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慢性疼痛病人的疗癒纪实手札

止痛:慢性疼痛病人的疗癒纪实手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慢性疼痛
  • 疼痛管理
  • 疗癒
  • 自助
  • 身心健康
  • 心理健康
  • 疾病纪实
  • 健康
  • 医学
  • 自我疗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痛,有人懂

  每个深受慢性疼痛困扰的人
  同时也受着心理或心灵上的创伤和痛苦
  美国华府疼痛与运动医学权威林永青博士
  运用贯通中、西医的丰富临床经验,加上运动员的背景
  还有一颗幽默又温暖的同理心
  倾听病人茱莉亚的痛,也治癒她的心
  有疗癒疼痛的实做方法,更有疼痛背后让人无法忽视的纠葛因素

  根据统计,台湾有七十万人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疼痛是一种不舒服的、极私密的、无法与人分享的感觉,也会衍生出种种不同的毛病。长期疼痛会让人失去自信、心浮气躁,也会令人魂不守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身心、人生观、乃至与他人的关系。没有真正经历过这种苦楚的人,无从理解箇中滋味,包括医生。

  在美国执业超过三十年,曾担任美国奥运委员会顾问、白宫运动中心顾问的林永青医师,拥有中西医的学经历,专攻疼痛医学。每天面对各式疼痛难题的林医师,一直积极地追寻协助病人止痛的办法。在林医师看来,每一件慢性疼痛案例都像是一道复杂的拼图游戏,必须抽丝剥茧,才有机会窥得全貌。

  本书以林医师与慢性疼痛患者茱莉亚之间,长达十多年的医病互动为纵轴,疼痛相关预防、治疗、保健方法为横轴,纵横交织,理性与感性兼具。除了让读者对疼痛有更深入广泛的认识与理解,也见识了一位资深医者的悲悯情怀。

美国华府、台湾连线推荐

  「借由病患茱莉亚的案例引领读者了解减痛的方法,在治疗的温馨互动中更看出医病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本书用率真幽默的笔触,完整地以中、西医的角度阐述疼痛的成因与控制,相信必能为读者们带来满溢的启发与收获。」—杨定一博士(《真原医》作者)

  「有实用的减缓疼痛的处方,更有医病之间的真情互动,有逗趣的斗嘴、也有温馨的关怀。是一本笑中有泪的共鸣好书。」—纪政(财团法人希望基金会董事长)

  「林永青医师在华府家喻户晓。我在此前后八年,有接触、有所闻。他幽默风趣、笑口常开、慈颜善目、仔细问诊,病人看到他,疼痛痊癒一半,再经他诊治调理,不用说疼痛全消,手到病除,乃神医也。」—鲁肇忠(外交部前驻美大使)

  「疼痛的起因和治疗错综复杂,和遗传、外伤、肝脏、荷尔蒙、神经系统、气候、精神、食物、环境、心脏、肾脏等都有关系。林医师以他独特的中西医学见解,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地说明和解析各种疼痛的起因和治疗办法。相信痛或不痛的读者都会大有所获。」—刘德勇(前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生物制品审评和研究中心高级行政官﹙S.E.S.﹚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部部长)

  「林永青是美国华府地区知名的医师,也是一位运动和治疗疼痛的专家。《止痛》一书,是他汇整三十多年来帮助病人治疗疼痛问题的经验,内容深入浅出,是人人面对疼痛及止痛必读的实用健康参考书。」—林佳惠(华府乔治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林永青医师具有体育的背景,在进行医疗、开出执行处方时就与众不同,更具说服力,也深得病患的信任。许多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患者,纷纷慕名来到华府求诊,在他的细心呵护及独特的运动复健下,不仅找回生机,提升生命的品质。」— 江界山(前中国文化大学体育研究所所长)

  「长期投入研究疼痛问题,林永青医师总是竭尽心力地帮助病人找回健康。千唿万唤中,林医师在看诊和学术研究之余,整理出一系列深入浅出,介绍有关各类运动、伤害、疼痛问题及相关病例的书籍在美国出版。欣闻《止痛》一书即将在台湾出版,对于关心健康,希望增加医学与相关知识的人,将是一本很实用的好书。」—李戡华(前华府邮报总编辑)

