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沿着6条筋膜线,找出真正疼痛点!84组对症‧部位‧强化的全方位按摩法

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沿着6条筋膜线,找出真正疼痛点!84组对症‧部位‧强化的全方位按摩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筋膜
  • 按摩
  • 伸展
  • 疼痛缓解
  • 身体调理
  • 健康养生
  • 运动康复
  • 解压放松
  • 手法按摩
  • 全书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家队随队队医、「运动新视界」NO.1作者、中西医双修复健专科医师──
〈凃俐雯  医师〉首度出书!

 
膝盖疼痛要练臀肌、肩颈酸痛要练眼部肌肉!
顺着筋膜线的结构原理「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找出真正的激痛点,才能根治疼痛!

  为什么肩、颈、背、肘、腰、膝的疼痛,常常反覆发作?
  已经治疗过了,同样的部位却还是容易受伤、扭到、僵硬?
  知道自己姿势不对,但一不注意就很容易驼背、翘脚、耸肩、坐不正……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肌筋膜」紧绷!

  按摩肌肉、伸展拉筋,效果只能维持一时!

  平常感觉身体各处「痠‧痛‧麻‧紧‧卡」时,指压按摩、做SPA,只能暂时缓解特定部位的疼痛;经过按摩后,只有肌肉一时被放松,但是同时包覆肌肉、肌腱和骨骼的「肌筋膜」没有拉开、放松,很快又会紧绷、拉扯肌肉,身体自然会在同样的部位反覆疼痛。

  人体有好几条肌筋膜线,从头顶延伸至脚底,从后背延伸至肚子前交叉、往下经过下肢外侧,是一个贯穿全身的完整线路;近几十年来,医界发现「筋膜」不仅包覆了身体所有的器官与组织,让人可以做出跑、跳、扭转等各种动作,更能吸收外界对人体的冲击力,还有比神经快三倍的传导力,筋膜系统的重要性不亚于神经和循环系统。

  沿着肌筋膜包覆全身的路线,找到激发疼痛的部位
   
  筋膜线包覆住整条线路上的骨骼与筋肉,只要筋膜紧绷僵硬,就会影响到同一条线上的肌肉,原因是,人体全身的筋膜、肌肉和骨骼,都是对称的,当「姿势不良」、「重复同样动作(动态或静态)」时,该部位的筋膜就会被迫维持「缩短」(用力)和相对「拉长」,让肌肉僵硬,进而产生痠、紧、痛。以往我们习惯针对痛点按压,但肌肉的痛点放松了,肌筋膜因姿势和动作产生的异常张力没有改善、依旧紧绷的话,疼痛还是会反覆发作、也会更容易受伤。

  从筋膜线路的方向思考,当某个部位疼痛时,必须思考在通过该部位的筋膜线上的所有肌肉,例如膝盖疼痛时,应该要延展、锻鍊屁股的肌肉,让臀肌有更多的力量支撑身体,减少膝盖负担,同时锻鍊通过该部位的肌筋膜,而不是只穿戴护膝。

  胸闷、腰痛、背痛?找出身上紧绷的筋膜线:

  【驼背▶胸闷、上背疼痛▶▶浅背线、浅前线】
  驼背会导致胸部前侧的筋膜紧缩,胸部后侧的筋膜太长,都会有紧绷的感觉,而且胸椎也会因为前后筋膜的异常张力而卡住,常伴随出现胸闷或者唿吸不顺畅的感觉。

  【三七步▶腰部、下背疼痛▶▶螺旋线、浅背线】
  三七步站姿会不自觉凸出肚子站着,腰部后侧的筋膜会缩短,腰部前侧的筋膜会被拉长,结果会让腰椎卡在过度前凸的状态下,长期下来都会导致腰部或下背疼痛。

  【低头族▶颈椎椎间盘突出、肩颈痠痛▶▶侧线&浅前线】
  低头族因为过度弯曲颈部,会使颈部前侧肌筋膜过度短缩,而颈部后侧的肌筋膜过度拉长,长时间下来会造成颈椎椎间盘突出,严重的话会伴随有放射性的上肢痠麻胀痛。

