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乐的科学:破解基础乐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阶秘密

好音乐的科学:破解基础乐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阶秘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Powell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乐理基础
  • 音阶
  • 旋律
  • 音乐科学
  • 音乐认知
  • 音乐分析
  • 音乐教育
  • 音乐学习
  • 音乐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荣登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榜长年不坠
轰动欧美的全方位音乐指南
爱乐人口耳相传的床头读本
是工具书、科普书,更是没有数学算式
以及复杂理论的音乐白皮书!

  只用一本书,道尽世上乐器的发声原理
  不必死背Do-Re-Mi,就能摸清音乐底细
  也为你我揭晓:为何有些旋律永远动听!


  你喜欢音乐,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吗?
  学过钢琴、小提琴,甚至打击乐器,但搞不清音乐/噪音有什么不同吗?
  喜欢唱歌,除了很大声而且五音不全,该如何把握旋律、节奏与音准呢?
 
  其实,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自有其逻辑规范、工学和物理原理在背后支撑着;本书就是为了音乐「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解惑而生的。

  ♦追根究底:乐音和噪音有何区别?
  对于音乐这回事,有些人会担心懂得愈多、得到的乐趣愈少,但其实正好相反。了解一道费功夫的菜餚是如何料理出来的,反而会让人更懂得如何享用,同时丝毫不减其美味。音乐这件事,亦是如此。

  这本书能提供你,关于以下事项的充分理解:
  为什么巴哈的〈C大调前奏曲〉,和齐柏林飞船的〈Stairway to Heaven〉那么像?
  声音与噪音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音符」与其他声响有所分别?

  当一个人发出完美音准时,该怎样分辨出来?为什么十把小提琴所能发出的音量,只有一把小提琴发声时的两倍?你手上的鲍布.迪伦(Bob Dylan)CD专辑、黑胶唱片,或是数位流版本的音质比较好?为什么指挥的薪水,是整个乐团当中最高的?是否非得去音乐厅,才能感受到完整的音乐?而大调不等于开心;小调不等于悲伤。长久以来人们之所以会这样误以为,完全是歌词,加上人为因素造成的。

  其实,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音乐家,但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听音乐。
  只是,什么样的音乐作品,会让人想跳舞或哭泣?如何听懂古典乐、爵士乐,这种愈来愈多人推崇的音乐。
  大家都对音乐家的创作,究竟是即兴,还是一场精心巧妙的策划感到好奇。为了听出背后的意图,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音乐」这门学问呢?

  约翰.包威尔以同时身为「物理学家」和「音乐家」的身分,在这本充满原创性,对声学深入诠释的有趣指南当中,开启了一条崭新、明确、易于接受的爱乐捷径。他以令人愉快的科学和心理学,描述在音乐表面之下的各种秘密,为我们揭示了鲜为人知的科学事实,和迷人音乐的背后故事;并以毫无术语、浅显易懂的方式,随着热烈讨论和声、音色、音阶、和弦、响度等名词,以及音乐作品的背后意义,让每位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箇中玄机,并且着迷不已。

  ♦让不同类型的音乐进入生活,拓展你的音乐视野
  你是音乐初学者?刚开始把手放在黑白琴键上练习弹奏,并想了解箇中原理吗?你是资深爱乐人,每每想深入乐曲内涵,却不得其门而入吗?你是音乐科班出身,但苦于不知如何向身旁朋友说明繁琐复杂的乐理知识吗?其实,要读懂乐谱上的所有记号,就有如从头学习一门新语言。
  这本书所提供的方法,可以让初学者提纲挈领、迅速掌握其中要诀;同时透过世上数一数二的音乐专家告诉你:并没有所谓「音乐天分」这回事,弹奏乐器就像其他技能一样,只要学就会了!

  本书以最浅白易懂的方式告诉你:
  ●如何搞懂圆舞曲、古典乐、爵士乐、摇滚乐,甚至是雷鬼音乐的拍子?
  ●为何小提琴、大提琴、伸缩长号、法国号、低音管不适合20岁以上的人学习?
  ●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学会钢琴或吉他?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乐器,开启自己的肌肉记忆,让音乐学起来事半功倍?
  ●如何迈向演奏家或作曲家之路?

  ♦开启藏在你脑海当中,那扇音乐的大门
  身为一名听众,你已对音乐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只是许多知识都深埋在潜意识中罢了。本书将尽力说明剖析这些知识,并希望能带来一些「啊!原来如此!」恍然顿悟的感受:

  ●对于入门爱乐者来说:
  你知道乐音跟各种噪音之间只存在一项简单差异,用电脑就能加以辨别吗?而「基频和泛音」的组合又是如何影响音高和音调的表现?最后由:响度、时值、音色以及音高所组成的「乐音」,又是怎么逐步造就出好听的音乐?

