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你的大脑:通往哲学与神经科学的殿堂(上)(下)

留心你的大脑:通往哲学与神经科学的殿堂(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org Northoff
图书标签:
  • 哲学
  • 神经科学
  • 大脑
  • 认知
  • 思维
  • 心理学
  • 意识
  • 科学普及
  • 阅读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横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三大领域,
是解析心灵、意识与大脑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本书。

  神经科学的兴起,开启了理解大脑的新页,并为哲学与其传统关注的心灵问题提出了许多解答与挑战。然而,新近崛起中的神经科学哲学领域,又可以为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带来何种不一样的理解与启示?这场前所未有的论辩,是否会改变我们对于意识、自我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神经科学哲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格奥尔格‧诺赫夫(Georg Northoff),在《留心你的大脑》中充分展现出神经科学、哲学与心理学的专业,他完整地介绍了非化约神经科学哲学、细数这门学科的发展源起,并运用跨领域与跨学科的研究途径,试图解决已经困扰哲学家数百年之久的心脑问题。

  本书的跨学科研究途径含括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共分五大篇二十章,分别从「神经科学哲学的发展与概念」、「心脑问题」、「心灵特质的解释」、「意识」、「自我」等主题,运用不同学科、方法学等途径,引领读者思考、解答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与问题。作者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协助读者掌握复杂的概念,透过「概述」、「学习目标」、「关键概念」与「关键字汇」的引导,逐步进入不同的主题;「批判省思」与「未来研究方向」等小节,则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方向;「摘要」、「复习重点」则可增强思考与阅读的理解;最后在「补充教材」列出重要的文献,让有志者能深入探究。此外,中文版特别收录作者与台湾学者、学生,针对各篇议题提出讨论,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希望借此开启学术界新的研究视野。愿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一同前往神经科学与哲学的殿堂,进而发现其中隐藏的面貌。

名家推荐

  这是近年来关于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的中文翻译书籍中,最深入、最全面、也最扎实的一部作品。诺赫夫教授在现象上从心灵、意识一直谈到到自我,在方法上从哲学、神经科学一路介绍到神经科学哲学,几乎所有与心灵有关的重要哲学议题,都可以清楚的在此书中一览无遗。有别于主流的「化约神经科学哲学」,诺赫夫提出了「非化约神经科学哲学」,让我们在思索与探究心灵本质的时候,又多了一种不同的进路。──谢伯让(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在神经哲学短短三十年的历史中,诺赫夫可谓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在本书中,他连结并统整了神经科学与哲学两大领域,成功地展现出这门独立学科未来持续发展的潜能。
 
  本书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概念,并以此引领出许多在神经与精神疾病方面令人振奋且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哲学领域中,传统的心-物问题,经由诺赫夫的重构之后,则转为对世界与大脑如何在时间中互动的讨论。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推测,如果康德能够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并阅读本书,有可能可以推进其对纯粹理性判断之理论论述。
 
  本书不仅清楚地介绍了何谓神经哲学,对于哲学、神经科学甚至是临床研究亦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诺赫夫使用许多有趣的举例作为辅助,让未曾接触过此领域的读者们也能够理解此新兴学科的奥妙之处,使得本书既具备学术专着的质量,也成功企及了科/哲普着作的要求。──蓝亭(台北医学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院院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诺赫夫(Georg Northoff)


  加拿大心灵、脑造影与神经伦理学国家研究讲座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ind, Brain Imaging and Neuroethics),拥有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理卫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心智脑影像暨神经伦理学组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 Mind, Brain Imagining and Neuroethics),同时担任该校精神疾病学、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专任或兼任教授;此外,他也在台湾与中国数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研究范围广泛,主要是大脑与心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大脑如何能构成我们主观的现象特质,诸如:自我、意识、情感等。着有Neuro-philosophy and the Healthy Mind、Unlocking the Brain: Volume 1: Coding、Unlocking the Brain: Volume 2: Consciousness、Neuropsychoanalysis in Practice: Brain, Self & Objects等多部作品。