  【运动选手、健身族▶跟腱发炎、小腿肚痠痛▶▶浅背线】
  运动选手或是有健身习惯的人,会更常走、跑、跳,若是柔软度差或是缺乏伸展导致小腿肌筋膜太紧绷,会连带影响连接小腿肌肉的跟腱,容易导致慢性跟腱发炎。

  【办公族、长跑和短跑选手▶大腿痠痛▶▶浅背线、侧线】
  长时间坐着,会使大腿后侧肌肉缩短、紧绷;不常运动的人在突然激烈运动之后,也会出现大腿痠痛的问题。此外,短跑选手容易拉伤后侧腿肌肉、长跑运动者则常出现内侧大腿紧绷的问题。

  基本的肌筋膜治疗法,是「伸展」和「按摩」,凃医师特别在本书收录的84组肌筋膜自癒按摩中,加入了「肌筋膜训练」,利用肌肉用力、放松时会「收缩」、「拉长」的特性,除了立刻缓解疼痛,更让你维持肌肉弹性,保持正确姿势,维持健康通顺的代谢,别等小毛病累积成大问题,现在就开始在家自己做专业又科学的肌筋膜伸展操。

  【84组肌筋膜痠痛按摩自癒动作】

  (1)最常见的筋膜疼痛部位TOP10:依据最恼人的前十大身体部位疼痛,对位按摩、伸展。
  (2)肌筋膜对症运动治疗:诊所最常求诊的15大类身体疼痛症状,在家就能伸展自癒。
  (3)六大肌筋膜线锻鍊:容易造成疼痛的六大筋膜线介绍与在家伸展,让筋膜维持弹性、不僵硬。

本书特色

  ‧完整介绍「肌筋膜」特色,现在就认识这个被忽略、但却最重要的身体系统。
  ‧看「Dr.Tu的诊断书」,马上了解10个疼痛部位与15个疼痛症状的根源与病因。
  ‧五大筋膜线行经身体的部位解剖图,在家就能沿线找出自己的痠痛来源。
  ‧肌筋膜伸展、训练解剖图解,透视你的疼痛来源,旧伤不再来!