  「林医师是一位少有的从台湾体育系出身,在美国接受专业医学训练,又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做长期医学研究,本身从运动中了解人体的潜能和奥妙的医师。他担任过多种类型运动员的医师和顾问,治疗那些最高度使用身体的运动员,最了解病人的各类疼痛,具有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三十多年来更累积了许多特别的临床经验。很高兴拜读林医师的《止痛》大作,相信长期遭受疼痛之苦的人,将可从中受惠;而一般人也可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身体与保养方法,告别疼痛,享受运动与生活的乐趣。」—王巧蓉(华府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总部执行主任)

  「集结博学多闻、全心投入的热诚、慈悲关怀、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等特质,林永青医师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医师。他的精湛医术以及热诚的投入,帮助许多人克服并远离疼痛之苦,包括我的亲友、我的运动选手、以及我自己,不离不弃地陪伴我十二年,治癒我的疼痛问题。」—丹妮丝.亚当斯(Denise Adams)(华府全明星水上竞技运动﹙All Star Aquatics﹚总教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止痛:慢性疼痛病人的疗愈纪实手札》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着重于疾病的体验、情绪管理、生活重塑以及整体康复的探索,完全不包含该书已有的特定内容。 --- 《无尽的修复:身体与心灵的重建之路》 深度剖析:那些看不见的伤痕与持续的低语 本书是一部深刻的个人探索之旅,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疾病的病理学描述,而是聚焦于“长期、难以名状的身体不适感”如何重塑一个人的生活结构、情感图景乃至世界观。我们深入探讨了那些在传统医疗体系中常被简化或忽视的体验:持续的疲惫感、无法被精确诊断的疼痛、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疏离感。 核心主题一:感知的重塑——“我不再是我的身体” 长期忍受慢性不适的人群,往往面临一个核心的身份危机:当身体的信号源源不断地发出“警报”,人如何区分“自我”与“病痛”?本书花了大量篇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身体异化”的过程。我们探讨了大脑如何建立新的疼痛记忆回路,以及这种记忆如何反过来影响日常的感知阈值。 日常的剧本重写: 描述了从清晨醒来到夜晚入睡,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穿衣、行走、专注阅读——如何演变成一场需要精密计算的体力与意志力的较量。我们收集了大量个体叙事,关于如何学会“暂停”和“调整预期”,而不是一味地“坚持”或“硬扛”。 语言的贫乏: 深入剖析了描述深层身体感受的语言障碍。当“痛”不足以概括那种绵延不绝的僵硬、麻木或灼热感时,我们如何与家人、朋友甚至专业人士沟通自己的真实状态?书中提供了多种非语言表达和情境描述的范例,帮助读者更好地捕捉并传达自身体验。 核心主题二:情感的炼金术——从“受害者”到“主动导航者” 慢性不适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绪风暴:愤怒、内疚、恐惧、被误解的挫败感,以及深层的悲伤。本书拒绝将这些情绪简单地归类为“心理作用”,而是将其视为身体在适应极端压力下产生的必然反应。 处理“未完成的哀悼”: 长期病程迫使个体对“曾经的自己”进行哀悼——那个可以轻松完成工作、享受户外活动的自己。本书提供了框架,指导读者如何正视这种失落感,并引导读者将哀伤转化为一种对“当下”的深刻接纳,而非停滞不前。 重构“控制感”: 当医疗干预的效果时有时无,个体极易陷入“无助感”。本书提出了一种“微观控制”的理念:与其追求对疾病的彻底控制,不如专注于控制那些可以被掌控的微小变量,例如每日的休息时长、情绪波动的触发点、或营养摄入的细节。这种焦点转移,被证明是重建内在力量的关键。 社交壁垒与重建: 详述了在社交场合中如何应对不恰当的建议(如“多出去走走”)和无意的排斥。书中提供了建立健康“边界”的实用策略,以及寻找真正理解和支持的“同盟者”的路径。 核心主题三:生活系统的重构——效率与弹性的平衡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身体治疗,探讨了如何将持续的不适感整合进一个高效且有意义的生活系统中。这要求对传统的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模式进行根本性的颠覆。 能量预算学: 介绍了一套基于个体实时状态的“能量预算”模型。不同于传统的待办清单,这种模型要求个体在开始任何任务前,预估其对生理和精神资源的消耗,并据此动态分配“精力币”。书中包含了详细的表格和记录工具,帮助读者绘制自己的精力曲线。 环境的疗愈设计: 探索了居住空间和工作环境如何成为助推器或阻碍者。从光照、噪音到家具的摆放,本书提供了大量基于人体工程学和感官敏感度的优化建议,旨在创建一个能够最小化刺激、最大化舒适感的“庇护所”。 意义的再发现: 在身体机能受限的情况下,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如何得以维持?本书探讨了“适应性目标”的设定,鼓励人们发掘那些不需要大量体力投入,但能带来深刻满足感和贡献感的活动,如知识梳理、口述历史、远程指导或艺术创作。 结语:通往非线性的康复之路 《无尽的修复》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它承认康复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螺旋上升、时有反复的旅程。本书旨在陪伴那些正在这段旅程中的人,提供理解、工具和坚定的陪伴,帮助他们从“忍受生存”迈向“有意识地生活”,最终与自己的身体达成一种持续、复杂的和解。它是一本写给所有长期与身体挑战共存者的,关于韧性、创造力和内在发现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永青