译者简介

洪瑞璘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毕业。因为喜欢与人相处而担任企业公关、行销企划、企业顾问与企业讲师等职业;因为好奇心旺盛而以英文为工具,跟世界接轨,笔译口译,以做知识的桥樑为职志。译作涵盖行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色彩、时尚、医学、法律、童书等产业之普罗大众读本或大专院校教科书。目前就读于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希望理解人类意识之谜。
 

图书目录

推荐序:摆渡于心与脑之涧/梁庚辰
序:东/西、古/今、科/哲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庄子与诺赫夫的千里迢迢而旦暮遇之/赖钖三
 
前言
导论

第一篇 心灵与大脑:从哲学到神经科学到神经科学哲学
第一章 哲学与心灵:心灵哲学与现象学
第二章 哲学与科学:自然主义
第三章 心灵、大脑与科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
第四章 大脑与哲学:神经科学哲学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第二篇 心脑问题:从心灵哲学到大脑哲学
第五章 心脑问题的心灵进路
第六章 心脑问题的物理进路与功能进路
第七章 心脑问题的非心灵进路与非物理进路
第八章 以大脑为据的心脑问题研究进路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第三篇 心理学哲学与神经科学:从心灵的解释到大脑的解释

第九章 心理学哲学:个人解释层级vs.亚个人解释层级
第十章 心理学哲学:心灵与意义
第十一章 神经科学的哲学:神经科学里的解释、概念与观察者
第十二章 大脑哲学:大脑的特征叙述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第四篇 意识的神经科学哲学:从心灵到意识
第十三章 反对以大脑化约意识的论证
第十四章 意识的神经关联(NCC)
第十五章 意识的神经预置(NPC)
第十六章 意识探究中的概念、现象与方法学议题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第五篇 自我神经科学哲学:从意识到自我
第十七章 大脑与自我
第十八章 大脑与自我意识
第十九章 精神异常中自我与大脑的不正常
第二十章 大脑与人际主体性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结语:大脑是一把锁吗?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大脑内侧图、大脑皮质图)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摆渡于心与脑之涧 梁庚辰(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特聘教授)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宋.杨万里〈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

  阅读这本诺赫夫教授着,洪瑞璘译的书,把我带回到约四十年前的光景。1977年当认知心理学才刚在台湾萌芽时,我以研究中文语句与图形的验证历程拿到台大心理所硕士学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负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进入美国第一个以研究行为神经基础为主的心理生物系(Department of Psychobiology)攻读博士,那时我对神经系统几近无知,同班同学大学时则主修生物、化学、心理与哲学等学科,这异质性更让我觉得困惑,这个系到底在做什么,虽然我知道进入的实验室是研究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那年美国神经科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在学校附近的安娜邯(Anaheim)举行第五届年会,我躬逢其盛。我还记得一群学者在某场研讨会中轮番上阵,报告边缘系统(limbicsystem)中「海马体」(hippocampus)的神经细胞和空间记忆有关的各种证据,其中有一位学者欧济夫(John O'Keefe)谈论到他所发现的方位细胞(place cell)电生理反应与老鼠空间活动的关系,三十多年后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同时,我也聆听了另一群学者在「海马体」发现「长效增益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的报告,这现象被认为有可能是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这个会议让我意识到,神经运作和许多行为活动关系密切;而发展中的神经科学正逐步将这样的关系用经验证据显示出来。随后几年,我在博士课程中得到的知识以及这个领域的持续茁壮,更强化了这个经验进路似乎无往不利的印象。
  