名人推荐

  网球国手   王宇佐
  台湾运动伤害防护学会理事长  李恆儒
  台湾越野车下坡女王  周佩霓
  伦敦奥运马拉松国手  张嘉哲
解锁身体潜能,重塑健康姿态:深度解析人体结构与动态机能的实践指南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人体解剖学的精微结构,结合生物力学原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高度实用的身体自我管理和康复策略。全书摒弃传统碎片化的症状应对模式,转而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聚焦于身体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功能性连接与协同运作。 本书内容严谨、图文并茂,将复杂的生理学概念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实践指南。核心内容围绕人体三大主要功能系统展开:运动链的构建与优化、姿态平衡的神经肌肉控制、以及适应性强度的生理调适。 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深度剖析,读者将能建立起对自身身体运作模式的深刻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识别功能性障碍的根源,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第一部分:人体动态解剖与生物力学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所有后续实践的基础。我们不再仅仅罗列肌肉的起点和止点,而是着重解析肌肉群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协同工作,形成功能性的“肌群动力链”。 1. 骨骼系统的力学框架: 详细解析脊柱的生理弯曲在承重与运动中的作用,包括颈椎的活动度、胸椎的稳定性要求以及腰椎在转运剪切力时的生物力学特征。探讨骨盆作为连接上下肢的枢纽,其前后倾、侧倾及旋转如何直接影响步态和躯干的稳定性。书中配有高精度骨骼模型图解,强调关节囊、韧带对限制过度活动的保护作用,以及在慢性劳损下的适应性改变。 2. 肌肉功能的层级划分: 我们将肌肉功能划分为核心稳定肌(深层、耐力型)和表层运动肌(快肌纤维为主的动力输出)。深入解析“核心”的概念并非仅指腹肌,而是涵盖了膈肌、盆底肌、多裂肌等形成内压的结构。书中通过实例说明,当深层稳定肌功能受损或失衡时,表层肌肉会过度代偿,导致僵硬和疼痛。 3. 神经驱动与运动模式识别: 阐述感觉输入(本体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如何影响运动指令的输出。重点分析常见的运动模式缺陷,例如:头部前倾(Upper Crossed Syndrome)和骨盆前倾(Lower Crossed Syndrome)背后的神经肌肉张力模式。提供简便的临床观察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活动中识别自身潜在的力学风险。 第二部分:姿态平衡与系统整合训练 姿态并非静止状态,而是身体对重力持续抵抗的动态过程。本部分专注于构建一个稳定、高效且富有弹性的姿态系统。 1. 呼吸与核心压力的科学整合: 呼吸被视为人体“内核心”的启动器。本书详尽介绍了腹式呼吸(横膈膜呼吸)如何有效管理腹内压(IAP),这是维持脊柱稳定的关键。提供了从初级到进阶的膈肌激活练习,强调在运动中维持稳定的IAP,而非单纯的肌肉收缩。 2. 动态稳定性的重建: 侧重于抗旋转、抗伸展和抗侧屈的训练。不同于传统的仰卧起坐或卷腹,我们强调在负重和不稳定的条件下,身体如何维持中立位。例如,通过单侧承重练习(如农夫行走、单臂划船),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不对称负载,训练神经系统更快速地做出姿态调整。 3. 关节的“自由度”管理: 探讨关节的活动性(Mobility)与稳定性(Stability)之间的平衡。过度僵硬的关节(如胸椎)会迫使邻近的、负荷更小的关节(如颈椎或腰椎)代偿性活动过度。书中提供了针对性地恢复特定关节活动范围的技巧,确保关节在全范围内获得适当的肌肉保护。 第三部分:适应性与损伤预防的生理调适 本部分关注身体对外界刺激(压力、训练负荷)的长期反应,并提供科学的负荷管理策略。 1. 结缔组织的响应与适应: 详细讲解筋膜(Fascia)作为连接身体的广谱网络,其在水合作用、粘滞性和张力传递中的作用。探讨机械应力(如按摩、拉伸)如何影响筋膜的生物物理特性。强调筋膜的“记忆性”——不良姿势的记忆需要持续、适宜的机械刺激来重新编程。 2. 慢性疼痛的神经生物学视角: 介绍中枢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的概念,解释为何有时疼痛的感知与当前的组织损伤程度不匹配。提供非侵入性的神经系统调控技术,如温和的、不引发疼痛的运动,以帮助“重置”过度警觉的疼痛神经回路。 3. 个体化负荷管理模型: 提出“准备度评估”框架。读者学会如何通过测量睡眠质量、晨僵程度、日常疲劳感等指标,来判断身体对前日训练或劳动的恢复情况。建立“训练窗口”概念,指导读者在身体准备最佳时进行高强度刺激,在恢复期进行低负荷的激活与维持。 4. 功能性评估与自我校准工具: 提供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自我评估工具,例如:深蹲深度评估、俯身触地测试、以及特定方向的抗阻力测试。这些工具旨在帮助读者客观地量化自身的运动缺陷,从而能够根据评估结果,主动调整日常的活动方式和自我干预方案。 本书特色: 整体系统论: 不将身体视为孤立的肌肉或关节,而是强调相互依赖的力学链条。 实践导向性: 所有理论均附带有清晰的图示和操作步骤,强调“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预防重于治疗: 侧重于提升身体的整体适应能力和抗压力,从根本上减少结构性损伤的发生概率。 本书是物理治疗师、运动科学爱好者、长期受慢性酸痛困扰的专业人士以及任何渴望深入了解并掌控自身身体机能的读者的必备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如何做”的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身体运作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整复专科主治医师】凃俐雯
   