  ●对于进阶的音乐学习者来说:
  本书教你如何用10分钟了解节奏、速度,以及拍子三者的关系,学会如何读谱;并且了解在所有音乐的本体当中,是如何透过一个不断重复的「噪音」,例如「砰」的鼓声或「锵」的钹声,进而提供节奏,而不抢走音乐的风采。

  ●对于想了解更多的专业人士来说:
  你知道过去的两百年间,竟然同时採用了三种不同的「小调」;原因只是因为它们好听;而最古老被纪录下来的完整乐曲之一,竟然是古希腊的「摇滚乐」(Seikilos Epitaph)吗?还在不久前,世界各国、甚至各城市间同一个音的「音高」本来都是不一样的,今日全球统一採行的音符,则是后来经过谨慎挑选的产物──但问题是,当初是由谁来挑选的?又为什么是这些音?

  为什么身为亚洲人的我们,比较容易拥有「绝对音感」?而且大部分音乐技巧来自于训练而非启蒙;愈早开始训练,技巧就愈好!

  ♦如何分辨自己有没有「绝对音感」?
  ●在不听前奏的情况下。若每首歌的起音都正确,你就拥有绝对音感。
  ●若有些歌的起音是正确的,那么你拥有的是部分绝对音感。
  ●若你认为自己都唱对了,但没有其他人同意,那你应该去睡个觉,明天早上清醒时再试一次。

国内音乐人专业盛赞!(以下排列,依姓氏笔划)

  有了理性的认知,再加上感性的体会,欣赏音乐,从此不再是难事!──「爱乐电台」(Philharmonic Radio)资深节目制作及主持人 邢子青

  音乐的学习是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从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到对位、曲式、结构、美学、历史……等,对组成音乐的元素和面向有多一分了解,不但有助于演奏者掌握乐曲,也能为爱乐者增添聆赏的乐趣。《好音乐的科学》从科学的角度书写音乐的故事,将看似枯燥或艰深的乐理,化为充满知性趣味的解密之旅,值得一读。──「朱宗庆打击乐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 朱宗庆

  在科学的分析下,除了能够对于声音有更多的认识,也能更进一步地去佐证许多我们在听音乐时认为是常识的事情。──《MUZIK古典乐刊》发行人 孙家璁

  看了这本书后,弹吉他都可以感受到振动波传出来啊!!──网路吉他教学名人 马叔叔
 
  音乐居然可以用这么有创意的方式剖析,真是让我刮目相看!──知名大提琴家 张正杰
 
  配合解说与图表,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音乐书!──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院博士、资深专栏作家 焦元溥

  这音乐好好听!但什么叫做好听?本书解答了听音乐的人想问但不问的秘密。──「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郑国威
 
  不少物理学家都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拉小提琴自娱,荷姆赫兹在音乐心理学与声学领域做出伟大贡献。而在音乐教育方面,作曲家暨物理学家包威尔展现了平易近人的文字魅力,对于音乐科学充满好奇的人,必然不能错过这本书。──「台大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

  一本能让左右脑均衡发展的好书,让我了解:原来学音乐,也可以很科学!──《PAR表演艺术》杂志总编辑 黎家齐

国外媒体好评不断!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加强自己的音乐基础;经由更扎实的知识,让我们能更好地欣赏音乐本身。──《纽约图书杂志》编辑 阿曼达.马克

  任何热爱音乐的读者,如果不知道为何自己会对音乐如此着迷的内在原因,只要往技术方面进行探索一定会找到结果。本书即是这样的彻底研究:时不时在陈旧的底漆之上,会跳出崭新的启示。──《旁观者月刊》编辑 詹姆斯.沃尔顿

  音乐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在此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讨论......同时以清晰的逻辑呈现给读者以上资讯,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外行人都看得懂,最了不起的是,本书并不迎合或过于简化该议题。简单地说,这是我在这个议题上面见过最好的书。──《西雅图邮报》特派员 格雷格.巴布雷克

  在科学论文和让人哈哈大笑的评论之间,本书充分展现作曲家和物理学家的这种独特混合的优势。包威尔...塑造出一个有趣的利基,也就是用幽默来让原本枯燥的声学介绍变得有趣好读。这里面是人人都该收藏的音乐习题以及一些有用的背景,读者可以同时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图书馆杂志》编辑 巴里.萨斯洛

  作者...採用易于遵循的对话式语言,带领读者进入音乐学...这是惊人的,只要按照包威尔的解说,只要在几个小时后,即使是音乐新手(像我一样),都可以开始「读」音乐。原来音乐是一种语言形式,以前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以为它是梵文那样复杂难解。──《科技图书新闻》记者 菲利普.曼宁

  包威尔──这位英国的学者和教授,在这本启发人心的着作里,提出了关于人们如何体验音乐的理论。本书选择了最宏大的方式:也就是由所有与「音乐创作」有关学科着手举例,并加入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包含了简单的数学、物理、工程、历史。

