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患者有什么样的想法,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了解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患者有什么样的想法,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失智症
  • 认知障碍
  • 照护指南
  • 患者心理
  • 行为分析
  • 家庭支持
  • 沟通技巧
  • 疾病理解
  • 老年健康
  • 脑部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为加藤伸司医生, 其曾担任日本老年社会科学会理事, 日本老年精神医学会理事,日本失智症照护学会理事,以及日本失智症照护学会志编辑委员长。对于失智症照护有多年实务经验以及丰富见解, 其生动而贴近人心的文字将失智症患者的心理与需求做深入浅出的说明,对于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属,有极大的帮助。
 
  「由失智症者的角度来看,常常有那种不被了解的感觉。不是常被认为不记得是因为不用心记,要不然就是被认为得了失智症了之后就什么都不会了,家里的事也都不给做了,这两种情况都会很令失智患者伤心挫折。而想要有失智症者的高品质照护必须先从了解失智症患者的心思、心理需求、在困扰时候最希望得到的协助。也同时要认识失智症者的认知缺损症状与精神行为症状,这在本书在这些方面也都有所着墨。本书亲切易懂让家属或非专业人员容易上手值得推荐。」  -台大医学院神经科教授 邱铭章医师
洞悉心灵的迷雾:探寻认知障碍者内心世界的旅程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认知障碍者内心世界的著作,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时间侵蚀的记忆。本书旨在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连接着健康的心智与渐行渐远的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倾听那些无声的呐喊,理解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 第一部分:迷失的航道——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与心理解构 本部分着重于识别认知功能衰退的微妙迹象,并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析这些变化如何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我们不关注病理学的复杂术语,而是聚焦于“人”的感受。 1. 记忆的碎片与时间的错位 1.1 遗忘的层次: 探讨不同类型的记忆(情景记忆、程序性记忆、语义记忆)是如何依次崩塌的。重点分析“近事遗忘”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即时冲击,以及他们如何无意识地依赖旧有习惯来填补空白。描述患者在试图回忆某事时,那种既焦急又茫然的内心状态。 1.2 情感的锚点: 阐述在事实性记忆逐渐模糊时,情感记忆(如对家人的爱、强烈的恐惧或喜悦)为何能更持久地留存。分析当患者对环境的“感觉”比对“事实”的记忆更清晰时,他们如何构建一个基于情绪的现实世界。 1.3 时间感的重构: 描述认知障碍如何导致患者生活在“永恒的现在”。过去可能被混淆或重叠,未来则变得不确定。阐述这种时间错位如何引发焦虑、困惑和对日常安排的抵触。 2. 语言的迷宫:沟通的失真与重塑 2.1 词汇的流失与替代: 深入剖析词语提取困难(Anomia)对日常交流的影响。观察患者如何使用泛指词汇(“那个东西”“那个地方”)来替代精确的名词,以及这种表达方式背后的挫败感。 2.2 逻辑链条的断裂: 分析患者在叙事时,句子结构和逻辑连贯性是如何被打乱的。这并非是故意不合逻辑,而是大脑组织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描述倾听者在试图跟上这种“跳跃式思维”时所感受到的挑战。 2.3 情绪的直接表达: 探讨当语言工具受损时,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的语调)变得何等重要。理解一个叹息、一个紧握的拳头,或是一个突然的笑声,可能蕴含着比任何清晰的句子都更丰富的信息。 第二部分: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解读非常规行为的内在逻辑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摒弃将“困难行为”简单视为症状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患者在特定环境和生理状态下,为满足自身基本需求而采取的“适应性”策略。 3. 需求驱动的行为模型 3.1 尊严与自主权的维护: 探讨当患者的自我控制感被剥夺时,他们会如何通过坚持做某事(即使是错误或危险的)来重新确立控制权。例如,坚持要“回家”(即使已在家中)可能代表着对过去生活掌控权的怀念。 3.2 感官的超载与减载: 分析环境因素(噪音、光线变化、人群)如何直接转化为行为表现。当大脑无法有效过滤感官信息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退缩(变得沉默、拒绝接触)或过度兴奋(踱步、呼喊)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3.3 隐藏的痛苦信号: 详细阐述疼痛、饥饿、口渴、失禁或尿意等生理不适如何成为许多“游走”或“烦躁不安”行为的根源。强调患者可能缺乏清晰表达这些需求的能力,因此行为成了唯一的“求救信号”。 4. 应对焦虑与恐惧的策略 4.1 重现的“创伤”: 探讨过去生活中的未解决的冲突、旧的责任感(如对孩子、工作)如何被重现。例如,一个反复要求“去上班”的患者,可能不是想真的去工作,而是潜意识中感到自己“未尽的责任”尚未完成。 4.2 熟悉的仪式: 分析重复性行为(如反复检查门锁、洗手)的心理意义。这些行为是患者在混乱的内心世界中,试图建立起可预测的秩序感和安全感的“锚点”。 4.3 投射与替代: 描述患者将自己的恐惧、愤怒或未满足的愿望投射到外部物体或他人身上的现象。理解这些“幻想”或“指责”并非恶意,而是大脑在尝试解释当前不适感时所做出的最直接的解释。 第三部分:重塑连接——从理解走向共情支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实践,提供了一系列基于深入理解的沟通和互动策略,旨在提升照护质量,维护患者的个体性。 5. 倾听“沉默的语言” 5.1 验证情感,而非事实: 介绍“验证疗法”(Validation Therapy)的核心原则。当患者的陈述与现实不符时,不应试图纠正,而应首先承认和接纳其背后的情绪。例如,若患者说“我母亲在等我”,照护者应回应“您一定很想念您的母亲,她对您很重要”,而非“您母亲已经去世了”。 5.2 运用环境作为对话工具: 探讨如何通过引入具有情感意义的物品(老照片、旧工具、熟悉的音乐)来开启对话或平复情绪。这些物品是通往患者内在世界的“钥匙”。 5.3 保持简明与一致性: 提出具体的沟通技巧,如放慢语速、使用简短的句子、一次只提出一个指令。强调维持环境和日常例程的一致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因预期不明确而产生的认知负荷。 6. 维护“自我”的最后堡垒 6.1 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区别于无目的的消磨时间,本书强调“有意义的参与”对于维护自尊的重要性。这包括重拾旧日爱好(即使是以简化形式)、园艺、简单的家务或音乐欣赏,这些活动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依然是“有能力”的。 6.2 照护者的自我觉察: 强调理解患者行为的复杂性,能够帮助照护者将挫败感从“是我的错”转变为“我们正在共同面对一个挑战”。提供工具帮助照护者管理自身的情绪反应,认识到他们的稳定是患者情绪稳定的重要支柱。 6.3 庆祝“此刻”的连接: 最终,本书引导读者将焦点从对“失去”的哀悼,转向对“当下”连接的珍惜。即使在认知衰退的阴影下,爱、尊重和共享的片刻依然存在,它们构成了我们与所爱之人最宝贵的遗产。 通过这些深入的剖析与实用的方法,本书致力于揭示认知障碍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鼓励社会以更深层次的共情和人文关怀,去陪伴每一位在时间迷雾中航行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加藤伸司(かとうしんじ)


