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ubject who never experiences any depression is probably more disturbed than someone who is occasionally depressed.」(从未经验过任何忧郁的人,很可能比偶而忧郁的人更混乱)。这是甫于2012年离世的着名法国精神分析师André Green(1927~2012)讲过的一句话,既戏谑又真实,只是这样的说法恐怕彻底颠覆了一般民众、甚至精神医学界对于忧郁普遍的认知。
本文并不在正本清源谈论所谓的忧郁,而是为了突显忧郁无所不在,因此借由一般人知悉的电影与文学作品作为媒介,提供精神分析观点下的另一种思考模式,让忧郁这个议题跳脱出狭隘的精神医学论述,而这一切归根究底,还是得从佛洛伊德一百年前发表的<哀悼与忧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1915)这篇经典文章谈起。这相当精简的十六页文章奠定了精神分析看待忧郁现象的理论基础,文中有许多对于忧郁个案深度心理层面的精彩描述,至今依然贴切适用,相较之下,当代临床精神医学对于忧郁症的了解,除了蓬勃发展的生技产业带出来的药物治疗、神经化学,乃至生物基因观点外,并无太多新意,基本上是自囚于症状治疗的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