  他在本书举的例子当中,包含知名的古典神作:巴哈平均律〈C大调前奏曲〉和齐柏林飞船的〈Stairway to Heaven〉这两首摇滚乐名曲并列比较。在前半本书中,所定义的音乐是由音调、频率、和声、节奏和分贝所组成;在该坚实基础上,后半本书他成功证明了:音乐家是如何制作出品质良好的古典乐和流行音乐,以及我们究竟是如何「听」跟「感受」音乐,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即便包威尔是位科学家,但他在输出这些材料时,选择了以幽默生动的笔触做呈现,也让本书读起来不致于生涩乏味;书中有趣的故事例如:「分贝」发明于一间酒吧,在一个深夜里,由醉酒电气工程师组成的委员会,他们因为找不到舞伴,所以想对这个世界报复。全书充满旁征博引、丰富多元的资讯如:「当我们现在听莫扎特的音乐时,我们其实听到的,比他本来打算让听众听到的还高上半音」这些内容,即使在夜半捧读起来也很有趣。──《出版人週刊》
 
探索音符的奥秘:从理论到实践的音乐之旅 (本书暂定名为:《和声的魔术师:音乐结构、创作技巧与情感共鸣》) 简介: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音乐抱有深厚热情,渴望深入理解音乐内在逻辑、掌握创作核心技巧,并能通过音乐有效表达复杂情感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而深刻的学习路径。我们不探讨基础乐理的入门知识,也不侧重于特定音阶的科学分析,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音乐语言的构建、高级和声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工具转化为具有穿透人心的艺术表达。 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单纯的听觉享受,进入音乐结构学的核心领域。我们将以一种严谨而富于启发性的方式,剖析经典音乐作品和现代流行音乐中那些令人难忘的“魔法时刻”是如何被精心编织而成的。 第一部分:音乐的骨架——高级结构与形式的解构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音乐的宏观组织。我们不会重复教授如何识别五线谱或基础节奏型,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结构来构建叙事张力。 第一章:超越基础:调式与调性的深度对话 许多书籍将重点放在大小调的划分上,但真正的音乐色彩源于对调式(Modes)的精妙把握及其功能转换。本章将专注于: 弗里吉亚(Phrygian)和利迪亚(Lydian)调式的异域色彩: 如何在流行歌曲中巧妙地引入这些非传统调式,以避免“陈词滥调”的旋律走向。 调性迷失与回归(Tonal Ambiguity and Return): 剖析二十世纪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如何利用“悬置”调性来营造模糊、梦幻的听感,以及如何在不使用明确终止式的情况下,使听众感受到强烈的回归渴望。 调性中心的不稳定化: 研究复杂的转调技术,如“帕拉蒂转调”(Paralell Chords Shifts)和“中音转调”(Pivot Chord Modulation)的高级应用,从而实现戏剧性的场景转换。 第二章:音乐的建筑学——复调与对位法的现代应用 复调(Polyphony)并非古老教堂音乐的专属。本章着眼于如何将巴赫式的严谨结构融入当代编曲中,赋予音乐层次感和运动感。 赋格(Fugue)元素的简化与流行化: 如何将主题的模仿、反向进行等技术,应用于现代乐队的乐器声部设计,使贝斯线、主音吉他与主旋律之间形成逻辑对话。 线性对位(Linear Counterpoint)在即兴中的作用: 分析爵士乐即兴演奏者如何构建多层次的旋律线条,即使是单人演奏,也能听出“多人合奏”的丰富性。 声部解决与张力释放: 深入探讨在和声进行中,如何通过故意“不解决”某个声部,来保持听众的持续关注。 第二部分:情感的炼金术——和声色彩与语汇的拓展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音乐的“骨骼”,那么第二部分就是赋予其“血肉”和“灵魂”的关键。我们关注的是和弦色彩如何直接映射人类的复杂情感。 第三章:和弦的潜台词——延伸音与色彩变化 抛开基础的三和弦,本章将专注于那些赋予音乐深度和微妙情绪的和弦延伸音(Tensions)。 九音、十一音与十三音的和声功能: 详细分析 11(升十一音)在利迪亚色彩中的必然性,以及 b13(降十三音)在营造忧郁或爵士蓝色调中的决定性作用。 替代和弦的心理学: 研究三全音替代(Tritone Substitution)如何提供平滑的低音进行,同时引入强烈的、略带不安的色彩。 “不和谐”的艺术: 探索如何构建短暂而有力的不和谐音程(如小二度或增四度),并使其在下一刻被预期的和声“温柔地吞噬”,以此模拟情感的起伏。 第四章:节奏的脉搏——律动、切分与非对称性 节奏不仅是时间的度量,更是推动情感前进的内在驱动力。 重音的“意外”移动: 研究切分音(Syncopation)如何通过不断地挑战听众对强拍的预期来制造兴奋感。 复合拍号(Compound Meter)的叙事性: 探讨 5/4、7/8 等拍号在摇滚和前卫音乐中如何营造“非欧几里得”的、持续运动的状态。 律动感(Groove)的物理学: 分析前摇(Anticipation)和后摇(Delay)在不同音乐风格中对“律动甜蜜点”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演奏时间调整来“摇摆”听众的身体反应。 第三部分:创作的熔炉——从概念到成品的技术转化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作工具,重点关注如何将深刻的情感意图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语言。 第五章:旋律的哲学——动机发展与记忆点塑造 一个伟大的旋律不仅仅是音符的排列,它是一种可以被记忆和复述的思想。 动机的有机生长: 研究如何从一个核心的、简短的音乐“种子”(Motif)出发,通过增加、减少、反转、移位等方式,构建出完整且逻辑自洽的乐段。 对比与统一的辩证法: 如何在乐段内部维持足够的重复性以确保听众的熟悉感,同时引入足够的变化来保持新鲜感。 人声旋律的呼吸与限制: 探讨在为不同声部(人声、小提琴、合成器)编写旋律时,必须考虑的物理和音域限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限制来强化表达。 第六章:配器与音景的构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侧重于“如何让音乐听起来如此丰满/空灵/有力”。配器是实现情感意图的最终手段。 频率空间管理: 详细解析如何利用高频、中频和低频的分配,确保每一件乐器都在其专属的“频率领地”内,避免声音的“打架”。 音色时间轴的规划: 分析在一个乐曲段落中,何时引入新乐器、何时让现有乐器淡出,以精确控制听觉的动态范围和深度感。 环境与氛围的音色选择: 探讨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乐器组合(例如,使用低音提琴的弓杆敲击代替鼓槌,或使用老式模拟合成器而非数字音色),来直接暗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或情感基调。 结语:超越规则,服务于心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的高级技巧和服务于一个目的——更准确、更强烈地传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一旦掌握了这些结构和色彩的工具,真正的艺术创作才能开始,即知道何时打破规则,以创造出真正震撼人心的音乐。 本书适合于有一定基础,对和声学、曲式结构有初步了解,并希望将自己的音乐表达提升到专业水准的作曲家、编曲人、演奏家和资深音乐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包威尔 John Powell


