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人:从自闭、幻肢到出体经验,一场「自我」的科学壮游

不存在的人:从自闭、幻肢到出体经验,一场「自我」的科学壮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il Ananthaswamy
图书标签:
  • 自闭症
  • 幻肢
  • 出体经验
  • 神经科学
  • 心理学
  • 意识
  • 自我认知
  • 认知科学
  • 身心关系
  • 脑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宣称自己不存在,拒绝活着的行尸走肉;
  错把自己当陌生人,迷失在意识的奇幻漂流中;
  因身上的一条腿而惊慌,切断它才觉得自己终于完整;
  看见另一个自己,与自己并肩同行……
  当感知扭曲,记忆缺席,实体和幻觉错置,
  那样的我,还是我吗?

  关于精神医学最令人惊叹的案例大搜查!
  喜爱《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的你,
  不能错过的认知边界探索之旅!

  各种引人入胜(其中许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故事,将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领域内的深刻理解优雅交织在一起。这是一趟知识广博、激动人心,而又有点毛骨悚然的旅程,得以一探人类本质的某些深奥问题。──大卫.珀佩尔(普朗克研究院主任,暨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

  ★NBC新闻年度科学类推荐书、《出版人週报》年度选书、《富比士》财经杂志年度必读脑科学选书
  ★《时人》《华盛顿邮报》《科学》《柯克斯书评》《新科学人》绝赞好评!

  一名男子在前往遥远之地的漫长旅途上发现一幢废屋,决定在里头过夜。
  到了午夜,有罗剎带着一具尸体进了废屋。不久,来了第二个跟在后头的罗剎。
  两罗剎为谁拥有那具尸体开始争吵,并要求男子主持公道。
  男子的据实以告惹毛了第二个罗剎。
  愤怒的罗剎把男子的手臂扯下来做为报复。第一个罗剎也立刻从尸体上拆下一只手臂,接到男子身上。
  几经反覆后,两罗剎把男子全身上下都调换了,手臂、腿、躯干,甚至连头都没放过。
  最后,罗剎大快朵颐了那具尸体,把嘴擦干抹净就离开了。
  男子惊慌地留在原地思索自己见到的情景。
  他与生俱来的那副身体已经被罗剎吃掉了,此刻他的身体完全由另外一个人的身体部位所组成。
  他现在是否还拥有身体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他自己的身体,还是别人的?
  如果答案为否,他要怎么看待眼中所见的这副身体?
  他存在吗?或者他不存在呢?
  「我是谁?」

  如果男子提问「我是谁?」的对象是现代的神经科学家,他们会怎么回答?
  答案可能十分耐人寻味。
  这些力图照亮所谓「我」的答案,就是本书的重点。

  我是谁?自我是真实还是幻相?

  这是从佛陀到现代神经科学家、哲学家所面对的难题。

  本书透过科塔尔症候群、思觉失调症、自闭症、阿兹海默症、身体完整性认同障碍、人格解体、狂喜癫痫、出体经验等大量案例及最新神经科学进展,揭露人类自我感官的惊人力量。

  这些大胆探索及奇思异想,将会改变你对自我本质的想法!

名人推荐

  令人惊叹……诗意而鞭辟入里。书中每一位病患的故事都独一无二、超乎寻常且令人难以置信,健康的、脆弱的心灵相关知识尽收眼底。探索了自我概念根源难以捉摸的本质,并且从中理出头绪。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麦可.S.葛詹尼加,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切开左右脑》作者

  读完本书,你将获得新知并感到谦逊,渴望对自己的本质一探究竟。──尼古拉斯.汉弗莱,英国理论心理学家,《心智的历史》作者

  以令人信服、娱乐性十足的方式一探最后的未解之谜、真正的终极疆界:自我之本质。绝佳科学新闻报导。──丹尼尔.列维廷,加拿大蒙特娄麦基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作者

  在作者明晰而优雅的分析里,自我似乎是一种幻觉,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却非常真实。既然没有任何生命体可以在缺乏这种心灵锚定感的情况下过活,大自然于是找到办法,替我们调制了一个。──法兰斯.德瓦尔,灵长类动物学家,《矮黑猩猩和无神论者》作者

  阿拿瑟斯旺米在他的叙事中带来了丰富的学识和感性,使得我们透过本书,有如我们从一路上遇见的科学家身上学到的那么多,甚至更多……对于你「身为自己」的这种简单经验,你会得到全新的观感。──阿尼尔.赛斯,萨塞克斯大学教授,《意识的神经科学》期刊主编
 