  然而,那些年也正值认知科学萌芽。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与计算科学开始针对共同有兴趣的议题对话,身为心理生物系的研究生,我常到社科院或其他的单位聆听认知理论或计算模型方面的课程与演讲。我极其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台大的方万全学长,他就读尔湾加大哲学系博士班,并和我一同住在弗岚露村(Verano Place)的宿舍。我常常在结束一週的工作后,週六晚上到他家聊天,高谈阔论神经科学的新发现,而他告诉我哲学方面的议题与见解。从他那里,我意识到对于人类心智探讨有兴趣的,不仅限于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哲学家也有许多独特而深入的想法。心智不仅涉及经验的证据,也涉及形而上的议题。这持续了五年的弗岚露週末夜话,成了我哲学知识的启蒙。透过方万全学长,使我虽然身处生物学院,会特别跑去人文学院聆听Putnam, Fodor或是Searle等人的演讲。我必须承认,当下对演讲的内容其实没有掌握多少,但是让我了解到,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都对一些共同的议题感到兴趣,而且可以互相启发,这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举例来说:前面谈到的「长效增益作用」是展现神经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的重要现象,而神经可塑性是发展、学习与差异变化的关键。其脑部运作机制,来自心理学家贺博(Donald Hebb)《行为建构》(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书中所揭示的「同步活动造成联结」(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的想法,此一想法可以溯源到英国经验主义认为时间接续性(temporal contiguity)造成事件连结的主张,也成为今天神经科学家在解释脑部因应连结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的张本。另一个例子是前述欧济夫在海马体所发现的方位细胞,这一发现源于心理学家拓曼(E. Tolman)在上世纪初所提出「认知舆图」(cognitive map)概念,而这概念来自心智会表征环境的思维。这些例子在我看来,从哲学到心理学到神经科学间的转化衔接,是顺畅自然的。欧济夫的研究发现历经三十余年才获得大奖,或许显示出现今学界开始重视身体、心灵与环境间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议题,而这正是本书作者认为解决心脑问题的关键。
  
  但心智问题在哲学与神经科学的联系上,并不是都像上述两个例子那样畅行无阻。我在1982年回国在心理系任职,教授生理心理学、学习记忆神经生物学或情绪神经机制等课程。在研究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上,过去探讨的焦点多半落在讯息收录(coding)、储存(storage)与提取(retrieval)的机制上。但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记忆是有内容的,学知识A之后不会记得B。如果学会ABC,考试考B,那就必须从储存的记忆中提取B而非AC,才是正确答案,生物体在脑内是如何达成不同内容的区辨?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动物或人类的研究,目前大都专注于如何解决物理刺激与神经登录(neural coding)的关系。这个神经解码(neural decoding)的议题,透过各式的研究策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即使我们能找出物理刺激b相对应的神经活动Y,我们能了解从神经活动Y产生主观感觉B的历程吗?这才是使我们知道找到试题正确答案的关键。一如本书所言,外界刺激b与神经活动Y间是物理世界的对应,但是神经活动Y与回忆内容B间,则是物理世界与心灵世界的对应,这中间存在着一个解释性的鸿沟,需要跨越。
  
  回国后约十年,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发展益见蓬勃,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曾经联合起来,在台大开了「心与脑」这门课,将这个领域的新知介绍给大学生们,也将讲义印成《心与脑》这本书。最近十年,台大成立了「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学分学程」,将全校有关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课程整合起来,希望能够引领任何对心智运作有兴趣的学生进入这探讨心灵的领域,于是「心与脑」成为这个学分学程的必修基础课程。我讲这门通识课程时,总会意识到这个物理与心灵间的鸿沟,因为无论是知觉、情绪、记忆、思考、社会认知与意识,最终都会涉及到主观内容,却不知如何去解答它。我了解这问题与哲学思想有关,但由于自己在这方面基础的薄弱,使我的教学很自然地偏重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方面的经验知识。我所使用的教科书,无论中外文,似乎也多集中于经验性知识的介绍,对于哲学议题即使偶尔触及,也都浅显地带过。在过去几年中,对于心与脑互动中所蕴藏的哲学议题缺乏讨论,便成为我课程中的一大缺失,也让我深感遗憾,因为进入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学程的同学来自不同学院,而最令他们困惑的常是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据如何解决一些哲学论域上的议题。这同样也困扰我多年。一本深入浅出介绍心脑问题相关的哲学书籍,提供入门学子相关的知识,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
  