  拥有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英国诺丁罕的吕勒奥瑞典大学教授物理课程,并且在2003年,获得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音乐作曲硕士的学位;更同时在英国诺丁大学与瑞典卢里亚理工大学担任物理科学客座教授。
 

图书目录

Chapter 1:音乐究竟是什么?
Chapter 2:什么是绝对音高?我有吗?
Chapter 3:乐音与噪音
Chapter 4:木琴与萨克斯风:同音不同声
Chapter 5:乐器独奏时间到了
Chapter 6:音量多大才算大声?
Chapter 7:和声与杂音
Chapter 8:衡量音阶
Chapter 9:自信的大调和感性的小调
Chapter 10:我抓到节奏了
Chapter 11:创作音乐
Chapter 12:聆赏音乐
Chapter 13:一些繁琐细节
第一节  音程命名与辨识
第二节  分贝系统的使用
第三节  将乐器调成五声音阶
第四节  平均律的计算
第五节  各大调的音组

致谢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解剖音乐,最浪漫的科学!
文/邢子青(「爱乐电台Philharmonic Radio」资深节目制作及主持人)


  音乐,人人会听,但是,「有听,没有懂」却是很多人抗拒音乐的心理障碍。

  听音乐,有所谓「懂」的标准吗?要到什么地步,才算是「懂」呢?

  很多人之所以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望而却步,多半是因为五线谱上天书般的符号。但说实在的,古往今来,除了受过专业学院训练的作曲家和演奏者之外,一般人若非有心,否则不见得会去刻意接触复杂的创作理论,那更别说是把音乐欣赏当成休闲娱乐的普罗大众了。

  如果我们以人口金字塔的结构来看,只有在顶端上层的小部分比例(大多为专业音乐工作者),会成天把音乐专有词汇挂在嘴边,甚至在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错综复杂的理论基础。至于在金字塔顶端之下的绝大部分,就是纯粹的音乐爱好者了。这就好像大多数的智慧型手机使用者,在平日操作的过程中,几乎很少人会特别思考每一个出现在萤幕上的画面、或是介面连结,到底是根据什么科学理论,是一样道理。因为,真正该伤脑筋的,是那些工程师,而非消费者。

  所以说,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周杰伦和玛丹娜的流行乐迷,一定要懂得和声、节奏、旋律等创作基础,才能聆听他们的演唱。也不可能强制规定所有打算前往国家音乐厅欣赏演出的观众,必须通过乐理测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购票进场。但是,台北小巨蛋和国家音乐厅里,却常有满场挤爆的观众,只为了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表演过程中,让身心充分释放。观众之所以能够和台上的表演者有所共鸣,就是因为「感性」两个字。

  音乐,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之间,构成了「共生」关系。一首乐曲,经过演奏者的诠释,传达给欣赏者,聆听的人有所感应和体会之后,就会和创作者生情感连结和认同。这之间的关系,完全架构在「感性」的基础之上,即便是学院派训练出来的专家,当他们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即便他们的大脑正在进行理性分析,但他们的耳朵和情感,也都无法避免感性的体验。

  欣赏音乐,其实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活动。当然,不一定要有理论基础,才能聆听乐曲,但是,如果懂得一些相关资讯,这会让你不只有感性的体会,更有理性的认知。双管齐下之后,欣赏音乐就不再只是听热闹,而且还能听门道!