  东北福祉大学综合福祉学部福祉心理学科 教授
  失智症照护研究/研修仙台中心 中心长

  【简历】
  1979年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心理学科毕业
  1982年 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医院 精神科 临床心理士
  1993年 北海道医疗大学照护福祉学部 讲师∼助教授
  2001年 东北福祉大学综合福祉学部福祉心理学科 教授
  失智症照护研究/研修仙台中心 研究/研修部长
  2006年 现职

  (现职) 
  日本老年社会科学会理事,日本老年精神医学会理事,日本失智症照护学会理事,日本失智症照护学会志编辑委员长

  (主要着作)
  • 罹患失智症为何会做出令人难理解的行动,河出书房新社
  • 写给失智症照顾者的书,河出书房新社
  • 高龄长者虐待的征兆(共着),World Planning
  • 当家属虐待高龄长者时(编着),World Planning
  • 心理学理论与心理支持「社会福利士培育教材」(编着),Minerva书房
  • 对发达与老化的理解「社会福利士培育教材」(编着),Minerva书房
  • 高龄长者智能检查入门(共着),World Planning

  (主要论文)
  • 改订长谷川式简易智能量表制作,老年精神医学杂志

图书目录

推荐序 3
前言 7

Ⅰ . 失智症与生理老化的差异 15

Ⅱ . 不同疾病的特征 21

1. 阿兹海默型失智症 21
2. 血管型失智症 25
3. 路易氏体型失智症 27
4. 额颞叶型失智症 30

Ⅲ . 失智症患者的心理特征 33

Ⅳ . 失智症的核心症状与失智症之行为精神症状(BPSD) 39

1. 失智症症状与BPSD 39
2. 失智症常见核心症状与其因应 42
1) 记忆障碍 42
2) 定向力障碍 44
3) 思考与判断力障碍 46
4) 执行功能障碍 47
3. 失智症为何会引发BPSD 47
1) 何谓问题行为 47
2) 对BPSD 的理解 48
4.BPSD 的出现原因 49
5. 对BPSD 的基本理解与因应 51