  长庚大学中医系毕业,中医、西医双主修,并取得复健专科医师执照,专长是运动医学、复健医学和针灸。热爱各种运动,包括网球、篮球、排球等,也练过田径的女子七项全能,在大学时期因为运动伤害导致肩关节脱臼之后,下定决心走向运动医学的领域。
   
  致力于推广各种运动治疗和运动恢复的概念,深信运动伤害最终须以运动训练来治疗和预防。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了解,很多运动伤害其实能够不药而癒,而正确的运动训练才是关键。

  【学历】
  长庚大学中医系中西医双主修

  【专业执照】
  台湾复健专科医师执照
  中华民国医师高考西医师执照   
  中华民国医师高考中医师执照
  美国运动医学会私人健身教练执照(CPT)
  红绳 Neurac 1&2国际认证合格     
  Retul自行车调整员执照(bike fitter)

  【经历】
  台湾运动伤害防护学会理事
  台北市立大学讲师
  职篮达欣工程篮球队医疗顾问
  联邦杯网球赛中华队队医
  海硕盃国际职业女子网球赛总大会医师
  三太子盃国际职业男子网球赛总大会医师
  力康复健科诊所院长
  林口长庚医院复健科总医师
  林口长庚针灸科住院医师

图书目录

【PART1】所有的身体疼痛,都是肌筋膜紧绷

01「肌筋膜」,是让你走动跑跳的工具
减缓人体受到冲击、震动的「保护网」
撑起人体、保持平衡的张力作用
和神经、循环系统同样重要的肌筋膜系统

02肌筋膜神奇又快速的反应力、预知力
肌筋膜的讯息反应,比神经更快速!
预先做出反应,减缓人体受伤程度
少了肌筋膜,要花五分钟才能捡起钥匙

03肌筋膜紧绷、导致痠痛的5大原因
(1)姿势不良,导致「代偿现象」
(2)固定反覆的动作,导致某些肌肉过度使用
(3)肌肉无力或紧绷,产生筋膜纤维化
(4)受伤后产生疤痕粘黏,进而发生代偿现象
(5)焦虑、忧郁的心理因素,影响肌筋膜松紧
修护肌筋膜发炎与疼痛,一定要有耐心

04 上班族立刻检查!肌筋膜紧绷的3大原因
(1)长时间维持在固定的姿势
(2)身体水分不足,肌筋膜欠缺柔软度
(3)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专栏】从症状发现自己的错误姿势

05避免意外伤害,一定要锻练肌力
运动总是超过负荷,身体一定会伤痛不断
肌肉越大、肌力越好?错!
 
【PART2】 松开肌筋膜,才能根治疼痛

01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原理
久坐之后感到下背痛,应该要伸展大腿?!

02肌筋膜也需要锻鍊、伸展、维持弹性
刺激肌筋膜,提高身体传达力和感受力
「伸展」不只解痛,还要恢复肌筋膜的弹性

03 伸展‧按摩‧训练,完整松开肌筋膜
让肌肉缓慢收缩,也是锻鍊的方法
(1)伸展:缓慢的拉开整条筋膜线
(2)按摩:借由放松肌肉,恢复筋膜弹力
(3)训练:练肌力、同时练筋膜

04 真正的疼痛原因,来自身体其他部位
除了久站,久坐也会足底肌筋膜炎
缓解膝盖前方痛,需要锻鍊屁股肌肉
为什么锻鍊臀部肌肉可以减少跟腱疼痛?
动动眼部肌肉,竟可以缓解脖子痠痛
颈椎太直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
【专栏】为什么旧伤总是缠着我?
 
【PART3】 解读身体的疼痛讯息

01暖身、冷热敷、用药──疼痛观念大解析 
口服消炎药,是害你旧伤好不了的原因?
动前热身、动后伸展,真的能避免运动伤害吗?