  如果就历史发展来看,音乐本来就是一门科学,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音乐理论。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经使用古希腊的单弦琴,测定琴弦的长度和音程比例,堪称是史上第一位音响学家。至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两位大哲学家,甚至还在他们的着作里,大谈音乐的逻辑,其中就特别提到:不同调性的音乐,对于「道德教化」和「情感抒发」的影响力。以上这三位历史人物所做的,就是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来解读音乐。

  在历经了两千多年之后,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对于音乐的诠释观点,也因为人文智识的高度发展,而有了更多元化的角度。

  本书作者,兼具物理学和音乐学背景,乍看之下,这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但作者从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甚至历史、社会等人文角度切入,把音乐的来龙去脉,诠释的趣味性十足。其中涉及的音乐种类,则包括了古典、爵士、流行、以及电影配乐等。这样的解读方式,正好说明了:音乐海纳百川,兼具感性与理性。

  有了理性的认知,再加上感性的体会,欣赏音乐,从此不再是难事!

透过科学,重新认识音乐
文/孙家璁(《MUZIK 古典乐刊》发行人)


  说到音乐,多数人都会很自动的把它归向于感性的那面,是属于情感的,艺术的,抽象的。如果有人提出用科学的方式来去解释、分析音乐,我想大概会被认为是不浪漫和不解风情吧。

  但音乐的基本元素是声音,要讨论声音,就得要进入科学的领域。声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传递和接收?为何会有高音低音,大声小声的分别?又为何不同的乐器可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这些或许不是大家在聆听音乐时会主要去考虑的,但却是成就音乐之所以能成为音乐的重要原因。

  是不是非得要弄清楚这些科学道理,才有办法听得懂音乐,答案当然不是绝对,但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或许可以分享给读者们作为参考。

  我在○一年进入纽约大学的音乐科技硕士班就读,这两年的时光如今回想起来,对于我在音乐这条路上,不论是工作,或者只是单纯以欣赏的角度出发,都影响甚鉅。「音乐科技」,顾名思义是将音乐和科学技术作连结,特别是在当时正值快速发展的数位领域的应用上,着墨许多。要将音乐数位化,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重制的过程,也因此,必须要先得了解声音的结构与形成的原理,才能透过适当的程式语言,还原于数位的世界。

  在求学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堂以电脑程式CSOUND来进行创作音乐的课程。CSOUND本身只是一个很单纯的程式语言,使用者可借由其设计出声音的频率、震幅、速率等,进而形成一种乐器,最后再透过多种的乐器,搭配上节奏的变化,谱写成音乐。

  于是,要能成功的利用CSOUND来作曲,就必须得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了解声音形成的原理,这开启了我对于理解音乐的另一扇窗。以前面对音乐,即使有理性的层面,也只是停留在演奏技巧的琢磨,或是对于乐曲结构和风格的分析上;如今却更能从另一面去欣赏声音的本质,对于音乐所带来的效果,也更增加了聆听时的乐趣。

  更有趣的,是透过这样的学习,让我对于二十世纪后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大的接受度。很多人对于近代的音乐有着相当的不解,主要是在于很多创作都远离了大家所熟悉的音乐应该要有的重要成分,那就是旋律。没有旋律,究竟该听甚么呢?答案其实就是声音,而这正是现代乐派所强调的部分。

  实验乐派的创作大师凯吉(John Cage)在一九五二年创作了知名的「乐曲」《四分三十三秒》。这首乐曲的概念是,在这段差不多四分半的演出时间中,演奏者完全以静止的方式在舞台上,同时不让乐器发出任何的声音,而是把乐曲的内容,留给在那个时空中现场所发出的任何声音,而变成一首创作。

  也因此,凯吉的这首作品,不但希望在场的听众都是共同演奏者,更是希望大家欣赏的是在周遭真实发生的声音,这些声音或许来自于唿吸、来自于座位的晃动、电器用品的杂讯,就算没有旋律,没有节奏,没有规律,这些声音本身,也可以成为聆赏的标的。

  在科学的分析下,除了能够对于声音有更多的认识,也能更进一步地去佐证许多我们在听音乐时认为是常识的事情,比如说和弦的产生、音色的变化、回音的长短等等。当能真的究其原理时,作为演奏者能更掌握住许多些微的变化,创造出更好的效果,而聆听者也能听到更多的层面,让音乐得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现在面前。

  可惜的是,坊间这类音乐科普的书籍并不常见,这次能看到有出版社愿意翻译发行《好音乐的科学》,实在欣喜。因为我可以非常地确定,在阅读过此书之后,读者们必能体会我所经历过的,对于音乐也从此会有不一样的认知。而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周遭各种声音的关注,开启我们的耳朵,更加善用上天给予我们听觉的天赋。