  暑假中台大出版中心请我阅读这本心与脑方面的书。我花时间读完这本有相当份量的巨着,觉得它正是我最期待的一本有关讲解心脑关系哲学议题的书。作者以他丰富的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养,非常清楚地介绍与剖析从笛卡儿以来,西方哲学家或相关领域的学者(尤其是心理学家或语言学家),对于心灵的本质与运作方式,所提出的种种见解。作者很周全地照顾到各家之言,从提出的背景、想法的内容与引伸的意涵和脑部运作的关系或困难,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与批判,娓娓道来。这让没有哲学训练的我能够没有太多困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了解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中所蕴含的哲学议题。作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本书的五大单元中,由介绍哲学与神经科学的发展及神经科学哲学的关键概念(第一篇)开始,进入到由各种不同的进路讨论心灵哲学的核心—心脑问题,以及哲学过去所忽视的大脑地位及其与心脑问题的关系(第二篇)。然后将讨论重点由心灵哲学转向心理学哲学,探讨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所蕴含的哲学问题(第三篇),并在最后揭示大脑应存有一尚待发现或证实的内在特质,使其足以产出心灵的特性。第四篇讨论心灵现象中最关键的问题—意识,第五篇则在探讨意识的主角—自我。此一顺序安排,显示出作者的用心,从最形而上的心灵问题开始,逐步地接触认知心理学及神经科学,并与之结合。然而作者明显地不赞成以神经系统的运作完全解释所有心灵活动的化约式进路。作者逐渐将读者导引向他提出的想法:要真正了解人的意识与自我如何产生,不能仅在大脑内部去追寻,必须考量大脑、身体与环境彼此间的双向互动,而这个环境不仅限于物理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本书各篇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则暗示了文化氛围也可能介入这个脑、身体、环境的互动之中,而形成了身体、心灵、环境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循环,而这正好是台大成立不久的脑影像中心揭示的研究方向。
  
  诺赫夫的这一本书,或许还没有完全解决过去困惑我多年的问题,但是它所提供的哲学知识,帮助我更加釐清问题的样貌,同时也指引了解决的可能方向与架构,甚至还引发了我一些实验推论构想。我想阅读这本书成了我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本书清楚的书写与呈现方式,非常适合有志于探讨或正在研究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或神经科学扩及相关学科的学生与老师阅读。国内的神经科学的研究,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而较忽视问题背后的思想渊源。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科学教育中,往往很少谈到促成技术进步与思想发展的哲学基础。很多年前,听闻一位学者被质疑为何要在生医大学设立心智哲学研究所时,说了一句话:「大学校园里只要有一位哲学家在走动,整个学校的层次就很不一样!」同样的,当一个认知科学家或神经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能够把哲学纳入思维中,他的研究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当然,如果一位心灵哲学家进行思辨时,能够minding the brain,也一样会有所不同。相信这本书对上述所有的人都是有益的,我期待它能发挥摆渡者的角色,协助有心人突破知识的限制,使得心灵与大脑两岸能有连接的管道,让许多认知神经科学家与心灵哲学家能登上自己陌生的彼岸,印下青鞋第一痕。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心脑问题有兴趣的学子与研究者。



东/西、古/今、科/哲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庄子与诺赫夫的千里迢迢而旦暮遇之── 赖钖三(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


  我们都有切身经验,有时深陷人生决择、认知困境的泥涝,百思不得其解、忧郁不能解脱,进退唯谷困锁自我的大脑回路与心理情结。突然,身体涌动一股渴望蓝天白云、青田绿水的悸动。于是,推开门户、走出迷宫。身体,引领我走向小琉球的忘情海,仰望今日天空的希腊蓝,俯视兰阳平原的家乡绿。顿时,灵光乍现,心思清明,烦恼全失,勇气勃发。大脑好像快速转过,心斋犹如虚室生白,人生顿悟,认知跃新。这种极为日常,却也古老的身心境遇之兴发经验,在「人与世界二分」的主流脑神经科学的化约解释下,不免只是极为主观的心理感觉,难登客观科学论证的知识殿堂。但在诺赫夫(Georg Northoff)的「非化约神经科学哲学」、「论域与方法的多元主义」之「心脑科学哲学」、「神经生态性」的整合观点底下,却有了更好的理解基础。它未必纯属主观觉受,而是大脑机制/心灵诠释/世界环境的共同协作下,身心与世界不断协调更新的生命流变之意义事件。换言之,古典哲人所体会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大自然所兴发的「真人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不再只是纯粹内在主体性所投射的自我幻像,而是人类心脑和天地万物「共在于世」的如实交织现象。

