不知道

  钟声不在午夜十二点  在什么时候呢?

  等你知道一切都是暂时的那刻
  才能了解暂时的永恆之意
  关于人生
  我只能这样暂时回答妳

  孩子长越大,母亲这个角色我当得越谦虚。

  还没成为母亲的我,一直认为「教出优秀的好孩子」是教养的目的、是评鑑母亲角色的重要项目,也是替孩子成年前应该做好的基础准备。然而过去几年下来累积的生活试验,我发现自己的转变能力未必切换得比孩子快,调整弹性也不像孩子般柔软强韧;我甚至做不到跟孩子一样无条件付出不问收获……

过去的成功经验早已不适用于未来社会,资讯平台的建立打破各种能力的界线,如果我们无法「教给」孩子什么,那么老天到底赋予父母什么重要意义?

  有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富翁到一个小岛上度假,在海边散步时迎面走来一位渔夫,手里拿根钓竿和几条鱼,心情看起来非常愉快。富翁跟他聊了起来,他开心地说:「今天真是好运气,一下钓到好多条鱼,不但晚上可以加菜,还能卖掉赚点钱呢。」

  富翁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你不租条小船,每天多钓点鱼,卖更多钱呢?」

  「然后呢?」渔夫问。

  「然后存钱买艘自己的船,出海捞更多鱼,卖更多钱啊。」

  「有这么多钱之后要做什么呢?」渔夫有点纳闷。

  「就可以买座小岛悠闲地度假啊。」富翁得意地说。

  「可是我现在每天就已经在悠闲度假了呀!」

  这个故事不断在我心中发酵,当初希望孩子优秀成功,那个定义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呢?希望孩子追求幸福快乐,会不会也和富翁一样绕了这么一圈,但其实孩子从小就已经拥有了呢?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也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老天独一无二的杰作,那么孩子来到这世上时,本身就已经带着「答案」。我们面对一张空白的考卷会去作答,但是面对答案卷时,没人会想「修改」答案,而是去了解学习「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同样回到教养上,我们做父母的自学功课,就是尽力维持答案原貌,并积极地协助孩子了解为什么,并学会觉察自己的特质和使用方法。

  为了弄懂这张「答案卷」,我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家长自学生」:积极蒐集各方资讯、接触各类教育思想,打破以往学习框架,开始翻阅以往从未涉猎的书籍……没想到原本为了寻找解方的思辨之旅,也意外地成为认识自我的神奇旅程──不只孩子独一无二而已,当初那份属于我的「独一无二」又是什么呢?

  我带着不同的思维和孩子一边生活一边思考、一起争辩一起讨论、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挫折……我在每天无数个选择中挣扎进退,也在很多尝试里拿捏细节,许多夜里我辗转难眠、自问自答,试炼自己是否诚实面对各种情绪,而不被好听的借口理由蒙骗过关,时时提醒自己千万别以爱为名,作了自私的决定。

  或许孩子也感受到些什么。有天我无意听见她告诉同学很喜欢当我的女儿,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我寻觅的答案: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平凡但独一无二的父母,而我们只要也做到这点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日子,任务逐渐变得清晰,我的自学方向也开始调整:抛开自己已有的框架和限制,专心地无条件地爱我的平凡孩子。

  无条件的爱并不容易做到,这本书里记录着许多的自我觉察和挑战。很多时候我们摇摆不定,是因为想得不够诚实清楚,然而一旦豁然开朗,就能找到属于自己和孩子的专属北极星,我们不再担心路途过程如何地曲折遥远,因为那都是我们携手并进的旅程风景。
 

图书试读

孩子,你可以既独立又依赖
 
孩子莫名其妙闹别扭
 
最近妹妹有些怪里怪气。
 
明明可以自己在房间里睡觉,最近半夜又偷熘回我床上;前阵子喜欢自己躲起来看书,顶多不让我知道书名,但现在只要我一出现在她视线里,立刻就把书阖上放旁边;不论开口跟她聊些什么,都故意说反话,非要搞得母女俩闹别扭才善罢甘休。
 
一向自律体贴的她到底是哪根筋不对了?学校里没特别的事情发生,家庭生活也很平静,这看起来越来越独立的孩子,到底心里起了什么变化呢?然而这事儿急也没用,孩子可能酝酿什么想法还不愿沟通,或是没准备好面对情绪,我只好暂时按兵不动,心里天真想着说不定过阵子也就没事。
 