02 透视疼痛种类,选对解痛方式
肌筋膜紧绷、肌腱发炎还是神经压迫?
整复时听到「啪啪」声,才是内行的师傅吗?
放松、解痛、暖身──滚筒的惊人多功用
医师来解答:滚筒按摩的正确使用方法
 
【PART4全身六大肌筋膜问题自我诊断

01 认识全身的疼痛连线
浅背线
浅前线
侧线
螺旋线
前、背手臂线

02 维持肌筋膜健康,这些恼人毛病都消失了!
 
【Part 5最常见的肌筋膜疼痛部位TOP10
(1)颈部疼痛
(2)上背疼痛
(3)手肘疼痛
(4)腰部疼痛
(5)臀部疼痛
(6)大腿痠痛
(7)髋部疼痛
(8)小腿疼痛
(9)膝盖疼痛
(10)肩膀疼痛
 
【Part 6】15肌筋膜对症运动治疗
(11)五十肩
(12)膏肓疼痛
(13)腕隧症候群
(14)髌股骨疼痛症候群
(15)髂胫束疼痛症候群
(16)退化性膝关节炎
(17)手腕肌腱发炎
(18)坐骨神经痛
(19)梨状肌症候群
(20)腿后肌拉伤
(21)旋转肌肌腱炎
(22)腰椎椎间盘突出
(23)嵴椎滑脱
(24)颈椎椎间盘突出
(25)足底筋膜炎

图书序言



改善疼痛、避免旧伤,现在就开始肌筋膜运动
凃俐雯医师


  踏入复健与运动医学这个领域,要从我大学时期一次意外的运动伤害开始说起,当时我非常热衷于网球运动,在某次大专盃网球比赛中,我的肩膀在发球时脱臼,不得不弃赛。休息了几个月之后,我开始尝试继续打球,没想到发球的时候还是脱臼了!所以就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并寻求治疗,我记得当时医师说:虽然肩关节韧带有受伤,但是不到需要开刀的程度。

  「复健运动」不是减轻疼痛,而是「恢复功能」
       
  听到医师给我的这个判决,感觉似乎对我自己的疾病多了解一点,但却又感觉非常茫然,因为我只知道「不需要开刀」,但我还是无法继续打球,而且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回到球场上?在这段的时间里,我还是不顾一切地继续打球,所以网球发球时会脱臼,打排球或羽毛球也会脱臼,到最后连睡觉的时候也会脱臼,但是,却没有人告诉我该如何避免一而再、再而三的脱臼发生。
   
  直到后来实习的时候到了复健科,才发现原来强化肩关节稳定肌群的力量,可以让肩关节更稳定,而减少脱臼发生的机率。这个概念好像一盏明灯,让我可以对抗肩膀脱臼这个敌人,让我可以继续我热爱的网球。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复健运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复健运动训练,那么很多疾病就只是不痛了,但功能却没有恢复。

  想彻底改善疼痛问题,就要训练肌筋膜
    
  「筋膜线」的概念,就是将肌筋膜归纳成不同的线条,来解释身体的动力结构,且恰恰与中医筋经的路线有许多巧合重叠之处,而「肌筋膜线」与「人体动作」也连结起来,自此,肌筋膜线不再是死板硬邦邦的线条。肌筋膜线能够解释动作,也因此与因动作而产生的运动伤害有了连结。
   
  根据我的临床观察,不论是不是运动伤害,其实大部份的疼痛或者伤害,都是因为动作而产生的,而与动作相关的两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肌筋膜的力量不足或者太紧绷,除了需要复健运动训练弱化的肌筋膜之外,肌筋膜的伸展与按摩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肌筋膜的疾病,经过伸展与按摩肌筋膜之后,都可以快速地得到缓解,接着如果还能够进行肌筋膜的训练,就能更彻底的改善问题,减少疾病复发的机率。

  预防、自癒和在家复健的84组按摩伸展和训练动作
   
  因此,有别于市面上专门写拉筋,或者专门写按摩、放松,抑或者专门写训练的书,本书的特点就是将训练.伸展与自我按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肌筋膜线」为治疗的理论基础,不但可以让效果加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全面地治疗疼痛的部位与疾病的根本源头。
   