前言

  在我进入伯明翰就读的第一天晚上,我到当地的一家薯条店,点一了一份我最爱在小酌后享用的炸薯条、四季豆和肉汁。店里的华裔女店员饶有兴味地问我:「肉汁是什么?」这下子可问倒我了。在老家的时候,点餐加肉汁是理所当然的事,从没想过要怎么形容它,「是……一种淡淡的棕色酱汁吧?!」幸好,事情最后解决了,当店员面带微笑地吐出神奇的字眼:「要咖哩酱吗?」顿时一个崭新的伯明翰世界在我面前展开……

  这个小故事的重点不在于探讨肉汁的优劣,而是点出了即使是再熟悉不过的美好事物,我们也不见得真正认识它们的本质。这亦正是大多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享受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惭愧的是,我自己其实始终弄不清楚肉汁究竟是什么,但却对音乐的某些元素有相当的认识,并诚挚希望自己对于音乐人如何仅利用弦、一些木盒和几段管子就能操控人心的解说,能让各位满意。

  本书内容并非只是一些看法或臆测,而是依据乐音的产生及组成乐曲原理的真凭实据来撰写。许多人认为音乐纯属艺术创作,但其实不然。整个音乐的创作过程,自有其逻辑规范、工学和物理原理在背后支撑着。过去两千年来的音乐和乐器发展,是一段不曾间断的、音乐与科学的交响曲。然而在说起人类在悟性上的各项进步,让我十分欣慰的是,现在英国各地的炸鱼店,不管是咖哩酱还是肉汁「都」享用得到了。

  虽然本书提供了大量音乐家和科学家原本不知道的事物,但各位应该会很高兴得知,你不需要具备音乐或科学专业素养,就能理解本书所说的一切。你唯一需要具备的音乐技能,就是会哼唱这两首歌—<黑绵羊咩咩叫>(Baa,Baa,Black Sheep)以及<因为他是个老好人>(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你的歌声嘹不嘹亮、好不好听不重要,反正我也听不到。至于算数能力,若你懂得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会很有帮助,但不懂也没什么关系。同时,由于我会先假设你没有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因此举凡书中提及的专有名词,我都会一一加以解说。对音乐专业人士或科学家们来说,也许有些多余,但我宁可啰唆一点,也不希望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

  本书通篇不时会提供一些乐曲片段,以方便解说各类重点。这些乐曲大多数皆可在YouTube 上找到,或是透过其它媒体聆听,但却并非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将它们编写进来的原因,是猜想各位可能会喜欢,还有就是我大概永远不会有名到出现在广播节目「荒岛唱片」* 里。若你觉得我哪里说明得不好,或需要更多资讯的话,请寄信到我的电子邮件信箱howmusicworks@yahoo.co.uk,我会试着回覆。(各大财力雄厚的唱片公司若想以巨款贿赂我,好让你们将某些音乐片段纳入未来再版书中的话,亦可善用此一信箱。)

  音乐主题无所不包,从伟大作曲家的爱情生活,到如何制作一把吉他或是吹奏小号都有。与音乐史相关的着作可说是将所有和「时间」相关的问题一网打尽,其余多数音乐类的书籍则是在「方法」上着墨。而本书却是为某些音乐「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解惑,像是空气在乐器与你的双耳间产生了什么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影响你的情绪?

  继续读下去,你就会得到包括下列这些问题在内的解答:

  •乐音和噪音有什么区别?

  •小调是什么?为什么听起来较伤感?

  •为什么十把小提琴发出的音量,只比一把提琴声大一倍?

  •为什么单簧管的声音和长笛不同?

  •为什么西洋乐器都调成一样的音?又为何是这些音?

  •什么是和声?如何形成?

  其中某些问题的答案,可在图书馆中物理类书目下的「声学」主题中找到。唯一棘手的是,此一主题在技术层面上,採用了大量的数学运算与复杂的图表来说明,而内含大量图表与算式书籍的读者通常较小众。这也就是为何只有少数不修边幅的学者,对音乐原理看似无所不知,我自己就是以一介不修边幅的学者身分,和此领域的权威人士交换意见。

  当我第一次开始研读音乐物理学和心理学时,我以为很简单,心想萨克斯风跟竖琴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或我们为何要使用音阶等问题会有多难呢?原本以为有些东西自己早就懂了,例如响度(loudness),但开始研读之后,却发现意料之外地复杂,但也比想像中要来得有趣得多。为了帮助自己理解,我开始将资料浓缩成简单扼要的说明。到后来,我发现大多数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是可以说得让任何热爱音乐却毫无相关背景的人都清楚明白。因此我便着手将笔记整理集结成这本书。