  生于台湾,原本是体育系的高材生,因为受伤而中断了运动员生涯。一九八○年代赴美留学,先后取得西医、中医博士,专研疼痛疗法,同时也是催眠治疗师、针灸师。目前在美国马里兰州行医。

  担任过美国奥运委员会、白宫运动中心顾问,现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特别研究员。1987年在马里兰州创立了物理医学与治疗中心,长期协助残疾、老人与慢性疼痛患者,致力于强化其整体健康、增进免疫力、加速伤后的复原、稳定情绪、减缓老化、提高身心品质。

  学历
  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体育学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生理学硕士
  格瑞那达圣乔治大学医学博士
  美国加州育英大学中医学博士
  临床催眠治疗师
  马里兰州註册针灸师
  电子诊断医学专家

  经历
  美国物理医学与复健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院士
  美国运动医学学院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院士
  美国疼痛处理协会 (American Academy of Pain Management) 会员
  美国医学针灸协会 (American Academy of Medical Acupuncture) 会员
  美国国家临床催眠治疗委员会 (National Board of Clinical Hypnotherapists) 委员
  美国电子诊断医学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lectrodiagnostic Medicine) 会员
  美国法医学院 (American Board of Forensic Medicine) 院士
  美国法医委员会 (American Board of Forensic Examiners) 委员
  美国综合医学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会员

  曾任
  威斯康辛大学医院住院医师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医官
  马里兰大学运动医学客座教授
  美国与苏联国家排球队医师
  美国奥运委员会顾问
  华府全明星游泳队 (All Star Aquatics) 队医
  白宫运动中心顾问
  《华府邮报》林医师专栏作家

  现任
  马里兰物理医学与治疗中心 (Physical Medicine and Treatment Center) 主任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特别研究员

  荣誉
  2003年美国共和党医疗改革委员会 (National Republican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Physician's Advisory Board) 年度医师 (Physician of the year)
  2003年美国共和党医疗改革委员会名誉会长
  美国杰出医师 (America's Top Physician - Consumer's Research Council of America)
 
  着作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s in Pain Management (2000)
  25 Year abstracts of OHAI Publications (2001)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s for Women's Wellness (2001)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s for Older Adults (2002)
  The Chi of Tong Leong (2006)
  The Dao of Living with Pain (预计 2017 出版)
  A Cute Puncture (预计 2018 出版)
  Beyond Acupuncture  (预计 2018 出版)
 

图书目录

华府、台湾连线推荐

作者序
疼痛教会我的事

何日雁归来
泼妇
疼痛这回事
幸会了,茱莉亚
车祸后遗症
莫名的痛
常用的止痛方法
腹式唿吸
正确姿势
休息的必要
冷热光电
指压与按摩
做与不做
再痛也得动
疼痛怎么动
关节运动
肌力运动
心肺耐力运动
减肥与减重
走路与走鞋
头痛
肌筋膜疼痛
针疗
针羞
针刑
飞得太低
复健
湖滨补气
药物副作用
止痛食物
食物的酸硷
食物的阴阳
食物的五味
酒醉头痛
狭心症
失控的肠子
去除障碍

夜长梦多
催眠
心病
一辈子的牵挂
无奈
疼痛人生
我还没死
幽鸟飞白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聆听中了解疼痛传达的讯息,才是疗癒的开始
杨定一博士(《真原医》作者)