  如《庄子》喻示,人类任何解释系统、话语构筑,不免各以一偏来切割浑沌整全,虽各有知见自得,却也支解了浑沌脑海的深奥、化约了经验的丰富流变。诺赫夫教授不用主流的身心二元论、大脑神经科学去化约经验,反而尝试调整西方的认知哲学、大脑科学的化约论模式,转从更整全的世界观去描述人类经验。于是我们看到他的相互关系、动态历程的世界观,和海德格「在世存有」、梅洛庞帝的「献身于世界而存有」的现象学存有论,甚至和《庄子》气化流行的关系宇宙论,获得了沟通对话的两行舞台、环中园地。因为大脑不是全部、心灵并非独我,它们皆不离于「肉身世界—世界生态」的交织互渗、双向回环的重重关系。原因无它,诺赫夫提出了一个很值得参考的新解释模型:大脑不是全部,它需和身体/环境共构为不可化约的整体,才能解释人类经验现象之多元与创新。大脑成为了必要,但还未充分。它仍得要和心灵、肉身、世界,共同合作才能发挥它的中介创造性。《庄子》妙寓,罔两与影子,彼此参与、相互界定;而人类的大脑神经预置和外在环境刺激所暂成的配置构作,也只能「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语言主体回应世界的方式,不能「固而不化」,得须「气化流行」。

  诺赫夫这种观点,在西方主流科学看来,不免动摇了以往知识的稳固磐石,却在郑凯元等人身上,开启了跨文化对话契机。不同的文化人经常住在不同的世界屋檐下,各见其见、各释其释。如此一来,看见/解释/经验,都难脱预设前行的释模(model)。例如,西方哲学/科学长期以定律和内在性来解释倾向与储能,就大大不同于东方哲学以天人不二、内外交织的气化世界观所理解的势变经验。在东西文明交涉数百年的不对等过程下,东方的气化世界观、天人合一论,经常被斥为伪科学、前科学,有必要大规模甚至全幅放弃,以彻底迎向真正的科学真理。然而在诺赫夫的跨文化新解释典范下,这种东西二元论、优劣论的等级关系,竟有机会重新翻转教育—西方主流科学未必就那么纯科学,东方哲学也未必就那么前科学。诺赫夫对脑科学方法论的修正,将重新促成西方「以人克天」的主体性文化,和东方「天人不相克」的关系性文化,重新进行跨文化的「两行」交流。从诺赫夫和郑凯元的对话中,已充分显示他对本体论(天)与认识论(人)「既交涉又张力」的跨文化敏感度。

  这个契机,或许便是郑凯元/陈思廷尝试以「储能势变(capacity)优先于定律法则(law)」的远洋舰队,远赴加拿大诺赫夫研究室,进行合作对话的关怀所在。台湾理工背景出身,研究所和博士论文从事分析哲学的凯元,就我个人与其相识相游的过程,完全嗅不到任何东方情调与怀古意识,但为何近年来,他愿以极大的柔软度和开放性,跨领域出入往来中国哲学、欧陆哲学、英美哲学的社群之间?随着这本经典作与对话录的出世,显示出他已沐浴一场方法论的自我革命、跨文化的两行洗礼。凯元是《庄子》迷,他虽非专家式治庄,却能善得庄周心眼,重新省视心灵、自我、语言与社会、文化、自然间的复杂关系,并企图将其大规模公共化,勇于跨文化接黏的实验工程。借海风于诺赫夫的微妙善缘,鹏飞穿梭在脑科学与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与身体哲学、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莱布尼兹与庄子「之间」。看来,凯元爱做大梦,正如庄周与胡蝶在梦中「无分而分」,他也渴望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天空,可以「分而无分」地进行一场跨文化遭遇。毕竟,初始的天空不分东西南北,它就是一片浑沌之天、晴朗之天。一旦将文化所形塑的解释定模给松开,那么这片气化流行、絪蕴不已的变化世界,将更有机会对人类共同敞开它的天地大美与无穷生机。