  即便是某些顶尖的乐手,也未必熟谙音乐背后的事实基础;他们弹奏乐器、将正确的音符以正确的顺序演奏出来,而毋需深究乐器是如何制造并将这些音发出来的。这些乐手就好似服务生一样,只负责上菜,而菜餚则是由厨师(即作曲人)用一批食材所组合烹调出来的,但却没人知道这些食材最初是怎么来的。我认为,像音乐如此普及的东西却暗藏这么多谜团,是很可惜的事。撰写此书时,我并未使用任何数学算式、图表或乐谱,同时尽量写得口语化。透过探讨「乐音」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诱导人们跟着手舞足蹈、拥吻或落泪等背后的基础事实,你就会明白许多音乐世界中的谜团,其实是十分浅显易懂的;而你也将很开心地发现,自己并不会因为获得这些新知,就从此不再随音乐起舞、拥吻或落泪。

  我的初衷是要让各位知道,不论你是音乐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都可以从非常基础的层次来理解音乐。这种理解层次可让我们更能享受音乐,就和影子如何形成、或一幅画如何因透视法而更引人入胜的道理相同。有些人会担心懂得愈多、得到的乐趣愈少,但其实正好相反。了解一道费工夫的菜餚是如何料理出来的,反而会让人更懂得如何享用,同时丝毫不减其美味。

  虽然这是一本海纳音乐百川的书,但我会聚焦在西方音乐的所有类型上。从法兰克辛纳屈、U2 合唱团、贝多芬到摇篮曲和电影配乐都包罗其中。而所有这些从庞克、摇滚到歌剧的音乐类型,都遵循同样的声学与情绪操纵原则。

  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音乐欣赏与理解的层次,起初,你可能会以为台上演奏的乐手比台下不懂乐器的听众更了解音乐,但其实不尽然。一位热爱某乐曲的非专业发烧友,可能要比首度演奏该曲目的专业乐手,更懂得乐曲应有的聆听效果。身为听众,你其实已对音乐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只是许多知识都深埋在你的潜意识中罢了。本书将尽力说明剖析这些知识,并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啊!原来如此!」的恍然顿悟的感受。

  序曲部分已差不多奏完,且让我们就此进入音乐的主旋律中优游。
 

图书试读

Chapter2:什么是绝对音高?我有吗?
 
试想有三个人在沐浴时高歌。别想歪,不是在同一个浴室里,本书可不是那方面
的书。这三个人是在某座社区中不同楼层各自的浴室里开唱。
 
金正嫦在二楼唱,一手拿着琴酒,一边用破锣嗓高分贝地嘶吼阿巴合唱团(ABBA)的经典金曲〈Dancing Queen〉。要是我们把她的声音录下来,跟原声带做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以下两点:
 
1.虽然音调高低起伏的位置大致正确,但不免有时高了点、有时却又低了些。而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唱歌的水准。这也正是为何我们得乖乖上班的原因。
 
2.她的起音跟原唱阿巴合唱团的不同。事实上,她的起音在钢琴上也找不到(为什么非要找到不可呢?)这个音不过是她从自己的音域中「随便」抓的一个罢了,若你认真追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个音是介于琴键上两个音的中间。再强调一次,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唱的。
 
而住在七楼的则是简新歌先生,虽然他是一名受过训练的社区唱诗班团员,但他也没有绝对音高。幸好,为了参与这段讨论,他唱的也是〈Dancing Queen〉。若我们将他的歌声与原曲做个比较,就会发现上下起伏的旋律相当正确。不过,就如同楼下的那位邻居般,他的起音跟原唱也不一样,而是跟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雷同──位于两个音的中间。
 
在更上面十五楼的一间浴室里,施完美小姐也正沉浸在七○年代的时光中,高歌着……没错,也是〈Dancing Queen〉。施小姐不但是专业歌手,且刚好拥有绝对音感。若我们拿她的演唱跟原曲比较一番后,就会发现她不但音调起伏很准确,连起音都在正确的位置上。这就表示她唱的每一个音都跟原唱一致。
 
施小姐的演唱不但出色还相当少见,唯有少数人拥有绝对音高,但这并非暗指她有任何独特的音乐天分,反倒是简先生有可能会是更好的歌手。若将一架钢琴搬到简先生的浴室并起个音给他,他就能像施小姐一样,跟阿巴合唱团所唱的完全相同的第一个音开始唱。
 