  林永青博士不仅本身是位杰出的运动员,更是被白宫委以重任的运动顾问,在美国运动医学界备受尊重。很高兴林博士能出书分享他的运动复健专业,深入浅出地介绍唿吸、指压按摩、运动、饮食、药物、针灸、光电疗、情绪等疼痛控制的方法,这些也是林博士长期以来帮助无数患者有效控制疼痛的技巧。

  疼痛如能被妥善处理,将可大幅提升病患的身心状况。这也是为何多年来在长庚生技身心灵转化中心,我如此重视结构调整或筋膜放松等疗程。因为人体结构平衡与否或筋膜的延展放松,与慢性疼痛或各种健康问题是息息相关的。疼痛舒缓能直接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质,也因此我特别认同林博士结合中西医来帮助病患减痛的用心。

  除了疼痛控制的完整介绍,本书另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疗癒观念,就是先聆听身体的讯息。在聆听中了解疼痛所带来的警告信号,再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我个人相当认同,因为健康要靠自己积极追求而得,而非被动等待而来。我们应倾听身体的声音,深入检视调整生活习气,并以转变的心念去理解世界,这才是疗癒的真正开始。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林博士总是真诚地关怀病患,视病如亲且不忘医志如初。书中借由病患茱莉亚的案例引领读者进一步了解减痛的方法,在治疗的温馨互动中更看出医病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医者父母心,林博士总是以病患的需求为优先,并适时地为病患鼓励打气。本书用率真幽默的笔触,完整地以中西医的角度阐述疼痛的成因与控制,相信必能为读者们带来满溢的启发与收获。

治疗疼痛的妙手仁医
鲁肇忠(外交部前驻美大使)


  林永青医师在华府家喻户晓。我在此前后八年,有接触、有所闻。他幽默风趣、笑口常开、慈颜善目、仔细问诊,病人看到他,疼痛痊癒一半,再经他诊治调理,不用说疼痛全消,手到病除,乃神医也。

  林医师专精疼痛各病,对导致疼痛的身心问题着墨深厚。他更嗜爱研究,追求学问,是一位道地的医学学者。所以,在美国有很多医学研究机构,例如美国运动医学学院、美国法医学学院、白宫运动中心等竞相争取聘他为院士或顾问,令人钦佩。

  他不仅精通医学,善于写作也是一绝。曾经担任《华府邮报》医学专栏作家,将他的医学知识及经验透过媒体传授于人,是一位医学博爱、医学福音的传播者,乃仁医也。

  我忌妒、我眼红,在华府的人,为何如此有福,得到林永青医师的呵护与照顾。有一天,他如果能将此宝贵的医学福音带到台湾,让我们在台湾的人亦能分享,那该多好。我默默地盼望着、祈祷着。

一本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止痛良方的好书
刘德勇(前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生物制品审评和研究中心高级行政官﹙S.E.S.﹚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部部长)


  我与林永青医师在一九八五年就认识。那时他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当医官、做研究,在马里兰大学教授运动医学,也在中华医药卫生学会当董事。他是西医博士,也是中医博士,更是一位极具爱心、努力向上、充满幽默感的医生及学者,对健康教育尤其不遗余力。除了在马里兰大学教书之外,他和前台湾行政院卫生署药政处处长许鸿源博士合写了三本英文书,把中国医药介绍给西方人,同时也经常被邀请到中文电视台和社团去做专题演讲,把西方的医药新发现介绍给自己的同胞。

  不久前(2016年8月16日),林医师在大华府台美人长乐会做了「中风的预防与复健」专题演讲。当天的听众爆满,座无虚席,破了创会以来的最高纪录。大家都想听林医师幽默风趣、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的演讲,频频拍手称赞。他不看稿,一口气就讲了一个半钟头。讲完后,大家就围着他团团转,比手画脚,争先恐后问东问西。几年前,他在《华府邮报》撰写半版面的林医师医药专栏,每週一篇,为读者们增进健康新知。每当出报日,报纸就被抢空。我就经常拿不到。