  作为西方科哲知识菁英的诺赫夫,早已走在研究顶峰,却又在高峰顶上发现另有秘密。于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以既实证又哲思的奇妙神慧,走向跨文化的东西对话。这种跨文化的新哥白尼式革命之路,在我看来,絶非仅是东方天人合一的古老复僻。诺赫夫必须深深走入西方文明内里,才有可能千里迢迢遇见东方。正如郑凯元、陈思廷这些台湾知识分子,也自需有一番深入西方文明精髓的学习之旅后,才有丁点机会重寻东方被遗忘的玄珠。这种弔诡意味什么?学习没有简易之路,可捡便宜。传统不会理所当然,直接遗传。一个有意义、要再有说服力的文化传统,都必须历经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否则它还是要被遗忘。任何认为天人关系还有它值得对当今文明提供意义活源的哲人学者,实有必要向千里寻觅真知的诺赫夫学习,以更新的时代语言、更开阔的知识胸襟、更柔软的主体转化经验,博雅好学地去开发跨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一种世界哲学之普世公产,而非止于亚洲哲学之区域私产。

前言

格奥尔格.诺赫夫
(渥太华大学神经科学教授、精神医学与哲学国家讲座教授)

郑凯元
(国立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陈思廷
(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大脑以及我们对它愈来愈多的认识,跟哲学的探讨有何关联?这就是这本书撰写时的重点。然而,随着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后,却引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大脑放在中国哲学的脉络里,会如何处理呢?中文翻译的目的不仅想要保留英文原版里对于神经科学与哲学之间跨学科的交流,也想要建立跨文化的沟通。有鑑于此,《留心你的大脑》中文版的每一篇最后,特别邀请台湾的学者与学生针对该篇内容,从东方哲学的脉络提供评论。诺赫夫教授则针对每一篇评论,再从西方的观点提供回应,以促成更多跨文化思想的碰撞与激盪。
  
  这件东西方交融荟萃讨论的美事,始于诺赫夫教授与郑教授之间关于《庄子》中庄周梦蝶与自我关系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展,两人逐渐明了庄子把人当作本质上位于世界内的一部分之观点,代表了东方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基本思维。这一点刚好可以给以化约进路为主宰的当代脑科学,另外一个根本上不同的完美切入角度,因为化约进路的思想基础是把人当作本质上可和世界隔离的主流西方思维。透过这个全新的反转角度,诺赫夫教授在他所发展的非化约神经科学哲学里指陈:化约进路里的心灵与大脑以及哲学与科学之间的截然二分,而造成人和世界二元划分的主张,是谬误的。第一篇的评论与回应就是以此为论据,而指出东方世界的思维其实提供了大脑科学研究一个更好的引导和更深刻的洞见,因此之故,我们从更宽广的亚洲视角来做回应,也就是在第二篇到第五篇的内容。
  
  过去两年来在台湾的阳明大学、清华大学、台北医学大学和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所举办的系列工作坊,则让本书各篇的评论以及作者本人的回应得以成形。郑教授透过对倾向性质(dispositional property)的检视,指陈英美哲学主流,乃至于西方一神论的文化传统,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将倾向性质视为内在性性质(intrinsic property),而使得诺赫夫教授在第二篇所提出来的关系性(relational)和以历程为此思维基底的大脑观点,有多么难以在西方文化脉落下被接受(亦见Northoff, 2016,关于关系性和以历程为据的大脑观点篇章)。相较之下,中国思维里广泛可见的「势」这个基本概念,则必然包括了物理、社会与文化的脉络,这些脉络是在探讨个别物体时不可划分的一部分。「势」的思维非常接近将倾向性质视为外在性性质的观点,这样的想法加上了气化流行的世界观(chi-basedworldview),而成为那些具备中国文化思维背景的读者,得以迅速无障碍地理解诺赫夫教授对于大脑看法的基础。
  
  陈教授则在储能(capacity)的观念上着墨,想要证明储能比法则(law)还要根本。数十年来,法则的概念向来是科学和西方科学哲学里的主流。储能的观念并不是以法则为依据,而且在很多方面很接近「势」的观念。储能是神经预置(neuro predisposition)这个核心概念的一个理论根基;神经预置则是诺赫夫教授在本书第三篇所提出来的大脑研究之科学方法学的根本。
  