施小姐所展现的,其实是她能「记住」钢琴或长笛等其它乐器上所有的音,这不过证明她在六岁前就已掌握了这项惊人的记忆能力罢了。小朋友的记性比任何人都要好,这是因为他们必须学习说话或其它各项技能,像是前一分钟他们还坐在花园里抓虫吃,发出「叽叽咕咕」的声音,几个月后就能到处跑,并毫不客气地批评饼干难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聽起來就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書籍,它的名字裡充滿了吸引力。「科學」和「秘密」這兩個詞,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雖然我不是專業的音樂人,但對音樂的熱愛卻是發自內心的。有時候,我會突然在腦海裡哼出一段旋律,或是聽到一首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的歌,都會讓我覺得,音樂真的有種說不出的力量。《好音樂的科學》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好像可以透過一種更理性的方式,去探索那種感性的體驗。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解釋我們為什麼會對某些聲音感到愉悅,對某些聲音感到不適?例如,為什麼有時候聽某些和弦進行會覺得很「順」,而有些又會覺得有點「刺耳」?書中提到的「基礎樂理」,我希望它能跳脫死記硬背的框架,而是用一種「為什麼」的角度來引導讀者。我期待書裡能有貼近生活的例子,像是說明為什麼婚禮上常播放的音樂讓人感到幸福,或是為什麼在電影中,悲傷的場景總是搭配著特定的樂段。如果書中能讓我更理解,音樂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心情,甚至是大腦的運作,那這本書就真的太有價值了。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耳濡目染各種音樂的聽眾,我對「旋律」這件事一直有著莫名的執著。我常常覺得,一首好的歌曲,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旋律,是那段能讓你在腦海裡不斷循環、不自覺跟著哼唱的部分。但「美妙旋律」又是怎麼來的呢?難道真的就像魔法一樣,是音樂家隨意拼湊出來的嗎?《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這個書名,似乎給了我一個解答的可能性。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那些經典旋律的構成原理?例如,為什麼有些老歌的旋律聽起來簡單卻又雋永,讓人一聽就愛上?或者,為什麼某些現代流行歌的旋律,雖然聽起來很新穎,卻又好像總是有種熟悉的感覺?書中提到的「音階秘密」,我猜測可能就是解開這些謎團的關鍵。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從音程、節奏、和聲等不同層面,去分析一個「美妙旋律」的誕生過程。如果書中能舉例分析一些我們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像是鄧麗君的抒情歌,或是五月天的搖滾旋律,那我就覺得太棒了!那樣一來,我就可以把書裡的知識,直接應用到我喜歡的音樂上,感受那種「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

评分

說真的,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對音樂有點「天賦障礙」的人,雖然聽歌很有感,但拿起樂器來就手足無措,更別說理解那些樂譜上的符號了。但每次聽到別人談論什麼「黃金比例」、「完美音程」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像是少了一把鑰匙,打不開音樂世界的另一扇門。《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把那把鑰匙交到了我們手裡。我最想知道的是,書裡提到的「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到底有多基礎?會不會是那種一翻開就全是枯燥術語,讓人想直接跳過的部分?我希望它能用一種比較生活化、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一樣,把那些複雜的樂理概念,拆解成容易消化的小塊。例如,書中會不會解釋為什麼有些調聽起來很陽光,有些調又很憂鬱?或是為什麼某些歌曲的旋律會那麼抓耳,讓人聽了就忘不了?還有,書名裡強調「音階秘密」,這聽起來很誘人!音階真的是音樂的骨架,我一直很好奇,不同的音階組合,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感受的?會不會有圖解,或是用一些簡單的音符範例來演示?我真的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擺脫「只會聽,不會懂」的窘境,讓我在欣賞音樂時,能多一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動。

评分

哇,這本《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聽起來真的太讓人期待了!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從小就愛聽各種音樂、偶爾也會在KTV嘶吼幾嗓子的普通聽眾,我一直覺得音樂裡藏著很多神祕的魔法。但說到樂理,每次聽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音符、和弦、調式,就覺得腦袋要打結了,總是停留在「聽得懂」的階段,但「懂為什麼」卻很難。這本書的名字就直接點出了我的痛點,而且「破解」跟「秘密」這些詞,聽起來就像尋寶一樣,讓人躍躍欲試。我很好奇,它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解開這些看似複雜的音樂密碼?是真的能像科學實驗一樣,把美妙的旋律拆解開來,讓我們這些非音樂專業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嗎?像是那些聽起來就很舒服的協和音程,或是聽了會讓人情緒起伏的樂句,背後究竟有哪些科學原理在支撐?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實際的例子,最好是能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流行音樂、民謠,甚至是懷舊老歌連結起來,這樣讀起來才更有親切感,也更能體會書中知識的應用。如果能從聽覺、生理反應,甚至是大腦運作的角度來解釋,那肯定會讓我覺得,原來我們每天聽到的音樂,竟然是這麼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

评分

老實說,我對樂理一直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離我這個只愛聽歌的「素人」太遠了。《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這個書名,卻意外地吸引了我。它聽起來不像是一本充滿艱澀術語的教科書,反而像是一把能夠開啟音樂奧秘之門的鑰匙。我很好奇,這本書到底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破解」樂理和「揭示」音階的秘密?我希望它能用一種非常直觀、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就像是在抽絲剝繭,把複雜的音樂結構一層層地剝開,讓我們這些對音樂原理一知半解的人也能看得懂。像是書中會不會解釋,為什麼有些音符組合起來會特別好聽,為什麼有些歌曲的旋律會那麼容易讓人記住,甚至是可以說是「朗朗上口」?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關於「音階」的深入探討,因為我覺得音階是構成旋律的基礎,也是影響音樂情緒的關鍵。如果書中能舉例說明,不同音階的特色,以及它們在不同音樂風格中的應用,那將會是非常有啟發性的。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單純的「聽眾」,進階到一個能夠稍微「理解」音樂的聽眾,讓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也能多一分對其結構和原理的欣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