  现在,林医师将他治疗疼痛的心得组成《止痛》一书呈献给台湾的同胞。我们都知道疼痛的起因和治疗错综复杂,和遗传、生产、外伤、热病、循环、肝脏、结缔组织、急慢性炎症、荷尔蒙、神经系统、气候、精神、食物、环境、心脏、和肾脏等等都有关系。林医师以他独特的中西医学见解,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地说明和解析各种疼痛的起因和治疗办法。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相信痛或不痛的读者都会大有所获。

作者序

疼痛教会我的事


  年轻时的我,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尚不了解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一九六七年的初夏,以色列和埃及正打得头晕眼花,我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中国文化学院(现在的文化大学)体育系。可惜,右脚踝却在一次足球比赛时受伤,反转了一百八十度,既不能跑,不能跳,也不能踢,只好休学回家做一年的少爷。至今,右脚还是随时找我麻烦。

  一九七四年六月底,出发到美国留学的前夕,父亲对我说,有一天造物者要问我活在世上做了些什么事,希望我可以给个好答案。一九八二年六月,我从圣乔治大学医学院毕业。在联合国的大礼堂,我对着医神阿波罗及天地诸神发誓将以为病人增进健康为职志。父亲特别从台湾打电话提醒我,「上医治国,下医治病,当不成上医,起码做个中间治人的医师,千万不要当个只会动刀、开药方的下医。」他要我不仅维护患者肉体上的健康,也要注意心灵上的健康,以耶稣基督的爱心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灵都获得改善。

  一九八二年六月底,我回到威斯康辛大学,成为大学医院物理医学与复健的住院医师。我发现,疼痛不仅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医学问题,也是医生们懂得最少的难题。疼痛是一种不舒服的且极私密的、无法与人分享的感觉。没有真正经历过疼痛之苦的人,包括医生,无从理解疼痛的滋味。疼痛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让我们知道身体里出了状况。

  失去痛觉绝不是件可喜的事。比方说,明明受伤流血了,如果不知不觉,后果难以想像。然而,超过合理时间还流连不去的疼痛却很可怕。此时,疼痛不再只是单纯的不舒服的感觉,而是一种「痼疾」,不但会把原来的痛感扭曲、扩大、持续,也会衍生出种种不同的毛病,包括头晕目眩、脚痠手软、高血压、心悸、胸口闷、忧郁、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胃溃疡、大便不通、拉肚子、失眠、睡不好、小便失禁、走路不稳等问题。长期疼痛会让人失去自信、心浮气躁,也会令人魂不守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身心、人生观,乃至与他人的关系。

  痛觉主要是由游离神经末稍上的伤害感受体(Nociceptor)开始的,这些感受体存在身上的每个角落,所以几乎身上的每个活组织都会产生疼痛信号。皮肤表面和关节的感受体特别密集,所以又特别敏感。有关疼痛的学说很多,有人认为被刺激的强度愈强,感觉就愈痛(Pain specificity theory);有人认为只要有知觉神经存在,一旦强度足够,任何刺激都会引起痛觉(Intensity theory); 也有人认为,体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痛觉接受器,只要被刺激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就可产生包括疼痛等等各种不同的感觉来(Pattern theory)。当然,这些都是理论,都存有无法解释的部分。

  疼痛的原因很多。受了伤、发炎、感染、吃了太冷的东西就会引发疼痛 ; 皮肤、肌肉、骨头、关节、韧带、筋腱、神经、血管等全身的任何活器官或组织,都有能力产生疼痛。身上的疮疤、贫血、内分泌失调、缺乏维他命B、风溼、类风溼、血管硬化等都可以是疼痛的起因。中医理论认为,如果身体里的「气」或「血」运行不通,就会产生疼痛。