好的,根据您提供的书名《不存在的人:从自闭、幻肢到出体经验,一场「自我」的科学壮游》,我将为您撰写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该书探讨的主题和可能的叙事方向展开,同时避免提及该书的具体内容,并力求语言自然、富有深度。 --- 书名:不存在的人:从自闭、幻肢到出体经验,一场「自我」的科学壮游 图书简介 这是一趟深入人类意识边界的探险,一场对“自我”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 我们是谁?我们的存在感是如何建立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记忆与身体图景,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感知的那么稳固和真实?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横跨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与个人体验的旅程,旨在揭示构成我们“我是谁”这一核心认知的复杂机制。它不是一部传统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科学壮游”,通过对一系列极端、边缘的意识状态和身体感知障碍的深入剖析,挑战我们对现实的固有假设。 旅程始于对个体经验的细致观察。在某些特定的感知状态下,人会经历与自身身体的疏离感,仿佛“我”与“我的身体”不再是统一的整体。这种对身体所有权和在场感的断裂,不仅是感官系统失灵的信号,更是对“自我”边界的深刻拷问。本书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神经生理基础,试图理解大脑如何构建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看似无缝连接的身体模型。当我们熟悉的身体图景瓦解时,那个被包裹在皮肤之内的“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接着,视角转向那些难以用传统方式定义的“缺失”与“存在”。某些个体在感知上仿佛存在着本不该存在的肢体,或者在社会互动中体验到一种根深蒂固的隔阂。这些状态迫使我们思考,是感官输入决定了我们的存在,还是内在的认知框架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这些输入?本书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现象编织成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探究个体在面对认知失调时,如何努力重构一个连贯的自我叙事。 “出体经验”——这种跨越物理限制的意识感知——为这场探索提供了更为奇异的视角。当意识似乎脱离了躯体,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身,这种“分离”体验揭示了意识与物质载体的复杂关系。本书将这种现象置于科学探究的框架之下,审视其背后可能涉及的皮层活动、注意力机制以及记忆重构过程。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奇异的体验,更是试图理解在何种条件下,“自我”的定位可以发生如此剧端的偏移。 贯穿始终的,是对“自我”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建。我们习惯于将“自我”视为一个稳定、统一的实体。然而,当神经科学的显微镜和主观经验的望远镜对准这一核心概念时,我们发现“自我”可能更像是一系列动态的、可塑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的实体。它由感官信息、记忆、预期和环境互动共同编织而成,随时可能因细微的化学或结构变化而发生剧烈的重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入一系列前沿的科学发现和引人深思的案例,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我”这个概念。从最基础的身体感知失调,到最复杂的意识体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存在”的连续光谱。 这场“科学壮游”的终点,或许并非找到一个明确的“不存在的人”的定义,而是理解“存在”本身的流变性与建构性。它将带领那些对人类心智、意识本质以及科学边界充满好奇的读者,体验一场既具学术深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思维冒险。准备好挑战你对现实和自我的全部认知了吗?这场旅程,将从你自身的感知开始。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尼尔.阿拿瑟斯旺米(Anil Ananthaswamy)


  英国物理学会物理新闻奖、英国科学作家协会最佳报导奖得主。
  目前为《新科学人》杂志顾问。圣塔克鲁兹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写作计画的客座编辑,也在印度邦加罗尔国立生物科学中心的年度科学新闻工坊授课。
  文章散见于《国家地理新闻》《发现》《要事》等杂志。是美国公共电视台节目《NOVA》「现实之本质」部落格的专栏作家。
  他的第一本着作《物理边界》获《物理世界》杂志选为年度推荐书。
  现居于印度邦加罗尔以及美国加州柏克莱。

译者简介

柯明宪


  1981年生于云林,清大资工所毕业,现正职为专利工程师,基于对科普和科幻小说的喜爱而踏进翻译界。

  译有《神择基因》《上帝的粒子》《人种源始》等书。
 

图书目录

序    一则远古寓言的启示

1  不想活的行尸走肉──科塔尔症候群
宣称「我不存在」的那个人,是谁?

2  抹去你的生平故事 ──阿兹海默症
记忆、人、叙事,及其崩解

3  不要自己的腿的人──身体完整性认同障碍(BIID)
「拥有自己的身体和各个部位」这种感觉基于现实吗?

4  让我知道我在──思觉失调症
当我的行为举止都不像我,我还是我吗?