一两个礼拜之后情况不见好转,但有些蛛丝马迹渐渐浮现出来:
 
「妈,我要去洗澡了。」妹妹喊我。
 
「喔,好啊,快去洗洗出来吃水果。」正在回一封电子邮件,我头也没抬。
 
过了几分钟按下送出键,冷不防地瞄见她站在我的眼角余光里。
 
「妳怎么还在这里?到底要干嘛啦?」
 
「妳可以进来陪我吗?我可以自己洗,但我想要妳在外面跟我聊天。」妹妹边说边看着我。
 
我将差点脱口而出的拒绝吞下肚,就在一两秒间转了个念头,妹妹自从会自己洗澡后很少开口「邀请」,不妨听听她想说什么,以免总是「敌暗我明」。奇怪的是,明知道我在门外头守着,妹妹却意兴阑珊地没开几次口,一场澡十分钟洗完,走出来时我想替她擦擦身体,也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回溯情绪的源头
 
「到底怎么啦?最近妳跟以前很不一样了,有什么事是我可以知道的吗?还是我的小女孩长大了,不愿意什么事都跟妈妈说了吗?」我故作轻松、潇洒地开口,天知道我心里根本不是这样。
 
「才不是哩,妳每次都乱猜!」妹妹突然大声反驳,我真觉得莫名其妙,那不然到底是怎么样嘛!
 
我保持沉默,一边努力压抑着怒气,一边回想方才那些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不一样」?还是「长大了」?还是我假设她不想跟我说的想法惹她委屈?突然之间,脑袋里浮现前些日子的种种迹象,我好像知道「那种感觉了」!
 
等妹妹穿完衣服,我一把大大地抱住她,故意靠着她的头不看她的眼睛,两个人先这样摇啊摇,然后我在耳边告诉她:
 
「啊,妈妈猜猜看妳在想什么,猜对的话就拍我的背两下,猜错的话拍一下,我们玩这个游戏好不好?」妹妹点点头,没有拒绝。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自我成长与心理疗愈的书,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心理困境,并且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走出阴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但却充满了力量,它让我明白,许多我们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某些固化认知和未被处理的情绪。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人们如何通过自我觉察、接纳现实、以及积极的心理调适,一步步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坚韧和乐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它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智慧,一种懂得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的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如何与自己相处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会给许多正在经历迷茫和痛苦的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略带忧伤又充满希望的色调,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父母这个角色的复杂情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理解和接纳自己家庭的读物,或许是童年时期那些未解的心结,或许是成年后对亲子关系的新思考,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示。我特别期待它能探讨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更加健康和充满爱的亲密关系。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父母的形象,是那些努力却犯错的普通人,还是那些怀揣着美好愿望却步履蹒跚的灵魂?我希望读到的是一种真实而有力的叙事,能够让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在字里行间找到一种共鸣,一种理解,最终达到一种和解。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它究竟想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又会引发我怎样的思考。

评分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关于艺术史的入门读物,它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我穿越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长河。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而是将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原本有些高冷的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从古希腊的雕塑到文艺复兴的绘画,再到印象派的色彩斑斓,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画廊,感受着不同时代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标志性作品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通过这本书,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也因此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籍,它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书名也颇具哲学意味,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挑战固有观念的书籍充满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些关于人生意义、幸福本质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无常等宏大命题。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不落俗套、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他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或许会引用一些古老的智慧,或许会结合现代的社会现象,但无论如何,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有更深刻的感悟。我渴望在这种阅读体验中,能够找到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寄托,并且能够启发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所在。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书。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旅行文学的书籍,它的封面充满了异域风情,让人一看就心生向往。我一直是个热爱旅行的人,而旅行文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记录风景,更是品味人生的一种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踏上一段充满惊喜和感悟的旅程,或许是徒步穿越险峻的山脉,或许是深入体验某个古老民族的生活。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独特的风土人情,那些在旅途中偶遇的人们,以及他们在旅途中心灵的触动与变化。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远行,即使身处喧嚣的都市,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彩与辽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启发我,在未来的旅途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感受,去理解,去发现那些隐藏在风景之下的故事和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