  许多患者的疼痛原因不清不楚或诡谲多变。我有一些病人既没伤筋断骨,检查结果也都正常,偏偏老是唉声叹气、痛不欲生。疼痛的种类也有好几种,复杂得很,例如剧痛、微微痛、浅痛、深痛、沈痛、间歇痛、持续痛、刺痛、烧灼痛、胀痛、镇痛、绞痛、长期痛、幽灵痛等不同痛感。此外,经常伴有其他的情绪反应,例如惊惶、恐怖、发怒、紧张、不安、忧愁等。每个人对疼痛有不同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止痛的方法琳琅满目,烧香、祈祷、休息、催眠、按摩、指压、冷敷、热敷、电疗、擦药、吃药、针扎、神经刺激、嵴髓刺激、神经阻断等。根据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嵴髓里有一道疼痛信号通往脑袋的山海关。这道门户的开关受两种知觉神经的控制;一种神经比较粗,另一种神经比较细。刺激粗的神经会把大门关起来,使疼痛的信号传达不到大脑,因而不会感到痛。反之,刺激细的神经会使门户开放,有如明朝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使疼痛的信号畅通无阻地传到大脑,令人感到疼痛。所以,只要找出办法将那些粗的知觉神经弄得兴奋不已,或把细的知觉神经变懒,就可止痛。然而,疼痛神通广大,还有一堆旁门左道,岂是那么容易束手就擒。有时,怎么也找不出有效的减痛办法,有些人只好怪医生无能或不相信他们的疼痛。事实上,医生是根据科学原则来做出诊断,以客观的证据和检验结果来论治的,如果检验的结果没发现任何不对,原则上只能鼓励病人自强不息、好自为之,或另请高明了。有时,医生只能拿出恻隐之心,或像当年庄子在濠水看鱼一样,凭经验和逻辑,因时制宜,做些心理上的治疗。还好,不少长期疼痛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所以不妨对止痛保留开放的心态,当奥秘解开时,您可能早就不痛了。

  一九八五年夏天,我完成了威斯康辛大学医院住院医师的训练,接着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当医官、做研究。国家卫生研究院旗下有二十七个不同的专科研究所,每年研究经费将近三百亿美元,主要目标是探讨生物医学方面的新知识,用以预防、侦测、诊断、治疗令人束手无策的各种疑难杂症,包括长期疼痛。目前在国家卫生研究院里,几乎每个研究所,尤其是护理科学、老人医学、关节炎、肌肉骨骼和皮肤病、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病、滥用药物问题、牙齿与颅颜疾病、神经与脑出血意外、辅助与综合医疗,以及弱小民族健康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止痛研究的行列。

  一九八七年初,我在国家卫生研究院的附近开设了一间私人诊所(Physical Medicine and Treatment Center)。除了诊疗室、检验室、生物力学中心之外,还有个现代化的复健中心。

  我鼓励病人做运动,因为适当的运动可提高心肺循环、骨骼、肌肉、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能、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耐力、抵抗力,有助减肥,避免慢性病、情绪低落,以及延缓老化。许多患有长期疼痛的人其实是体能太差的缘故,肌肉、骨骼、筋腱与韧带失去了对身体应有的支称或协调作用,而不是真的生了什么病。三十多年来,我日夜与疼痛为伍,听病人对疼痛的倾诉有如聆听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令人肃然、感叹、又激动。此外,我仍持续在国家卫生研究院做研究,设法找出更有效的止痛方法。

  每个人的疼痛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时期的疼痛处置也不尽相同。对于疼痛,我没有所谓标准的处理方法,事实上每个患者也需要经常更新减痛的策略。只要坚守原则,多数人都能维持如常的生活。

  我的患者当中,有卸任或现任的美国国会议员、法官、大学校长、警察局长、职业演奏家,夏季和冬季世运会选手、职业运动员,也有来自台湾的立法委员。许多患者都能继续过着充实又有成就感的生活,是战胜疼痛的最佳证明。

  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尊敬和照顾自己的身体,仔细聆听它在告诉我们的讯息。我总认为,「态度」是对抗疼痛的最佳武器,别让疼痛成为你生命的主宰者,随时与疼痛战斗。除非你决心把疼痛歼灭,否则疼痛将永远跟随你。增进健康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是义务。

  这不是一本深藏高深理论的书,而是三十多年来我对治疗疼痛的心得报告。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教读者怎么止痛,那是你自己和你的医生的责任。本书希望让读者认识疼痛,鼓励你和医生做完整的沟通,选出对自己最好、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祈望每位读者都有更健康、更愉快的人生。

林永青
二○一六年八月于美国首府华盛顿

图书试读

何日雁归来
 
二○○五年十月三日星期一。
 
早上一进办公室,黛安娜就指着《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头条新闻叫我看:「 Tour Boat Overturns on New York’s Lake George Killing 21.」(纽约的乔治湖上游艇翻船,淹死了二十一人!)她的面色惨白,怅然若失。
 