  过去三年来,有两位天资聪颖又用功的阳明大学学生,因着扎实的科学和医学的训练,以及对于自身文化底蕴的敏锐感知,也参与了这个跨国研究计画并且受邀撰写本书第四、五篇的评论。医学系的江孟庭透过《庄子》里庄子与惠施的鱼乐之辩来处理意识问题,而意识则是本书第四篇的主题。意识使我们不但有取用物理世界的渠道,也使我们有取用别人、甚至其他物种的心灵渠道。江孟庭把这个自古以来让人深感困惑的意识面向,跟诺赫夫教授研究大脑的新创进路连接。牙医系的张哲维则想要解开佛教哲学里的一个深刻矛盾:如何在空(emptiness)里行慈(compassion)。这个矛盾跟自我本质密切连结,而自我则是第五篇的重点。在佛教哲学核心中的无我是空的一个特殊状况,张哲维想要在诺赫夫教授的大脑哲学里,为空无中如何实践慈悲找到可能的根基。
  
  上述的尝试与努力最后证明都没有白费。我们目前持续深入研究,携手探索东方思想传统里关于时间、自我、意识、储能与势等等丰富的概念宝藏,挖掘有助于当代脑科学发展的洞见。就我们所见,大脑的研究可能是当代连结东、西方文明的最佳途径之一。换言之,大脑、自我、意识和仁慈,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不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各有其不同的方法学框架与释模,来作为我们在世界的引导和探索依据。这些框架和释模都是我们以大脑为本、自己发展出来的。我们透过这个初步的跨文化对话,想要证明东方的哲学框架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世界模型,可以是我们在探索大脑以及它跟意识与自我等这些西方哲学里热烈讨论的心灵性特质之密切连接时,一个有用的引导。
  
  本书精确流畅的翻译是由洪瑞璘所负责。她对于本书翻译的投入,以及无数次和诺赫夫教授来回透过电子邮件往返沟通确认原文本意,是本书中文版成功的关键。台大出版中心的汤世铸先生、曾双秀小姐以及整个出版团队,在本书中文版的出版上,给予极大的支持与协助。此外,蓝亭(Tim Lane)教授和秦鹏民教授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意见和指正。我们在此对于上述所有人,致上诚挚的谢意。

图书试读

第十六章 意识探究中的概念、现象与方法学议题(摘录)
 
意识的概念3
意识与无意识
 
除了意识本身概念上的区分之外,我们也必须把意识跟无意识的概念做区分。什么是无意识?无意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而且在哲学与心理学的思想里已经广为探讨过。你可能会以为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是无意识的大师,因为他一直想要揭开隐藏在我们无意识里的祕密和信息。
 
不论过去提出了什么样的框架,无意识状态最常被形容的特征就是里面隐藏了个人的自我特征(命运、气质、灵魂、个性)。我们无法直接取用这些特征,只能推测而得。这些隐藏的特征跟那些我们认为透明可见、可以直接经验、可以公开检验,并且可被意识所取用的特征是不一样的。
 
前面已经提过几次的美国哲学家瑟尔(Searle, 2004, pp. 165-72)把无意识分成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前意识」(preconscious)—即将变成有意识的想法之状态,但是本身还没有意识。它代表了佛洛伊德所说的「前意识系统」(preconscious system)。
 
想像你站在厨房,开始要煮晚餐。你的注意力放在面前的各种蔬菜上面,但是你还没有意识到放在蔬菜后面的锅子。不过,这个锅子却即将进入你的意识,它就在你的前意识中。现在你突然觉知到锅子,于是它就从前意识变成意识了。
 
另外一个无意识的概念则是「动态无意识」(dynamic unconscious)—「即使在无意识时,无意识的心灵性状态也能符合因果地运作着」(Searle, 2004, p. 167)。动态无意识跟前意识不同,它并不是即将变成意识,而是一直保持无意识。这在某个程度上对应到佛洛伊德所指的「动态或抑制的无意识」(dynamic or repressed unconscious)。「动态或抑制的无意识」描述的是内容如何被封锁或抑制,好让它无法变成意识的一种无意识状态。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即使是动态无意识状态,也有变成意识的潜力。
 
我们该如何说明动态无意识?想像你小时候曾经全家出车祸,你的哥哥因此死掉,而在你心里留下极大的创伤。这个事件在你的记忆和动态无意识中根深蒂固。现在你走在街上,看到另外一场车祸。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