  本书中有关伸展‧训练的第一部分,是从肌筋膜线的角度出发,设计出6大条肌筋膜线的健康操,建议大家就算没有疼痛,平时也可以规律的去执行肌筋膜健康操,这样才能维持肌筋膜的健康,减缓肌筋膜的老化;第二部分是根据10个最常见的疼痛部位,分别设计出不同的伸展与训练方法,建议(1)开始有一点疼痛,和(2)疼痛时好时坏,而且诊断尚未明确的人,可以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找出相对应的伸展.按摩与训练的方式,开始尝试肌筋膜的自我修复疗程;第三个部分是根据15个不同的疾病诊断给予训练方式,这一部分建议大家必须先看诊,让医师确定诊断名称之后,再来翻书查找适合的肌筋膜自我复健训练方式。
       
  本书中这些简易的居家肌筋膜训练.伸展与自我按摩方式,如果能够持之以恆的执行,相信能够帮助大家远离疼痛,不但能保持肌筋膜的健康,还可以降低伤害发生的机率。

图书试读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原理
   
每当身体感到僵硬、疼痛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按摩」,第二个就是「伸展」。简单来说,当我们肩颈痠痛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用手去揉捏按压一下痠痛的部位,如果还是觉得疼痛,接下来头部会向左或向右摆、拉一下颈部的筋,有时候在这些自救方法之下,疼痛就真的消失了,但实际的情况通常都是疼痛只消失一下下,过了几天相同的症状又再次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肌筋膜想像成一条线,如果给予线的某一段一个拉力,那么这条线的其他地方张力也会上升,例如:头痛可能是小腿太紧的关系,又或者是脚跟痛可能是颈部太紧的关系,面对像这样病因不是出于疼痛位置上的情况,要治疗的就不只是局部疼痛的位置而已,应该要治疗真正病因的来源,因此头痛的人可能需要按摩小腿,而脚跟痛的人可能需要按压后脑勺。
  
再举个例子说明,当背部不舒服的时候,你以为问题是出在背部,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却是在腿部,因为大多数坐式生活形态的人,可能除了睡觉与通勤的时间之外,一整天都是坐着居多,工作的时候坐着、回家后还是坐着看电视或者打电脑。我们坐着时,膝关节会维持弯曲的姿势,长时间下来大腿后侧的肌筋膜(腿后肌与浅背线)就会缩短,导致背部肌筋膜的张力也提高。
   
所以,在我的门诊病患中,很多久坐的人常出现下背痠痛的问题,但即使常常去按摩下背部,也不见得缓解,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想要治好因久坐导致的下背痠痛,同时也必须伸展腿后肌才行。
   
一直以来中医就有很多像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治疗方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是肌筋膜的构造是互相串联,就像《黄帝内经》说的:「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一旦有了这样的概念,就能更整体、全面地看待身体疼痛的问题,不要只是看到局部,也不要只是治疗局部,应该思考整条肌筋膜,全面治疗,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久坐之后感到下背痛,应该要伸展大腿?!
   