5  我,如梦之梦 ──人格解体
情绪在形塑自我过程里扮演的角色

6  自我的小步前行──自闭症
关于自我发展,自闭症教我们的事

7  在身边看见另一个自己──出体经验
从离魂、分身到最小的自我

8  此时此刻,我不是任何人──癫痫
狂喜癫痫和无限的自我

后记
致谢

 

图书序言



一则远古寓言的启示


  提到人类遭罗剎折磨的寓言,最早见于中观宗的一部古印度佛教文本。那篇寓言大约在西元前一百五十年到二百五十年间写成,是佛教概念里对「自我」真实本质的一种略显阴森的阐述方式。

  有名男子在前往遥远之地的漫长旅途上发现一幢废弃的屋子,决定在里头过夜。到了午夜,有罗剎带着一具尸体现身。罗剎把尸体摆在男子身边,不久,另一个跟在后头的罗剎也抵达了弃屋。两个罗剎为了尸体开始争吵,各自宣称死尸是自己带到屋子里的,想归己所有。因为无法解决争端,两个罗剎转向那个看见它们进屋的男子,要求他主持公道。它们想要一个答案:究竟尸体是谁带来屋子的?

  男子知道对罗剎撒谎并没有意义,因为就算其中一个罗剎不杀他,另一个罗剎也会,于是他据实以告。他说,是先抵达的罗剎带着尸体来的。愤怒的第二个罗剎把男子的手臂扯了下来做为报复。接下来发生的事,给这篇寓言带来让人毛骨悚然的情节逆转。第一个罗剎立刻从尸体上拆下一只手臂,接到男子身上。然后同样的情形再三重演,第二个罗剎扯下男子的某个身体部位,第一个罗剎就在尸体上取下同样的身体部位,再接到男子身上替代被扯下的地方。终于男子全身上下都被调换了,手臂、腿、躯干,甚至连头都没放过。最后,两罗剎大快朵颐了那具尸体,把嘴擦干抹净,然后就离开了。

  被罗剎丢下的男子心中极为不安,留在原地思索自己见到的情景。他与生俱来的那副身体已经被罗剎吃掉了,此刻他的身体完全由另外一个人的各个身体部位所组成。他现在是否还拥有身体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是他自己的身体,还是别人的?如果答案为否,那么他要怎么看待眼中所见的这副身体?

  隔天早上,满怀困惑的男子出发上路,最后遇上一群佛教僧人。他向那群僧人提出一个烫手难解的问题:他存在吗?或者他不存在呢?僧人反问:你是谁?男子不确定该如何回答。他说,他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还是个人,然后他把遭遇罗剎的悲惨经历告诉了那群僧人。

  如果男子提问「我是谁?」的对象是现代的神经科学家,他们会怎么回答?虽然有些人说不定会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罗剎所做的事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但尽管如此,现代神经科学家可能还是会有些耐人寻味的答案。这些力图照亮所谓「我」的答案,就是本书的重点。
 

图书试读

1不想活的行尸走肉──柯塔尔症候群
 
宣称「我不存在」的那个人,是谁?
 
亚当.泽曼医师永远不会忘记那通电话。他形容,就像一通蒙地蟒蛇剧团的恶搞来电。打电话来的是一位精神科医师,他要求泽曼赶紧到精神科病房,有个宣告脑死的病人。泽曼觉得自己像是要被紧急召唤去加护病房,而不是精神科病房。然而他说:「那通电话跟平时加护病房的紧急来电很不一样。」
 
病人名叫葛拉罕,四十八岁男性。和第二任妻子分手后,葛拉罕陷入深度忧郁,试图自我了断。他躺进自己的浴缸,把一部电暖器拉到水里,想要电死自己。幸运的是保险丝烧断了,葛拉罕逃过一死。「电击似乎没有对他造成任何身体伤害,但是几週后,他开始形成一种信念,相信自己的大脑已经死了。」英国艾希特大学的神经科医师泽曼说。
 
那是种颇为明确的信念,也让泽曼医师因此经历了几次非常奇怪的对话。「瞧,葛拉罕,你听得见我说话、看得见我,也可以理解我在说什么。你记得你的过去,也能表达自我。显然你的大脑一定还运作着。」泽曼会这么对葛拉罕说。
 
而葛拉罕却会答道:「不对、不对,我的大脑死了。我的意志活着,但我的大脑死了。」
 
更糟糕的是,葛拉罕为他失败的自杀举动感到心烦意乱。「他简直是行尸走肉,或者可说是半生不死,」泽曼告诉我。「他甚至有好一段时间会到墓园徘徊流连,因为他觉得在那里可以与自己同在。」
 
泽曼医师对葛拉罕进行测验,以了解这个信念的根据。问题渐渐明朗,看来有什么至关根本的东西偏移了。葛拉罕自身的主观经验和他的世界已经改变。他不再觉得自己需要进食喝水,那些曾经带给他欢乐的事物也不再起作用。「他深吸一口菸,却一点感觉都没有。」泽曼告诉我。葛拉罕宣称他再也不需要睡眠,因为他不困不倦。当然,他还是在做这些事,他吃饭、喝水、睡觉,但是他对这些需求的渴望以及感受的强度已经大幅削弱。