「那太不幸了!」我说。
 
「不知道茱莉亚会不会在那条船上?」
 
「妳怎么会有那种想法?」
 
「这个时候她应该还在那里呀!」
 
「不会吧,我已告诉过她好几次,不可再去坐船。」我故作镇静。
 
「她像是个会听话的人吗?」
 
「就算她在那条船上,也不一定会有问题。妳也知道她有多顽固,哪会那么容易就被小水溏淹死?」
 
「可是,报上说死者都是残障老人!」黛安娜忧心忡忡地説。
 
「那又怎么样?」
 
「我只是想,她连......」
 
「妳是在捕风捉影,不会的啦!」
 
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不免焦急。打了几次电话到乔治湖,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忙线。再打到茱莉亚住过的养老院,院方说她一年前就搬走了。
 
「她应该不会在那条船上吧?」我对黛安娜说,开始心浮气躁起来。
 
「她一定不在那条船上!你放心好了。」经过这些年来的耳濡目染,黛安娜见风转舵的功力了得,也懂得採取心理战术,纾解紧张、焦虑,以及精神上的痛苦。
 
我强迫自己相信茱莉亚不在那条船上,最好她根本就不在乔治湖。然而,心中却兴起了一股「秋水望断,不见孤雁归来」的悲凉。
 
泼妇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四日星期二。
 
诊疗室里,忽然传来隔壁黛安娜扯着嗓子高分贝说话的声音。她结结巴巴、辞不达意,一点儿也不像那个共事五年多,总是谦恭有礼的伶俐女孩儿。
 
平时,诊所里的电话一响,她总是用非常亲切的声音回答:「林医师的诊所,你好。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然后,询问对方有什么需要:是不是接受过林医师的诊疗?何时方便看诊?假如对方希望直接跟我谈话,她要不是请对方稍候,就是说「林医师正在看诊,分不开身」,或者干脆说「林医师不在诊所,请留话」。患者都很喜欢她。
 