Ⅴ.失智症患者的不合理对待 55
1.恶性社会心理 55
1)欺骗 55
2)阻止其执行能力可及事务 59
3)视为孩童 59
4)威吓 59
5)贴标签 60
6)污名化 60
7)催促 61
8)不认同主观现实(Invalidation) 61
9)排挤 61
10)视同物品 61
11)忽视 62
12)强迫 62
13)搁置 63
14)责难、打断、嘲弄、藐视等 63
2.构思高品质的照护 63
1)困扰时的想法 64
2)失智症患者的心理需求 67
3)失智症患者的心思 68

【附录】
Ⅰ.关于改订长谷川式简易心智量表(HDS-R) 71
Ⅱ.使用目的与特征 71
Ⅲ.检查内容与提问方法、评分方法 71
(问题1)年龄 71
(问题2)时间定向力 72
(问题3)场所定向力 72
(问题4)三个词汇短期记忆 72
(问题5)计算问题 72
13
(问题6)数字倒数 72
(问题7)三个词汇回忆 72
(问题8)五项物品短期记忆 72
(问题9)语言流畅度(蔬果名称) 73
Ⅳ.判定方法 73
改订长谷川式简易心智量表(HDS-R)常见Q&A 75
Ⅰ.关于问题1∼9 75
Ⅱ.关于整体检查内容 78
关于提问顺序 78
开始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79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79
后记 8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直接戳中了许多家庭在面对失智症时的痛点。作为旁观者,我们常常看到失智症患者的行为,比如迷路、乱丢东西、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但我们很难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我们可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认为他们是故意的,是不听话,或者是不懂事。但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一切并非如此简单。它想要带我们走进他们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什么。这对于家属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安慰和希望。因为很多时候,最折磨人的不是失智症本身,而是照护者内心的无助和困惑。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识别他们的需求,并且以更温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回应,那么这将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困境,也看到突破困境的可能性。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一位长辈眼神迷茫地重复着同一个问题,另一位则对着陌生人发出愤怒的呼喊。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也常常让周围的人感到手足无措。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这些“谜团”的密码本。它承诺要深入失智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记忆、被扭曲的认知,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行为动机。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揭示出,那些看似“怪异”的举动,其实是他们内心深处某种需求的一种表达?例如,是否是因为感到被抛弃,而反复寻找熟悉的人;是否是因为感到恐惧,而做出一些防御性的行为?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那么我们就能从“对抗”转变为“接纳”和“支持”,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回应他们,从而减轻他们的痛苦,也让自己不再那么焦虑。这是一本我迫切希望能够读到的书,因为它关乎到我们如何去爱和照顾那些生命中逐渐远去的身影。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心里涌现出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与紧迫感。我的家人里就有长辈出现了初期失智的迹象,虽然还不算严重,但偶尔会发现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比如反复询问同一件事,或者对熟悉的人产生陌生感。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感到一丝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也很担心是否会加重他们的病情,或者让他们感到不被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及时雨,它承诺要深入探讨失智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我最渴望了解的。我想知道,当他们的大脑不再能清晰地处理信息时,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又是如何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们交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痛苦?我特别想知道,他们那些看似“异常”的行为,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逻辑或情感需求。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故事”,那将是多么大的帮助啊!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直接点出了核心,读起来感觉好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钥匙,能帮助我们真正走进那些被失智症困扰的亲人或朋友的内心。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对失智症患者的照顾,不只是身体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理解和陪伴。他们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他/她,但那份曾经的爱和情感还在,只是表达方式变了,认知世界也变得不一样了。这本书,光是看名字,我就觉得它会提供好多实用的方法,让我知道在他们行为怪异、言语不清的时候,该如何去解读,去回应,而不是一味地感到沮丧或不知所措。台湾的社会越来越进步,但对于失智症的认知和支持,感觉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桥梁,连接起照护者和患者之间的隔阂,让每一个失智症患者都能在晚年感受到尊重和爱,而不是被遗忘或误解。特别是那些常常被误解为“胡闹”或“不听话”的行为,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背后的原因呢?这让我非常期待,也觉得非常有意义。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绝不仅仅停留在“了解”这个层面。书名所描绘的“失智症患者有什么样的想法,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共情,一种尝试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在台湾,人口老化的问题越来越显著,失智症患者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许多家庭都在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情感上的煎熬、经济上的负担,以及社会支持的不足。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能够直接应用在日常照护中的方法,比如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如何帮助他们找回安全感,又或者如何激发他们仅存的潜能,让他们在有限的认知能力下,也能保有尊严和快乐,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南,能够提供具体的行动策略,让照护者不再孤单,让患者的生命依然充满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