用户评价

评分

“出体经验”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丝科幻色彩,同时也充满了哲学意味。我曾经在一些特殊的经历中,例如高烧或者极度疲惫时,体验过那种短暂的、仿佛与身体分离的感觉,当时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那种视角上的抽离,让“我”似乎不再局限于这个肉体,而是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本书将出体经验和“不存在的人”这个主题联系起来,让我很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从一个更宏观、更抽象的层面来探讨“自我”的本质?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出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自我”概念的一种极端模糊化或解构?毕竟,如果“我”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是意识?是某种能量?还是仅仅是神经活动的集合?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在这部分内容中,引用一些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例如关于特定脑区活动异常、神经递质的影响,或者甚至是一些更具争议性的量子力学解释。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文化或宗教中关于灵魂、意识转移的古老观念,并试图用科学来找到它们与现代认知科学的交叉点。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太吸引人了,让人一眼就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存在的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好像触及了某种我们难以理解的、甚至有点禁忌的领域。我一直对人的意识和感知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或亲戚,他们有时会分享一些非常奇特的经验,让我觉得人类的心灵世界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太多了。这本书的主题,从自闭症到幻肢,再到出体经验,这些都像是我们理解“自我”这个概念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个个谜团。特别是幻肢,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截肢患者的报道,他们描述的那种真实到无法否认的疼痛感,让我觉得大脑和身体之间的联系是多么深奥。而自闭症,更是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感知,其实也只是一种特定的模式,背后可能隐藏着截取信息、处理信息方式的巨大差异。出体经验更是让我感到既着迷又有点畏惧,那种灵魂仿佛脱离肉体的感觉,究竟是神经系统的异常,还是真的存在某种超越物质的维度?作者似乎要带我们进行一场“科学壮游”,这让我特别期待,希望他能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探索这些充满未知和想象的空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玄学的层面。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串联起来,又会给出什么样的解释,会不会颠覆我一直以来对“自我”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不存在的人”,让我立刻想到了那些我们似乎无法触及的内心世界。我一直对人类体验的“非凡”时刻非常着迷,比如那些我们难以解释的、超出日常经验的感受。幻肢的体验,就是一种典型的“超越”了我们通常对身体的认知,它挑战了我们基于物理现实的自我感知。而自闭症,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不存在”的社交理解模式,一种截然不同的内在体验。它们都让我思考,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的自我,其实只是基于某种特定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所产生的体验。我尤其对出体经验感到好奇,那种感觉仿佛是“自我”的意识暂时脱离了物质载体的束缚,这让我不禁要问,如果“自我”可以与身体分离,那么“自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是否独立于肉体而存在?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深入“自我”的探索,从最微观的神经活动到最宏观的意识体验,试图解构和重塑我们对“我”的理解。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既富有科学严谨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引领读者穿越这些复杂的议题。

评分

我总觉得,人类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自我”的意识,其实是一个非常脆弱而精妙的平衡过程。我们的大脑需要不断地整合来自内外的各种信息,包括身体的感觉、情绪的波动、记忆的回溯,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才能构建出一个相对稳定、连贯的“我”的形象。所以,当这本书提到“自闭”时,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的是这种整合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断裂”或“偏差”。自闭症患者的感知模式、社交理解、沟通方式的独特,会不会让他们对“自我”的理解也与常人截然不同?他们是不是在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去体验和定义“我”?而“幻肢”的感觉,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打破了我们对身体的固有认知,它说明了即使身体的某个部分不存在了,大脑仍然能够“创造”出对它的感知,这让我思考,我们所谓的“身体自我”,有多少是真实的物理输入,又有多少是大脑的“再造”?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现象,通过“自我”这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去揭示我们对身体感知和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大脑强大的可塑性。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稳定地感知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以及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与外界的互动。所以,当读到“幻肢”这个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失去肢体却依旧能感受到“存在”的个体。这让我非常好奇,大脑是如何在没有实际感官输入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着对一个不存在肢体的感知?这会不会意味着,我们对身体的感知,很多时候是大脑的一种“预期”或“构建”?而自闭症,又似乎从另一个极端揭示了感知上的差异。我接触过一些自闭症朋友,他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常常让我觉得像是生活在一个与我们平行但又截然不同的维度。他们可能对某些细节极其敏感,对某些社会信号却完全茫然,这种感知上的“漏斗”或“放大”,会如何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知?这本书将幻肢和自闭症放在一起探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切入点,它们都指向了感官信息处理的异常,而这种异常,最终都会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判断。我迫切想知道,作者会如何用科学的语言,去解读这些现象背后的神经学、心理学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勾勒出“自我”这个复杂而模糊的轮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