今天不知为何如此失控。终于,再也听不下去。
 
「怎么啦?火气那么大?」
 
「一个肖查某!」黛安娜使劲按下消音键。她气得脸都红了,面目可憎,杀气腾腾。
 
「有那么糟?」我心头一惊,不敢枉动。
 
「莫名其妙!血口喷人!」
 
「人家是不是向妳要什么,妳不肯给?」
 
「她要找你!而且现在马上就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的“真实感”。作者并没有试图将自己的经历描绘得过于完美,而是坦诚地记录了那些痛苦、迷茫、甚至绝望的时刻。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身边有亲人正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感受,并找到一些可以支持他们的途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慢性疼痛患者的内心世界。我看到了他们为了减轻疼痛所付出的努力,有时是微小的进步,有时却是巨大的挫折。作者在描述疼痛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忍不住跟着他的笔触去体会。书中的一些关于“倾听身体的声音”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忙碌或者对疼痛的恐惧,反而忽略了身体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这本书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去理解,去信任自己的身体。在台湾,大家普遍追求效率和速度,但对于慢性疼痛,这本是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更缓慢、更深入的疗愈方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所倡导的“积极生活”的态度。即使身处慢性疼痛的困扰中,作者依然努力地去拥抱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书中不乏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例如一次愉快的散步、一顿美味的餐点、与朋友的交流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在作者的笔下闪烁着光芒,成为他/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台湾,我们强调“享受生活”,但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享受”可能是一种奢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疼痛的阴影下,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意义。它鼓励我们不要因为疼痛而放弃对生活的热情,而是要学会如何在疼痛中寻找乐趣,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可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重新定义快乐”的部分,它让我明白,快乐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可以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希望”。在过去,我对慢性疼痛的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它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绝症,会让人永远活在痛苦之中。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即使是长期的慢性疼痛,也并非没有希望。他/她找到了与疼痛共处的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改善。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慢性疼痛患者,让他们看到了曙光。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自我赋权”。他/她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疗愈过程中,不要完全依赖他人。这种自我赋权的态度,让读者觉得自己拥有了掌控自己身体的能力,而不是被疼痛所奴役。在台湾,我们常说“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这本书就将这句话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疼痛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力量的书。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和一些传统的疗愈方法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除了西医的治疗手段,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在尝试针灸、草药、甚至一些比较小众的疗法时的体验。在台湾,我们对中医的接受度很高,但对于一些比较偏门的疗法,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阶段。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案例”。作者在描述这些疗法时,并没有神化它们,而是客观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效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索各种疗法时所展现的开放心态和批判性思维。他/她不会盲目相信某种方法,而是会去观察、去体会,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面对慢性疼痛,可以有多种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它为那些正在寻找不同疗愈途径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读者带入作者的疗愈旅程。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平时就比较注重文章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描述疼痛的感受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让那些抽象的疼痛变得具象化,我读起来感同身受。例如,书中描述某一种疼痛时,会用“仿佛有无数细小的针在扎”、“像被烧红的烙铁烫过”这样的句子,这些都非常形象,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且,作者在穿插医学知识和疗愈方法时,也做得非常自然,不会让人觉得生硬。他/她会把复杂的医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读者能够理解疼痛背后的原理。这种叙事技巧,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吸引力。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医学的书,而是在听一位朋友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学习如何面对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共鸣感”非常强。作者在分享自己经历时,那种真诚、坦率的态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读到书中一些描述时,会忍不住感叹“我也是这样!”或者“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对于长期遭受慢性疼痛困扰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台湾,人们普遍比较含蓄,不太愿意将自己的痛苦暴露出来。所以,当看到这样一本如此坦诚的书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作者并没有因为疼痛而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寻找出路。这种积极的态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觉得,即使面对困难,也应该保持乐观,并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静静地倾听你的烦恼,并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你,你并不孤单,而且总有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止痛”的书,更是一本“疗愈心灵”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淡淡的蓝色调,配上温和的字体,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平常就喜欢翻阅一些关于身心健康的读物,最近刚好在经历一些身体上的不适,虽然不是严重的慢性疼痛,但偶尔的隐隐作痛也挺让人困扰的。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翻到了目录,感觉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从疼痛的成因到各种疗愈方法,似乎都涵盖了。尤其是看到“病人的疗癒纪实手札”这几个字,就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分享。我非常期待能从里面找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减轻不适的方法,或者至少能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共鸣和力量。台湾关于慢性疼痛的书籍不算特别多,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疼痛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所以看到这样一本深入探讨慢性疼痛的读物,觉得非常珍贵。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体不适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宝藏,充满了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阅读,希望它能带给我新的视角和实用的建议。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地描述疼痛,而是深入探讨了疼痛的生理、心理、甚至社会层面。他/她将医学知识、心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经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疼痛疗愈体系。我特别佩服作者在知识整合方面的能力。在台湾,我们虽然接触到很多医学信息,但要将它们融会贯通,并应用到个人身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作者在解释疼痛的机制时,会引用一些科学研究的成果,但解释得非常浅显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而且,他/她还会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阐述这些理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既有科学依据,又充满人情味。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疼痛的书,而是在接受一次关于生命和健康的深度启蒙。

评分

我一直认为,慢性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问题,更是心灵的折磨。这本书的标题“止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直接消除疼痛,但当我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更侧重于“疗愈”的过程。作者并没有承诺一种立竿见影的“特效药”,而是分享了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疗愈之路。这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因为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挑战,期待快速解决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巨大身体痛苦时,如何一步步寻找希望,如何尝试不同的方法,如何与医生、家人、朋友互动,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耐心和韧性。在台湾,我们常常会强调“积极乐观”,但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这种“积极”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并非总能如愿。这本书就展现了这种“非典型”的积极,它承认疼痛的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积极的应对之道。它让我明白,疗愈并非意味着疼痛的消失,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接地气”。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平日里生活压力不小,偶尔也会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而出现肩颈酸痛,虽然算不上是典型的慢性疼痛,但偶尔发作起来也让人非常难受。过去我尝试过一些按摩、针灸,效果时好时坏,而且总是治标不治本。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里面很多描述都非常贴近我的生活,像是“久坐的诅咒”、“电子产品的无声摧残”,这些都让我深有体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疼痛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去“活”在疼痛中,而不是被疼痛“困”住。作者的笔触很细腻,能感受到他/她在那段经历中的挣扎、探索和最终的豁然开朗。我特别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心理调适的部分,比如如何与疼痛和平共处,如何改变对疼痛的负面认知,这些都比单纯的物理治疗更具长远意义。有时候,心理上的阴影比身体上的疼痛更让人难以摆脱。这本书就像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