原因很简单,因为疼痛出现的部位,可能不是病因真正所在的位置,如果只是放松或者伸展这一小部分肌筋膜,当然只会缓解一部分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身体疼痛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雷同且不够深入。然而,《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筋膜线”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身体疼痛的视角。我一直以为我的肩颈酸痛只是单纯的肌肉问题,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时候疼痛的根源可能来自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筋膜张力失衡。它提供的6条筋膜线图示非常直观,我能够轻松地将这些线与我身体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对症‧部位‧强化的全方位按摩法”。我尝试了书中针对我经常感到紧绷的大腿后侧进行按摩,按照指导的力度和方向,虽然一开始有些疼痛,但之后那种放松感是前所未有的。书中的84组练习,涵盖了从头部到脚部的几乎所有常见疼痛点,而且每组练习都有详细的步骤说明和注意事项,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它让我不再是盲目地按压,而是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到问题的“真凶”。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价格,它给我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健康改善,这种感觉太棒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被腰酸背痛困扰,尝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立刻被它的标题吸引了——“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我之前对筋膜线这个概念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甚至配上了精美的插图,一步一步地教会我如何找到身体的“疼痛点”。我最喜欢的是它强调“沿着6条筋膜线”来解决问题,这比我以前零散的拉伸和按摩要系统得多。每次按压到书里提到的特定部位,我都能感觉到一种“找到了!”的惊喜,好像多年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而且,它提供了84组针对不同部位和症状的按摩和伸展方法,我再也不用担心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了。我按照书中的指导,每天花一点时间进行按摩和伸展,仅仅几周的时间,我就能明显感觉到腰部的僵硬感减轻了,甚至连之前爬楼梯都会觉得吃力的膝盖也轻松了不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书,更像是一个贴心的私人教练,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身体的信号,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回应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饱受身体疼痛困扰的朋友们,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真正解决我长期以来身体不适的方法,市面上各种书籍和课程我都尝试过,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直到我遇见了《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以“筋膜线”为核心的整体性视角。我以前以为身体的疼痛都是孤立的,但这本书清晰地解释了筋膜如何像一张网一样连接全身,当某个区域出现问题时,可能会牵扯到其他地方。它提供的6条筋膜线图示非常清晰,我能够很容易地对照自己的身体,找出可能引起疼痛的“源头”。而且,这本书的“84组对症‧部位‧强化的全方位按摩法”简直是宝藏!我一直饱受膝盖疼痛的困扰,尝试了书中针对腿部筋膜线的按摩和伸展练习后,惊喜地发现,我的膝盖疼痛感明显减轻了,甚至连走路的稳定性都感觉变好了。书中的指导非常详细,每一个动作的要领都解释得很清楚,即使我是一个对身体解剖学不太了解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并实践。它让我不再是对疼痛感到束手无策,而是能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本书让我对身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重拾了对健康生活的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身体保健有点“懒”的人,总是觉得专业的按摩师才懂如何处理身体的疼痛。但《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以一种非常务实且易于操作的方式,将复杂的身体学知识化繁为简。我最欣赏的是它“找出真正疼痛点”的逻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过去常常只是跟着网上的视频盲目地做一些拉伸,但效果甚微,甚至有时还会加重不适。这本书让我明白,找到真正需要处理的“点”是多么关键。它详细介绍了6条主要的筋膜线,并用生动的插图展示了每一条筋膜线上可能出现的疼痛区域,让我能够对照自己的身体感受,精准定位。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提供的84组练习,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用动作,而是“对症‧部位‧强化”的,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我的方案。例如,我最近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肩膀经常感到僵硬,书里针对这一问题的按摩和伸展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却立竿见影。每天花上十几分钟,就能感觉到肩颈的压力得到释放。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也可以成为自己身体的“按摩师”,而且是知道如何“对症下药”的那种!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身体像一个谜团,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却找不到根本原因。从颈椎的不适到下背部的酸痛,再到时不时出现的髋部卡顿感,我尝试过各种运动方式和按摩疗法,但效果总是短暂且治标不治本。直到我翻开了《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我才意识到,我一直都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本书提出的“筋膜线”概念,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解释了身体的各个部位是如何通过筋膜相互连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当我按照书中的指导,仔细辨别和感受自己身体的“疼痛点”时,我竟然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是某个局部的问题,实际上是另一条筋膜线上张力失衡的表现。书中提供的84组按摩和伸展练习,设计得非常巧妙,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指向了特定的筋膜线和可能存在的阻塞点。我最喜欢的是它“强化的全方位按摩法”,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帮助我改善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功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惊讶地发现,我长期以来困扰我的多种不适感都在逐渐减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它更是一种“为什么”的解答,让我真正理解了身体的运作机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